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相開光是怎麼開光的(開光的佛墜有什麼禁忌)
2023-10-17 22:22:35
開光是啥意思?
【釋義】
1.猶通光,使光線射入。
2.佛像、神像塑成後,擇吉日舉行儀式,畫眼點睛,開始供奉。 宋 黃庭堅 《南康軍開先禪院修造記》:「然其主僧率常以行義耆老。至 善暹 時,乃有眾數百人,所謂『海上橫行 暹 道者』也。於是開光,始為禪林矣。」
3.借指人理髮、剃頭或刮臉。含詼諧意。
4.裝飾方法之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狀(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間,然後在該空間裡飾以花紋。常見於景泰藍、雕漆、陶瓷器皿上的圖案裝飾。
【注音】 kāi guāng
【造句】
圖片所示掛式佛珠,曾經五行導入法開光,有鎮邪魔作用,旅行,遠行,人士必備。
2.這尊佛像是由中央美院的雕塑專家精心雕琢,並經過開光後祀奉於此的。
3.該藏品每個稜面均設藍框白地開光,內繪花鳥圖景,背景的淡藍天空曠遠朦朧。
請問佛教中開光是什麼意思啊?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鑑三世群機。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牛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牛」字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讚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布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這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開光這種儀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於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中國原有的文化影響,所以便接受這種儀式,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但是,開光儀式所具有的內涵,則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現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記開光的內涵,而偏重追求儀式的隆重,這是執事廢理;或者的人認為開光僅是一種儀式,沒有什麼實在的價值,這是執理廢事。這兩種現象,都屬偏見,佛法提倡事理圓融、事理無礙,所以我們在舉行開光儀式時,不要忘記這種儀式的內涵,不僅要開佛像眼,更要我們眾生的心眼,開發內在般若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佛教的諮詢
去寺裡詢問一下,讓他們幫你開光
開眼佛與閉眼佛有什麼區別?
佛像開眼或者閉眼代表這不同的修行方式。
閉眼佛:代表修行禪定,修行慧觀。重點在於修行精進
開眼佛:代表觀察世間,循聲救苦。重點在于吉祥如意
擴展資料:
中國佛教雕塑簡介:
中國的佛教雕塑正式記載是在公元200年以後,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約220-280年)記載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內有一尊金銅佛像",這是中國正史中首次明確的雕造佛像記載。
現存後趙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金銅佛像是中國有明確紀年的最早佛像,標誌著定型化的單獨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現。
印度佛像傳入中國後,適應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作了改造。早期佛教造像,面相豐圓,肢體肥壯,神態溫靜。北魏(386-534年)孝文帝親政以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並遷都"洛陽"。這時的佛教雕塑,受到"秀骨清像"
風格的影響,融合南北,出現了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面容清瘦,風神飄逸的佛教造像。 龍門石窟雕塑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時期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佛教雕塑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達到高潮。龍門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開鑿的大型摩崖像龕,包括盧舍那佛及弟子、羅漢、菩薩、天王、力士等一鋪十一尊巨像。
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嚴謹,刀法純熟。佛像面容貼切近人,身體圓肥豐碩,筆意豪壯;菩薩細腰斜款、雍容華麗;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神情雄武。唐玄宗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黃金時代,此時的造像,圓潤豐腴,寬妝高髻,充滿生命的活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圓熟與完美。
唐代佛教雕塑最集中地體現在佛教石刻藝術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佛教雕塑的起源
怎樣請佛像,供佛像,立佛
不再
請佛像,供佛像,立佛
即是當生成就佛法最高智慧
新請回來的佛像應該誦什麼經?
建議誦持《地藏經》,地藏菩薩與無形的眾生有大因緣,誦持《地藏經》能讓這些眾生無比歡喜,護持你修行。地藏經比較長,誦一遍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注意誦經時不能和別人說話或打手式,渴了可以喝水,誦經不要著急,咬字要清楚,因為有許多無形眾生在聽你讀。誦完在佛前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