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數學作文450字
2023-10-26 01:36:02 3
篇一: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論是現代和遙遠的古代,數學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早在三國時期的魏國,就發生了意見與數學緊密相聯的事。有一天,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高興極了,變帶領百官和兒子曹衝一同去觀看,在場的所有人都沒見過大象,見到大象如此高大,大家都想知道這隻「龐然大物」有多重。於是,有人就提了稱大象的建議,可是怎麼稱呢?人們議論紛紛,這是,曹操的小兒子曹衝講話了,他說:「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命令人們將大象運到船上,再在水漫過船的位置畫上記號,再把大象抬出船,讓人把石頭往船上放,等石頭的重量使水沒過剛剛做的記號時,就把石頭拿出船,一個接一個的稱,最後把所有石頭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
大家都知道電腦吧,可你們知道嗎?電腦中的動畫,遊戲,圖片,音樂等等,都是由0和1組成的。比如00000001代表1,00000010代表2,00000011代表3……無論多麼複雜的程序和軟體,電腦都能用0和1輕鬆表現出來。
數學也與日常生活分不開。比如媽媽常常讓我去找車位。開始時,我不知怎樣才能求出兩輛車之間的距離,後來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我用尺子量我兩腿之間走路時的長度,兩步半就是一米。再用腳步量出媽媽車的長度,再去量兩輛車之間的距離就知道這個車位是不是足夠媽媽的車子停。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等待著你的探索和發現。
篇二:生活中的數學
記得前幾天,我和媽媽去買西瓜,到了賣西瓜的地方,我對老闆說讓他切四千克的西瓜,說著他就切下了四千克的西瓜,我們付了錢,高高興興的回家了。回到家後,我就對媽媽說:「我們買了這麼多西瓜,我能不能請同學們一起來吃啊?」媽媽說:「當然可以了!」
同學們來了以後,我們開始分西瓜。
來了5位同學,只有四千克西瓜,該怎麼分呢?我心裡想:算了,管他呢,切一下得了。於是,我就準備下刀了,這時,一位同學說:「你準備怎麼給我們分西瓜啊?我們要求平均分配,大家一樣。」我想,同學們這樣說了,算一下也無妨,而且,確實應該平均分,就答應了他。我仔細想了一想:有四千克西瓜,平均分給五個同學,肯定就是4 ÷5= 4/5千克西瓜咯!於是我對大家說:「我知道怎麼分了,我們確實應該平均分,這樣才過來公平嘛!」大家一致點頭。我又說:「如果大家平均分的話,每個人應該分 4/5千克西瓜,也就是平均每人分到0。8千克的西瓜!」接著,我拿來了我家的秤,給每人切了0。8千克的西瓜,我們就開始捧起西瓜吃起來。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西瓜,我也吃著,心裡無比的高興。
我今天不僅吃到了甜甜的西瓜,還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就看你能否發現他,並且,要是發現了數學問題,要合理運用自己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活學活用,來解決那些問題,並且讓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越來越多的為我們人類造福,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吧!
篇三: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一個井蓋、一個圓柱、一個圓形……我們可不能小看了這數學,雖然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可數學的用處可大著呢!不信,咱們來瞧瞧吧!
有一次,上二年級的小表妹來我家玩。我很歡迎她,聽說小表妹很聰明,於是我便想到考考她。我上網找到十個城市的天氣預報給妹妹,說這十個城市的天氣弄混了,麻煩你幫忙整理的既清楚又簡潔,我是想看她會不會用統計圖來整理這些城市的天氣。妹妹接過資料,笑著對我說:「沒問題,包在我身上了!」幾分鐘的功夫,妹妹就把一張乾淨、整潔的城市天氣預報的統計圖給了我。我仔細看過後,笑了笑,摸摸妹妹的頭,「真是長大了,一天比一天棒了!」妹妹客氣地對我笑了笑,然後我們倆一起出去玩了。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只是有的人發現了,有人沒發現;只要我們認真去找,認真對待,我相信就一定會發現數學的奧秘的。一旦你發現了數學的奧秘,就會知道其中的樂趣。
像中國的墨子、祖衝之、張衡、劉益、朱世傑……外國的阿基米德、高斯、艾薩克·牛頓、伯努利、歐拉……這些著名的數學家難道天生就有這樣的神力嗎?不,他們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換來的成績,並不是生下來就具有特殊能力的;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有的人不珍惜機會罷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機會,把握好數學,不要到最後才後悔莫及。生活中有很多數學都在等你去探索呢!快去看看吧!
