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05 00:22:39 2
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包括設在室內天花板上的氣流通道,氣流通道的兩端分別為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處設有送風機,出風口處設有排風機,氣流通道內部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設有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上金屬盤管的一端與下金屬盤管的一端連通,下金屬盤管的另一端分別設有冷卻水進水管和熱水進水管,上金屬盤管的另一端設有冷卻水出水管和熱水出水管,熱水進水管、熱水出水管分別與城市供暖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與自來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冷卻水出水管上分別設有第一自動閥、第二自動閥,熱水進水管、熱水出水管上分別設有第三自動閥第四自動閥。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製冷、制熱效果好,節能減排的有益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室內換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室內換熱節能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室內的換熱裝置一般都採用空調,空調越來越普及,夏天,空調能吹出冷氣給人們帶來清爽,冬天空調能吹出暖氣讓人身心舒適,空調的好處的確很多,然而,空調帶來舒爽的同時也帶來了「疾病」,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工作學習的人,因空氣不流通,環境得不到改善,會出現鼻塞、頭昏、打噴嚏、耳鳴、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以及一些皮膚過敏的症狀,如皮膚發緊發乾、易過敏、皮膚變差等等,這類現象在現代醫學上稱之為「空調綜合症」或「空調病」,空調耗電量非常大,而且空調內部的氟利昂也破壞臭氧層,不環保,「空調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現在市場上又出現了很多冷風機,又叫水冷空調,然而水冷空調製冷換熱效果不佳,尤其是當室內空間較大時,水冷空調只能帶來局部涼爽。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製冷、制熱效果好,節能環保的室內節能換熱裝置。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包括設在室內天花板上的氣流通道,氣流通道的兩端分別為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處設有送風機,出風口處設有排風機,氣流通道內部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設有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所述的上金屬盤管的一端與下金屬盤管的一端連通,下金屬盤管的另一端分別設有冷卻水進水管和熱水進水管,上金屬盤管的另一端設有冷卻水出水管和熱水出水管,熱水進水管、熱水出水管分別與城市供暖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與自來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冷卻水出水管上分別設有第一自動閥、第二自動閥,熱水進水管、熱水出水管上分別設有第三自動閥第四自動閥。夏天溫度高的時候,打開第一自動閥、第二自動閥,低溫的自來水流入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內,從而使得氣流通道內的溫度降低,送風機、排風機同時開啟,送風機把室內的熱空氣送入氣流通道內,排風機把氣流通道內的冷空氣排入室內,依次循環,實現室內降溫;冬天打開第三自動閥第四自動閥,城市供暖水管中的熱水流入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內對氣流通道內的空氣加熱,送風機和排風機工作實現室內空氣與氣流通道內空氣的循環,從而實現制熱功能;該種熱交換裝置節能環保,無汙染,不會改變室內環境,使用更加健康。
[0006]作為優選,氣流通道內位於上金屬盤管與下金屬盤管之間設有若干層豎直的金屬網,所述的金屬網的上端與上金屬盤管的外側壁連接,金屬網的下端與下金屬盤管的外側壁連接。金屬網極大的增加了上金屬盤管、下金屬盤管與氣流通道內空氣接觸面積,增大熱交換效率。
[0007]作為優選,進風口和出風口處還設有空氣過濾板。過濾板起到空氣過濾效果。
[0008]作為優選,所述的冷卻水進水管上設有冷卻支管,所述的冷卻支管上設有水泵,所述的冷卻水出水管外端連接有水箱,水箱的底部設有排水管,排水管的下端設有出水龍頭,水箱的上端側面設有溢水管。冷卻支管可以與地下水連通,例如進水,夏天井水底部的溫度保持在4攝氏度,而室內常溫為30攝氏度左右,溫差較大,冷卻效果好,進水吸熱後排入水箱,人們可以從出水龍頭處放水使用,一舉兩得。
[0009]作為優選,室內牆壁上設有控制箱,控制箱內設有製冷開關和制熱開關,所述的第一自動閥、第二自動閥與製冷開關連接,第三自動閥、第四自動閥與制熱開關連接。
