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鐵的裝配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10:48:34
專利名稱:搭鐵的裝配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搭鐵的裝配結構,它通過使用螺栓或類似零件將一組搭鐵固定件互相結合在一起。
例如,當分別連接到一組設備上的一組搭鐵接線柱需要連接到車身上時,過去通常使用一種結構,其中搭鐵接線柱被裝配成一個互相重疊的整體部件,然後該部件通過一個螺栓緊固地固定到車身上。在這種結構中,通過緊固螺栓,搭鐵接線柱不僅可以與車身緊密地接觸,而且搭鐵接線柱間也可以互相緊密接觸,由於搭鐵接線柱間的緊密接觸,即使與車身不直接接觸的搭鐵接線柱也可以與車身保持間接的導通。
然而,在上述傳統結構中,由於搭鐵接線柱間的接觸僅僅構成表面接觸,為了保證搭鐵接線柱間的導通,搭鐵接線柱的搭鐵固定件必須緊緊固定,直至它們能夠互相緊密接觸。換句話說,在常規結構中,即使螺栓只是輕微鬆動,不與車身直接接觸的搭鐵接線柱有導通性變差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消除上述傳統搭鐵的裝配結構中的缺陷。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搭鐵的裝配結構,它能保證裝配在一起的搭鐵固定件可靠地接觸。
一個搭鐵的裝配結構包括一組搭鐵固定件,所述的固定件包括第一搭鐵固定件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第二搭鐵固定件在其與第一搭鐵固定件相對的第一表面上有一個突起部分,用以在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相重疊時形成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之間的間隙;一個緊固件,緊固搭鐵固定件,從而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被保持相互接觸,其中緊固件緊緊固定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的突起部分所處的區域,使第二搭鐵固定件彈性變形,並使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接近,從而突起部由一彈性力與第一搭鐵固定件接觸。
根據本發明,為了裝配搭鐵固定件,首先,將搭鐵固定件相互重疊。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突起部分凸出地設置在搭鐵固定件的相對的表面上,兩個搭鐵固定件通過突起部分相互重疊,同時兩者間形成一空隙。這時,如果搭鐵固定件處在突起部分的區域被緊固在一起,則搭鐵固定件即其上形成間隙的部分朝它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同時在搭鐵固定件上突起部分頂住的部位產生一個彈性力,即由於兩個搭鐵固定件通過突起部位相互接觸,兩個搭鐵固定件的裝配狀態的可靠性得到加強。此外,由於緊固件對搭鐵固定件上處在壓迫部分的部分進行緊固但不直接緊固突起部位,即使搭鐵固定件被過度緊固,壓迫部分也可以避免變形損壞等。
本發明的實質、應用和原理從以下結合附圖的詳細說明和所附權利要求中可以更清楚地被理解。在附圖中
圖1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兩個搭鐵固定件處於互相分離狀態下的透視圖。
圖2表示兩個搭鐵固定件已裝配在一起及一緊固螺栓的透視圖。
圖3是裝配在一起的兩個搭鐵固定件的俯視圖,表示突起部分或壓迫部分設置的位置。
圖4是兩個搭鐵固定件上設置的板狀重疊部分的部分放大側視圖,表示重疊部分的彈性變形狀態。
圖5是兩個搭鐵固定件的部分放大側視圖,表示其裝配狀態。
下面結合附圖1-5說明根據本發明搭鐵的裝配結構。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本發明應用於一個搭鐵的裝配結構,其中兩個搭鐵固定件裝配在一起,所得的裝配件安裝到車輛的車身上。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裝配結構中,使用了兩種搭鐵固定件,即在附圖1的上部所示的第一搭鐵固定件10和在附圖1中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下方所示的第二搭鐵固定件30。
為了形成第一搭鐵固定件10,將一塊導體金屬板衝壓成給定形狀,然後,將衝壓的金屬板彎曲;第一搭鐵固定件10包括一個裝配部分和一個電線連接部分24,裝配部分11包括由兩塊相互平行但相距一定距離的平板構成的板狀重疊部分12(下文中,位於附圖1的電線連接部分24的遠端的板狀重疊部分用12A表示,位於附圖1中的近端的板狀重疊部分用12B表示),位於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的一端之間並跨接兩個重疊部分12A和12B的一個板狀固定部分13,和位於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之間並跨接兩個重疊部分12A和12B上述固定部分13的相對端的一個板狀接收部分14。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被水平對齊,但板狀重疊部分12A在其前端一側略寬於板狀重疊部分12B(在圖1中,這一側)。此外,固定部分13和接收部分14水平對齊但是位於低於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一個高度,所低的高度大約等於板狀重疊部分12A或12B的厚度。
在固定部分13上,形成了一個與固定部分13水平對齊並沿著與接收部分14相反方向延伸的位移限制部分15。此外,在位移限制部分15的上表面,將同一上表面切開並升起而形成一個固定卡16,該固定卡16與下文要討論的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的固定孔39相配合。此外,在位移限制部分15的前端一側形成一個傾斜的引導表面17,用於幫助固定部分13與下文將要討論的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的接收部分34之間的配合。在位移限制部分15和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之間形成一個脫離槽18,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板狀重疊部分32A和32B與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形成的接收部分34之間的連接部分可以插入其中。
