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導電薄膜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1:03:2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導電薄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用於電容性觸摸面板等的透明導電薄膜。
背景技術:
目前透明導電薄膜絕大部分是通過在基材相對的兩表面上設置硬塗層來避免其表面被刮傷,提高其防損傷的能力。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即使是透明導電薄膜的兩表面上含有硬塗層,在將其捲曲透明導電薄膜使其為筒狀時,存在相鄰的透明導電薄膜表面彼此產生壓接和褶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既能保證基材的表面不容易受到損傷,又能解決在卷取透明導電薄膜使其為筒狀時,存在相鄰的透明導電薄膜相對兩表面彼此產生壓接和褶皺的問題的透明導電薄膜。
一種透明導電薄膜,其具有:基材,所述基材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硬塗層和第一透明導體層,和所述第二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二硬塗層和第二透明導體層,所述第一硬塗層遠離所述基材的表明上層嵌設有多個顆粒,所述顆粒的粒徑小於顆粒所在第一硬塗層的厚度;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的表面具有多個凸部,所述凸部起因於所述第一硬塗層的表面上嵌設有多個顆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顆粒的粒徑為10nm~1μm,所述第一硬塗層和/第二硬塗層的厚度為0.5~3μm。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和第一硬塗層之間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和第二硬塗層之間設置有第二光學調整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硬塗層遠離所述基材的表面嵌入多個顆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和第一硬塗層之間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和第二硬塗層之間設置有第二光學調整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
一種透明導電薄膜,其具有:基材,所述基材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硬塗層、第一光學調整層和第一透明導體層,和所述第二表面依次形成有第二硬塗層、第二光學調整層和第二透明導體層,所述第一光學調整層遠離所述第一硬塗層的表面上嵌設有多個顆粒,所述顆粒的粒徑小於顆粒所在的第一光學調整層的厚度,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的表面具有多個凸部,所述凸部起因於所述第一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嵌設有多個顆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學調整層遠離所述第二硬塗層的表面上嵌設有多個顆粒。
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顆粒的粒徑為50nm~1μm。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
上述透明導電薄膜通過在第一硬塗層、第二硬塗層表面上均嵌設有多個顆粒既能保證基材的表面不容易受到損傷,又能解決在卷取透明導電薄膜使其為筒狀時,存在相鄰的透明導電薄膜相對兩表面彼此產生壓接和褶皺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的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透明導電薄膜可以用於手機、平板電腦等需要電容式觸控面板的顯示終端。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10具備基材11、第一硬塗層12、第一透明導體層14、第二硬塗層22和第二透明導體層24。所述基材11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硬塗層12和第一透明導體層14依次設置在基材11的第一表面上(即圖1中上表面),第二硬塗層22和第二透明導體層24設置在基材11的第二表面上(即圖1中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硬塗層12遠離所述基材11的表面嵌設有多個顆粒16,而第二硬塗層22的遠離所述基材11的表面並沒有嵌入顆粒。顆粒16的粒徑小於所述顆粒16所在的第一硬塗層12的厚度。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顆粒16嵌設在第一硬塗層12遠離所述基材11的表面是指顆粒16僅有部分埋入第一硬塗層12中,還有部分未埋入第一硬塗層12中,即顆粒16還有部分處於露出的狀態。
基材11可以由非晶性聚合物薄膜或者結晶性聚合物薄膜形成。因為基材11的材質可以為非結晶性材質或者結晶性材質,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第一硬塗層1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嵌設有多個顆粒16,且顆粒16可以無規則地嵌設在第一硬塗層1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當然顆粒16也可以一定的規則例如均勻地嵌設在第一硬塗層1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因此第一硬塗層1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中嵌設有顆粒16的部分會相對於不嵌設有顆粒16的部分凸起。由於第一透明導體層14設置在第一硬塗層1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所以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表面形狀反映了第一硬塗層12的遠離基材11表面形狀,在有顆粒16位置處具有凸部18,而不含顆粒16的位置處是平坦的;由於第二透明導體層24設置在第二硬塗層2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所以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形狀反映了第二硬塗層12的遠離基材11表面形狀,所以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整個表面都是平坦的。所述凸部18在第一硬塗層12中的分布密度為50~5000個/mm2。
