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拔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14:10:54
專利名稱:拉拔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拔器,尤其涉及一種使工件如裝設在狹小空間且不易操作的位置時,能夠做實時的拆換動作,而方便使用者依照需要的情況進行工件卸除或組裝操作的拉拔器。
背景技術:
如圖5所示,為現有的拉拔器,其是應用於一般的工件拆換或組裝作業中,為了取出因緊配合設置的工件,而將工件的外周緣固定,以頂推心軸將工件取出。
其結構主要包括一個座體7,該座體7由中心穿設一螺杆8,該座體7由中心向外伸設三條固定臂71,且位於該座體7的下方對應設置一個連接座9,該連接座9對應各固定臂71分別伸設有三條連接臂91,各連接臂91末端分別設有一鉤爪92。該螺杆8在該座體7上方套設一彈簧82,該彈簧82上方螺設有一個旋鈕81,當旋動該旋紐81以頂推該彈簧82,使該座體7連動各鉤爪92鉤取工件。
操作時,先扳動鉤爪92夾取工件,並調整該旋鈕81至適當位置,以提供三個鉤爪92的夾抵力量,並以該螺杆8抵頂出工件的心軸以完成操作。
然而前述的拉拔器如遇到工件位置是在狹窄的空間內,則必定造成三個鉤爪92無法同時勾抵工件,或是其中一鉤爪92遭受工件附近的結構牽制,而無法正常夾抵,因此必需立刻更換另一個具有兩個鉤爪92的拉拔器,以配合在狹小空間時的操作。此時必需先卸除三個鉤爪的拉拔器,而更換為兩個鉤爪92的拉拔器,但在更換的過程當中確實費時且麻煩,再者使用者為了以防不時之需,亦需要同時添加三個鉤爪92的拉拔器及兩個鉤爪92的拉拔器,這往往佔用了不少收納空間,同時也大大提高工具的購買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拉拔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拉拔器,其使工件如裝設在狹小空間且不易操作的位置時,能夠做實時的拆換動作,而方便使用者依照需要的情況進行工件卸除或組裝操作。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拉拔器,包括一螺杆、一驅動機構、一動作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螺杆的一端具有一工作部及遠離該工作部的一頂止部;所述驅動機構包含一本體及一異形螺帽,該本體具有一頭部及遠離該頭部而同向延伸的數個延伸臂,該本體的頭部貫通一穿槽,該異形螺帽是設於該穿槽,且該異形螺帽螺設於該螺杆鄰近該工作部位置,該螺杆同時穿伸該穿槽供該螺杆的頂止部抵頂工件的軸心;所述動作機構包含一連接座及一螺座,該連接座是穿設於該螺杆的鄰近該頂止部位置,且該連接座分別與各延伸臂的末端固接,而該連接座遠離中心向外間隔伸設有數個連接臂,配合該連接座的各連接臂的其中之一,而在該連接座設有一輔助連接臂;所述螺座螺設於該螺杆的介於該本體的頭部與該連接座之間位置,且該螺座配合各連接臂,而遠離中心向外間隔伸設有數個固定臂,配合該螺座的各固定臂的其中之一,該螺座設有一輔助固定臂;該螺座的各固定臂長度是大於該連接座的各連接臂長度,其中前述各鉤爪的其中之一可拆卸,且分別與該輔助連接臂及該輔助固定臂相互組接;所述螺座的各固定臂末端分別供一鉤爪相互連接,各鉤爪的中段設有一動作臂,各動作臂是與該連接座的各連接臂相互連接。
前述的拉拔器,其中各鉤爪遠離各固定臂的另端具有一鉤部。
前述的拉拔器,其中動作臂是由二片體組成。
前述的拉拔器,其中穿槽設有一C形扣環供樞設所述異形螺帽。
本實用新型由旋動該異形螺帽,而連動該連接座牽引該輔助連接臂及對應該輔助連接臂的連接臂,分別連動所連接的鉤爪樞擺以勾取工件的周緣,並以該頂止部抵頂工件的軸心。
本實用新型使工件如裝設在狹小空間且不易操作的位置時,能夠做實時的拆換動作,而方便使用者依照需要的情況進行工件卸除或組裝操作。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夾爪鉤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夾爪鉤取示意圖圖5是現有拉拔器的組合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
圖1,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選用的實施例結構。
本實施例包括一螺杆1,其一端具有一工作部11及遠離該工作部11的一頂止部12;一驅動機構2,包含一本體21及一異形螺帽22,該本體21具有一頭部211及遠離該頭部211且同向延伸的三條延伸臂23,其中該本體21的頭部211貫通一穿槽212,該穿槽212上緣設有環槽(圖中未示),供一C形扣環221嵌卡,而使該異形螺帽22設於該穿槽212內,且該異形螺帽22螺設於該螺杆1鄰近該工作部11位置,該螺杆1同時穿伸該穿槽212供該螺杆1的頂止部12抵頂工件的軸心;一動作機構3,包含一連接座31及一螺座32;該連接座31是穿設於該螺杆1的鄰近該頂止部12位置,且該連接座31分別與各延伸臂23的末端固接,而該連接座31遠離中心向外間隔伸設有三條連接臂311、312、313;該螺座32螺設於該螺杆1上,且位於該本體21的頭部211與該連接座31之間位置,該螺座32配合各連接臂311、312、313,而遠離中心向外間隔伸設有三支固定臂321、322、323,該螺座32的各固定臂321、322、323長度是大於該連接座31的各連接臂311、312、313長度;該螺座32的各固定臂321、322、323末端分別供一鉤爪4的一端相互連接,各鉤爪4遠離各固定臂321、322、323的另端具有一鉤部41,並在各鉤爪4的中段設有一動作臂42,其中該動作臂42是由二片體組成,各動作臂42的另端是與該連接座31的各連接臂311、312、313相互連接;配合該連接座31的其中一連接臂312,而在該連接座31設有一輔助連接臂314;配合該螺座32的其中一固定臂322,而在該螺座32設有一輔助固定臂324,其中各鉤爪4的其中之一可拆卸,且分別與該輔助連接臂314及該輔助固定臂324相互組接。