在接收部分14的上表面,形成了一個與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的固定卡36配合的固定孔19。接收部分14還包括一個與接收部分14水平平齊並且向位移限制部分15方向延伸的突起部分20,在突起部分20的上表面,形成一個傾斜的引導表面21,用以輔助固定孔19與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的固定卡36之間的固定配合。此外,在突起部位20和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之間形成了一個脫離槽,固定部分33與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分別形成的兩個板狀重疊部分32A和32B之間的連接部分可以插入其中。
固定部分13和突起部分20相對的兩個邊分別作成同心同直徑的弧形邊,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這樣設置,即它們的側邊可以與一個與該弧同心同直徑的虛圓相接觸,此外,這些邊所限定的空間構成一個可被緊固螺栓50插入的孔23。
上述裝配部分11上整體形成一個電線連接部分24,即電線連接部分24是這樣設置的,它從接收部分14上的板狀重疊部分12B的末端側邊沿直角方向向板狀重疊部分12B的縱軸方向伸展。電線連接部分24包括一個絕緣套24A和一個導線套24B。絕緣套24A從輔助裝置(未畫出)一側卷繞在地線W的終端部分的樹脂覆蓋層Wa上,導線套24B卷繞在通過剝除地線W的樹脂覆蓋層Wa而暴露的芯線Wb上。
現在,為了製造第二搭鐵固定件30,正如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情形,將一塊導體金屬板衝壓成給定形狀,然後,將衝壓後的金屬板彎曲從而使它包括一個裝配部分31和一個電線連接部分44。裝配部分31的結構為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裝配部分11顛倒的狀態,即裝配部位31的板狀重疊部分32(位於附圖1中的電線連接部分44遠端的板狀重疊部分稱為32A,而位於附圖1中近端的板狀重疊部分稱為32B)可分別與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板狀重疊部分12A和12B的下表面相重疊;並且,裝配部分31的固定部分33和接收部分34可分別與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接收部分14和固定部分13的上表面相重疊。在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裝配部分31,在固定部分33上形成了一個位移限制部分35和一個固定卡36,並且在接收部位34上形成了一個固定孔39和一個突起部分40。此外,形成了一個與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插入孔23相同的插入孔43,在位移限制部分35與兩個板狀重疊部分32A及32B之間以及突起部分40與兩個板狀重疊部分32A和32B之間形成脫離槽38和42。
此外,類似於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電線連接部分24,電線連接部分44包括一個絕緣套44A和卷繞在地線W上的電線套44B。電線連接部分44是這樣設置的,它從接收部分34側部的板狀重疊部分32B沿著與板狀重疊部分32B的縱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展。因此,當第二搭鐵固定件30與第一搭鐵固定件10裝配的時候,電線連接部分44可以與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電線連接部分24平行。
下面將說明一個用於增加兩個待裝配的搭鐵固定件10和30之間的接觸壓力的結構。如上所述,第二搭鐵固定件30包括兩個板狀重疊部分32A和32B。在兩個板狀重疊部分32A的上表面,在附圖1中電線連接部分44的遠端,衝壓形成了一個突起部分45(即一個衝壓部分,它是本發明的主題),它沿著重疊部分32A的縱軸方向延伸(即兩個搭鐵固定件裝配的方向)。此外,突起部位45位於板狀重疊部分32A的端頭部位附近,當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10和30裝配在一起時,它位於緊固螺栓50的頭部50A壓在第一搭鐵固定件10上的位置之外,即圖3網格區域A之外的區域。因此,通過緊固螺栓50的緊固在突起部分45所在區域進行,而不是直接在突起部分45進行。此外,突起部分45的高度是這樣的,即當固定部分13、33與接收部分14、34互相接觸時,突起部分45的頂部高於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板狀重疊部分12A的下表面。當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裝配在一起時,在突起部位45之內,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32A之間形成了一個小空隙41(見附圖4)。
