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車屬具及叉車的製作方法
2023-10-18 02:08:29 1
專利名稱:叉車屬具及叉車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叉車屬具及叉車,其中,叉車屬具包括前架總成和後架總成,所述前架總成與所述後架總成連接,所述前架總成包括:前板,包括前板外面和前板內面,所述前板外面與所述前板內面相對;至少一個機械臂,連接於所述前板外面上;前架液壓缸,與所述機械臂連接並控制所述機械臂移動,所述後架總成包括:液壓馬達,與所述前板內面連接,所述液壓馬達具有可旋轉輸出軸;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與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嚙合連接,可帶動所述前板旋轉;後板,與所述前板平行,所述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後板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叉車屬具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尤其可以提高鍛造效率。
【專利說明】叉車屬具及叉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叉車屬具及應用該屬具的叉車。
【背景技術】
[0002]作為貨運裝卸用車之一的叉車,在一些生產企業的工場應用較為廣泛,它可以方便地將貨物從工場的一個地方裝運到另一個地方,以實現貨物的移動或裝卸。
[0003]如圖1所示,現有的叉車I主要由叉車車體11、設置於叉車車體11的支架12和設置於支架上的貨叉13組成。其中叉車車體11包括車輪111和設置在車輪111上的駕駛室112等。支架12設置在駕駛室112的前方,而且支架12可以做前後傾斜移動。貨叉13與支架12可拆卸連接。當貨叉13被安裝在支架12時,可沿支架12做升降移動。
[0004]然而現有的叉車無法實現鍛造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問題是現有的叉車無法實現鍛造操作。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叉車屬具,包括:
[0007]前架總成和後架總成,所述前架總成與所述後架總成連接,所述前架總成包括:
[0008]前板,包括前板外面和前板內面,所述前板外面與所述前板內面相對;
[0009]至少一個機械臂,連接於所述前板外面上;
[0010]前架液壓缸,與所述機械臂連接並控制所述機械臂移動,
[0011]所述後架總成包括:
[0012]液壓馬達,與所述前板內面連接,所述液壓馬達具有可旋轉輸出軸;
[0013]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與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嚙合連接,可帶動所述前板旋轉;
[0014]後板,與所述前板平行,所述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後板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
[0015]可選的,所述旋轉器包括:
[0016]迴轉支撐內圈,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所述迴轉支撐內圈的內圓周面為內齒圈;
[0017]迴轉支撐外圈,所述迴轉支撐外圈固定於後板上;
[0018]鋼珠,設於所述迴轉支撐內圈和所述迴轉支撐外圈。
[0019]可選的,所述後架總成還包括:
[0020]減速器,位於所述後板上,所述減速器包括蝸輪和蝸杆,蝸輪通過蝸輪軸設於所述後板上,蝸輪軸的另一端設有小齒輪,小齒輪位於所述前板內面和後板之間,且與所述迴轉支撐內圈的內齒圈嚙合,通過小齒輪帶動內齒圈實現前板旋轉;所述蝸杆位於所述蝸輪的下部,蝸杆的輸入端連接著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
[0021]可選的,所述後板包括後板外面和後板內面,所述後板外面與所述後板內面相對,所述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後板內面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
[0022]所述減速器固定於所述後板外面;
[0023]所述後板外面還具有第一安裝件,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第二安裝件,所述第一安裝件與所述第二安裝件位置相對應,並連接。
[0024]可選的,所述第一安裝件與所述第二安裝件焊接、螺連、捆綁連接、粘連或卡扣連接。
[0025]可選的,所述叉車屬具還包括安裝罩,所述安裝罩罩設於所述後板外面,所述第一安裝件安裝於所述安裝罩上。
[0026]可選的,所述機械臂的個數為兩個。
[0027]可選的,兩個所述機械臂平行設置,或者,兩個所述機械臂鉸接連接。
