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14:19:12 2
專利名稱: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消防控制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
背景技術:
現今,消防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已成為維護人民人生及財產的主要工具,其地位顯得日益重要,而其中以乾式報警閥為主體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更是擔負起在嚴寒地區的實時監測火情及撲救火災的兩大使命。乾式報警閥實質是一種半自動閥,它只能自動接通水源,而不允許自動關閉水源,而且閥瓣必須手動復位,這樣的特性便要求乾式閥在閥瓣開啟後,閥體上必須裝有防閥瓣復位機構,並且須設置手動復位的機構或方式來達到這一特性要求,故此,日常所用的乾式報警閥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其防閥瓣復位裝置的種類而定,主要分為閥內防復位乾式報警閥和閥外防復位乾式報警閥兩大類。對於閥內防復位乾式報警閥,其實質是靠閥體上一併鑄有一凸出上頂結構,它位置是固定的,這樣就限定了以該種方式防復位的乾式報警閥,必須要拆開閥體才能實現閥瓣的復位,給我們的使用及維護增添不少的麻煩。對於閥外防復位乾式報警閥,其是靠一閥外可動作裝置,來控制凸出上頂機構的水平位置,只需在閥外控制其水平位置就能實現閥瓣復位。在現今市場上這樣的裝置有兩種,一種是靠螺栓的旋鈕來實現水平運動,另一種是靠水平方向上的按壓來實現其運動, 用這兩種方式防復位的乾式報警閥都很好地解決了前者的不足,但是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對於螺栓式的防復位機構而言,每次的閥瓣的復位都需旋鈕螺紋,在多次的使用後會磨損螺牙,影響其密封性;同時使用後,必須重新定位,操作起來也是相當不便的。對於按壓式防復位報警閥,其結構都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兩種裝置的不足,但是只靠單一的方向的按壓操作來實現凸出上頂機構的伸縮,是很容易會意外地被觸碰而啟動,存在誤啟的風險,使系統不能正常地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包括閥體1、氣閥座4、水閥座5,同時還包括快速復位裝置2、閥瓣組件3和轉軸6,其中快速復位裝置2嵌套在閥體上,閥瓣組件3 通過轉軸6固定在閥體1內部。所述的快速復位裝置2包括旋轉伸縮杆沈,旋轉伸縮杆沈一端旋緊有螺帽21和壓蓋螺母22,另一端設置有調節限位堵頭23,壓蓋螺母22與調節限位堵頭23間裝有一壓簧M,調節限位堵頭23與旋轉伸縮杆沈設有密封圈25。所述的旋轉伸縮杆沈一端設置一對凸臺圓頂。所述的調節限位堵頭23設有兩對深度不同的相互垂直的半圓柱孔,相對的柱孔深度一致,相鄰的柱孔深度不同。所述的閥瓣組件3由閥瓣主體33、閥瓣密封墊34、壓蓋37、卡爪32、卡爪轉軸31、 拉簧35及螺栓36組成,閥瓣密封墊34由壓蓋37以螺栓36壓緊,一併固定於閥瓣主體33 下方,閥瓣主體33左側以卡爪轉軸31固定卡爪32,卡爪32右端扣有拉簧35,拉簧35的另一端扣緊於閥瓣主體33邊緣上。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帶有閥外快速復位裝置的乾式報警閥,免去須拆開報警閥來實現閥瓣復位的操作,而且使用後不需重新調整定位,操作便捷,給乾式閥日常的使用及維護帶來便利;本實用新型利用一種雙方向有序運動的限位機構來控制凸出上頂結構的水平運動,從而有效避免閥外復位裝置誤操作,保障了報警閥的有效工作狀態,同時使用橡膠密封圈作為密封組件,使用壽命更長久。
圖1為報警閥結構示意圖;圖2為快速復位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為旋轉伸縮杆結構示意圖;圖4為調節限位堵頭結構示意圖;圖5為閥瓣組件結構示意圖;圖6為報警閥工作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5所示,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由兩個同心圓的水閥座 5和氣閥座4構成,閥座與同一個帶閥瓣密封墊34的閥瓣組件3共同組三個相互隔離的空間,即閥瓣組件3上方的充氣腔、閥瓣組件3下方的水源腔和閥瓣組件3蓋住的,由氣閥座 4和水閥座5形成的中間室,連通報警示意裝置。閥瓣組件3上方的充氣腔上充注壓縮空氣,閥瓣組件3下方水源腔連接水源,閥瓣組件3上表面與壓縮氣體的接觸面積,成比例地大於閥瓣組件3下表面與水源側腔水體的接觸面積。因此,形成壓差,總的合力方向是把閥瓣壓緊在閥座上,使得三個腔室保持相互隔絕狀態。報警閥主要包括閥體1、氣閥座4、水閥座5、閥瓣組件3、快速復位裝置2及轉軸6個部分。如圖1、圖2所示,快速復位裝置2由調節限位堵頭23、旋轉伸縮杆沈、壓蓋螺母 22、壓簧對、密封圈25及螺帽21組成。如圖1、圖3、圖4所示,所述調節限位堵頭23 —端有兩對深度不同的對稱半圓柱孔,起伸縮定位作用,相對的柱孔深度一致,相鄰的柱孔深度不同,調節限位堵頭23中心套有一帶對稱凸臺圓頂的旋轉伸縮杆26。