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最美的時光(姑蘇城下用針線演繹的)
2023-10-17 09:58:11 1
蘇繡女袍褂 圖片由府涵璐提供
蘇繡戒面的戒指 圖片由府涵璐提供
蘇繡的佩飾 圖片由府涵璐提供
府向紅(左)和府涵璐母女工作照 圖片由府涵璐提供
【守望家園】
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定公十年》
漢族,古稱華夏,服飾華麗的大族也。華服,華夏之服也。
刺繡的誕生、發展、繁榮、式微、復興都與華服的興衰息息相關。一部刺繡史,也是一部華夏服飾史。中國被譽為「衣冠王朝」,服飾是這個國家的皮膚,是文明的載體。刺繡是「穿在身上的中國」,是一種華夏文明的活態傳承。
蘇州市吳中區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據考證,全盛時期「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繡娘人數超過10萬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多處著墨描繪了「江南三織造」鼎盛時期的姑蘇風物人情。
蘇州把做刺繡稱之為做「生活」,生活因刺繡得以添色,刺繡因生活得以傳承,兩者彼此成全,是吳地女性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也是吳地女性情感的表達方式。
曾經,每遇禮尚往來,相互饋贈都是「生活」,這些「生活」,其實是由手藝呈遞的人情。從嬰兒滿月、建房、成婚至壽辰等慶典,「生活」實際上是人生重要節點的心理外化、物化,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刺繡所召喚的就是人與物之間的一種協調關係。
物換星移,蘇繡越來越多地被高掛在牆頭,與生活漸行漸遠。所幸,姑蘇城下,太湖之濱,有這樣一對母女始終躲在離城市很遠,離藝術很近、離自然很近、離自己很近的地方,堅守著「生活」最本真的樣子,演繹著「穿在身上的故事」。
以愛之名,守護生活
2014年11月,府向紅主持了APEC會議新中裝刺繡項目,從此被世人知曉。央視紀錄片、巴黎時裝周、中法文化論壇等都出現了她和她的作品。殊不知,這背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府向紅性格溫婉,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這是作為繡娘的首要條件。在她看來,作品的好壞與創作者的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甚至個性心理都有關係。只有在平和、悠然、淡泊的心境下,刺繡的品質才有保障,傳統技藝才能堅守。在她溫柔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堅強執著的心,只要是她下定決心的事,不論付出多大努力她都力求完美。
府向紅出生在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窯上村的一個刺繡世家,手藝在這個家族中世代相傳,從未間斷。剛會走路,她就在母親的繡架邊玩耍;個子剛比繡架高不了多少,就拿針學繡;剛滿15歲,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巧手了。26歲那年,府向紅組建了自己的繡娘團隊,承接大量日韓、歐美的訂單,與各大世界知名品牌建立了長期合作。除了為當地婦女提供就業外,還將訂單發往蘇北各市,在各地培養了數千名繡娘。其間,府向紅見證了蘇繡行業從鼎盛走向衰微,經歷了兩次國際金融危機,面臨過多次選擇,卻始終沒有放棄。她說:「蘇繡,並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文化的載體,與其等待被緬懷的那一天,不如從我開始身體力行,珍視這塊瑰寶。」
「是什麼讓你堅守刺繡?」很多人問府向紅。
多年前,府向紅參加一場婚禮,看到舅媽穿著一襲珍藏多年的繡花大紅百褶裙迎接新媳婦進門,這是舅媽當年嫁入婆家時所穿的嫁衣,直到獨子大喜之日才再次穿上。那一刻,府向紅忽然明白了刺繡之於人生的意義。繡娘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傳遞愛和祝福。這正是中國人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流露。她說:「蘇繡是每個蘇州女子一生都難以割捨的情結。我要一直繡下去,讓我的女兒和更多的新娘穿上我繡的嫁衣。」
這些年來,府向紅成立了刺繡高定品牌「向紅繡府」,打造了一件又一件獨一無二的刺繡華服,有嫁衣、有紅毯禮服、有周歲吉服、也有APEC「新中裝」,有的登上巴黎時裝周、有的被央視聚焦,有的屢獲大獎,也有的「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個家族的珍藏。
