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人品怎麼那麼渣(張無忌的性格挺好)
2023-10-21 00:25:14 1
喜歡蕭峰郭靖楊過令狐衝的讀者,挺多。
喜歡張無忌的,似乎就……少了些?
哪位會舉手說:「我也挺喜歡張無忌的!」——那,如果刨掉他絕世武功的配置、四女同舟的豔福,單論他這個人呢?
——是不是一下子有點猶豫啦?
當然也不奇怪:
張無忌就是個為人溫柔,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性格。
張無忌這一輩子,前十年在溫暖的父母與義父關懷下長大。回到中土,遠別義父,又失了父母,身中寒毒。倒黴事佔盡了。
他學醫,治病,萬裡送楊不悔西行。初戀,被騙,偶爾獲得了九陽神功救了命;因為宅心仁厚,意外獲得了五行旗的認可,意外救了五散人和楊逍,意外救了小昭,獲得了乾坤大挪移。
因為宅心仁厚,排難解紛當六強,自己當了明教老大。又去萬安寺救人,獲得了中原武林的認可。
但他不想當領袖,只想迎回義父謝遜,把位子讓給他;於是千方百計去接謝遜。最後謝遜也救回來了,中原武林也和明教恩怨全消了。
他自己也不想撕扯,功成身退了。
他不是個英雄,卻是個天降調停者:
如果做16型性格測試,估計就是個infp人格:
熱愛和諧(排難解紛當六強)、愛幻想(四女同舟何所望)、重感情、拖延症(到底喜歡哪個姑娘)不愛做決定、開放包容(正邪都好嘛)。
金庸自己在三聯版後記裡說過:
郭靖誠樸質實,把持大節,小事要黃蓉推一下。
楊過深情狂放,絕對主動。
張無忌卻是軟弱,少英雄氣概,拖泥帶水。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
張無忌最典型的性格,體現在萬安寺之前,他和趙敏依然是敵人時,那段剖心瀝膽的對話:
「我爹爹媽媽是給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華山派、崆峒派那些人。我後來年紀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卻越來越是不懂:到底是誰害死了我的爹爹媽媽?不該說是空智大師、鐵琴先生這些人;也不該說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於,也不該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類的人物。這中間陰錯陽差,有許許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就算那些人真是兇手,我將他們一一殺了,又有甚麼用?我爹爹媽媽總是活不轉來了。趙姑娘,我這幾天心裡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
這一番話,他在心頭已想了很久,可是沒對楊逍說,沒對張三丰說,也沒對殷梨亭說,突然在這小酒家中對趙敏說了出來,這番言語一出口,自己也有些奇怪。
——一個敵人,他能如此推心置腹。
——血海深仇,但他很通透,不想報了。
——只想萬事和諧。
這種和稀泥的性格,其實不太適合當主角。
畢竟許多讀者讀小說,指望看到點性格飛揚的人,遭遇極端情況,做出果斷爽利的選擇。
畢竟日常溫吞之輩隨處可見,甚至可能自己就有點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又何必非去小說裡找。
畢竟大多數有魅力的主角,其實該帶一點點惡——魯達醉酒鬧事,武松報仇時殺人不眨眼,但就是比宋江招人愛。夏雪宜沒出場,魅力也遠在袁承志之上。蕭峰的光彩更是力壓段譽與虛竹二人,都是這個道理。
話說,為什麼要寫張無忌這麼個性格?