篇四:生活中的數學
同學們,數學是一門很有奧妙的學科。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用到數學知識,做為一名小學生,我們雖然都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還是對數學充滿了好奇心。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碰到一些不能立刻理解的題。遇到這些題怎麼辦呢?我的經驗是認真思考,在書籍上查閱或在電腦上查閱與此題類型一樣的題,認真看這道題是如何解答的,把這道題記好,有助於下一次碰到同樣類型的題更好解答。
比如,我在學習中曾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有兩筐桔子,如果從甲筐拿出8個放入乙筐,兩筐的橘子就同樣多;如果從乙筐拿出13個放到甲筐,甲筐裡的橘子是乙筐的2倍。甲、乙兩筐各有多少各橘子?我查閱了書籍,找到了答案,我們可以根據「從甲筐拿出8個放進乙筐,兩筐的橘子就同樣多」可知,原來甲筐比乙筐多8×2=16(個)橘子。如果從乙筐拿出13個放到甲筐,這時,甲筐就比乙筐多16+13×2=42(個)。因此,乙筐裡還有42÷(2——1)=42(個),原來乙筐裡有42+13=55(個),甲筐裡有55+16=71(個)從而得來綜合算式:
(8×2+13×2)÷(2——1)=42(個)
42+13=55(個)
55+8×2=71(個)
答:原來甲筐有71個,乙筐有55個橘子。
還有一次,與上次正好相反,是因為我的馬虎而丟分。這是一道脫式計算:8+1/8+1/8,我倒馬虎地看成:8×1/8+7/8,一道題三分,從而一百分與我失之交臂了。
通過兩次難與易的兩道題使我明白了,做數學題不但難題做時要細心,易題做時更要謹慎,把握好機會。無論做什麼都要認真,細心舉一反三,不能馬虎。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更上一層樓。
篇五:生活中的數學
我們不僅在學習上離不開數學,在生活中也離不開數學,買菜時需要計算付多少錢,訂做窗簾時,我們要從我們需要的面積大小來計算出窗簾正確的尺寸,交水費時,我們要根據一個月用了多少噸水、一噸水要多少錢來計算出我們這個月需要交多少元的水費……生活中的一切都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
這天,我閒著沒事幹,便跑去廚房,看見媽媽正在烙餅。媽媽看見我,便給我出了一道題:「媽媽烙一張餅大約需要兩分鐘,正面約一分鐘,反面約一分鐘,一個鍋一次最多能放兩張餅,一共要烙五張餅,你算算最少大約要用幾分鐘?」這個問題還不簡單,前四張分兩次烙,最後一張自己一個鍋烙,總共需要用三次兩分鐘,三乘二等於六,「最少需要六分鐘。」我脫口而出。「不對,這不是最少,再想想。」這時,爸爸走過來說。「不對?」我的心裡充滿了問號,怎麼會不對呢?不行,一定要在好好想想,可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只好求助爸爸。爸爸笑了笑,說:「總共約需要用五分鐘。先拿兩張餅在鍋上烙著,當兩張餅的一面烙熟了,一張反過來繼續烙,另一張先放在一邊,重新拿一張烙,等這一張餅的一面烙好後,另一張也熟了,便把剛才那張烙了一半便丟下的餅放在鍋裡和另一張繼續烙,再過一分鐘,兩張餅就都熟了,等於是三張餅需要三分鐘的時間烙,然後剩下的兩張在一起放在烙,兩分鐘後,便都熟了。所以前面的三分鐘加上後面的兩分鐘,就是五分鐘。」哦,我恍然大悟。
我們只有學好數學,才能應付生活中的問題,才能夠臨亂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