在本實用新型有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硬塗層12、第二硬塗層22的厚度優選為500nm~3000nm,便於在保證透明導電薄膜抗損傷性能不降低的情況下,降低導電薄膜的整體厚度,為後續提供超薄電子產品或者移動終端提供條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顆粒16的粒徑為10nm~1μm。由於當顆粒16粒徑太大會導致透明導電薄膜10的霧度值過大,使其光透過率降低,嚴重影響透明導電薄膜10的外觀和光學效果;而當顆粒16的粒徑太小時,又會導致透明導電薄膜10卷繞成筒狀時其抗壓接和褶皺的能力下降,導致壓接不良的問題增大,達不到預期的作用,因此將顆粒的粒徑設置在10nm~1μm,既能保證透明導電薄膜10的防壓接的效果,要有能使得透明導電薄膜10的霧度值不會提高太多,以致降低其光透過率,影響光線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顆粒為16為球狀,且其直徑為10nm~1μm。本實用新型中球狀顆粒可以降低工藝難度,適於批量生產,另外球狀顆粒16可以減少導電薄膜在卷繞成筒狀時由於不定形顆粒的尖銳的輪廓刺破導電薄膜現象的出現,提高生產良率,降低成本。
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硬塗層12遠離基材的表面上嵌設有顆粒16的有益效果為:可以使得設置在其表面的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表面形成凸起18,因此可以防止透明導電薄膜卷繞成筒狀時,透明導電薄膜10的相對的兩表面是凸起18和第二硬塗層24的表面接觸,即是點和面的接觸,而不是面對面接觸,因此可以減少透明導電薄膜的壓接損傷。
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薄膜10的基材11當使用雙折射率小並且均勻的非晶性聚合物薄膜時,因此可解決透明導電薄膜10中的顏色不均勻的問題。由於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表面具有凸部18,因此在卷繞透明導電薄膜10成筒狀時,第一透明導體層14與第二導體層24成為點和面接觸。由此可減少第一導體層14與第二導體層24產生壓接。
為了避免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薄膜10的損傷、壓接,可利用卷對卷工藝(roll to roll process)來製造長條的透明導電薄膜10。另外,可以以長條的透明導電薄膜10卷繞成的透明導電薄膜筒的形態進行保存、運輸以及加工。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薄膜10生產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20如圖2所示。透明導電薄膜20和第一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1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20在第一透明導體層14和第一硬塗層12之間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在第二透明導體層24和第二硬塗層22之間設置有第二光學調整層23。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只在第一透明導體層14和第一硬塗層12之間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或者只在在第二透明導體層24和第二硬塗層22之間設置有第二光學調整層23。如此可以簡化工藝,節省材料。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調整層13和/或第二光學調整層23為含有有機矽類聚合物、丙烯酸酯類聚合物、芳環或萘環聚合物、氧化鋯、氧化鈦、氧化銻等中的一種或幾種的塗層,可以根據實際生產需要選擇合適的光學調整層材料。
第一光學調整層13可以在後工序中將第一透明導體層14圖案化後,使有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部分和沒有其的部分的反射率之差減少,使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圖案難以辨認,提高光透過率。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功能也相同。
第一光學調整層13和/或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厚度優選為100nm~2000nm,便於在保證透明導電薄膜透光率不降低的情況下,可儘可能的降低導電薄膜的整體厚度,為後續提供超薄電子產品或者移動終端提供條件。
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30如圖3所示。透明導電薄膜30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2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30在其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在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或者只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如此可以簡化工藝,節省材料。
在透明導電薄膜30中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和第二金屬層25便於將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性薄膜30用於觸摸面板時,用於在觸摸面板的非顯示區域形成電極走線。如此可以避免使用與透明導體層(14或24)相同的阻抗較大的材料(常用的是氧化銦錫(ITO))來製作邊框電極走線,而導致信號傳輸的靈敏度下降,功耗增加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40如圖4所示。透明導電薄膜40和第一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1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40在其第二硬塗層遠離基材11的表面嵌設有多個顆粒26。顆粒26可以無規則地分布第二硬塗層2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當然顆粒26也可以一定的規則例如均勻地分布第二硬塗層2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因此第二硬塗層22的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中含有顆粒26的部分會相對於不含顆粒16的部分凸起。由於第二透明導體層24設置在第二硬塗層2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所以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形狀反映了第二硬塗層22的遠離基材11表面形狀,在有顆粒26位置處具有凸部28,而不含顆粒26的位置處27是平坦的;所述凸部28在第二硬塗層22中的分布密度為50~5000個/mm2。顆粒26的材質和粒徑等性質和顆粒16是相同的。
