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

2023-10-10 05:01:19 2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1

  這些天,一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本書是著名兒童作家曹文軒的作品《根鳥》。

  這本書的主要意思是:根鳥是菊破的人,在十三歲那年,他自己一個人去森林裡打獵,可在這一天裡,他一無所獲,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就在這時,一隻白色的鷹出現在他眼前,可根鳥對這隻鷹不感興趣,在這時,根鳥看見了一隻兔子,可這隻鷹嚇跑了這隻兔子,死在了根鳥搶下,根鳥看到他身上的字條,上面寫:上面寫著一個叫紫煙的女孩找人求救。根鳥詢問父親,還去了城裡,什麼都沒問著。就在那天晚上,紫煙出現在了根鳥的夢裡,所以根鳥決定去尋找紫煙,去尋找自己的夢。他走過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小鎮……這一個個場景奇異而玄妙,根鳥成長在現實與夢幻之間,他決定以夢為馬,度過他的成長階段。恍惚,迷亂,搖擺,清醒,執著,一往無前,在他痛苦中品嘗著快樂。

  根鳥雖然是一個農村人,但是他知道,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努力,雖然自己知道路上可能被騙走,也可能被別人耍弄,也可能會被嚇的回來,但堅持了總會能成功的。每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夢想,有了自己的夢想這樣才會得到快樂,找到了夢想,就向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從根鳥這裡,我總結出一句話:當一個人對處於逆境中的人產生扶持,援助之欲望,並實施了自己的高尚行為之後,他的心裡一定會感到有一種熱的暖流富有快感的流過,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了淨化。

  這就是《根鳥》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一本是,大家也可以買一本看看,相信大家看了這本書,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2

  《五味》中,只聽得汪老把中華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來,不僅講它們的做法,還講它們的來歷。我驚訝於他的博學,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或者說,他的腦子裡有無數的線。線頭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關的知識。關於美食,奇聞趣事,古今中外,出來很多嚴肅的論證。

  在對待食物歷史的考證上,汪老是一副老學究的摸樣,嚴肅的很。一轉身,你又會看到這樣的句子:「我曾經誇口,說我什麼都吃,為此挨了兩次捉弄,一次在家鄉,我原來不吃芫荽(香菜),以為有臭蟲味。……鋪中管事弄了一大碗涼拌芫荽,說:『你不是什麼都吃嗎?』我一咬牙吃了。從此,我就吃芫荽了。」這一段讓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為我也不喜歡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蟲味。一個可愛的逞強的老頭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我也驚訝於他的閱歷,四方食事,娓娓道來,他吃過這麼多菜!他真敢嘗!

  汪老的故鄉在江蘇高郵,講起故鄉的食物,他又是那麼深情款款含情脈脈。他有多愛家鄉啊。故鄉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鹹鴨蛋、鹹菜茨菰湯、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和蜆子、野鴨、鵪鶉、斑鳩、鵽、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都留在他的記憶裡,留在他的筆下。《故鄉的野菜》中細說了薺菜、蔞蒿、馬齒莧、蓴菜,還提及了一個故鄉在明朝時的散曲作家王磐,重點介紹了王西樓的《野菜譜》,有圖有配詩,多寫人民疾苦。「江薺青青江水綠,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與妹看屋——江薺」,「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說,這些詩的感情都很真摯,讀之令人酸鼻。的確,汪老告訴我們他的家鄉有一位用野菜記錄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動帶給了讀者,也把他對故鄉這片土地的愛帶給了讀者。靠近民間的作品,總有人間煙火的味道,說盡世間人情冷暖,說盡百姓疾苦。