[002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0029]前架液壓缸控制設置在前板外面上的機械臂移動,這樣機械臂可以實現對物件的準確抓取功能。設置在前板內面的液壓馬達通過液壓馬達輸出軸與旋轉器嚙合連接,可以帶動旋轉器進行旋轉,旋轉器又與前板連接,這樣,旋轉器就可以帶動前板實現旋轉功能,進而旋轉器可以帶動機械臂來進行旋轉。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叉車屬具中的機械臂將物件抓取,抓取後可以將物件進行旋轉,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例如,可以實現將鍛件進行準確抓取和抓取後旋轉,從而實現對鍛件進行多角度的鍛造功能,進而提高鍛造效率。
[0030]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叉車,包括:
[0031]叉車車體,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總油泵,與所述總油泵連接的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所述總油泵具有總油泵出油口和總油泵進油口,所述第一換向閥具有第一正向進油口、第一正向出油口、第一反向進油口和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換向閥具有第二正向進油口、第二正向出油口、第二反向進油口和第二反向出油口 ;
[0032]所述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正向進油口、所述第二正向進油口連接,所述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反向出油口連接;
[0033]前述的叉車屬具,所述叉車屬具與所述叉車車體連接;
[0034]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所述第一正向出油口連接,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所述第一反向進油口連接;
[0035]前架液壓缸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正向出油口連接,前架液壓缸出油口與所述第二反向進油口連接。
[003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0037]本實施例中的叉車上的機械手移動非常靈活。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控制機械手的移動:⑴叉車車體的移動;⑵垂直柱體的傾翻;⑶橫梁的升降運動;⑷機械臂的移動;(5)機械臂的旋轉。通過上述移動可以實現機械手短時間內進行物件的準確抓取,從而抓取效率,進而提高生產效率。而且被抓取的物件可以被縱向升降移動、橫向水平移動,還可以進行多角度旋轉移動、傾翻移動,從而可以使叉車充分利用來解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例如,本實施例的叉車可以實現鍛件的多角度鍛造,從而使鍛造效率提高。而且,相對於能夠實現相同鍛造功能的鍛壓機來說,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叉車進行鍛造操作,成本非常低廉。更進一步的,當採用本實施例中的叉車進行鍛造的步驟結束後,可以將實施例一中的叉車屬具拆卸,更換上貨叉,又可以實現現有技術中的叉車的各種功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叉車的用途非常廣泛。
【附圖說明】
[0038]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叉車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叉車屬具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0]圖3是圖2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41]圖4是圖3中A區域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0042]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叉車的油路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叉車屬具,包括前架總成、與所述前架總成連接的後架總成,所述前架總成包括:前架總成和後架總成,所述前架總成與所述後架總成連接,所述前架總成包括:前板,包括前板外面和前板內面,所述前板外面與所述前板內面相對;至少一個機械臂,連接於所述前板外面上;前架液壓缸,與所述機械臂連接並控制所述機械臂移動,所述後架總成包括:液壓馬達,與所述前板內面連接,所述液壓馬達具有可旋轉輸出軸;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與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嚙合連接,可帶動所述前板旋轉;後板,與所述前板平行,所述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後板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叉車屬具中的機械臂將物件抓取,抓取後可以將物件進行旋轉,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例如,可以實現將鍛件進行準確抓取和抓取後旋轉,從而實現對鍛件進行多角度的鍛造功能,進而提尚鍛造效率。