相對於第一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10,第四實施例中透明導電薄膜40,在第一硬塗層1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和第二硬塗層2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均嵌設有顆粒,可以使得第一透明導體層14表面和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分別形成凸起18和28,因此可以防止透明導電薄膜40卷繞成筒狀時,透明導電薄膜40的相對的兩表面是凸起18和凸起28相互接觸,即是點與點的接觸,而不是點對面接觸,因此可以進一步提高透明導電薄膜的防壓接效果。
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50如圖5所示。透明導電薄膜50和第四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4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50在第一透明導體層14和第一硬塗層12之間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在第二透明導體層24和第二硬塗層22之間設置有第二光學調整層23。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只在第一透明導體層14和第一硬塗層12之間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或者只在在第二透明導體層24和第二硬塗層22之間設置有第二光學調整層23。如此可以簡化工藝,節省材料。
第一光學調整層13可以在後工序中將第一透明導體層14圖案化後,使有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部分和沒有其的部分的反射率之差減少,使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圖案難以辨認,提高光透過率。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功能也相同。
第一光學調整層13和/或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厚度優選為100nm~2000nm,便於在保證透明導電薄膜透光率不降低的情況下,可儘可能的降低導電薄膜的整體厚度,為後續提供超薄電子產品或者移動終端提供條件。
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60如圖6所示。透明導電薄膜60和第五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5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60在其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在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或者只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如此可以簡化工藝,節省材料。
在透明導電薄膜60中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和第二金屬層25便於將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性薄膜60用於觸摸面板時,用於在觸摸面板的非顯示區域形成電極走線。如此可以避免使用與透明導體層(14或24)相同的阻抗較大的材料(常用的是氧化銦錫(ITO))來製作邊框電極走線,而導致信號傳輸的靈敏度下降,功耗增加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70如圖7所述。透明導電薄膜70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2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70中的顆粒是16是嵌設在第一光學調整層13遠離第一硬塗層12的表面上,所述顆粒16的粒徑小於顆粒16所在的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厚度。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顆粒16嵌設在第一光學調整層32遠離所述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是指顆粒16僅有部分埋入第一光學調整層13中,還有部分未埋入第一光學調整層13中,即顆粒16還有部分處於露出的狀態。
相對於透明導電薄膜12,而言,透明導電薄膜70通過顆粒16嵌設在第一光學調整層13遠離第一硬塗層12的表面上可以保證第一硬塗層12的厚度均勻,在保證其抗損傷作用不降低的情況下可以確保在第一透明導體14表面形成凸部18,使得透明導電薄膜70卷繞成筒狀時其抗壓接和褶皺能力不變。
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80如圖8所述。透明導電薄膜80和第七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7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70在其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在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或者只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如此可以簡化工藝,節省材料。