  汪老年輕的時候在西南聯大讀書,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會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裡描寫飯館「映春時」裡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說人物的味道。「這是一個兩層樓的飯館。樓下散座,賣冷葷小菜,樓上賣熱炒。樓上有兩張圓桌,六張大八仙桌,座位經常總是滿的。招呼那麼多客人,卻只有一個堂倌。這位堂倌真是能幹。客人點了菜,他記得清清楚楚(從前的飯館是不記菜單的),隨即向廚房裡大聲報出菜名。如果兩桌先後點了同一樣菜,就大聲追加一句:『番茄炒雞蛋一作二』(一鍋炒兩盤)。聽到廚房裡鍋鏟敲炒的聲音,知道什麼菜已經起鍋,就飛快下樓,(廚房在樓下,在店堂之裡,菜炒得了,由牆上一方窗口遞出)轉眼之間,又一手託一盤菜,飛快上樓,腳踩樓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這一天上樓下樓,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計起來,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幾十裡。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裡把帳算好,大聲向樓下帳桌報出錢數:下來幾位,幾十元幾角。他的手、腳、嘴、眼一刻不停,而頭腦清晰靈敏,從不出錯,這真是個有過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個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興的。」現在到哪裡去看這樣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話,我還真想見識見識,絕對的俗世奇人吶!

  回憶了故鄉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說,食物和文化一樣,要多嘗一嘗。由《五味》這本書的開篇《葵·薤》為證: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於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後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並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於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裡說的,都是與文藝創作有點關係的問題。

  汪老把對食物的態度延伸到對人生的態度對文藝創作的態度上。他也講過這樣的話「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這位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家,我覺得他的思想要比現在很多的人先進的多。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3

  最近,我讀了匡亞明的《孔子評傳》,真是受益匪淺。全書分十章對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學為核心而展開的倫理、政治、經濟、教育等思想全貌及兩千多年來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和影響的曲折變化過程,都作了評述。尤其當我讀到關於孔子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方法、實踐等內容時,更是觸動很大。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更是亙古不變的教育真理。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馬克思也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資本論》卷一就論述說:「天賦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長芽的基礎。」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別,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就是說,對於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內容。根據這一原則,他深入了解弟子們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個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先進》中記載,冉求做事好退縮,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緊,一聽說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敢作敢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禍,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請示父兄後再去做(「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孔子善於了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

  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論語》中就記載著孔子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的事例。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就曾經總結性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孔子對學生能耐心誘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確是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可是,隨著近幾年教育觀念的轉變和中小學課改的實行,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推崇「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這一切源於「賞識教育」的研究推廣者周弘老師曾用這種教育方法將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留美博士生,並用這種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聞媒體稱為「周婷婷現象」。因為我們很多家長、很多老師,「忘子成龍」心切,一味追求成功,只要聽說誰的辦法讓孩子成功進入了哪所著名高校,就覺得這種辦法好。殊不知,賞識教育被運用過分,反而失去效果。我們的很多孩子在這種觀念教育下成了「訓不得碰不得玩不得」的「三不得」孩子,心理很敏感,容易受傷,只喜歡表揚,不喜歡聽批評的話,甚至不少因為受不得委屈,採取極端的自殺手段,這樣的例子近年來屢見不鮮。教育名家孫雲曉認為,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客觀具體,發自內心,表揚要能讓孩子感受到真誠,並增強孩子做事的動力。不恰當的表揚則容易讓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但是,我們的家長和老師意識到問題之後,又開始盲目地推崇「挫折教育」,認為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能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鍊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

  誠然,「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能夠打擊學生的驕傲情緒、能夠使學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但我們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受到的關注是何其之多,家長們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若是孩子在挫折中一蹶不振,從此喪失信心,他們又會如何呢?記得我兒子就曾說過一句極富哲理的話「磨難對於一個人來說,挺過去了就是一筆財富,挺不過去就是一場災難」。因此,一味地推崇挫折教育,同樣也是片面的。

  由此可見,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是多麼精闢的教育觀點,是多麼辯證而又統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過去了,他依然被我們牢記,更是被世界所牢記,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學院就是最好的證明。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4