下面說明上述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10和30的裝配過程。首先,第一搭鐵固定件10與第二搭鐵固定件30進行裝配,為了將第一搭鐵固定件10和第二搭鐵固定件30進行裝配,將第一搭鐵固定件10放置在第二搭鐵固定件30之上,固定部分13和33分別插入他們相應的插入孔43和23,之後,將固定部分13和33進一步沿著板狀重疊部分12和32的縱軸方向(以下稱為裝配方向)滑動,從而使插入孔23和43與其相配合。結果,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位移限制部分15被置於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接收部分34之下,同時,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位移限制部分35被置於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接收部分14之上。然後,固定卡16和36分別裝配在固定孔19和39中,從而完成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的裝配操作(見圖2)。這時,不僅固定卡16和36與固定孔19、39之間的配合可以避免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進行相對方向的移動,而且脫離槽18、42與22、38的縱深部分的接觸也避免了兩個端搭鐵固定件以超出正常裝配位置的過度地裝配在一起。此外,由於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突起部分45將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板狀重疊部分12A推起,固定部分13、33和接收部分14、34向一個它們可以相互緊密接觸的方向移動,從而固定卡16和36可以與固定孔19和39更緊密地裝配在一起。此外,在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相互重疊的狀態,在突起部分45之內,兩個板狀重疊部分12A和32A之間形成了一個小空隙41。
之後,緊固螺栓50被插入兩個已裝配在一起的搭鐵固定件10和30的插入孔23和43,然後沿車身51方向擰緊緊固螺栓50,從而將兩個已裝配的搭鐵固定件10和30緊固在一起。在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被緊固螺栓50緊固的過程中,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相應的板狀重疊部分12和32緊密接觸,第二搭鐵固定件30被緊壓在車身51上。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板狀重疊部分12A的位於被突起部分45頂起的部分,即相對於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板狀重疊部分32A形成空隙41的板狀重疊部分12A的部分彈性變形,並沿著一個使它能接近第二搭鐵固定件30的板狀重疊部分32A的方向被壓迫(見圖4)。如果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之間通過緊固螺栓50進行的緊固更進一步,則由於板狀重疊部分12A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彈性力將施加於突起部分45的頂壓部分,從而板狀重疊部分12A和32A通過突起部分45而互相緊緊壓迫,即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不是由於緊固螺栓50之間給予的緊固力而互相壓迫,而是通過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板狀重疊部分12A的彈性變形所產生的彈性力而互相緊密接觸(見圖5)。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由於設置突起部分45使得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之間的接觸壓力的增加成為可能,因此裝配後的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之間接觸的可靠性得到加強。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之間的接觸壓力由於對突起部分45所在區域(但不直接緊固突起部分45)進行緊固而增加,但突起部分45不是直接地被緊固,因此,即使緊固螺栓50被過度緊固,突起部分45也可以避免變形或損壞。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在兩上搭鐵固定件10和30被簡單裝配在一起的狀態下,即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在被緊固螺栓50緊密固定之前,突起部分45推起第一搭鐵固定件10的板狀重疊部分12A從而使其能夠將固定卡16和36與固定孔19和39更緊密接觸。這樣能夠解決兩個搭鐵固定件從初始的裝配狀態逐漸鬆動的問題,從而增加兩個搭鐵固定件初始裝配狀態的可靠性。此外,由於兩個搭鐵固定件的接觸狀態能夠經常被保持在其壓合或突起部分,兩個搭鐵固定件之間的導電可靠性也得到加強。
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前述結合附圖所作說明的實施例,例如,下面的實施例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此外,其它一些實施例和修改也可能不脫離本發明的主體範圍。
(1)儘管突起部分或壓迫部分45在所述實施例中是通過衝壓形成的,它也可以通過切開並升起板狀重疊部分形成。
(2)在所述實施例中,突起部分45的形狀沿著板狀重疊部分的縱軸方向(即兩個搭鐵固定件裝配的方向)延伸。然而,它也可以由例如一個表面凹坑構成,此時,可以設置一個單獨的表面凹坑或者一組表面凹坑。
(3)在所述實施例中,突起部分45僅設置在第二搭鐵固定件30上。但是,根據本發明,突起部分45也可以設置在第一搭鐵固定件上,或者同時設置在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上。
(4)在所述實施例中,所作的說明針對一種情況,其中,本發明所適用的搭鐵的裝配結構中,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通過沿板狀重疊部分13和32的板平面滑動進行裝配。但是,這不是限定性的,本發明也適用於以下裝配結構類型,即僅包括可插入螺栓的插入孔的裝配結構,插入孔首先互相配合然後使兩個搭鐵固定件圍繞插入孔相互轉動,從而兩個搭鐵固定件可以被裝配在一起。
(5)在所述實施例中,緊固螺栓50通過兩上搭鐵固定件10和30的插入孔23和43插入,然後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通過緊固螺栓50緊固到車身51上。但是根據本發明,這也不是限定性的,例如,螺栓可以從車身上伸出,將兩個搭鐵固定件放在螺栓之上,然後用一個螺帽將其緊固。
