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盒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8:58:34 5
專利名稱:摺疊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包裝盒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在非使用狀態下可以摺疊起來的盒子。
背景技術:
傳統包裝盒體在製造、儲運、使用過程都是以三維立體形態出現的、不可摺疊的, 這樣,盒體在運輸、儲存、銷售或閒置等非使用狀態下需要佔用大量空間,耗費運輸和儲藏成本。後來,人們設計了摺疊盒,但現有摺疊盒存在以下問題1、結構複雜,通常需要增加複雜的定型機構(如鎖扣結構或插接結構等),以使盒體能在需要時保持三維立體形態, 需要衍生出多種定型需要的構件;2、摺疊形態和三維立體形態相互之間的演變步驟複雜; 3、一般只適合應用於盒壁質地比較軟薄的盒體,如紙盒、薄軟塑料盒等,而不適合於盒壁質地厚硬的盒體。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摺疊盒,它的結構簡單,衍生構件少,且摺疊形態和三維立體形態相互之間的演變步驟簡單。其目的可以按以下方案實現該摺疊盒包括底壁和前側壁、後側壁、左側壁、右側壁,其特徵在於還設有一個四邊形的頂框,前後左右四面側壁的上邊緣分別與頂框可轉動連接,前側壁、後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與底壁可轉動連接;前側壁分成上前壁和下前壁兩部分,上前壁的高度等於下前壁的高度,上前壁和下前壁之間可轉動連接;後側壁分成上後壁和下後壁兩部分,上後壁的高度等於下後壁的高度,上後壁和下後壁之間可轉動連接;在底壁上設有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配合的卡固機構。所述卡固機構是指在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分別一體形成有小舌片,在底壁上對應位置形成有小夾縫,左邊小夾縫的縫口朝向右邊,右邊小夾縫的縫口朝向左邊,當左側壁、右側壁處於直立狀態時,左側壁下邊緣的小舌片夾在左邊小夾縫中,右側壁下邊緣的小舌片夾在右邊小夾縫中。所述卡固機構是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設有小凸塊,在底壁對應位置形成有小凹坑,當左側壁、右側壁處於直立狀態時,小凸塊卡在小凹坑中。前側壁、後側壁、左側壁、右側壁的上邊緣分別與頂框鉸接;前側壁、後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與底壁鉸接;上前壁和下前壁之間鉸接;上後壁和下後壁之間鉸接。左右側壁的高度小於前後側壁長度的一半。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1、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可以將左側壁、右側壁扳到豎直狀態,左側壁、右側壁將頂框向上頂起,頂框將前側壁、後側壁拉直,左側壁、右側壁底端緊壓著底壁,卡固機構暫時將左側壁、右側壁底端卡住,於是形成固定的三維立體形態。
3[0012]2、本實用新型在非使用狀態下,可以將左側壁、右側壁扳動,使左側壁、右側壁底端的卡固機構鬆開,左側壁、右側壁繞頂框向內轉動到水平狀態,並將前側壁、後側壁內折, 內折線分別為上前壁和下前壁的交界線、上後壁和下後壁的交界線,於是頂框下降,帶動處於水平狀態的左側壁、右側壁同步下降,直至上後壁和下後壁疊合,上前壁和下前壁疊合, 頂框靠近底壁,整個盒體折成扁平的狀態,於是形成摺疊形態。3、結構簡單巧妙,無需再在相鄰側邊之間設置專門的鎖定構件。4、從摺疊形態演變到三維立體形態的步驟非常簡單容易,反之從三維立體形態演變到摺疊形態也非常簡單容易。5、非常適合應用於盒壁質地厚硬的盒體。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具體實施例在演變為三維立體形態時的立體形狀圖。圖2是圖1所示狀態的橫向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2所示實施例在左右側壁轉到水平狀態時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4所示實施例在左右側壁轉到水平狀態且前後側壁內折的中間狀態立體圖。圖5是圖4所示狀態的剖面示意圖。圖6是實施例在左右側壁轉到水平狀態且前後側壁內折到疊合狀態的立體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具體實施例的橫向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圖1所示的摺疊盒包括底壁5和前側壁、後側壁、左側壁3、右側壁4,還設有一個四邊形的頂框6,左側壁3、右側壁4的高度小於前後側壁長度的一半。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前側壁分成上前壁1和下前壁2兩部分,上前壁1 的高度等於下前壁2的高度,上前壁1和下前壁2兩者之間利用轉軸91較接;後側壁分成上後壁7和下後壁8兩部分,上後壁7的高度等於下後壁8的高度,上後壁7和下後壁8兩者之間利用轉軸92較接。