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獨特的魚文化(細說民俗中的魚文化淵源)
2023-10-20 07:47:59 2
文/劉玉濤
近日,春天的鮮鮁魚上市,「鮁魚跳、丈人愛」春季女婿送鮁魚孝敬嶽父母在民間流傳著一個質樸無華的故事。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老人收養,後來把女兒許配給小伍。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際想吃鮮魚,可天公不作美,天天颳大風,小伍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了。女兒守在母親的身邊不停地說:「娘,你先別咽氣,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老人聽後就點了點頭:「好孩子,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就在此時,小伍拿著一條大鮮魚回來了,可老人已經去世了,二人只好把鮮魚做熟了擺在老人靈前。此後,小伍夫婦每年都要在老人墳前供上這種開春初捕的大魚,並按老人死前念叨的「罷了,罷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在的鮁魚。此事傳開後,人們從小伍的經歷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時候,一定要讓老人吃夠,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鮁魚。於是,春天送鮁魚孝敬嶽父嶽母就這樣積久成俗,流傳至今,為此青島即墨還設立每年一度的鮁魚文化節。
魚文化以各種形式表現在民俗和藝術等各個方面。人們在捕魚、食魚和用魚祭祀等生產生活經歷中,給魚注入了多彩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古詩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傳說,以絹帛寫書信裝在魚腹中傳遞的,謂之: 「魚傳尺素。」所以,書信又有「魚箋」、 「魚符」、「魚契」之稱。把魚視為民間吉祥物,這是因為魚與「餘」是同音,從而產生出對生活美好,衣食有餘的心理願望。在中原地區現仍保留著年除夕之魚,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習俗,謂之「年年有餘」。
魚在民間吉祥圖案中,是一個流傳極廣,又有著傳為佳話的裝飾形象。魚紋飾圖如石刻、玉雕、彩陶、紡織、刺繡和剪紙等工藝美術作品中,眾多的魚形,其形態生動,造型優美,都成為民間美術中的珍品。在傳統圖案中如「年年大吉」圖,是由兩條鯰魚和幾個橘子組成,以鯰諧「年」,橘諧「吉」,表示年年吉祥如意之願望;「連年有餘」圖,是蓮花與鯉魚組成,借蓮與「連」、魚與「餘」的諧音,表示對生活優裕,財富有餘的觀念;「雙魚富貴」圖,是以兩條鯉魚與盛開的牡丹花組合,寓意勃勃生機,給人們帶來幸福美滿,和諧昌盛之意;「雙魚戲珠」圖,是用兩條魚、寶珠和浪花相組合,「珠」是財富的象徵,浪花比喻財源滾滾來,此圖多為商家置於店堂,有生意興隆,得利豐厚之寓意。「魚躍龍門」圖,以鯉魚,龍門和浪花相組合。傳說每年春季,有許多大鯉魚遊至龍門山下,跳躍過龍門而化為龍,不能跳過仍為魚。以此比喻舊時科舉制的考中者,贊其光宗耀祖,前途遠大。後來經文人加工改造,則成為比喻人的事業與希望,寓意只要努力奮鬥,不懈拼搏,定能獲得成功。
舊的生育崇拜中,由於魚產卵多多,人們就借魚來祈求多子多福或借魚來謀求社會人多勢盛。於是,也就產生了用多子的蓮蓬、荷花、童子與鯉魚組合成如「鯉魚戲蓮」、「童子抱魚」、「鯉魚撒子」等圖案,多用在婚禮和生子的喜慶場合。有人也把形容夫婦恩愛和人對環境的諧調及事業的順利,比喻為「如魚得水」。也有把兩條神仙魚(熱帶魚的一種)和荷花相組合的圖案,稱作「神仙伴侶」,寓為人世間夫妻情意綿綿,同根同心;還有把數尾金魚與池塘、水草相組合,謂之「金玉滿堂」,這是以「金魚」諧「金玉」,是形容財富極多,也以此譽稱家庭富有和有才學的人。
在古代的故事裡,後來人們創造了新的崇拜對象龍,但龍有魚的特點,那就是全身布滿了鱗片,所以我認為對龍的崇拜是對魚的崇拜的延續和變種。另外,魚龍並稱,成為一個常用的名詞,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魚龍潛躍水成文」的詩句。 魚龍可以互相轉化,魚是龍的另外一種形態,龍在困境中常常變化成魚的形象。有的故事說,調皮好玩的龍女變化為紅鯉魚到江河或池塘裡玩,結果被漁人捉住,後來被一書生解救,龍女對書生產生了愛慕之情,雖人神殊途,但最終感動上天,結為夫妻。這故事裡的魚和龍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但是在這裡神已經被人化,帶有人的溫情與和善。到唐代魚成為權利和身份的標誌,唐代的皇帝賜給臣子魚符,魚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樣的。唐高祖為了避先人李虎的諱,將虎符改為魚符。魚符分為不同的種類,有金質、銀質、銅質三種,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佩帶。另外,還出現了專門用來裝魚符的袋子,叫魚袋。當然,這裡面應該有對魚崇拜的成分。也就是說,唐代在崇拜龍的同時,也在崇拜著魚。