(6)在所述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的突起或壓迫部分45設置在緊固螺栓50的頭部50A直接壓合的區域A之外。但是,當緊固螺栓50通過一個墊片插入時,突起部位45可以被設置在墊片直接壓合的區域之外。簡言之,突起或壓迫部分可以被設置在緊固部件例如螺栓、螺母、墊片或類似部件直接接觸的區域之外。
(7)在所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情況是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被裝配在一起。但是,這不是限定性的,本發明也可以應用於三個或多個搭鐵固定件裝配在一起的情況。
(8)在所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情況是本發明應用於接地的兩個搭鐵固定件10和30。但是,本發明也可以應用於不作接地的搭鐵固定件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搭鐵的裝配結構包括一組搭鐵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搭鐵固定件和第二搭鐵固定件,所述第二搭鐵固定件在其與第一搭鐵固定件相對的第二表面上具有一個突起部分,用以在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相重疊時形成於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之間的間隙;以及一個緊固件,緊固所述搭鐵固定件,從而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被保持相互接觸,而其中所述的緊固件緊緊固定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的突起部分所處的區域,使第二搭鐵固定件彈性變形,使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接近,從而所述突起部分由一個彈性力與第一搭鐵固定件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搭鐵的裝配結構,其中所述的第一搭鐵固定件在其與所述的第二搭鐵固定件相對的第一表面上具有第一結合部分;以及所述的第二搭鐵固定件在所述的第二表面上具有一個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互相重疊時可與所述的第一結合部分結合的第二結合部分,其中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相互重疊但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被所述的緊固件緊固之前,所述的第一搭鐵固定件被突起部分推起,從而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處於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結合部分相互緊密接觸的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搭鐵的裝配結構,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結合部分具有固定孔;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接收部分具有固定卡,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相互重疊時所述的固定卡與固定孔相結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搭鐵的裝配結構,所述的第一搭鐵固定件還包括兩個相互平行但相距一定距離的第一板狀重疊部分;設置在兩個第一板狀重疊部分之間的第一固定部分;設置在兩個第一板狀重疊部分之間並與所述的第一固定部分相對的第一接收部分,以及所述的第二搭鐵固定件還包括兩個相互平行但相距一定距離的第二板狀重疊部分;設置在兩個第二板狀重疊部分之間用於與所述的第一接收部分相重疊的第二固定部分;設置在兩個第二板狀重疊部分之間並與所述的第二固定部分相對,與所述的第一接收部分相重疊的第二接收部分;其中所述的第一接收部分具有一個傾斜的引導表面,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之一放置在裝配方向以便疊合在另一個之上時,所述的引導表面輔助所述的固定卡朝所述的固定孔移動。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搭鐵的裝配結構,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各包括在所述的接收部分和兩個板狀重疊部分之間以及在所述的固定部分與兩個板狀重疊部分之間形成的脫離槽,以便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重疊時,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搭鐵固定件能夠在正常裝配位置裝配。
全文摘要
一突起部分設置於搭鐵的裝配結構的第二搭鐵固定件的板狀重疊部分。突起或壓迫部分處於緊固螺栓的頭部直接接觸區域A之外,當緊固螺栓緊固兩個搭鐵固定件時,第一搭鐵固定件上的板狀重疊部分彈性變形,並由突起或壓迫部分壓迫第二搭鐵固定件的板狀重疊部分,使兩個搭鐵固定件緊密接觸。增加了兩個搭鐵固定件之間的接觸壓力。由於突起或壓迫部分不直接被緊固,即使兩個搭鐵固定件被緊固螺栓過度緊固,突起部分也能避免被擠碎。
文檔編號H01R11/11GK1166701SQ9711036
公開日1997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1997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1996年4月22日
發明者松岡宏幸, 高田信宏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豐田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