在透明導電薄膜80中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和第二金屬層25便於將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性薄膜80用於觸摸面板時,用於在觸摸面板的非顯示區域形成電極走線。如此可以避免使用與透明導體層(14或24)相同的阻抗較大的材料(常用的是氧化銦錫(ITO))來製作邊框電極走線,而導致信號傳輸的靈敏度下降,功耗增加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90如圖9所述。透明導電薄膜90和第七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7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90在其第二光學調整層23遠離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嵌設有多個顆粒26。顆粒26可以無規則地分布第二光學調整層23遠離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上,當然顆粒26也可以一定的規則例如均勻地分布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遠離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上,因此第二光學調整層23遠離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中含有顆粒26的部分會相對於不含顆粒26的部分凸起。由於第二透明導體層24設置在第二光學調整層23遠離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上,所以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形狀反映了第二光學調整層23遠離第二硬塗層22表面形狀,在有顆粒26位置處具有凸部28,而不含顆粒26的位置處27是平坦的;所述凸部28在第二光學調整層22中的分布密度為50~5000個/mm2。顆粒26的材質和粒徑等性質和顆粒16是相同的。
相對於第七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70,第九實施例中透明導電薄膜90,在第一光學調整層13遠離第一硬塗層12的表面上和第二光學調整層層23遠離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上均嵌設有顆粒,可以使得第一透明導體層14表面和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分別形成凸起18和28,因此可以防止透明導電薄膜90卷繞成筒狀時,透明導電薄膜90的相對的兩表面是凸起18和凸起28相互接觸,即是點與點的接觸,而不是點對面接觸,因此可以進一步提高透明導電薄膜的防壓接效果。
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100如圖10所述。透明導電薄膜100和第九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90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透明導電薄膜100在其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在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第一透明導體層14遠離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或者只第二透明導體層24遠離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二金屬層25。如此可以簡化工藝,節省材料。
在透明導電薄膜100中設置有第一金屬層15和第二金屬層25便於將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性薄膜100用於觸摸面板時,用於在觸摸面板的非顯示區域形成電極走線。如此可以避免使用與透明導體層(14或24)相同的阻抗較大的材料(常用的是氧化銦錫(ITO))來製作邊框電極走線,而導致信號傳輸的靈敏度下降,功耗增加的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硬塗層12、第二硬塗層22都含有粘結性樹脂,且兩者之一或者兩者的折射率均為1.35~2.0,優選為1.35~1.65。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率調整層13、第二折射率調整層23也含有粘結性樹脂,且兩者之一或者兩隻的光折射率均為1.5~2.0,優選1.55~1.85。通過設置有以上折射率的硬塗層和折射率調整層,可以提高導電薄膜10的透光率,為後續其應用到觸控面板中提高視覺效果提供了條件。
基材
基材11可以由非晶性聚合物薄膜或結晶性聚合物薄膜形成。優選由非晶性聚合物薄膜形成。由於非晶性聚合物薄膜比結晶聚合物薄膜雙折射率小並且均勻,可消除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薄膜中的顏色不均勻。用於本實用新型的非晶性聚合物薄膜的面內的雙折射率優選為0~0.001,進一步優選為0~0.0005。用於本實用新型的非晶性聚合物薄膜的面內的雙折射率的偏差優選為0.0005以下,進一步優選為0.0003以下。前述雙折射率和其偏差可通過選擇適宜的種類的非晶性聚合物薄膜而達成。
形成非晶性聚合物薄膜的材料沒有特別的限制,優選為聚碳酸酯或聚環烯烴或聚醯亞胺。由非晶性聚合物薄膜形成的基材11的厚度例如為20μm~200μm。非晶性聚合物薄膜也可以在表面具有例如由聚氨酯或聚丙烯酸酯類等聚合物形成的薄的易粘結層(未圖示)。
硬塗層
第一硬塗層12形成在基材11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硬塗層22形成在基材11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硬塗層12和第二硬塗層22均包含粘結劑樹脂。該粘結劑樹脂包含例如基於紫外線、電子射線的固化性樹脂組合物。固化性樹脂組合物優選包含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系聚合物與丙烯酸進行加成反應而得到的聚合物。或者,固化性樹脂組合物優選包含多官能丙烯酸酯聚合物(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等)。固化性樹脂組合物還包含聚合引發劑。第一硬塗層12、第二硬塗層22的厚度為500nm-3000nm。
透明導電薄膜的第一硬塗層12背向基材11的表面上、第二硬塗層22背向基材11的表面上嵌設有多個顆粒16、26。該顆粒16、26是在第一硬塗層12和第二硬塗層22的成型過程中分別嵌設在第一硬塗層1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第二硬塗層2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顆粒16和26例如由丙烯酸類聚合物、有機矽聚合物、苯乙烯聚合物、或無機二氧化矽形成。顆粒16和26的形狀例如為球狀。當顆粒16和26為球狀時,其直徑優選為10nm~1μm。當顆粒16和26不為球狀時(例如為不定形),其高度(與基材1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優選為10nm~1μm。顆粒16和26不為球狀時(例如為不定形時)、該優選的高度為最頻粒徑(表示粒徑分布的極大值的粒徑)是優選的。
第一硬塗層12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優選為0.0005μm~0.05μm,最大高度Rz優選為0.05μm~2.5μm。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以及最大高度Rz也同樣。
光學調整層