[004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叉車,叉車車體,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總油泵,與所述總油泵連接的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所述總油泵具有總油泵出油口和總油泵進油口,所述第一換向閥具有第一正向進油口、第一正向出油口、第一反向進油口和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換向閥具有第二正向進油口、第二正向出油口、第二反向進油口和第二反向出油口 ;所述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正向進油口、所述第二正向進油口連接,所述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反向出油口連接;前述的叉車屬具,所述叉車屬具與所述叉車車體連接;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所述第一正向出油口連接,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所述第一反向進油口連接;前架液壓缸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正向出油口連接,前架液壓缸出油口與所述第二反向進油口連接。。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叉車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尤其能提高鍛造效率。
[0045]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0046]實施例一
[0047]結合參考圖2至圖4,本實用型新的叉車屬具包括前架總成和後架總成,所述前架總成與所述後架總成連接。其中,
[0048]所述前架總成包括:
[0049]前板21,包括前板外面和前板內面,所述前板外面與所述前板內面相對;
[0050]至少一個機械臂22,連接於所述前板外面上;
[0051]前架液壓缸23,與所述機械臂22連接並控制所述機械臂22移動,
[0052]所述後架總成包括:
[0053]液壓馬達(圖未示),與所述前板內面連接,所述液壓馬達具有可旋轉輸出軸;
[0054]旋轉器24,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與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嚙合連接,可帶動所述前板21旋轉;
[0055]後板25,與所述前板21平行,所述旋轉器24固定於所述後板25與所述前板21內面之間。
[0056]前架液壓缸控制設置在前板外面上的機械臂22移動,這樣機械臂22可以實現對物件的準確抓取功能。設置在前板內面的液壓馬達通過液壓馬達輸出軸與旋轉器24嚙合連接,可以帶動旋轉器24進行旋轉,旋轉器24又與前板21連接,這樣,旋轉器24就可以帶動前板21實現旋轉功能,進而旋轉器24帶動機械臂22來進行旋轉。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叉車屬具中的機械臂22將物件抓取,抓取後可以將物件進行任意角度旋轉。例如,可以實現將鍛件進行準確抓取,並任意角度旋轉,從而實現對鍛件進行多角度的鍛造功能,進而提高鍛造效率。具體的,可以實現對大型圓鑄錠進行縮徑操作,提高縮徑效率。
[0057]本實施例中的叉車屬具2的前架總成具體包括:
[0058]前板21,為長方板,包括前板外面、與前板外面相對的前板內面和位於前板外面、前板內面之間的前板側面。前板外面、前板內面的面積分別大於前板側面中任一個側面的面積。
[0059]至少一個機械臂22固定於前板外面上。本實施例中,機械臂22有兩個,為機械左臂和機械右臂。前板外面上設有兩根軌道28,機械左臂和機械右臂分別設置在軌道中,並分別可沿軌道28左右移動。當機械左臂和機械右臂相對移動時,也就是他們之間的距離接近時,可以實現物件的夾取。當機械左臂和機械右臂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時,也就是他們之間的距離增加時,可以將夾取的物件鬆開。
[0060]本實施例中,機械左臂與機械右臂為平行設置。其他實施例中,機械左臂與機械右臂可以鉸接連接。鉸接連接後的機械左臂與機械右臂固定於一點,該點可以快速分散機械臂夾取物件時的振動,從而可以減小叉車屬具的受損率。
[0061]本實施例中,設置在前板內面的前架液壓缸23與機械臂連接,並控制機械臂在軌道中的移動。
[0062]本實施例中的叉車屬具的後架總成具體包括:
[0063]液壓馬達,與所述前板內面連接,所述液壓馬達具有可旋轉輸出軸。所述液壓馬達還具有進油口和出油口。
[0064]旋轉器24,旋轉器的外殼為圓盤狀。包括迴轉支撐內圈241、迴轉支撐外圈242和二者之間的鋼珠243,迴轉支撐內圈241通過螺栓安裝於前板內面上,其內圓周面為內齒圈;迴轉支撐外圈242通過螺栓安裝在後板25上;迴轉支撐內圈241和迴轉支撐外圈242之間均安裝有鋼珠243。