  夏天的黎明,把巴黎聖母院映著曙光,你的一身白裙,好似那最絢爛的夏花,在短短的一瞬間,在這歷史的長河中,頹然凋謝。愛斯梅達拉,你不屬於這世界。

  愛斯梅拉達,我該用什麼來形容你了用街頭舞女,純潔少女,崇高女孩,還是那個世紀巴黎絕無僅有的一塊碧玉?你是美的化身,你內心的美麗早已超越上帝賦予你的絕世容顏,你的生命就是散射光明的花朵。

  但黑暗是套在你身上的沉重枷鎖,醜陋是那無處不在的牢籠,你那嬰兒般清澈的雙眼怎麼看得見那個騙你獻他一切的弗比斯的體面外表下的虛偽靈魂?你愛著他,出於信任,在最危難的時候呼喚你的太陽神。你哪裡知道他帶著的是追捕你的命令,是馬上要將未婚妻及其財富攬入懷中的愉悅,哪裡還有對那個夜晚一絲一毫的眷戀?此時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嫉妒你的光輝。

  卑鄙的國王不肯放了你黑暗將你牢牢圍住,你的陽光、舞蹈,你的山羊篝火,見過它們的人看到現在的你,怎能處之泰然?在這無邊的黑暗面前,你太渺小,你的亮光必然被猙獰的命運吞噬。

  看到這裡,我翻書頁的手冰涼,眼前似乎浮現出黑暗裡那一點若隱若現的燭光,卻又發現突然消失,耳畔似乎傳來絕望嘈雜中一絲天使的歌聲,卻又嘎然而止。

  在渺茫而無燈塔的命運大海上,你們只能隨波逐流,但上帝賦予你們美麗卻隨時可以劃破這無邊的黑暗,對,這才是你和你的同伴活著的理由。

  又到黎明,看,那瞬間點燃的令人眩暈的光芒,是至高無上的靈魂拿愛做助燃劑,在無底的黑暗中縱情燃燒的火焰。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5因為個人的鑑賞小說的能力實在是有限,看到最後才算是明白了圍城的意思,而且只明白了婚姻、職場和生活這些圍城。據書上的意思,圍城就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外的人想逃出來,用個褚慎明說的例子,結婚仿佛是金漆的籠子,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人生處處是圍城,如生活、職場以及婚姻,沒有人能夠脫離出圍城,即便是出了一座圍城,但也很快會陷入另外一座圍城。正如《圍城》裡面的主人公方鴻漸一樣,原以為從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可以脫離學校裡各個教授之間明爭暗鬥的糾纏,但是最終還是陷入了跟孫柔嘉的婚姻圍城之中。具體來說,有些事情並不是你不想碰,它就不會來的,如果你一旦進入到圍城中,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方鴻漸不想結婚,但是有父母做主「娶了」周經理的女兒,這個老婆可以他從沒有見過面,並且英年早逝,不過他也因此陰差陽錯獲得周經理贊助的機會而出國留學;在國外的幾年,四處遊蕩沒有得到一個正式的學位,回國之前在父親和嶽父的兩面夾擊下,只好在愛爾蘭人那裡買了個文憑回來充數;他不愛對自己一片痴情的蘇文紈,卻愛上了蘇小姐溫柔伶俐的表妹唐曉芙,經過幾封信件的交流眼看就成了,卻因為電話的誤會而分了手,到後來遇上了同去三閭大學的孫柔嘉小姐,而且還在被大學解聘之前,糊裡糊塗地答應了孫小姐的婚事。《圍城》裡面用了大量的諷刺手法,犀利地諷刺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和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一是以現代文化觀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鴻漸的父親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薦的線裝書中「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之類。二是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丁,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愛利惡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盤姘伴》詩,結果如趙辛楣所感嘆到的,想中國真利害天下無敵手,外來東西來一件,毀一件。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如方鴻漸在家鄉中學演講時所說的,「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裡長存不滅。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閭大學中實施的「導師制」,要求導師與學生共餐,還有共用廁所。書中還有好多經典的句子,比如「這一張文聘,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想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視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等,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讀完《圍城》,突然感覺到有點失落,我也只不過是個困在圍城裡的人,怎麼都出不來。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5