有一位定居加拿大的準新娘定製了一身刺繡旗袍,要求顏色無須華麗,但能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在婚禮當天能穿,而且今後在加拿大參加晚宴也能穿。她希望能讓老外欣賞到精美的蘇繡,了解中國民間工藝和文化。旗袍完成後,得到了新娘一家的讚嘆,為表感謝,她們將旗袍的定製過程及婚禮上的照片製作成檯曆送給府向紅留念。
還有一對新人及雙方父母找到府向紅,希望為婚禮定製系列禮服。府向紅精心為新人設計了寓意「龍鳳呈祥」「百年好合」的婚禮服和敬酒服,為男方父母繡「花開富貴」和「竹報平安」,為女方父母繡「金玉滿堂」和「吉祥如意」。拿到禮服後,雙方父母握著府向紅的手說:「感謝你把我們對孩子們的祝福通過刺繡表達出來,真是令人終生難忘。」美好的祝福通過一針一線得以傳遞,刺繡的傳承也是愛的傳承。
線短情長,與其說府向紅守護的是刺繡,不如說她守護的是愛!愛是生活的真諦,也是刺繡的真諦。
多年以後,女兒府涵璐穿上了母親親手繡制的嫁衣,同時也接過了母親手中的針線,將母親的愛和技藝一併傳承。
與愛同行,繼往開來
府涵璐從小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針線是她兒時的玩具,從認識刺繡,到了解刺繡的針法、構圖、顏色搭配,再到愛上刺繡的一針一線、一疏一密、一暗一明,一份揮之不去的情懷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深切。刺繡對於她,是她童年的回憶,是異國求學時的鄉愁,是人生每一個重要時刻的見證,也將是她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都說「出過國的人最知道愛國」。府涵璐曾留學英國,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國洛杉磯。多年留學和工作的經歷,讓她看到了一個強大的祖國對於每一個個體的重要性,也讓她認識到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不是因為「黃皮膚、黑眼睛」的外表,而是因為滲入骨血的文化基因。於是她放棄了國外的高薪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國,和母親一道致力於守護中國文化和蘇州的「生活」。
除了跟隨母親專心研究繡技以外,她還擔負起傳播蘇繡的重任。府涵璐在大學任教。她認為正規的學校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高素質的蘇繡人才,讓蘇繡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可以讓蘇繡傳播得更廣、更遠。她創辦了非遺蘇繡傳習所,吸引各國學生在這裡學習蘇繡,了解中國文化。她的蘇繡課受到了中外學生的喜愛,還創造了一個紀錄:連續上課4小時,零缺勤零遲到早退零手機,甚至課間都無人捨得起身。學生們都說:「拿起針線時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仿佛一場心靈的瑜伽。」
她的蘇繡課在業界小有名氣,時常受邀走進各大院校、中小學、社區、博物館等,學員涵蓋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法國、新加坡等10餘個國家。
府涵璐現任蘇州市吳中區青年手藝人協會副秘書長和團支部副書記。她聯合協會近200名志同道合的青年手藝人共同推廣蘇作工藝,將非遺作品帶出國境線,帶入時尚圈,為創贏蘇作非遺的未來而努力。
母女同心,別開生面
何為創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對府向紅和府涵璐母女來說,刺繡不僅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也是實用的生活品,沒有實用性,再好的蘇繡也不過是擺設。她們始終走在蘇繡文創開發的前沿,致力於讓老傳統走進現代人的新生活。除不斷推出新款華服之外,她們還別出心裁地將蘇繡運用到家具、軟裝、箱包、首飾、手帳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們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都繡入了作品裡。
蘇繡文創的開發絕不是簡單地換個載體,而是對刺繡更多實用性和功能性的探索,對選材、圖案設計和針法運用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除此之外,還需要胸懷和創意,才能更好地創作根植於傳統的創新精品,更好地發揮蘇繡的魅力。
蕭伯納說過,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蘇繡傳承至今已有2500年,我們這一代更要用心守護她,然後交給下一個2500年。」府涵璐說。
(作者:王紫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