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的透明導電薄膜,在第一硬塗層12與第一透明導體層14之間具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index matching layer)。另外,在第二硬塗層22與第2透明導體層24之間具有第2光學調整層23。關於第一光學調整層13,在後工序中將第一透明導體層14圖案化後,使有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部分和沒有其的部分的反射率之差減少,使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圖案難以辨認。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功能也相同。
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光學優選設定為在第一硬塗層12的光學與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光學之間的數值。形成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材料例如為有機矽類聚合物、丙烯酸酯類聚合物、芳環或萘環聚合物、氧化鋯、氧化鈦、氧化銻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的塗層。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厚度為100nm~2000nm。對於第二光學調整層23也同樣。
透明導體層
在沒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時,第一透明導體層14形成在第一硬塗層12上。有第一光學調整層13時,第一透明導體層14形成在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上。第一透明導體層14由在可見光區域(380nm~780nm)中透射率高(80%以上)、且每單位面積的表面電阻值(單位:Ω/m2:ohms per square)為500Ω/m2以下的層形成。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厚度優選15nm~100nm、更優選的為15nm~50nm。第一透明導體層14例如由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銦錫氧化物、或者氧化銦-氧化鋅複合物的任一種形成。第二透明導體層24形成於第二光學調整層23遠離第2硬塗層23的表面上。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物性、材料與第一透明導體層14相同。沒有第二光學調整層23時,第二透明導體層24形成在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上。有第二光學調整層23時,第二透明導體層24形成在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上。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物性、材料與第一透明導體層14相同。
金屬層
第一金屬層15形成在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表面上。第一金屬層15在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性薄膜用於例如觸摸面板時,用於在觸摸輸入區域的外側形成布線。關於形成第一金屬層15的材料,有代表性的是銅、銀,也可使用除此以外的導電性優異的任意的金屬。第一金屬層15的厚度優選為50nm~500nm、更優選為100nm~300nm。第二金屬層25形成在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上。第二金屬層25的用途、材料、厚度與第一金屬層15相同。
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與第一透明導體層14的表面形狀類似,具有無規則分布的凸部18。凸部18的分別密度優選為100個/mm2~2000個/mm2,更優選為100個/mm2~1000/mm2。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優選為0.005μm~0.05μm,更優選為0.005μm~0.03μm。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的最大高度Rz優選為0.5μm~2.5μm、更優選為0.5μm~2.0μm。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和最大高度Rz可通過調整顆粒16的形狀、尺寸以及含量來改變。第二金屬層25的表面反映第二透明導體層24的表面形狀,具有無規則地分布的凸部28。第二金屬層25的表面粗糙度與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粗糙度相同。
卷繞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性薄膜60時,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與第二金屬層25的表面接觸。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有無規則地分布的凸部18,第二金屬層25的表面有無規則分布的凸部28。因此,第一金屬層15的表面與第二金屬層25的表面成為點和點接觸。由此,可防止第一金屬層15與第二金屬層25的壓接。
製造方法
對本實用新型的透明導電薄膜60的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該顆粒16、26是在第一硬塗層12和第二硬塗層22的成型過程中分別嵌設在第一硬塗層1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第二硬塗層22遠離基材11的表面上。顆。接著在第一硬塗層12的表面塗布光學調整劑、在第二硬塗層22的表面塗布光學調整劑。接著對第一硬塗層12上的光學調整劑和第二硬塗層22上的光學調整劑照射紫外線而使光學調整劑固化,形成第一光學調整層13和第二光學調整層23。接著利用濺射法等在第一光學調整層13的表面依次層疊第一透明導體層14和第一金屬層15。第一透明導體層14和第一金屬層15可通過在濺射裝置內設置透明導體層用靶材和金屬層用靶材而連續地層疊。對第二光學調整層23的表面也同樣地操作,依次層疊第二透明導體層24和第二金屬層25。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硬塗層、第二硬塗層表面上均嵌設有多個顆粒既能保證基材的表面不容易受到損傷,又能解決在卷取透明導電薄膜使其為筒狀時,存在相鄰的透明導電薄膜相對兩表面彼此產生壓接和褶皺的問題。另外通過設置有第一光學調整層和第二光學調整層可以調節中其光折射率,可以提高導電薄膜的透光率,以便提高其應用產品的可視效果,增強用戶體驗。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