  在閱讀《培根隨筆》後,大概大家都會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長遠,針針見血。

  在隨筆中,他更顯於口語表達,但是卻也生闢難懂,也許是隔了時代的關係吧。他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眾多哲人的話,或點明主題,或對錯誤的言論進行顛覆,很大膽。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偉人言論,他也必是飽覽群書吧,且他對很多的偉人也有行為、人平的了解,包括他們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對此也作了描述、分析、論證,書中也引用過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諺語,也讓人見識大增。培根應該極愛《聖經》,因為隨筆中大量提及《聖經》中的人物及言語,而且引用也到位,這既可證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也可證明《聖經》的名不虛傳。

  而在真正的內容上,讓人更是大獲收益。在隨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覺深刻到了極點,在一些貼切你內心的東西時,更是猶如一把利劍,越加鋒芒,插進你的內心,並像某種生物在你的內心越鑽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認的情感心理曝露出來,但之後你又覺得心安理得,並開始決定擺脫它。例如,在《論嫉妒》中,他對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確的分析和細緻的描寫,無德者,好打聽閒話者,無法克服缺陷的人,等等。在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麼說得上口的,我也有過嫉妒,大家都有過。但嫉妒也不就正如《聖經》中所說的「兇眼」。有利有害,嫉妒也可使人擁有上進心。

  我則最喜歡書中這句話——一個本該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標的人,卻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個小小的偶像面前,成為自己感觀的奴隸,而上帝賜以人眼睛,本該有更高尚的用途的。當我深入它,我更為自己以前的某些行為感到懊悔與不恥。我想我從小就自負,卻到現在變成嫉妒他人,我是該反省了。我認為自己應去追求更高尚的東西——雖然現在的自己並不高尚,而且想要高尚也並不容易。

  在《論友誼》中,他只就君主帝王來說明友誼,而且在他的短文中,說明也多是舉君主帝王,為什麼?而且在多篇短文也與國家、君王、政治有關,如《論叛亂》《論貴族》《論宮廷表演和狂歡儀式》及《論帝王》等,這又是為什麼?

  他為何對事物有如此深刻見解、精闢總結,是他飽覽群書,還是親身經歷或想經歷吧?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6

  寒假裡讀了餘華的《活著》,這本書非常有意義。《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

  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麼?人活著不為什麼,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7

  這就象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開著花。」

  第一次讀《小王子》,是在高中的時候,一下子就被他那清新的文筆和單純的世界所吸引。六年後的現在,再讀《小王子》,不禁一次次地流淚,為小王子那懾人心魂的憂傷而心悸,為他純潔而執著的愛所感動,也為自己那逐漸泯滅的童心而哀悼。正象作者聖-埃克絮佩利在序言裡面說的,他把這個童話「獻給雷昂維爾特,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

  這是一個屬於成人的童話,屬於曾經有過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話,孩子們是無法體會小王子徹骨的憂傷和愛的沉重的。他們也不應該過早地體會這些,他們應該在陽光明媚的世界裡享受著快樂的時光。這與其說是一個童話,不如說是一個悲劇。童話裡的主人公總是像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一樣,幸福美滿地生活。而憂傷的小王子卻在發見愛的真諦後死在沙漠裡。

  小說的情節很簡單,主要是從「我」的角度講述小王子的遊歷過程。因為一朵美麗而嬌氣的玫瑰,小王子離開了一直平靜地生活著的B-612小遊星,他先後遊歷了六個星球,在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覺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國王,財迷心竅的商人、迂腐的點燈人……於是他不斷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確實奇怪。」在這裡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這些大人們的空虛、盲目和愚妄,也道出了成人的孤獨寂寞、無可適從的處境。