旋轉伸縮杆沈一端旋緊有一壓蓋螺母22及螺帽 21,壓蓋螺母22與調節限位堵頭23間裝有一壓簧。旋轉伸縮杆沈上的凸臺圓頂受壓簧M 的作用而被壓緊於半圓柱孔上,同時旋轉伸縮杆的伸縮是必須通過依次水平的向右按壓, 然後旋轉壓蓋螺母22,使其杆凸臺圓頂脫離並落入另一深度的半圓柱孔,從而實現快速復位機構的伸縮,故此裝置首次把調節限位堵頭23調整好位置,後續只要重複以上兩個方向的操作,便能實現報警閥閥瓣組件3的復位操作。[0021]如圖1、圖5所示,閥瓣組件3由閥瓣主體33、閥瓣密封墊34、壓蓋37、卡爪32、卡爪轉軸31、拉簧35及螺栓36組成,閥瓣密封墊34由壓蓋37以螺栓36壓緊,一併固定於閥瓣主體33下方;閥瓣主體33左側以卡爪轉軸31固定卡爪32,卡爪32右端扣有拉簧35,拉簧35的另一端扣緊於閥瓣主體33邊緣上,這樣卡爪有一順時針的運動的趨勢閥瓣左側裝有由彈簧拉緊只能往下運動的卡爪32。在伺服狀態時,卡爪32右端被壓緊於閥瓣主體33 上。如圖1、圖2、圖4、圖5、圖6所示,當閥體處於伺服狀態時,閥瓣組件3在上腔壓縮空氣的作用下壓緊於閥座上,當有災情時,閥體充氣腔上連接的噴頭開啟,壓縮空氣不斷從噴頭外洩,從而促使充氣腔氣壓下降,直至使閥瓣組件3失去平衡,閥瓣組件3在水源側腔的水壓作用下順時針轉動。當卡爪32與旋轉伸縮杆沈碰撞時,由於杆上的凸臺圓頂被壓緊於a圓柱孔上,而調節限位堵頭23以螺紋形式固定在閥體1上,因此旋轉伸縮杆沈不能做軸向運動並保持伸出狀態,此時逼使卡爪32逆時針轉動,而閥瓣組件3受水壓力繼續往上運動,直至卡爪32與旋轉伸縮杆沈分離,同時卡爪32受拉簧35的拉力順時針轉動,再次壓緊在閥瓣組件上,而被旋轉伸縮杆26頂住,閥瓣組件3不能復位,保持水源最大通過量。 當完成救援工作後,須把閥瓣組件3復位,此時只要依次給壓蓋螺母22克服壓簧M水平向右的壓力,旋轉伸縮杆26受向右壓力運動而使凸臺圓頂脫離半圓柱孔a,然後把壓蓋螺母 22旋轉90°,使凸臺圓頂落入相鄰的b半圓柱孔,由於圓柱孔的深度b > a,旋轉伸縮杆沈縮回與卡爪32脫落,卡爪32失去旋轉伸縮杆沈的支撐力,閥瓣組件3往下運動復位,再次壓於閥座上。由上述可知,新型的乾式報警閥通過設置在閥體外部的快速復位裝置,免去了閥瓣復位須拆開閥體進行操作的不便,同時快速復位裝置通過兩個不同方向上有次序的施力使旋轉伸縮杆縮回,從而達到閥瓣復位,與只靠單個方向的按壓動作使凸牙退回相比更具安全保險性,避免不小心的觸碰按鍵而使凸出上頂機構而使意外退回,導致乾式報警閥失去防復位的本體功能,影響對火災現場的及時救援。
權利要求1.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包括閥體(1)、氣閥座(4)、水閥座(5),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快速復位裝置(2)、閥瓣組件(3)和轉軸(6),其中快速復位裝置(2)嵌套在閥體上,閥瓣組件(3)通過轉軸(6)固定在閥體(1)內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快速復位裝置(2)包括旋轉伸縮杆(26),旋轉伸縮杆(26) —端旋緊有螺帽(21)和壓蓋螺母 (22),另一端設置有調節限位堵頭(23),壓蓋螺母(22)與調節限位堵頭(23)間裝有一壓簧 (24),調節限位堵頭(23)與旋轉伸縮杆(26)設有密封圈(2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旋轉伸縮杆(26 )—端設置一對凸臺圓頂。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調節限位堵頭(23)設有兩對深度不同的相互垂直的半圓柱孔,相對的柱孔深度一致,相鄰的柱孔深度不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閥瓣組件(3)由閥瓣主體(33)、閥瓣密封墊(34)、壓蓋(37)、卡爪(32)、卡爪轉軸(31)、拉簧 (35)及螺栓(36)組成,閥瓣密封墊(34)由壓蓋(37)以螺栓(36)壓緊,一併固定於閥瓣主體(33)下方,閥瓣主體(33)左側以卡爪轉軸(31)固定卡爪(32),卡爪(32)右端扣有拉簧 (35),拉簧(35)的另一端扣緊於閥瓣主體(33)邊緣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一種閥外快速復位防誤操作乾式報警閥,包括閥體、氣閥座、水閥座,同時還包括快速復位裝置、閥瓣組件和轉軸,其中快速復位裝置嵌套在閥體上,閥瓣組件通過轉軸固定在閥體內部。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帶有閥外快速復位裝置的乾式報警閥,免去須拆開報警閥來實現閥瓣復位的操作,而且使用後不需重新調整定位,操作便捷,給乾式閥日常的使用及維護帶來便利;本實用新型利用一種雙方向有序運動的限位機構來控制凸出上頂結構的水平運動,從而有效避免閥外復位裝置誤操作,保障了報警閥的有效工作狀態,同時使用橡膠密封圈作為密封組件,使用壽命更長久。
文檔編號A62C37/38GK202173708SQ2011202664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6日
發明者廖湛強 申請人:廣東聯塑科技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