[0065]減速器,位於所述後板25上,所述減速器包括蝸輪271和蝸杆272,蝸輪271通過蝸輪軸及兩側的軸承固定於減速器殼體273內,減速器殼體273固定於後板25上。蝸杆軸的另一端上安裝有小齒輪274,小齒輪274位於所述前板內面和後板25之間,且與所述迴轉支撐內圈241的內齒圈嚙合,小齒輪274帶動內齒圈實現前板的轉動;液壓馬達的輸出軸通過花鍵與蝸杆272連接。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沒有減速器也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沒有減速器時,液壓馬達的輸出軸直接與迴轉支撐內圈241的內齒圈嚙合。
[0066]雙向液壓鎖,分別安裝於液壓馬達的進出油口處。前板轉動至任意位置時,此時若切斷供給液壓馬達的高壓油,雙向液壓鎖將液壓馬達進出油口封死,使液壓馬達正反都無法旋轉,從而將前板固定在任意位置,實現前板旋轉到任意位置都可以雙向鎖定。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沒有雙向液壓鎖也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0067]後板25,與所述前板平行,也為長方板,包括後板外面、與後板外面相對的後板內面和位於後板外面、後板內面之間的後板側面。後板外面、後板內面的面積分別大於後板側面中任一個側面的面積。
[0068]旋轉器24固定於所述後板內面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減速器固定於所述後板外面的上部。
[0069]後架總成的工作方式如下:
[0070]液壓馬達被啟動,液壓馬達的輸出軸通過花鍵與蝸杆272連接,帶動蝸杆272旋轉,蝸杆272驅動蝸輪271轉動,蝸輪271和小齒輪274同軸轉動,小齒輪274和迴轉支撐內圈241的內齒圈嚙合,小齒輪274轉動驅動迴轉支撐內圈241轉動,迴轉支撐內圈241與前板21通過螺栓連接固定,所以前板21與迴轉支撐內圈241 —起轉動。所述轉動為以蝸輪軸為中心軸進行360度旋轉。
[0071]其傳動路線為:從液壓馬達至蝸杆272,從蝸杆272至蝸輪271,從蝸輪271至小齒輪274,從小齒輪274至迴轉支撐內圈241,從迴轉支撐內圈241至前板21。
[0072]當旋轉器24需要減速時,蝸杆272與蝸輪271組成蝸輪蝸杆減速,小齒輪274和迴轉支撐內圈241的內齒圈組成齒輪減速。液壓馬達為低速大扭矩液壓馬達。蝸輪蝸杆減速和齒輪減速都具有很大的減速比,所以前板具有很大的輸出轉矩。
[0073]後板外面還具有第一安裝件26。本實施例中,第一安裝件26為掛鈎,通過第一安裝件26,叉車屬具2可以安裝在叉車上。例如,懸掛於叉車的支架上,此時,貨叉需被卸除。
[0074]其他實施例中,叉車屬具還包括安裝罩,所述安裝罩罩設於所述後板外面,所述第一安裝件安裝於所述安裝罩上。安裝罩還可以保護設置於後板外面的結構免受損傷。
[0075]實施例二
[0076]參考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叉車,包括:
[0077]叉車車體,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總油泵51,與所述總油泵51連接的第一換向閥531和第二換向閥532,所述總油泵具有總油泵出油口和總油泵進油口,所述第一換向閥531具有第一正向進油口、第一正向出油口、第一反向進油口和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換向閥532具有第二正向進油口、第二正向出油口、第二反向進油口和第二反向出油口 ;
[0078]所述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正向進油口、所述第二正向進油口連接,所述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反向出油口連接;
[0079]實施例一中所述的叉車屬具,所述叉車屬具與所述叉車車體連接;
[0080]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所述第一正向出油口連接,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所述第一反向進油口連接;
[0081]前架液壓缸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正向出油口連接,前架液壓缸出油口與所述第二反向進油口連接。
[0082]具體如下:
[0083]本實施例中,在叉車車體上設置有第二安裝件,所述第二安裝件的位置與叉車屬具上第一安裝件的位置相對應,當第一安裝件與第二安裝件連接時,實現了叉車屬具與叉車車體的機械連接。
[0084]本實施例中,第二安裝件可以為卡槽,第一安裝件嵌入所述卡槽中。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安裝件與所述第二安裝件焊接、螺連、捆綁連接、粘連或卡扣連接,也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0085]本實施例中,叉車車體具有總油泵51,總油泵51具有總油泵進油口和總油泵出油口。為了使總油泵流出的油不汙染叉車,使叉車車體的性能更好,在總油泵進油口處和總油泵出油口處設有過濾器52。本實施例中,雙向液壓鎖與過濾器52的位置可以互換。其他實施例中,在總油泵進油口處和總油泵出油口處不設有過濾器也屬於本實用型新的保護範圍。
[0086]叉車車體還包括第一換向閥531和第二換向閥532。所述第一換向閥531具有第一正向進油口、第一正向出油口、第一反向進油口和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換向閥532具有第二正向進油口、第二正向出油口、第二反向進油口和第二反向出油口。