操作夾抵工件時,請參閱
圖1及圖2,旋動該異形螺帽22,並連動該連接座31與該螺座32相對靠近,進而牽引各鉤爪4的鉤部41樞擺以勾取工件5的周緣,並以該螺杆1的頂止部12抵頂工件,再旋動該螺杆1的工作部11,進而推抵該頂止部12抵於工件5的心軸,並取出工件5。
因此,本實用新型可適用於具有三個鉤爪4的拉拔器而鉤取工件5,以確實取出工件5。
當然,本實用新型在實施上亦同樣會遇到工件5所設置的空間為狹小或是有其它的機構阻檔。請參閱圖3及圖4,其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中使用者發現工件所裝設的空間是狹小,或經裝設三支鉤爪4的拉拔器比對之後發現無法適用,則可將該三支鉤爪4中的其中兩支鉤爪4卸除,而選用其中一鉤爪4分別與該輔助固定臂324及該輔助連接臂314組接。
由旋動該異形螺帽22,而連動該螺座32及該連接座31相對靠近而牽引該輔助連接臂314及對應該輔助連接臂314的連接臂312,分別連動所連接的鉤爪4樞擺而以鉤爪4的鉤部41勾取工件5的周緣,並旋動該工作部11以推動該頂止部12抵頂工件5的軸心。
因此當使用者在遇到操作空間狹小,或使用裝設有三個鉤爪4的拉拔器時,可立即更換成具有兩支鉤爪4的拉拔器,不僅減低了設備購置成本,及縮小佔用空間的好處之外,還讓使用者能夠以最少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益,立刻針對所需使用的狀況,而選用三個鉤爪4,或兩個鉤爪4進行工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結構設計、使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產業發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結構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符合有關新型專利要件的規定,故依法提起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拉拔器,包括一螺杆、一驅動機構、一動作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螺杆的一端具有一工作部及遠離該工作部的一頂止部;所述驅動機構包含一本體及一異形螺帽,該本體具有一頭部及遠離該頭部而同向延伸的數個延伸臂,該本體的頭部貫通一穿槽,該異形螺帽是設於該穿槽,且該異形螺帽螺設於該螺杆鄰近該工作部位置,該螺杆同時穿伸該穿槽供該螺杆的頂止部抵頂工件的軸心;所述動作機構包含一連接座及一螺座,該連接座是穿設於該螺杆的鄰近該頂止部位置,且該連接座分別與各延伸臂的末端固接,而該連接座遠離中心向外間隔伸設有數個連接臂,配合該連接座的各連接臂的其中之一,而在該連接座設有一輔助連接臂;所述螺座螺設於該螺杆的介於該本體的頭部與該連接座之間位置,且該螺座配合各連接臂,而遠離中心向外間隔伸設有數個固定臂,配合該螺座的各固定臂的其中之一,該螺座設有一輔助固定臂;該螺座的各固定臂長度是大於該連接座的各連接臂長度,其中前述各鉤爪的其中之一可拆卸,且分別與該輔助連接臂及該輔助固定臂相互組接;所述螺座的各固定臂末端分別供一鉤爪相互連接,各鉤爪的中段設有一動作臂,各動作臂是與該連接座的各連接臂相互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拔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各鉤爪遠離各固定臂的另端具有一鉤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拔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動作臂是由二片體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拔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穿槽設有一C形扣環供樞設所述異形螺帽。
專利摘要一種拉拔器,其是配合連接座的各連接臂的其中之一,而在連接座設有一輔助連接臂,配合螺座的各連接臂的其中之一,而在螺座設有一輔助固定臂,其中各鉤爪的其中之一可拆卸,且分別與輔助連接臂及輔助固定臂相互組接;藉由旋動異形螺帽,而連動連接座牽引輔助連接臂及對應輔助連接臂的連接臂,分別連動所連接的鉤爪樞擺而勾取工件的周緣,並以該頂止部抵頂工件,使得工件如裝設在空間狹小且不易操作的位置時,能夠實時拆換,而方便使用者依照所需的環境進行工件卸除或組裝操作。
文檔編號B25B27/02GK2794757SQ200520025759
公開日2006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8日
發明者胡治國 申請人:胡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