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室內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12 14:55:12 2

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空調是把室內的空氣維持在所需要的最佳狀態的裝置。例如,夏天室內溫度高時,它送出溫度低的涼風來降低室內溫度,冬天室內溫度低時,它送出溫度高的暖風來取暖。現有壁掛式空調室內機在制熱時,吹出的冷熱空氣不利於氣流的循環,在室內溫度沒有達到均勻前,下部溫度無法快速升降溫度,無法滿足用戶快速冷房、暖房的需求。從而導致制熱時人體受熱不均勻,人感不舒適。製冷出風時,冷風直接吹向用戶,可能身體素質較弱的用戶,如老人、小孩等,人體直接受冷,會使人覺得不適,甚至危及健康造成人體不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旨在克服現有空調室內機的至少一個缺陷,提供一種新穎的空調室內機,其能夠在製冷和制熱時快速地使得室內的冷熱空氣均勻,且可使氣流不會直吹人體,提高了人體的舒適度。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在空調關閉時,完全封閉出風口,且在空調製冷時,儘量防止凝露產生。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要進一步能夠對風向進行多方向的控制,使出風更加柔順。
為了實現上述至少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其包括:
殼體,其前側下部限定有沿橫向方向延伸的出風口;
第一導風板,可轉動地設在所述殼體上配置成打開或關閉所述出風口,且其轉動軸線臨近所述出風口的下側邊緣和所述第一導風板自身的下側邊緣;和
第二導風板,可轉動地安裝於所述出風口內,且其轉動軸線臨近所述出風口的上側邊緣和所述第二導風板自身的上側邊緣;而且所述空調室內機配置成:
在製冷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導風板向前且向下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一預設角度的位置,使所述第二導風板向後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二預設角度的位置,以向所述空調室內機前上方、前方、前下方和/或下方導出冷風;
在制熱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導風板向前且向下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三預設角度的位置,使所述第二導風板向前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四預設角度的位置,以向所述空調室內機前下方和/或下方導出熱風。
可選地,所述第一預設角度與所述第三預設角度相等。
可選地,所述第一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35°至55°;
所述第二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0°至15°;
所述第三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35°至55°;
所述第四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75°至90°。
可選地,所述第二導風板在向前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四預設角度的位置時,其上側邊緣與所述出風口的上側內壁接觸抵靠,或其上側邊緣與所述出風口的上側內壁間的距離在20mm以內。
可選地,所述空調室內機還包括:
兩個旋轉臂,每個所述旋轉臂具有第一轉臂區段和第二轉臂區段;
所述第一轉臂區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導風板連接,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導風板的內側延伸;
所述第二轉臂區段從所述第一轉臂區段的末端朝後方且朝下方延伸,且所述第二轉臂區段的末端連接所述空調室內機的旋轉驅動機構,以使所述第一導風板在向前且向下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三預設角度的位置時,其下側邊緣與所述殼體的下側外壁接觸抵靠,或與所述殼體的下側外壁間的距離在100mm以內。
可選地,所述第一導風板包括:
外板,其由塑料材料製成;
襯板,其由金屬材料製成,設置於所述外板的內側,且所述襯板的遠離所述外板的表面為沿所述襯板的寬度方向凹凸變化的波形面,且所述外板和所述襯板之間具有隔冷空腔。
可選地,所述外板具有第一基板,從所述第一基板的上側邊緣朝所述襯板延伸的、末端具有彎折的第一卡板,以及從所述第一基板的下側的內表面上朝所述襯板延伸的第二卡板;
所述襯板具有第二基板,從所述第二基板的上側邊緣處朝所述外板延伸的、始端具有凹陷槽的第三卡板,以及從所述第二基板的下側的內表面上朝所述外板延伸的、末端具有彎折的第四卡板;且
所述第一卡板的末端的彎折伸入所述第三卡板的始端的凹陷槽;
所述第四卡板的末端的彎折的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卡板的內側面接觸抵靠;
在所述第一導風板關閉所述出風口時,所述第一卡板與所述出風口的上側邊緣接觸抵靠,所述第二卡板的外側面和所述第一基板的下側邊緣均與所述出風口的下側邊緣接觸抵靠。
可選地,所述襯板的內側具有從所述襯板的內側面朝向所述外板延伸出的至少一個支撐肋,每個所述支撐肋沿所述襯板的長度方向延伸,且抵靠於所述外板的內側面。