[0087]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第一正向進油口、第二正向進油口連接。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第一反向出油口、第二反向出油口連接。
[0088]為了能夠使安裝在叉車車體上的叉車屬具2工作,實施例一中的叉車屬具2還需要與叉車車體進行油路連接。具體如下:
[0089]所述液壓馬達54進油口經過雙向液壓鎖與所述第一正向出油口連接,所述液壓馬達54出油口也經過雙向液壓鎖與所述第一反向進油口連接。
[0090]所述前架液壓缸23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正向出油口連接,所述前架液壓缸23出油口與所述第二反向進油口連接。
[0091]從總油泵流至液壓馬達的油路路線如下:
[0092]從總油泵出油口至第一正向進油口,從第一正向進油口至第一正向出油口,從第一正向出油口經過雙向液壓鎖至液壓馬達進油口,從液壓馬達進油口至液壓馬達出油口,從液壓馬達出油口經過雙向液壓鎖至第一反向進油口,從第一反向進油口至第一反向出油口,從第一反向出油口至總油泵進油口。
[0093]從總油泵流至前架液壓缸的油路路線如下:
[0094]從總油泵出油口至第二正向進油口,從第二正向進油口至第二正向出油口,從第二正向出油口至前架液壓缸進油口,從前架液壓缸進油口至前架液壓缸出油口,從前架液壓缸出油口至第二反向進油口,從第二反向進油口至第二反向出油口,從第二反向出油口至總油泵進油口。
[0095]本實施例中,叉車還包括支架,支架設置於叉車車體上。本實施例中,支架包括兩個互相平行的垂直柱體56和與所述垂直柱體56連接的橫梁58。第二安裝件安裝在橫梁58上。
[0096]所述叉車車體還具有與所述支架連接的升降油缸55和傾翻油缸57。具體為:升降油缸55安裝於橫梁58上,控制橫梁58沿垂直柱體56做升降移動。傾翻油缸57安裝於垂直柱體56上,控制垂直柱體56做前後傾翻移動。
[0097]本實施例中,所述叉車車體還具有第三換向閥533和第四換向閥534。所述第三換向閥533具有第三正向進油口、第三正向出油口、第三反向進油口和第三反向出油口。所述第四換向閥534具有第四正向進油口、第四正向出油口、第四反向進油口和第四反向出油
□ O
[0098]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第三正向進油口、第四正向進油口連接。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第三反向出油口、第四反向出油口連接。
[0099]原有的叉車車體上的橫梁58進行升降移動時,油路連接情況具體如下:
[0100]升降油缸55進油口與所述第三正向出油口連接,所述升降油缸55出油口與所述第三反向進油口連接。
[0101]從總油泵流至升降油缸55的油路路線如下:
[0102]從總油泵出油口至第三正向進油口,從第三正向進油口至第三正向出油口,從第三正向出油口至升降油缸55進油口,從升降油缸55進油口至升降油缸55出油口,從升降油缸55出油口至第三反向進油口,從第三反向進油口至第三反向出油口,從第三反向出油口至總油泵進油口。
[0103]原有的叉車車體上的垂直柱體56進行傾翻移動時,油路連接情況具體如下:
[0104]所述傾翻油缸57進油口與所述第四正向出油口連接,所述傾翻油缸57出油口與所述第四反向進油口連接。
[0105]從總油泵流至傾翻油缸57的油路路線如下:
[0106]從總油泵出油口至第四正向進油口,從第四正向進油口至第四正向出油口,從第四正向出油口至傾翻油缸57進油口,從傾翻油缸57進油口至傾翻油缸57出油口,從傾翻油缸57出油口至第四反向進油口,從第四反向進油口至第四反向出油口,從第四反向出油口至總油泵進油口。
[0107]需要說明的是,在現有技術中的叉車的基礎上,先拆卸掉貨叉,然後再在橫梁上的第二安裝件上安裝上實施例一中的叉車屬具,並進行叉車屬具與叉車車體的油路連接。
[0108]本實施例中的叉車上的機械手移動非常靈活。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控制機械手的移動:
[0109](I)叉車車體的移動;
[0110](2)垂直柱體的傾翻;
[0111](3)橫梁的升降運動;
[0112](4)機械臂的移動;
[0113](5)機械臂的旋轉。
[0114]通過上述移動可以實現機械手短時間內進行物件的準確抓取,從而抓取效率,進而提高生產效率。而且被抓取的物件可以被縱向升降移動、橫向水平移動,還可以進行多角度旋轉移動、傾翻移動,從而可以使叉車被充分利用來解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例如,本實施例的叉車可以實現鍛件的多角度鍛造,從而使鍛造效率提高。而且,相對於能夠實現相同鍛造功能的結構複雜的鍛壓機來說,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叉車進行鍛造操作時,結構簡單,成本非常低廉。更進一步的,當採用本實施例中的叉車進行鍛造的步驟結束後,可以將實施例一中的叉車屬具拆卸,更換上貨叉,又可以實現現有技術中的叉車的各種功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叉車的用途非常廣泛。