魚文化的產生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從事捕魚作業,這在考古發現中已被證實。1983年,考古學家在遼寧省海城縣位於一條叫海城河的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製作的用來射魚的用具「魚鏢頭」,加工採用了鋸切、研磨等方法,在魚鏢頭上還製成倒鉤、正鉤、銳尖和利刃,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捕魚工具,可見當時的加工技術已經大有發展。此外,1952年在河南省鄭州市商代遺址發現屬商代的三枚魚鉤;1955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遺址出土了屬新石器時代的一枚魚鏢和二枚魚鉤,魚鉤一枚長四公分左右,另一枚僅長兩公分左右,並在魚鉤上使用了倒鉤技術;1957年在山東省龍口市徐福鎮政府駐地鄉城東村村東500米處乾山遺址暨漢墓群出土了陶器、彩繪缸上有彩繪畫魚紋,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蠣皮葬。乾山遺址與墓群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及漢代古墓葬。1957年被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等考古工作人員親臨此地做過調查,並由當時的文化部門對發現的墓葬進行清理;1958年在黑龍江省寧安縣牛場遺址發現屬新石器時代一枚魚鉤; 1958年在遼寧省朝陽縣十二臺營子青銅短劍墓發現屬春秋末戰國初的一個漁鉤墜子(和現在用的鉛片、鉛塊作用相同),同時也發現了三枚魚鉤。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中還有骨質的魚鉤,有鄭州出現的商朝早期遺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銅製的魚鉤,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已經有塗紅、穿孔的草魚眶上骨出土,作為一種飾物,它表明魚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良諸文化遺址、大溪口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等處,都有種種捕魚工具,如帶索魚鏢、骨質魚鉤、石質陶質網墜等物出土,在膠東半島沿海地區貝丘遺址也出現了磨製石器漁具,如石制、陶製的網墜、骨制的魚鉤、魚叉、魚鏢和織網用的骨針。這充分展示了遠古時代漁業的繁榮。
從考古發現來看,人類用以捕魚的工具已十分精細、實用,可見當時人類的生活已與捕魚業十分密切。隨著勞動的深化,魚類不僅作為人類食物的可靠來源,同時也構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魚骨作為最早的飾物,決非原始人類唯美情感的宣洩,而出於對自然力的崇拜,並寄託著同化於大自然、受惠於大自然的祈望。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塗紅、穿孔的草魚眶骨,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判斷的最早實證。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魚圖、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璜、玉塊魚圖,更使中國魚文化發展到了早期的高峰。魚類一旦擺脫了單純的食用價值,成為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創造的對象,魚文化的系統便開始形成了。
壹點號龍口文學
山東省散文學會龍口創作之家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龍口文學郵箱:[email protected]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