回頭看看金庸寫的故事。
金庸1955年開始寫《書劍恩仇錄》,陳家洛是個一心做大事,然而志大才疏的傢伙。江湖門派也還算齊心合力。
《碧血劍》,袁承志也是到處解決問題,一心要報父仇,不小心就當了武林盟主的大俠。江湖門派之間有點誤會,但大致都還是講道理的豪俠。
《射鵰》裡,郭靖是個質樸的好孩子,一路成長為英雄。出現的門派不多。
但《雪山飛狐》,看似主角是胡斐父子和苗人鳳,其實戲份最多的倒是天龍門飲馬川那一組各懷心機的小人。這時候,門派之間的爾虞我詐出來了。敢情,江湖上也挺多見利忘義的小人。
《飛狐外傳》胡斐是個正經俠客。但天下掌門人大會上,各派之間也顯出恩怨情仇了。
《鴛鴦刀》則像是一個小型《鹿鼎記》,各種戲謔嘲諷反轉。
一路下來,不難發現:
主角的英雄氣與慷慨豪邁,在日漸減少。
江湖上門派之間的利益算計,在逐漸增長。
《白馬嘯西風》的李文秀是個普通人性格,跌進了比迷宮還複雜的人情之中。
《倚天》的張無忌是個普通人性格,跌進了爾虞我詐算計的江湖之中。
《連城訣》的狄雲是個普通人,跌進了師父師叔師伯和江湖上陰險狡詐的籌謀之中。
《天龍八部》三主角有一個是真英雄,另兩個卻是普通人性格。
《俠客行》的主角是個普通人。
《笑傲江湖》主角的性格是個隱士。
《鹿鼎記》眾所周知。
曾經金庸的江湖是單純的。但自張無忌之後:說著要剿滅明教的名門正派,其實暗懷鬼胎,人人都想稱霸武林。
《笑傲江湖》裡,嘴裡說魔教邪惡的五嶽劍派,卻各自搞小動作,反而是野心勃勃的嵩山派,最為嚇人。
《鹿鼎記》裡,說要復明,可是天地會沐王府內部先掐起來,說起來就是魯王桂王之類的舊怨。
真麻煩。
大概,張無忌是一個開始:他不是個慷慨豪俠、對抗世界、一路成長的英雄。
他是個運氣很好的普通好孩子,試圖去調和世上的陰謀。
《倚天屠龍記》裡充滿了情感與欲望。情感與欲望可以異化人。倚天劍與屠龍刀只是兩件兵器,卻能激發那麼多的恩怨。
因為愛,殷素素和趙敏可以過來跟了張五俠和張教主。作為間諜的小昭最後為了張教主犧牲了自己。
因為欲望,少林派三大神僧、後山三老僧,可以厚顏無恥撒潑打滾,朱武連環莊可以坑害張無忌,無所不用其極。
張無忌沒有性格,不夠爽。
但另一個好處是,他是個好孩子,沒有太過分的欲望。連四女同舟何所望,也只敢在心裡想一想。
恰是張無忌這樣的性格,再賦予神奇的武功,可以彌合明教與六大派之間紛擾多年的陰謀詭計。他不太英明神武,毫無梟雄氣度,但因為為人寬厚,能得人心,也放手使用楊逍和範遙等,結果還促成了明教中興。
以前的傳奇歌頌慷慨豪邁的英雄,後來的傳奇慢慢描述普通人性格的遭遇。
張無忌就是金庸試圖寫的,這麼一個普通的好人——這性格肯定有點磨嘰,讓人不爽。但也就是這份和稀泥的性格,可以讓他成就一番比較和諧的結局。
讓張無忌、狄雲和令狐衝這樣恬退的性格,獲得非凡的武藝與無欲則剛的性格,來平衡世間的荒亂——這其實寄託著金庸一點理想主義的天真。
所以《倚天》的收尾也有點亂,很難收,但也就這樣了。
說起來,大多數電視劇改編《倚天屠龍記》,張無忌都還是這份磨嘰的性格。故事講完了。
但王晶那個電影版《倚天》,卻是讓張無忌改了梟雄性格。拍得很酷。
道理也不難明白:張無忌性格狠起來,更有看頭,更爽,更適合電影這樣戲劇性強烈的載體。
但那部沒有結局。我其實也想不出,如果那部有結局的話,該怎麼結局?張無忌如果真是個梟雄,結尾該如何反轉呢?
畢竟李連杰版張無忌那種性格當教主當久了,難免不是另一個任我行……這樣的角色,代入進去很爽,真當朋友,感覺就不一定那麼美好了……
有的人性格,當小說主角就磨嘰,自己代入進去不爽,但真放到日常中當朋友很好。
有的人性格,當小說主角就彪悍,自己代入進去很爽;但真有那樣的朋友,估計害怕都來不及吧?
就像,我們有上帝視角,知道趙敏周芷若深愛張無忌,覺得挺好。
但如果生活中真有類似心思深沉的女朋友,估計心態又是另一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