可選地,所述第二導風板的至少一側邊緣為沿所述第二導風板的長度方向曲折延伸的曲折邊緣;且
所述第二導風板從其上側邊緣平滑過渡至其下側邊緣。
可選地,所述曲折邊緣呈波形;或
所述曲折邊緣包括波峰段、波谷段和水平連接段;所述水平連接段連接所述波峰段和所述波谷段。
本發明的空調室內機中因為具有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且通過合理地轉動第一導風板和第二導風板至特殊的位置,可在製冷和制熱時使房間內的空氣快速混合均勻,且可防止制熱時,熱風向前向上吹,不能有效制熱,製冷時空氣直吹人體造成人體不適。還通過設置合理的轉動位置和轉動方向使空調室內機的結構更加緊湊,能夠充分利用出風口處的空間,且具有更合理的出風角度,送風效果更好,熱風出風量更大。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空調室內機中,因為第一導風板具有隔離空腔,可防止在製冷時,第一導風板的外側面產生凝露。第一導風板的特殊結構還可以使空調室內機在不工作時,第一導風板完全關閉出風口,第一導風板特殊的結構使出風口的封閉更加完美,可防止外界雜質進入出風口,且可使空調室內機更加美觀。
進一步地,在本發明的空調室內機中,由於第二導風板的至少一側邊緣為沿第二導風板的長度方向曲折延伸的曲折邊緣,可以使空氣在出風過程中流向發生改變,使得出風可以吹向不同的方向,尤其是在製冷時,能夠擴大出風範圍,在出風時也不再直吹用戶,可以使空氣流動更加柔順,提高用戶使用體驗。
根據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徵。
附圖說明
後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製的。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是根據圖1所示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局部結構圖,其中空調室內機處於製冷模式下;
圖3是根據圖1所示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局部結構圖,其中空調室內機處於制熱模式下;
圖4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中第一導風板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5是圖4所示第一導風板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中第二導風板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7是圖6所示第二導風板的示意性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圖2是根據圖1所示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局部結構圖,其中空調室內機處於製冷模式下;圖3是根據圖1所示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局部結構圖,其中空調室內機處於制熱模式下。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空調室內機,該空調室內機可包括殼體10、位於殼體10內的蒸發器20、貫流風機30和導流裝置等。殼體10可包括機體框架和形成於機體框架外側的外觀部,且殼體10的前側下部限定有沿橫向方向延伸的出風口。蒸發器20用於與貫流風機30輸送的氣流進行熱交換,以通過出風口輸出冷風或熱風。
導流裝置可包括第一導風板40和第二導風板50。第一導風板40可轉動地設在殼體10上配置成打開或關閉出風口,且其轉動軸線臨近出風口的下側邊緣和第一導風板40自身的下側邊緣。第二導風板50可轉動地安裝於出風口內,且其轉動軸線臨近出風口的上側邊緣和第二導風板50自身的上側邊緣。優選地,第一導風板40的轉動軸線可位於其內側下方,第二導風板50的轉動軸線還位於第二導風板50的內側。而且在空調室內機關閉時,第一導風板40關閉出風口,第二導風板50處於第一導風板40的內側。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有關第一導風板40、第二導風板50的上下邊緣的描述,是以空調室內機處於關閉狀態進行說明的,關閉狀態下,第一導風板40關閉出風口,第二導風板50可處於第一導風板40的板體的內側面上。第一導風板40大於第二導風板50,因此第一導風板40也可被稱為大導風板,第二導風板50也可被稱為小導風板。
特別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2以及圖3所示,空調室內機可配置成:在製冷模式下,使第一導風板40向前且向下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一預設角度的位置,使第二導風板50向後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二預設角度的位置,以向空調室內機前上方、前方、前下方和/或下方導出冷風;在制熱模式下,使第一導風板40向前且向下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三預設角度的位置,使第二導風板50向前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四預設角度的位置,以向空調室內機前下方和/或下方導出熱風。空調室內機通過合理地轉動第一導風板40和第二導風板50至特殊的位置,可在製冷和制熱時使房間內的空氣快速混合均勻,且可防止制熱時,熱風向前向上吹,不能有效制熱,製冷時空氣直吹人體造成人體不適。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室內機具有大小雙導風板和超薄結構的設計,並實現大小雙導風板的送風控制,顯著提高了空調的能效。
