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需要按壓的穴位(頸椎不適如何緩解)
2023-10-26 00:35:07
近年來,頸椎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這主要與日常的行為習慣有很大關係。
很多人白天在電腦前伏案工作,回到家用手機看新聞、聊天、玩遊戲,有部分人甚至除了吃飯、睡覺手機一直不離手。低頭時間太長,日久造成頸部勞損,出現頸部不適。
大部分頸椎病很難在早期被發現,發病初期只是肩頸部出現僵硬感,因此容易被忽略;也有少部分人在早期便開始出現明顯的疼痛感。
多數人群往往是已經出現了典型症狀,如:頸部活動受限、肢體疼痛或麻木、頭暈、耳鳴、眩暈感等症狀時,感覺難受,去醫院看病才知道自己得了頸椎病。
是病很輕的時候去調理,還是等病很重了才去調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如何選擇了。
本期,固生堂邀請廣州區域的潘煥珍醫生,為大家分享中醫是如何改善頸椎病症狀的,即不用吃藥,又減免了手術痛苦。
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
二、氣血不夠,不榮則痛;手麻即經絡不通,氣血通過受阻所致。
三、頸部受寒,寒主收引,寒凝則血滯,故而出現疼痛,肌肉僵硬。
頸部通過的經絡共有四條,頸後正中的是督脈,兩側是太陽經,再稍偏外側的是少陽經;頸前正中的是任脈,稍偏外的是陽明經。頸部哪一部位出現問題,即與循行該位置的經脈不通有關。
頸椎病的處理一、日常處理
1.一感覺頸部涼時馬上要保暖,特別是在空調環境下,避免冷風直吹頸部。
2.選擇合適高度與硬度的枕頭,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頸椎的壓力。
3.長期伏案工作者,可適度活動頸項部,避免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而造成慢性勞損。
二、艾灸
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的功效,可以促進人體的氣血的運行,疏通經絡,從而改善頸椎病症狀。一般自己不方便灸頸部,容易造成燙傷,最好找專業人士操作。
三、推拿
推拿是以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放鬆肌肉、調和營衛氣血的作用,還能幫助消除疲勞。推拿與民間按摩有所區別,需找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
四、針灸
針灸是將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對穴位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這裡推薦一種簡單、安全、效捷的方法——黃帝內針。
源自《黃帝內經》的黃帝內針傳承已有十餘代,以往代代皆為單傳,至十一代傳人楊真海老師才始公於眾。楊師最大的心願是「人人知醫,天下少病」,有感於眾多病患之疾苦,發心廣傳此針法,以利益大眾,因此黃帝內針才得以廣傳,惠及大眾。
《黃帝內經》裡說到「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頸部的疾病,可從手或腳上找到相應經絡的壓痛點,然後用手按壓或進行針刺。
舉例1:
常見的「落枕」,多表現為頸後,及偏左或右側的肌肉僵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此部位循行經絡為:太陽經、少陽經、督脈。
用黃帝內針的方法去解決,病在左側選右手,病在右側選左手,可按壓手部太陽經的後溪穴(位於位於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五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腕部少陽經的陽池(位於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舉例2:
若頸項部偏左或右一側,及後部位僵硬、酸痛。此部位循行經絡為:陽明經、少陽經。
用黃帝內針的方法去解決,選跟病側相反的手,「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可按壓手腕部陽明經的陽溪穴(位於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少陽經的陽池(位置同上)。
舉例3:
若頸項部後側正中僵硬、疼痛。此部位循行經絡為:太陽經、督脈。
用黃帝內針的方法去解決,選跟病側相反的手,可按壓手部督脈的後溪穴(位置同上),腕部太陽經的陽穀穴(位於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
在按壓穴位的時候,去感受頸部不適處的變化,感受頸部的痛感是否改善,活動受限的活動度是否變大,頸部僵硬的肌肉是否變鬆軟,只要去感便能感受到變化。如果經過自我調整或按壓穴位後,仍不能改善,建議找專業的醫生診治。
黃帝內針臨床上應用廣泛,特別對於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痛、痛風性關節炎等臨床常見的各種痛症效果顯著,其效如「雪汙、拔刺」。對中風後遺症、三叉神經痛、胃痛、乳腺增生、月經不調、痛經、頭痛、失眠、耳鳴、感冒、胸悶、眼乾、便秘等常見病、多發病均有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