[0010]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製冷、制熱效果好,節能減排的有益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12]圖中:氣流通道I進風口 2出風口 3上金屬盤管4下金屬盤管5金屬網6空氣過濾板7水箱8排水管9出水龍頭10溢水管11控制箱12送風機21排風機31冷卻水進水管41冷卻水出水管42第一自動閥43第二自動閥44冷卻支管45水泵46熱水進水管51熱水出水管52第三自動閥53第四自動閥54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4]如圖1所示的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包括設在室內天花板上的氣流通道1,氣流通道的兩端分別為進風口 2和出風口 3,進風口處設有送風機21,出風口處設有排風機31,進風口、出風口處還設有空氣過濾板,空氣過濾板位於送風機和排風機的外側,氣流通道內部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設有上金屬盤管4和下金屬盤管5,上金屬盤管的右端與下金屬盤管的右端連通,下金屬盤管5的左端分別設有冷卻水進水管41和熱水進水管51,冷卻水進水管41、冷卻水出水管42上分別設有第一自動閥43、第二自動閥44,上金屬盤管4的另一端設有冷卻水出水管42和熱水出水管52,熱水進水管51、熱水出水管52上分別設有第三自動閥53第四自動閥54,熱水進水管、熱水出水管的外端伸出室外分別與城市供暖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與自來水管連通;室內牆壁上設有控制箱12,控制箱內設有製冷開關和制熱開關,第一自動閥43、第二自動閥44與製冷開關連接,第三自動閥53、第四自動閥54與制熱開關連接;氣流通道I內位於上金屬盤管4與下金屬盤管5之間設有若干層豎直的金屬網6,金屬網的上端與上金屬盤管的外側壁連接,金屬網的下端與下金屬盤管的外側壁連接,金屬網極大的增加了上金屬盤管、下金屬盤管與氣流通道內空氣接觸面積,增大熱交換效率。
[0015]冷卻水進水管41上設有冷卻支管45,冷卻支管上設有水泵46,冷卻水出水管42外端連接有水箱8,水箱的底部設有排水管9,排水管的下端設有出水龍頭10,水箱的上端側面設有溢水管11,夏天,冷卻支管與井水等地下水連接,水泵工作把井水抽取到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內,對室內空氣進行冷卻,吸熱後的井水排入水箱中,可以供人們日常使
用,一舉兩得。
[0016]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夏天溫度高的時候,通過製冷開關打開第一自動閥、第二自動閥,低溫的自來水流入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內(或者井水通過水泵抽入上金屬盤管、下金屬盤管內),送風機、排風機同時開啟,送風機把室內的熱空氣送入氣流通道內,經過熱交換後,進風口端的熱空氣被井水吸熱降溫後從出風口處排出冷空氣,依次循環,實現室內降溫,吸熱後的自來水(或井水)被排入水箱,供人們日常使用,不會造成浪費,一舉兩得;冬天打開第三自動閥第四自動閥,城市供暖水管中的熱水流入上金屬盤管和下金屬盤管內對氣流通道內的空氣加熱,送風機和排風機工作實現室內空氣與氣流通道內空氣的循環,從而實現制熱功能;該種熱交換裝置節能環保,無汙染,不會改變室內環境,製冷制熱效果好,使用更加健康。
[0017]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其特徵是,包括設在室內天花板上的氣流通道(I),氣流通道的兩端分別為進風口(2)和出風口(3),進風口處設有送風機(21),出風口處設有排風機(31),氣流通道內部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設有上金屬盤管(4)和下金屬盤管(5),所述的上金屬盤管的一端與下金屬盤管的一端連通,下金屬盤管(5)的另一端分別設有冷卻水進水管(41)和熱水進水管(51),上金屬盤管(4)的另一端設有冷卻水出水管(42)和熱水出水管(52),熱水進水管、熱水出水管分別與城市供暖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與自來水管連通,冷卻水進水管(41)、冷卻水出水管(42)上分別設有第一自動閥(43)、第二自動閥(44),熱水進水管(51)、熱水出水管(52 )上分別設有第三自動閥(53 )第四自動閥(54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其特徵是,氣流通道(I)內位於上金屬盤管(4)與下金屬盤管(5)之間設有若干層豎直的金屬網(6),所述的金屬網的上端與上金屬盤管的外側壁連接,金屬網的下端與下金屬盤管的外側壁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其特徵是,進風口(2)和出風口(3)處還設有空氣過濾板(7)。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的冷卻水進水管(41)上設有冷卻支管(45),所述的冷卻支管上設有水泵(46),所述的冷卻水出水管(42)外端連接有水箱(8),水箱的底部設有排水管(9),排水管的下端設有出水龍頭(10),水箱的上端側面設有溢水管(11)。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一種室內節能換熱裝置,其特徵是,室內牆壁上設有控制箱(12),控制箱內設有製冷開關和制熱開關,所述的第一自動閥(43)、第二自動閥(44)與製冷開關連接,第三自動閥(53)、第四自動閥(54)與制熱開關連接。
【文檔編號】F24F11/02GK203595217SQ201320790170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日
【發明者】袁均軍 申請人:袁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