  最後他來到了地球。在這裡他遇到了一隻狐狸,這隻狐狸給他解決了那朵嬌氣的小玫瑰給他帶來的對愛的疑惑,使他明白,愛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慈悲,有了愛(廣義的愛)生活裡的一切才有了意義。狐狸告訴他:「對於你使之馴順的東西,你永遠有責任。你要對你的玫瑰盡責。」「如果你使我馴順了,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歡快起來。我將會聽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你有著一頭金髮,於是,一旦你使我馴順了,這將變得妙不可言!金色的小麥將使我回想起你來。於是我就會愛上穿行麥浪的風聲……」愛使人懂得了憂傷和痛苦,同時使人擺脫了孤獨寂寞,使生活變得有充滿情趣和意義。正象小王子對「我」說的:「這就象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開著花。」於是作者明白,這世界上,一隻小綿羊吃掉一朵花兒,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對於小王子來說,「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頃刻間都熄滅。」

  最後,小王子在離開他的星球一周年之際,讓毒蛇咬死了他,這樣他可以「擺脫軀體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遊星,回到他的驕傲而脆弱的玫瑰身邊。小王子走了,就象買火柴的小姑娘飛向與奶奶在一起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的世界一樣,他奔向他永恆的愛。留給這世界的只是金色的麥田和一園子無關緊要的玫瑰花。還有我們在徒勞地哭泣。而我們就象渴望被馴順的狐狸一樣,對著麥田思念著小王子金色的頭髮。因為小王子,我相信沙漠裡確實藏著水井,因為小王子他聽到轆轤在風中的聲音,並飲了那令荒漠變得美麗的甘泉。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8

  德富蘆花是日本著名作家,小說和散文都寫得非常出色。這篇《晚秋佳日》是他散文中的精品之一。

  讀日本作家的寫景散文會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感覺,從吉田兼好、松尾芭蕉到永井荷風、德富蘆花、東山魁夷、川端康成,味道都有些近似。這與日本的文化與審美有關。川端康成寫過一篇《我在美麗的日本》,非常有名,欣賞日本文學不能不讀這篇文章它對我們了解日本的審美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日本審美文化中有一個說法,稱「物之哀」。哀是遠古時代的日本人在追求神、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真實」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人們對賴以生存的自然萬物、對帶給人類光明和溫暖的太陽神的歌頌中產生的。隨著人類意識的進一步完善,感情日漸豐富,並且生活在四季分明、周圍花草樹木隨季節更替而不斷榮枯變換的自然環境中,日本人逐漸養成了纖細、敏感、易感傷的性格,這種性格使「哀」由原來單純的感動向憐憫、同情的方向演變,到平安時代逐漸成熟升華,形成「物之哀」這一新的審美理念。從「哀」向「物哀」的演化,紫氏部的《源氏物語》起了關鍵作用,在《源氏物語》中,紫氏部將人類對於外界簡單的感嘆發展為複雜的感動過程,從而深化了主體感情,將「哀」擴展到讚賞、同情、憐憫、悲傷等含義。讀日本作家的寫景散文,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自然的愛與憐憫,有種疼痛與哀愁,這就是典型的物之哀。《晚秋佳日》也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晚秋佳日》的寫景非常細膩,川端康成說日本作家寫景就像繪畫一樣,是有道理的。有人就說德富蘆花就是一名出色的畫家,只不過他用的是文字。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對象,季節是晚秋,寫的是太陽。作品的結構非常隨意,這是德富蘆花寫作的特點,短小,率性,如同現在的小隨筆。本文分兩大部分,但並不是刻意為之,作者先寫了朝陽,後寫了落日,自然形成了文章的結構。所以,欣賞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反覆品味它是如何寫陽光的,注意作家的觀察之細,如何用文字來描繪光線明暗與色彩的變化。

