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旋轉壺蓋的製作方法
2023-10-18 14:49:24 1
一種可旋轉壺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茶壺的可旋轉壺蓋,其包括:壺蓋主體,該壺蓋主體的中央具有圓形開口,沿該圓形開口的邊緣設置有向下伸出的第一側壁,在該第一側壁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開口;杯狀的可旋轉部件,其包括第二側壁以及位於底部的圓形端板,在該第二側壁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開口;該可旋轉部件安置於該壺蓋主體的該第一側壁構成的空腔內,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一側壁緊密接觸,當旋轉該可旋轉部件時,該第二開口與該第一開口連通。
【專利說明】—種可旋轉壺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茶壺的壺蓋,特別地涉及一種使用期間無需打開即可加水的可旋轉壺蓋。
【背景技術】
[0002]現今用於水壺的壺蓋通常是一單體組件,即與水壺本體分開,或者通過鉸接方式連接在水壺上。當需要向水壺中添加水時,使用者必須打開壺蓋才能往水壺內添加水,這種使用方式給使用者帶來不方便。而且,由於使用者頻繁地打開壺蓋,水壺內壁長時間地曝露於空氣中,這樣空氣中的顆粒物容易附著在水壺內壁上。使用者飲用水壺中的水時,很有可能將內壁上的顆粒物與水一同飲用,而這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
[0003]中國專利CN 200978077 Y公開了一種壺蓋,其包括第二底座(2)與上蓋(I),上蓋(I)設置在底座(2)上方,在底座(2)側壁上開有出水口(5),其特別之處在於所述底座
(2)周壁上設有若干凸塊(4),對應各凸塊(4)相近的位置在底座(2)周壁上開設有若干相對應的開縫(3)。然而,這種壺蓋具有以下缺點:首先,當需要向水壺/飲料壺中添加例如水時,使用者仍然必須打開壺蓋才能往壺內添加水;其次,當使用者將壺中的液體傾倒出來/使用完該壺時,需要拔起/插下壺蓋,使得凸塊(4)與壺壁之間的摩擦頻繁,從而導致壺蓋與壺壁之間的配合出現鬆動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方便、且不需頻繁拔插操作的可旋轉壺蓋,該壺蓋能夠有效地將水壺內腔與大氣分隔開。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達到:
[0006]一種可旋轉壺蓋,其包括:
[0007]-壺蓋主體,該壺蓋主體的中央具有圓形開口,沿該圓形開口的邊緣設置有向下伸出的第一側壁,在該第一側壁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開口 ;
[0008]-杯狀的可旋轉部件,其包括第二側壁以及位於底部的圓形端板,在該第二側壁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開口;
[0009]該可旋轉部件安置於該壺蓋主體的該第一側壁構成的空腔內,該第二側壁與該第一側壁緊密接觸,當旋轉該可旋轉部件時,該第二開口與該第一開口連通。
[0010]在一實施例中,該壺蓋主體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該第一側壁上的該第一開口,以及該可旋轉部件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該第二側壁上的該第二開口。
[0011]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兩個以上第一開口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以及該兩個以上第二開口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
[0012]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的輪廓/形狀相同。
[0013]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第一開口的數量與該第二開口的數量相同,當旋轉該可旋轉部件時,該第二開口與該第一開口——對應地連通。
[0014]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第一開口的數量與該第二開口的數量不同,當旋轉該可旋轉部件時,其中一個該第二開口與其中一個該第一開口連通。
[0015]在一實施例中,在該第一側壁的內側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在該第二側壁的外側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導槽,該凸起嵌入至該導槽內,並且該導槽可相對於該凸起作水平方向上的移動。
[0016]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壺蓋主體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該第一側壁內側上的該凸起,以及該可旋轉部件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該第二側壁外側上的該導槽。
[0017]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凸起的數量與該導槽的數量不同或相同。
[0018]在一特定實施例中,當該導槽位於該第一開口或該第二開口的上邊緣之下時,該導槽不與該第二開口連通。
[0019]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導槽可以具有一特定的長度,使得當該凸起位於該導槽的一端時,該第二開口朝向該第一側壁;當該凸起位於該導槽的另一端時,該第二開口與該第一開口完全連通。
[0020]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側壁構成的空腔形狀為圓柱形、錐形或圓臺形。
[0021]在一實施例中,該壺蓋主體在對應於壺嘴處具有一壺嘴片,該壺嘴片具有通孔,該通孔上設有濾網,並且該壺嘴片的外緣形狀與該壺嘴的形狀一致。
[0022]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側壁的底端可連通一圓柱形內膽,該內膽具有第三側壁及封閉的底部,該第三側壁具有若干過濾孔。