在本發明的一些優選實施例中,第一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35°至55°,優選為40°至50°。第二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0°至15°,優選為0°至10°。第三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35°至55°,優選為40°至50°。第四預設角度的取值範圍為75°至90°,優選為80°至85°,且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位於下側邊緣的後方。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預設角度和第三預設角度是以第一導風板40的下側邊緣與上側邊緣所在的平面(也可理解為第一導風板40的寬度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且第一導風板40的下側邊緣位於其上側邊緣的下方。第二預設角度和第四預設角度是以第二導風板50的下側邊緣與上側邊緣所在的平面(也可理解為第二導風板50的寬度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需要注意的時,當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或下側邊緣中至少一個邊緣為曲折邊緣時,第二預設角度和第四預設角度是以第二導風板50的寬度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當第二預設角度為0°至10°時,第二導風板50的下側邊緣可在上側邊緣的上方,也可在下方。當第四預設角度為75°至90°時,第二導風板50的下側邊緣可在上側邊緣的前方,也可在後方。進一步優選地,為了便於控制,第一預設角度可與第三預設角度相等。為了便於轉動,第一導風板40可採用兩個電機進行驅動,第二導風板50可僅採用一個電機。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風板50在向前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四預設角度的位置時,其上側邊緣與出風口的上側內壁接觸抵靠,或其上側邊緣與出風口的上側內壁間的距離在20mm以內,以便於熱風向空調室內機的前下方輸送,也可防止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上方漏風。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空調室內機還包括兩個旋轉臂60,每個旋轉臂60具有第一轉臂區段和第二轉臂區段。第一轉臂區段的長度可約為第二轉臂區段的長度的0.9倍至1.5倍,優選為1.15倍至1.25倍。第一轉臂區段的一端與第一導風板40連接,另一端向第一導風板40的內側延伸。第二轉臂區段從第一轉臂區段的末端朝後方且朝下方延伸,且第二轉臂區段的末端連接空調室內機的、安裝於機體框架的旋轉驅動機構,以使第一導風板40在向前且向下轉動到與水平面呈第三預設角度的位置時,其下側邊緣與殼體10的下側外壁接觸抵靠,或與殼體10的下側外壁間的距離在100mm以內。
進一步地,第一導風板40包括外板41和襯板42。外板41由塑料材料製成,如塑膠。襯板42由金屬材料製成,如鈑金,設置於外板41的內側,且襯板42的遠離外板41的表面為沿襯板42的寬度方向凹凸變化的波形面,且外板41和襯板42之間具有隔冷空腔。進一步地,為了使隔冷空腔為密閉的隔冷空腔,第一導風板40還包括兩個裝飾件43,每個裝飾件43卡接在外板41和襯板42的一個同側端,不僅美觀,還可使隔冷空腔為密閉的空腔,進一步防止外板41外側面上產生凝露。
外板41可具有第一基板411,從第一基板411的上側邊緣朝襯板42延伸的、末端具有彎折的第一卡板412,從第一基板411的下側的內表面上朝襯板42延伸的第二卡板413,以及設置於第二卡板413的末端的多個間隔設置的卡扣。為了進一步加強強度,外板41還具有多個肋板組,其設置於每個卡扣和第一基板之間,且位於第二卡板413的外側。襯板42具有第二基板421,從第二基板421的上側邊緣處朝外板41延伸的、始端具有凹陷槽的第三卡板422,以及從第二基板421的下側的內表面上朝外板41延伸的、末端具有彎折的第四卡板423。第一卡板412的末端的彎折伸入第三卡板422的始端的凹陷槽,第一卡板412的末端與凹陷槽之間還可設置密封膠進行膠接。第四卡板423的末端的彎折的外表面與第二卡板413的內側面接觸抵靠。每個卡扣卡接於第四卡板末端的彎折與第二基板之間。安裝時,可在第四卡板的末端的彎折的外表面設置雙面膠,使卡扣插入彎折和第二基板之間後,雙面膠能夠進一步提高第一導風板的強度。進一步地,襯板42的內側具有從襯板42的內側面朝向外板41延伸出的至少一個支撐肋,每個支撐肋沿襯板42的長度方向延伸,且抵靠於外板41的內側面。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在第一導風板40關閉出風口時,第一卡板412與出風口的上側邊緣接觸抵靠,第一卡板412和出風口的上側邊緣均具有相對於豎直面傾斜的斜面,以便於第一導風板40與出風口的邊緣接觸抵靠。第二卡板413的外側面和第一基板411的下側邊緣均與出風口的下側邊緣接觸抵靠,以使第一基板411的下側邊緣插入出風口的下側邊緣處的卡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和圖7所示,第二導風板50的至少一側邊緣為沿第二導風板50的長度方向曲折延伸的曲折邊緣;且第二導風板50從其上側邊緣平滑過渡至其下側邊緣。曲折邊緣呈波形;或曲折邊緣包括波峰段、波谷段和水平連接段;水平連接段連接波峰段和波谷段。第二導風板50的兩端還設置有向內側延伸出的安裝座板,安裝座板上可具有安裝於空調室內機的旋轉驅動裝置的轉軸。