[0115]雖然本實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實用新型並非限定於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包括:前架總成和後架總成,所述前架總成與所述後架總成連接,所述前架總成包括: 前板,包括前板外面和前板內面,所述前板外面與所述前板內面相對; 至少一個機械臂,連接於所述前板外面上; 前架液壓缸,與所述機械臂連接並控制所述機械臂移動, 所述後架總成包括: 液壓馬達,與所述前板內面連接,所述液壓馬達具有可旋轉輸出軸; 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與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嚙合連接,可帶動所述前板旋轉; 後板,與所述前板平行,所述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後板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器包括: 迴轉支撐內圈,固定於所述前板內面上,所述迴轉支撐內圈的內圓周面為內齒圈; 迴轉支撐外圈,所述迴轉支撐外圈固定於後板上; 鋼珠,設於所述迴轉支撐內圈和所述迴轉支撐外圈。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架總成還包括: 減速器,位於所述後板上,所述減速器包括蝸輪和蝸杆,蝸輪通過蝸輪軸設於所述後板上,蝸輪軸的另一端設有小齒輪,小齒輪位於所述前板內面和後板之間,且與所述迴轉支撐內圈的內齒圈嚙合,通過小齒輪帶動內齒圈實現前板旋轉;所述蝸杆位於所述蝸輪的下部,蝸杆的輸入端連接著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板包括後板外面和後板內面,所述後板外面與所述後板內面相對, 所述旋轉器固定於所述後板內面與所述前板內面之間; 所述減速器固定於所述後板外面; 所述後板外面還具有第一安裝件,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第二安裝件,所述第一安裝件與所述第二安裝件位置相對應,並連接。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安裝件與所述第二安裝件焊接、螺連、捆綁連接、粘連或卡扣連接。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叉車屬具還包括安裝罩,所述安裝罩罩設於所述後板外面,所述第一安裝件安裝於所述安裝罩上。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械臂的個數為兩個。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叉車屬具,其特徵在於,兩個所述機械臂平行設置,或者,兩個所述機械臂鉸接連接。9.一種叉車,其特徵在於,包括: 叉車車體,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總油泵,與所述總油泵連接的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所述總油泵具有總油泵出油口和總油泵進油口,所述第一換向閥具有第一正向進油口、第一正向出油口、第一反向進油口和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換向閥具有第二正向進油口、第二正向出油口、第二反向進油口和第二反向出油口 ; 所述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正向進油口、所述第二正向進油口連接,所述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所述第一反向出油口、所述第二反向出油口連接;如權利要求1?8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叉車屬具,所述叉車屬具與所述叉車車體連接; 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所述第一正向出油口連接,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所述第一反向進油口連接; 前架液壓缸進油口與所述第二正向出油口連接,前架液壓缸出油口與所述第二反向進油口連接。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叉車,所述叉車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設置於所述叉車車體上,所述後板外面還具有第一安裝件,所述叉車車體具有第二安裝件,所述第一安裝件與所述第二安裝件位置相對應,並連接,所述第二安裝件安裝於所述支架上,所述叉車車體還具有與所述支架連接的升降油缸和傾翻油缸; 所述叉車車體還具有第三換向閥和第四換向閥,所述第三換向閥具有第三正向進油口、第三正向出油口、第三反向進油口和第三反向出油口,所述第四換向閥具有第四正向進油口、第四正向出油口、第四反向進油口和第四反向出油口 ; 總油泵出油口分別與第三正向進油口、第四正向進油口連接,總油泵進油口分別與第三反向出油口、第四反向出油口連接; 升降油缸進油口與所述第三正向出油口連接,升降油缸出油口與所述第三反向進油口連接; 傾翻油缸進油口與所述第四正向出油口連接,傾翻油缸出油口與所述第四反向進油口連接。
【文檔編號】B66F9-22GK204298027SQ201420448387
【發明者】吳景暉, 姚力軍, 張衛嘉 [申請人]寧波創潤新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