[0023]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側壁的底端是封閉的或者半開放的。
[002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旋轉壺蓋,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I)當需要向水壺中添加水時,使用者只須旋轉壺蓋的可旋轉部件,使得可旋轉部件的第二開口對準壺蓋主體的第一開口,對比起現有技術的插拔壺蓋操作以及一般的打開壺蓋操作,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操作更為方便;
[0026]2)由於壺蓋主體通常保持與壺壁配合,而壺蓋主體與可旋轉部件之間的固定方式包括導槽與凸起之間的配合、以及圓形端板與底端之間的接觸,這種雙重固定方式使得壺蓋主體與可旋轉部件之間的配合更具有持久性;
[0027]3)由於壺蓋主體通常保持與壺壁配合,並且在一般情況下可旋轉部件的第二開口與壺蓋主體的第一開口相錯開,從而構成一個封閉的壺蓋,這樣可以有效地將水壺內腔從大氣中隔絕開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本實用新型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進行進一步描述,其中:
[0029]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旋轉壺蓋的示意圖;
[0030]圖2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主體的示意圖;以及
[0031]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旋轉部件的示意圖。
[0032]在下文中,將逐一描述附圖,並且不同附圖中各部件和位置將會標以相同的標號。在特定附圖中,並非所有的部件和位置都必須與該附圖一併描述。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一種可旋轉壺蓋1,其包括:壺蓋主體2,壺蓋主體2的中央具有圓形開口 23,沿圓形開口 23的邊緣設置有向下伸出的第一側壁24,在第一側壁24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開口26 ;杯狀的可旋轉部件3,其包括第二側壁31以及位於底部的圓形端板34,在第二側壁31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開口 32。可旋轉部件3安置於壺蓋主體2的第一側壁24構成的空腔內,使得第二側壁31與第一側壁24緊密接觸,當旋轉可旋轉部件3時,第二開口 32可與第一開口 26連通。
[0034]在第一側壁24的內側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27,在第二側壁31的外側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導槽33,凸起27嵌入至導槽33內,並且導槽33可相對於凸起27作水平方向上的移動。
[0035]第一側壁24所構成的空腔的形狀可以為圓柱形、錐形或圓臺形。
[0036]在一優選實施例中,壺蓋主體2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第一側壁24上的第一開口 26,以及可旋轉部件3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第二側壁31上的第二開口 32。兩個以上第一開口 26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以及兩個以上第二開口 32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第一開口 26與第二開口的輪廓/形狀32相同。進一步地,兩個以上的第一開口 26可以分布為多於一層,例如2層,其中每層的第一開口 26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並等間距地分布於該層上;兩個以上的第二開口 32可以分布為多於一層,例如2層,其中每層的第二開口 32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並等間距地分布於該層上。
[0037]壺蓋主體2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第一側壁24內側上的凸起27,以及可旋轉部件3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第二側壁31外側上的導槽33。凸起27的數量與導槽33的數量可以不同或者相同。其中,導槽33可分布於第二側壁31外側上、除第二開口 32以外的任意位置上。但須注意的是,當導槽33位於第一開口 26或者第二開口 32的上邊緣之下時,導槽33不能設置為與第二開口 32連通。這是因為,如果導槽33與第二開口 33連通的同時,導槽33位於上述兩個開口其中之一的上邊緣之下,當旋轉可旋轉部件3使得第二開口 32朝向第一側壁24時,可旋轉部件3中的水很有可能通過與第二開口 32連通的導槽33進入到第一開口 26中,這樣壺蓋I就沒有密封功能。
[0038]實施例1:
[0039]第一開口 26、凸起27、第二開口 32以及導槽33的數量均相同,在本實施例中的數量為各3個。第一開口 26、凸起27、第二開口 32以及導槽33分別等間距地分布於第一側壁24以及第二側壁31上。導槽33可具有特定的長度,使得當凸起27位於導槽33的一端時,第二開口 32朝向第一側壁24,從而形成封閉的可旋轉壺蓋I ;以及當凸起27位於導槽33的另一端時,第二開口 32與第一開口 26完全連通。
[0040]實施例2:
[0041]第一開口 26以及凸起27具有相同的數量,在本實施例中的數量為各3個。第二開口以及導槽33具有相同的數量,在本實施例中的數量為各I個。第一開口 26以及凸起27分別等間距地分布於第一側壁24上。導槽33為環繞第二側壁31外側的完整環形,並且3個凸起27均嵌入至導槽33中。使用者可以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持續地旋轉可旋轉部件3,當第二開口 32與其中一個第一開口 26連通時,壺蓋I處於打開狀態;當第二開口 32朝向第一側壁24時,可得到封閉的可旋轉壺蓋I。
[0042]實施例3:
[0043]第一開口 26以及第二開口 32具有相同的數量,在本實施例中的數量為各3個。凸起27以及導槽33具有相同的數量,在本實施例中的數量為各2個。第一開口 26、凸起27、第二開口 32以及導槽33分別等間距地分布於第一側壁24以及第二側壁31上。使用者可旋轉可旋轉部件3,使得當其中一個第二開口 32與其中一個第一開口 26連通時,壺蓋I處於打開狀態;當所有第二開口 32朝向第一側壁24時,可得到封閉的可旋轉壺蓋I。