  作者從早晨寫起,月亮還在天上,「殘月的微光灑在沙灘上」,而朝霞已經顯現,所以,「空中泛出微微的紫色」,而山邊還是「昏暗」的,山體帶著「薄藍色」,近處、低處都是「悽清的冷色」。但是天空有「紅霞」,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光與影也在慢慢地變化。作者寫朝陽,但不是直接寫,不是寫東方,他寫山,寫西天的山,寫霞光在雪山上的`變幻。先是照在山頭的「一點紅色」,然後「逐漸清澄,逐漸明亮,最終暴出了淺紅的光芒。」「富士到底出現在緋紅的光彩裡了」,這紅霞迅速擴散,山與天空全在紅裡,連河水都像「流淌著滿河的胭脂」,最後,「近處是清冷的暗灰,遠處是一派金黃」。

  寫完了朝陽,再寫落日。寫落日是直接寫,寫朝陽是要表現朝霞如何一步步變得明亮,如何一步步擴展,覆蓋,以及這一過程中色彩的變化,而寫落日正好相反,是寫落日如何一步步下沉,光線如何一步步收縮,以及這一過程中色彩的變化。作者去看落日的時候,太陽雖然已經開始下沉,但光線還是很強烈的,「白光燦爛,目不能視」,照在物體上,「泛著金色」。隨著太陽不斷沉落,陰影越來越長,越來越大,群山開始「沉浸在蒼茫的紫靄裡」,迎著夕陽,光線一開始還刺眼的,「四周迸射出銀白的光輪」「金色的天空騰起一個歷歷可見的圓圓的黃球」然而不久,山的「紫色」變濃了。最後,太陽下山了,剩下的是餘暉,山也由紫色變成藍色,天邊則由金黃變為朱紅,再變為焦褐色,「變得縹碧,變得降紫。」

  作者在描寫這一切時都是帶著情感的,我們在欣賞這篇散文時要注意那些表達情感與作者主體感受的語句。比如「曉風冷冷,拂面而來」,比如「剛才在夕陽的照射下,欣欣向榮的家家戶戶的西南面,如今忽地變得冷悽悽的,仿佛使人感到,乾坤的生命就要完結了。不是嗎,光明就是等一會啊!」再比如文章的最後一小節:「殘曛燭天,暮空照水。站在秀麗的黃昏下,感到自然界真是一片清閒,美不勝收。」作品不僅是在寫景,同時也在寫自己的生活以及對自然的感悟。從作品來看,作者選擇了一種獨處的生活,獨自一人面對大自然,安靜、幽閒,獨往獨來,即使寫到其他人的活動或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動也是同樣的,比如「幾戶人家的大門仍然關著」「趕馬人坐在馬車上,合著嘎嘎的馬蹄聲,哼著小調,那裂冰似的聲音震蕩著早晨的空氣。」「一隻鳶鳥從鳴鶴岬飛來,掠過富士山腰,吧噠吧噠拍擊著羽翼,迅速地飛走了。」「一個農民站在落霞閃耀的河裡洗木桶。前面沙洲有個拾貝的小孩子,黑黝黝的身影映在水中。」這些情感的語句和場景的描寫調子是一樣的,表現出的思想感情帶有非常典型的日本傳統文化色彩,是「物之哀」式的讚美、憐惜、同情,同時又流露出與之密切相關的空寂、枯淡,一種回歸自然,遠離塵世的思想,並且表露出淡淡的禪意。所謂禪本來是佛教中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因為一種機緣悟得事物的本真,後來演變為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如提倡的「靜慮」、「心住一境」、「身心脫落」、「平常心」等等,對事物的感悟則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晚秋佳日》如同王維的山水詩一樣,在一種幽靜中與自然對話,這種對話是無言的,呈現出一派天趣與智慧,像「殘曛燭天,暮空照水」就如同禪宗的謁語一樣。

