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頭冷衝壓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23:53:39 5
專利名稱:管接頭冷衝壓模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冷衝壓模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管接頭冷衝壓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管接頭一般採用鑄造方式進行製造生產,生產工序多且生產時間長。先鑄造得到毛坯,然後再對毛坯進行切削加工得到管接頭產品。此種生產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原材料的浪費大,加工時間長,生產成本高,而且,毛坯內容易出現砂眼、夾渣等缺陷,給管接頭產品造成質量隱患。特別是對於汽車空調管接頭這類精度及密封性能要求高的產品,使用傳統方式無法滿足使用要求。為了滿足密封性能要求,這類產品大都在管接頭處設置複雜的裝配結構,既影響生產效率又提高生產成本。使用冷衝壓生產方式生產管接頭可以簡化管接頭的外形結構。但是,現有的管接頭冷衝壓生產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冷衝壓模具的結構複雜,維護困難,導致工作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維護方便的管接頭冷衝壓模具。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包括兩個衝模和一個凹模,兩個衝模分別設置在移動板上,移動板可相對於凹模上下及左右移動,在衝模及凹模的中部分別設置有同軸的通孔,管狀工件位於衝模與凹模之間,其後端位於凹模的通孔內,其頂端可位於衝模的通孔內,在衝模內設置有沉孔,沉孔與衝模的通孔同軸且相通,在沉孔內設置有衝壓機構,衝壓機構可在沉孔及通孔內滑動。進一步地,衝壓機構包括頂料杆與限位杆,在頂料杆與限位杆之間設置有頂料彈簧,頂料杆包括前端及尾端,尾端的外形大於前端的外形,前端位於通孔內且可在通孔內滑動,尾端設置在沉孔內且可在沉孔內滑動。進一步地,在凹模通孔的另一端設置有可移動的出料杆,出料杆止抵在管狀工件的後端。進一步地,在其中一個衝模的通孔端部設置有沉頭口,沉頭口的外徑大於通孔的內徑。進一步地,管狀工件為汽車空調管接頭。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管接頭冷衝壓模具,通過衝模與凹模的相互作用,可以對管狀工件的兩端同時進行處理,經過兩次衝壓就可以得到管接頭產品。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生產效率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位置工作狀態的剖面示意圖;圖2為圖1的實施例位於第二位置工作狀態的剖面示意圖;[0013]圖3為圖1的實施例加工的汽車空調管接頭的主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請參照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管接頭冷衝壓模具的較佳實施例,包括兩個衝模1、一個凹模2以及移動板3。兩個衝模I分別設置在移動板3上,移動板3可相對於凹模2上下及左右移動。在衝模I與凹模2之間可放置需要加工的管狀工件4,本實施例特別適合於加工製造汽車空調管接頭,汽車空調管接頭的外形請參照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衝模I及凹模2左右水平設置,衝模I設置在凹模2的右側,便於加工完的管狀工件4被頂出後直接跌落在下部的收集箱(圖中未示出)中。在衝模I及凹模2的中部分別設置有同軸的通孔11及通孔21,管狀工件4位於衝模I與凹模2之間,其後端41位於凹模2的通孔21內,其頂端42可位於衝模I的通孔11內,在衝模I內設置有沉孔12,沉孔12與衝模I的通孔11同軸且相通,在沉孔12內設置有衝壓機構5,衝壓機構5可在沉孔12及通孔11內滑動。衝壓機構5包括頂料杆51與限位杆52,在頂料杆51與限位杆52之間設置有頂料彈簧53。頂料杆51包括前端511及尾端512,尾端512的外形大於前端511的外形,前端511位於通孔11內且可在通孔11內滑動,尾端512設置在沉孔12內且可在沉孔12內滑動。