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的由來簡短(華表的由來和那些有趣的故事)
2023-10-18 02:53:41 2
凡是來天安門旅遊的人都會看到立於天安門城樓前的那一對漢白玉雕刻的華表風採,許多人駐足圍觀、留影紀念。但是,除了華表精美的雕刻,雄偉的造型,你了解他的演變過程和歷時意義嗎?
相傳華表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當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頂端橫著一根木頭,交叉成十字,作為識別道路的標誌。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做標識,它的名字叫做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後世人慢慢讀成了華表。
除了可以做道路的標誌外,華表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讓人們在上面刻寫自己的意見,因此又叫做誹謗木,根據史料記載,舜在位的時候就有這種誹謗木了。
《淮南子。主術訓》中記載: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意思是唐堯時設置一種鼓,百姓如果看到堯有過失,就可以擊鼓,讓他聽取百姓的諫。虞舜時在大街上樹立一根木頭,把對舜的意見刻在木頭上,希望他看到後加以改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木頭換成了石頭,老百姓想在上面刻寫意見就太難了,華表失去了意見箱的最初作用,從此成為王者權力的象徵。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封建君主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制,帝王們為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當然不允許百姓隨意對封建王朝提意見。封建君主將這流行很久的誹謗木形式納入皇家專用,將大木柱雕刻上龍、雲紋,以表示君王是龍的化身,雲海上的天子,安置於皇宮或帝王陵寢之前,成為了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明朝永樂年間,北京成為京城後,封建帝王在天安門前後各樹立一對華表,通高9.75米,直徑為98釐米,重約20噸。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柱頂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據說這種神獸叫犼,是龍的第九子,專門用來守家看戶。
這兩對華表不光是為了裝飾,還有這意義深遠的內涵。傳說天安門裡面的這對,犼獸面向北方,朝著宮殿的方向。其用意是勸誡君王不要沉溺於後宮玩樂,要經常出來尋訪民情,所以這隻犼又被叫做望君出。
天安門外面的這對華表,獸頭面向宮外,其用意是希望君王不要沉溺於山水風流而不理朝政,提醒外出遊玩的君王趕快回來治理國家,所以又被叫做望君歸。不管這些傳說是真只假,但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百姓想擁有開明君主和太平盛世的美好願望。
天安門華表隨天安門始建至今,已經500多年的歷史了,他今天的歷史意義已經超出了各個歷史時期所有的涵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