課外文章做讀書筆記9

  《玩偶之家》(ADoll’sHouse)是易卜生在1897年的代表作,教材中說,這本書揭示了資產階級以男權中心為基礎的社會道德的虛偽,提出了婦女的地位及其解放等重大社會問題。我認為不僅,除了這點之外,也可以想到,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女人的地位就變成在男人身後的一個對於社會來講,不會有太有價值的人。仿佛傳宗接代或是打點家事只是女人唯一的使命。我想,對於女性的地位,無論哪個國家也好,在那個笨拙的時代,就註定是犧牲品。

  這本書主要寫主人公娜拉從愛護丈夫、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最後離家出走,擺脫玩偶地位的自我覺醒過程。《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在這個宣言書裡,娜拉終於覺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並向丈夫嚴正地宣稱:「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以此作為對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傳統觀念的反叛。

  女主角娜拉表面上是一個未經世故開鑿的青年婦女,純潔、溫順的娜拉婚後竭盡全力維護家庭的平和、歡樂,被丈夫一貫喚作「小鳥兒」、「小松鼠兒」,但實際上上她性格善良中有著堅強,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負重,甚至準備犧牲自己的名譽。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後,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濟、承擔危局的時刻,她卻發現自己為之作出犧牲的丈夫竟是一個虛偽而卑劣的市儈。她終於覺醒過來,毅然走出「玩偶之家」。

  她的叛逆性格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他的天真、熱情、樂於助人和追求理想的精神素質卻被庸俗的社會和家庭環境矇騙、薰染了她。是的,她八年的婚姻的「家庭幸福」的彩光遮蓋她自己的附庸地位和追求理想的自由。她沒有看透過,但是當一系列事情發生在她和她的丈夫海爾茂之間,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丈夫,海爾茂不僅虛偽可憎,而且是個一直看重法律。宗教和道德,但是其目的在於以此作為束縛妻子的繩索和維護以他為中心的家庭關係。這一切,讓娜拉終於認識到自己的「玩偶」地位,她不僅否定了不合理的家庭關係,而且對保護這種關係的宗教、法律和倫理道德都表示懷疑。娜拉以作為玩偶為恥的態度和追求解放的決心及果斷行為,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男主角海爾茂,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偽君子」,他在人面前是那么正直、溫柔,勤奮工作、講究禮教、篤信宗教。多麼符合這個時代標誌啊,但是其實他真正的面目是一個唯我主義者、男權思想的典範和虛偽道德的化身。他看起來如此愛他的妻子「娜拉」,只是把她最為自己的高級工具用來玩耍。滿足自己的內心。

  其實娜拉要真正解放自己,當然不能只是一走了之。婦女解放的當然不在於僅僅擺脫或打倒海爾茂之流及其男權中心的婚姻關係。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一語中的地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因為「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後果,它將自然地隨著後者的消失而消失。」所以娜拉在覺醒之前所以受制於海爾茂,正由於海爾茂首先在經濟上統治了她。因此,娜拉要掙脫海爾茂的控制,決不能單憑一點反叛精神,而必須首先在經濟爭取獨立的人格。

  她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婦女的解放,必須以社會經濟關係的徹底變革為前提。她所夢想的「奇蹟中的奇蹟」,即她和海爾茂都「改變到咱們在一起兒過日子真正象夫妻」,也只有在通過改造社會環境而改造人的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從如今的21實際來看,女人作為一家之主並不是沒有。對於現在女人來講,有屬於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就如同現在依舊很火的《婚姻保衛戰》,裡面講述作為一個女子當家做主的看點。三對家庭,女子都看重維護自己的主權地位,但是我們很能看出,她們能夠成功維護自己的地位,是因為她們有自己的工作。是的,只是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不僅僅是自己有較強的女權精神,還有我一直堅信「女子也可以當家,更可以作為家庭一個重要的之主。」一個家庭光有男人是沒用的,因為它是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組成的。缺一不可,更不是把誰最為一種中心而過,平等的看待彼此,就不會有現在所謂的「做父母的與孩子溝通」、「丈夫的專制」、「家庭主婦」、「家庭煮夫」等等。。。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