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哪些省(晉察冀晉冀魯豫)
2023-10-21 08:11:13 4
抗日戰爭初期,紅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轄:343旅,344旅),120師(轄:358旅,359旅),129師(轄:385旅,386旅).
1937年8月,八路軍主力部隊挺進華北戰場,八路軍進入華北戰場的部隊包括:八路軍115師與129師全部及120師(缺358旅),八路軍進入山西後組建了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前敵總指揮:彭德懷,前敵參謀長:左權,八路軍前方指揮部與八路軍129師師部合併辦公,同時八路軍115師344旅調入總部指揮。
1937年11月8日,山西太原失陷,華北地區的正面戰場基本結束,八路軍總部決定向晉東北、晉西北、晉西南、晉東南四個方向發展,從四個方向對日軍佔領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形成包圍的態勢,同時部隊進行分兵發展,發動群眾,創建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各個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第115師師部及第343旅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115師獨立團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120師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及和第115師第344旅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各個抗日根據地的發展與融合形成四大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司令員兼任政委:羅榮桓,下轄五個二級軍區: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政委:景曉村),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林浩),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委:羅舜初),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政委:唐亮),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王麓水)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由八路軍115師與八路軍第一縱隊組建的,濱海軍區是由八路軍115師343旅組建的,魯南軍區是由八路軍115師344旅組建,魯南軍區與濱海軍區背靠新四軍第3師的蘇北軍區,115師整體連成了一塊。渤海軍區,魯中軍區,魯南軍區,膠東軍區均是由徐向前的第一縱隊組建,主要將領均是原紅四方面軍的將領。
晉綏抗日根據地司令員:賀龍,政委:關向應,下轄三個二級軍區:呂梁軍區(司令員:張宗遜,政委:張宗遜兼),雁門軍區(司令員:許光達,政委:高克林),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政委:張達志)
晉綏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120師組建,呂梁軍區是由120師的358旅主力組建,雁門軍區與綏蒙軍區是120師358旅的下屬部隊組建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司令員:劉伯承,下轄四個二級軍區:太行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政委:謝富治)、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政委:王新亭),冀南軍區(司令員:宋任窮,政委:王光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委:張璽)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129師與115師組建的,太行軍區是由129師385旅組建,太嶽軍區是由129師386旅組建,冀南軍區是由115師689團組建,冀魯豫軍區是115師344旅組建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司令員兼任政委:聶榮臻,下轄四個二級軍區: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政委:林鐵);冀晉軍區(司令員:唐延傑,政委:王平);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政委:劉道生);冀東軍區(司令員:程子華,政委:詹才芳)
冀中軍區是由八路軍呂正操的第三縱隊組建,冀察軍區是由八路軍120師副師長的蕭克組建的冀熱察挺進軍組建而成,冀晉軍區是由115師獨立團組建,冀東軍區是由八路軍第一縱隊的部隊組建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八路軍120師由綏遠察哈爾進入熱河地區,八路軍山東縱隊沿渤海進入冀東地區,兩支部隊會師組建了冀熱遼軍區,整個華北抗日根據地連了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