前側壁的上邊緣與頂框6之間利用轉軸93較接,後側壁的上邊緣與頂框6之間利用轉軸94鉸接,左側壁3的上邊緣與頂框6之間利用轉軸95鉸接,右側壁4的上邊緣與頂框6之間利用轉軸96鉸接。前側壁的下邊緣與底壁5之間利用轉軸97 鉸接,後側壁的下邊緣與底壁5之間利用轉軸98鉸接;左側壁3的下邊緣設有小舌片31,右側壁4的下邊緣設有小舌片41,在底壁上左右邊緣的對應位置分別對應形成有小夾縫32、 小夾縫42,左邊小夾縫32的縫口朝向右邊,右邊小夾縫42的縫口朝向左邊。圖2所示,當將左側壁3、右側壁4扳到豎直狀態時,左側壁下邊緣的小舌片31夾在左邊小夾縫32中,右側壁下邊緣的小舌片41夾在右邊小夾縫42中,形成卡固機構,該卡固機構從左右方向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卡住,使左側壁、右側壁固定挺立,左側壁3、 右側壁4將頂框6向上頂起,頂框將前側壁、後側壁拉直,上前壁1和下前壁2位於同一平面內,上後壁7和下後壁8位於同一平面內,左側壁、3右側壁4底端緊壓著底壁5,於是形成固定的三維立體形態。[0027]本實用新型在非使用狀態下,可以將左側壁3、右側壁4扳動,小舌片31、41從小夾縫32、42中脫出,左側壁3、右側壁4分別繞頂框向內轉動到水平狀態,如圖3所示,接著將前側壁、後側壁內折,內折線分別為上前壁和下前壁的交界線、上後壁和下後壁的交界線, 於是頂框6下降,帶動處於水平狀態的左側壁、右側壁同步下降,如圖4、圖5所示,直至上後壁7和下後壁8疊合,上前壁1和下前壁2疊合,頂框6靠近底壁5,整個盒體折成扁平的狀態,於是形成摺疊形態,如圖6所示。實施例二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卡固機構,實施例二的卡固機構的結構如下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設有小凸塊52,在底壁上對應設置有小凹坑51,如圖7所
7J\ ο當將左側壁3、右側壁4扳到豎直狀態時,小凸塊52卡在小凹坑51中。該卡固機構從左右方向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卡住,使左側壁、右側壁固定挺立。在非使用狀態下,可以將左側壁3、右側壁4扳動,小凸塊52從小凹坑51中脫出,接著按前述方法將整個盒體摺疊起來。
權利要求1.一種摺疊盒,包括底壁和前側壁、後側壁、左側壁、右側壁,其特徵在於還設有一個四邊形的頂框,前後左右四面側壁的上邊緣分別與頂框可轉動連接,前側壁、後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與底壁可轉動連接;前側壁分成上前壁和下前壁兩部分,上前壁的高度等於下前壁的高度,上前壁和下前壁之間可轉動連接;後側壁分成上後壁和下後壁兩部分,上後壁的高度等於下後壁的高度,上後壁和下後壁之間可轉動連接;在底壁上設有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配合的卡固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摺疊盒,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固機構是指在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分別一體形成有小舌片,在底壁上對應位置形成有小夾縫,左邊小夾縫的縫口朝向右邊,右邊小夾縫的縫口朝向左邊;當左側壁、右側壁處於直立狀態時,左側壁下邊緣的小舌片夾在左邊小夾縫中,右側壁下邊緣的小舌片夾在右邊小夾縫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摺疊盒,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固機構是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設有小凸塊,在底壁對應位置形成有小凹坑,當左側壁、右側壁處於直立狀態時,小凸塊卡在小凹坑中。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摺疊盒,其特徵在於前側壁、後側壁、左側壁、右側壁的上邊緣分別與頂框鉸接;前側壁、後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與底壁鉸接;上前壁和下前< 壁之間鉸接;上後壁和下後壁之間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摺疊盒,其特徵在於左右側壁的高度小於前後側壁長度的一半。
專利摘要一種摺疊盒,包括底壁和前側壁、後側壁、左側壁、右側壁,還設有一個四邊形的頂框,前後左右四面側壁的上邊緣分別與頂框可轉動連接,前側壁、後側壁的下邊緣分別與底壁可轉動連接;前側壁分成上前壁和下前壁兩部分,上前壁的高度等於下前壁的高度,上前壁和下前壁之間可轉動連接;後側壁分成上後壁和下後壁兩部分,上後壁的高度等於下後壁的高度,上後壁和下後壁之間可轉動連接;在底壁上設有與左側壁、右側壁的下邊緣配合的卡固機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且摺疊形態和三維立體形態相互之間的演變步驟簡單。
文檔編號B65D6/18GK202022377SQ201120120139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2日
發明者李潤凱 申請人:李潤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