[0044]壺蓋主體2還可以在對應於壺嘴處具有一壺嘴片21,壺嘴片21具有通孔,並且壺嘴片21的外緣形狀與壺嘴的形狀一致。進一步地,通孔可以安裝濾網22。濾網22可以將雜質,例如水垢、茶葉、空氣中的顆粒物及類似物從水中過濾出來,從而保證飲用水的質量。
[0045]第一側壁24的底端25可連通以圓柱形內膽,內膽具有第三側壁以及封閉的底部,其中第三側壁具有若干過濾孔。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在內膽中放置茶葉等非水溶性固體衝泡物。這樣使用者既可以飲用到自己喜好的飲品,也不會在飲用飲品時一同飲下衝泡物,由此可獲得更佳的飲用享受。
[0046]第一側壁24的底端25是封閉的或者半開放的,用於定位可旋轉部件3。可旋轉部件3的圓形端板34坐落於第一側壁24的底端25,由此阻止了可旋轉部件3的向下移動。
[0047]在組裝期間,壺蓋主體2的凸起27嵌入至可旋轉部件3的導槽33中,使得可旋轉部件3通過凸起27與導槽33之間的配合,固定於壺蓋主體2內,並且可以繞其中央縱軸旋轉。
[0048]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述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改變仍處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列。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包括: -壺蓋主體,所述壺蓋主體的中央具有圓形開口,沿所述圓形開口的邊緣設置有向下伸出的第一側壁,在所述第一側壁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開口 ; -杯狀的可旋轉部件,其包括第二側壁以及位於底部的圓形端板,在所述第二側壁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開口; 所述可旋轉部件安置於所述壺蓋主體的所述第一側壁構成的空腔內,所述第二側壁與所述第一側壁緊密接觸,當旋轉所述可旋轉部件時,所述第二開口可與所述第一開口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壺蓋主體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所述第一側壁上的所述第一開口,以及所述可旋轉部件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所述第二側壁上的所述第二開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以上第一開口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以及所述兩個以上第二開口的中心位於同一平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的輪廓/形狀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口的數量與所述第二開口的數量相同,當旋轉所述可旋轉部件時,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第一開口 一一對應地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口的數量與所述第二開口的數量不同,當旋轉所述可旋轉部件時,其中一個所述第二開口與其中一個所述第一開口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內側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在所述第二側壁的外側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導槽,所述凸起嵌入至所述導槽內,並且所述導槽可相對於所述凸起作水平方向上的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壺蓋主體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所述第一側壁內側上的所述凸起,以及所述可旋轉部件包括兩個以上等間距分布於所述第二側壁外側上的所述導槽。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起的數量與所述導槽的數量不同或相同。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當所述導槽位於所述第一開口或所述第二開口的上邊緣之下時,所述導槽不與所述第二開口連通。
11.根據權利要求5或10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可以具有一特定的長度,使得 當所述凸起位於所述導槽的一端時,所述第二開口朝向所述第一側壁; 當所述凸起位於所述導槽的另一端時,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第一開口完全連通。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壁構成的空腔形狀為圓柱形、錐形或圓臺形。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壺蓋主體在對應於壺嘴處具有一壺嘴片,所述壺嘴片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上設有濾網,並且所述壺嘴片的外緣形狀與所述壺嘴的形狀一致。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壁的底端可連通一圓柱形內膽,所述內膽具有第三側壁及封閉的底部,所述第三側壁具有若干過濾孔。
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轉壺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壁的底端是封閉的或者半開放的。
【文檔編號】A47G19/14GK204105596SQ201420513545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馬泰斯·波特, 阿維德·布曼, 丹尼斯·古森斯 申請人:廣州思酷產品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