頂料杆51的前端511收到衝擊力後,向右側移動,其移動位置被限位杆52限位住。當頂料杆51的前端511的衝擊力消除之後,在頂料彈簧53的回彈力左右下,頂料杆51向左移動並復位,尾端512可被通孔11的後端抵住。在凹模2通孔21的另一端設置有可移動的出料杆6,出料杆6止抵在管狀工件4的後端41。在其中一個衝模I的通孔11的前端部設置有沉頭口 13,沉頭口 13的外徑大於通孔11的內徑。如圖1所示是本實施例的處於第一位置工作狀態的示意圖,凹模2的位置固定,處於移動板3上部的衝模I與凹模2水平對齊,通孔11與通孔21的軸線同軸。待加工的管狀工件4的後端41先插入凹模2的通孔21內,處於移動板3上部的衝模I從左向右對管狀工件4的頂端42進行第一次衝壓。衝壓機構5的頂料杆51衝擊頂端42使得後端41被推進到通孔21的深處,此時,衝模I與凹模2的相對位置被限位機構(圖中未示出)定住。後端41被出料杆6以及通孔21內的收縮段22止住,頂料杆51止抵在限位杆52上。移動板3向右回退並帶動衝模I與管狀工件4脫離,完成第一次衝壓動作。如圖2所示是本實施例的處於第二位置工作狀態的示意圖,此時,處於移動板3下部的衝模I與凹模2水平對齊,通孔11與通孔21的軸線同軸。處於移動板3上部的衝模I從左向右對管狀工件4的頂端42進行第二次衝壓,直至衝模I被限位機構(圖中未示出)定住。此時,後端41被出料杆6以及通孔21內的收縮段22止住,頂料杆51止抵在限位杆52上,衝模I的通孔11的前端對頂端42進行衝擊使得在管狀工件4上形成凸肩43,管狀工件4的整個形狀被衝壓完成。移動板3向右回退並帶動衝模I與管狀工件4脫離,完成第二次衝壓動作。然後,出料杆6向右移動,把已衝壓成型的管狀工件4從通孔21中頂出來。頂出的管狀工件4自重跌落到設置在下部的收集箱(圖中未示出)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衝模I與凹模2也可以上下設置,只是管狀工件4被出料杆6頂出後不能自重跌落,而是需要另外工序把加工完成的管狀工件4從衝模I與凹模2之間取出來,其它結構與前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包括兩個衝模和一個凹模,兩個所述衝模分別設置在移動板上,所述移動板可相對於所述凹模上下及左右移動,在所述衝模及凹模的中部分別設置有同軸的通孔,管狀工件位於所述衝模與凹模之間,其後端位於所述凹模的通孔內,其頂端可位於所述衝模的 通孔內,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衝模內設置有沉孔,所述沉孔與衝模的通孔同軸且相通,在所述沉孔內設置有衝壓機構,所述衝壓機構可在所述沉孔及通孔內滑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衝壓機構包括頂料杆與限位杆,在所述頂料杆與限位杆之間設置有頂料彈簧,所述頂料杆包括前端及尾端,所述尾端的外形大於所述前端的外形,所述前端位於所述通孔內且可在所述通孔內滑動,所述尾端設置在所述沉孔內且可在所述沉孔內滑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凹模通孔的另一端設置有可移動的出料杆,所述出料杆止抵在所述管狀工件的後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其特徵在於,在其中一個所述衝模的通孔端部設置有沉頭口,所述沉頭口的外徑大於所述通孔的內徑。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管狀工件為汽車空調管接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接頭冷衝壓模具,包括兩個衝模和一個凹模,兩個衝模分別設置在移動板上,移動板可相對於凹模上下及左右移動,在衝模及凹模的中部分別設置有同軸的通孔,管狀工件位於衝模與凹模之間,其後端位於凹模的通孔內,其頂端可位於衝模的通孔內,在衝模內設置有沉孔,沉孔與衝模的通孔同軸且相通,在沉孔內設置有衝壓機構,衝壓機構可在沉孔及通孔內滑動。本實用新型通過衝模與凹模的相互作用,可以對管狀工件的兩端同時進行處理,經過兩次衝壓就可以得到管接頭產品。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生產效率高。
文檔編號B21D37/10GK202910190SQ20122062165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2日
發明者何青雲, 蔣水長 申請人:浙江科朗汽車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