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為波形邊,例如,矩形波、梯形波、三角形波、正弦波或餘弦波。第二導風板50的下側邊緣為直邊,可進一步改變空調室內機的冷氣流的流向,能夠使得空調室內機出風可以吹向不同的方向,能夠擴大出風範圍,在出風時也不再直吹用戶,可以使空氣流動更加柔順,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可為直邊,第二導風板50的下側邊緣可為波形邊。在又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和下側邊緣均可為波形邊,且上側邊緣的波形邊與下側邊緣的波形邊關於一沿第二導風板50的長度延伸的直線呈中心對稱設置。
在本發明的再一些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第二導風板50的上側邊緣51和下側邊緣52均可為曲折邊緣,且上側邊緣51的波形邊與下側邊緣的波形邊關於一沿第二導風板50的長度延伸的直線呈中心對稱設置。每個曲折邊緣可包括波峰段、波谷段和水平連接段;水平連接段連接波峰段和波谷段。優選地,波峰段和波谷段均可為梯形,可使第二導風板50的過渡更加平滑,保證出風效率,且使出風更具有柔順性。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曲折邊緣的最前點和最後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導風板50寬度的1/3至1,可對空調室內機出風的導向角度處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保證空調室內機出風能夠吹到目標位置,同時避免空調室內機出風直吹。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風板50上設置有多個調節孔;或第二導風板50的至少一個表面上設置有多個調節槽,調節孔和調節槽可提高空調出風過程中空氣的紊流狀態,降低空調出風的強度,提高空調器出風的舒適度。進一步地,調節孔通常被稱為小孔,其直徑一般為3mm至15mm。調節槽可為矩圓形槽,其長可為10mm至15mm,寬可為3mm至12mm,深度可為2mm。可選地,盲孔也可視為調節槽特殊的一種。多個調節孔或多個調節槽在第二導風板50上沿第二導風板50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呈多排多列式布置。在第二導風板50上的調節孔的開開孔率可為30%至70%。同樣地,可在第二導風板50的兩個表面上均開設在調節槽,調節槽的開設率也可為30%至70%。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調節槽可為沿第二導風板5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多個調節槽沿第二導風板50的寬度方向依次間隔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還具有空氣淨化裝置,配置成檢測空氣中的甲醛和/或PM2.5,並進行過濾清除。本發明實施例空調室內機側面使用內凹結構,即殼體10可包括使用內凹結構的端板組件,可使空調室內機尺寸在視覺感官上變薄。具體地,端板組件可包括飾板、飾條和端蓋。飾板為透明件,背面噴塗,通過雙面膠和端蓋粘貼在一起。飾條為電鍍工藝,通過設置卡扣和端蓋相配合連接。也就是說,飾條可採用電鍍工藝進行處理,飾板可採用背噴工藝進行處理,顯著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美觀度。本發明實施例空調室內機的殼體10還包括面板組件,其可具有三個飾條和面板,三個飾條可分別位於面板的上側和兩端,通過卡扣和面板相配合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的蒸發器20可為三折蒸發器,具體地,該蒸發器20可包括第一折蒸發器、第二折蒸發器和第三折蒸發器。第一折蒸發器位於貫流風機30的上方後側,且其上邊緣位於其後邊緣的前上方。第二折蒸發器位於貫流風機30的上方前側,且其上邊緣位於其後邊緣的後上方。第三折蒸發器位於貫流風機30的前側。第一折蒸發器的上邊緣與第二折蒸發器的上邊緣接觸或中間略有間隙,如10mm以內的間隙。第二折蒸發器的下邊緣與第三者蒸發器20的上邊緣接觸或中間略有間隙,如10mm以內的間隙。
蒸發器20上的蒸發管路布局均為兩排,在制熱時,靠近貫流風機30的、且在第二折蒸發器的最下方的管路為第一進口管;靠近貫流風機30的、且在第三折蒸發器的最上方的管路為第二進口管;遠離貫流風機30的、且在第二折蒸發器的最上方向下數第二個和第三個管路分別為第一出管和第二出管,第一出管經過蒸發器20上的一些管路與第一進口管連通,第二出管經過蒸發器20上的一些管路與第二進口管連通;遠離貫流風機30的、且在第一折蒸發器的中部的管路為總出口管,靠近貫流風機30的、且在第一折蒸發器的中部的管路為匯流管,其進口經由三通裝置與第一出管和第二出管連通,其出口經過蒸發器20上的一些管路與總出口管的進口連通。
特別地,三通裝置包括第一水平管、位於第一水平管斜上方的第二水平管和弧形管,以及從第二水平管的管壁延伸的用於匯總或風流的直管,其與匯流管連通。該直管優選地同時垂直於第一水平管和第二水平管。在制熱模式下可使冷媒流速降低,損失小。在製冷時,冷媒的流向剛好與制熱時相反,三通裝置用於分流,這樣在製冷過程中,製冷劑的流程短,損失小,換熱效率高,也極大的改善了分流不均的弊端,可防止製冷劑在進入現有的雞爪三通進行分流時,因受到重力作用,容易導致上下兩路分流不均,從而影響換熱效率的問題。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明的範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