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線防振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02:00:09 1
專利名稱:導線防振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振器,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止架空輸電導線振動的導線防振器。
技術背景現在絕大多數的人認為架空輸電線路有微風振動和導線舞動兩種不同的振動,可參考的文獻[1]為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鄭玉琪主編的「架空輸電線路微風振動」及文獻[2]水利電力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郭應龍、李國興、尤傳永主編的「輸電線路舞動」兩文獻。
為了防止導線微風振動,根據文獻[1]鄭玉琪主編的「架空輸電線路微風振動」介紹,目前廣泛使用的是防振錘,其原理是利用諧振原理來消除導線的振動能量。附圖1是目前傳統導線防振錘的結構圖一根定長的高強度鋼絞線3,兩端各固定一個呈空心筒形的鑄鐵重錘4,鋼絞線的中部為固定線夾2,用以將防振錘可靠地固定在導線1上。防振錘的性能取決於鋼絞線的彈性及重錘的質量,防振錘的振動頻率由鋼絞線的長度及重錘質量決定,防振錘一般有兩個諧振頻率,它消耗的能量與其安裝處導線的振幅及頻率有關,當振動頻率在6~50Hz時,消振效果較好,當振動頻率為諧振頻率時,消振效果最佳。當導線的振動頻率高於50Hz或低於6Hz時,消振效果則不好。
為了防止線路導線舞動,據文獻[2]介紹,其方法有很多,典型的措施是失諧擺,其原理也是利用諧振原理來消耗導線的振動能量。綜上所述,都是利用諧振原理來消耗導線的振動能量,達到防止導線振動及舞動的目的。
目前導線在振動過程中易出現線夾端部疲勞斷股,而現有的導線防振動裝置均未解決這一問題。
本申請人以前申請過一項導線防振器的實用新型專利,其防振效果較好,但該專利消振彈性件與傳力金具之間為滑動接觸,這種結構的導線防振器存在下述技術問題導線在振動過程中,導致消振彈性件在活動接點處形成拍打,產生噪音,並影響使用壽命,影響防振效果;其固定金具為一個,對阻波作用小,也影響防振效果,並且此防振器也未解決導線線夾端部的疲勞斷股的問題。
經研究,現提出一種新的導線防振器來消耗導線的振動能量,達到有效的防止導線振動的目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導線防振器,目的是更好的防止架空輸電線路導線的振動、舞動,防止導線夾端部的疲勞斷股,延長使用壽命,提高消振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導線防振器,其結構為固定金具和傳力金具分別與導線連接,固定金具和傳力金具之間設有消振彈性件,消振彈性件與傳力金具成固定連接。
所述的固定金具為兩個,傳力金具為一個。
所述的兩個固定金具之間的距離為100-500毫米。
所述的固定金具是由兩個夾片組成,兩個夾片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固定金具的下部通過U形螺栓與消振彈性件形成固定連接。
所述的消振彈性件為異形彈簧、鋼鞭、拔銷鋼鞭或是用自身導線做成的圓弧形導線,其上都有一個圓弧形結構,使導線與消振彈性件之間減少滑動摩擦力。
所述的傳力金具是由兩個夾片組成,兩個夾片通過螺栓連接並固定在導線上。
所述的固定金具與導線組成一固定整體,形成一個吸收沿導線傳遞過來的行進波能量,阻止行進波傳遞到防振器的另一側。
所述的傳力金具和與其相鄰的固定金具之間的距離為1-1.5米。
本實用新型兩個固定金具和一個傳力金具之間分別與導線連接,固定金具和傳力金具之間設有消振彈性件,消振彈性件與傳力金具形成固定連接。而吸收導線的振動能量,達到消除導線振動及舞動的目的;防止導線線夾端部疲勞斷股兩個固定金具之間的距離為n,n為100-500毫米,使固定金具與導線組合形成一固定體,阻止導線的前進波前進,防止導線出現疲勞斷股。它結構簡單,成本低,消振效果好,適合任何架空輸電線路導線的防振動、防舞動、及防止線夾端部的疲勞斷股,使用壽命長。是現有運行線路及新建線路導線防振動、防舞動的理想防護器具,易實現。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傳統的防止導線振動的防振錘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三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四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固定金具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傳力金具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消振彈性件異形彈簧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消振彈性件鋼鞭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消振彈性件拔肖鋼鞭結構示意圖。
圖中2~7中1、2-固定金具;3-傳力金具;4-導線;5-消振彈性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圖2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如圖2所示,兩個固定金具1、2分別固定在相距為100-500毫米的導線上,傳力金具3安裝在離固定金具為1-1.5米的導線4上,消振彈性件5的一端固定於固定金具1、2的下部,另一端與傳力金具3及導線4構成固定連接。
附圖6是本實用新型固定金具結構示意圖。固定金具1、2是由兩個夾片組成,兩個夾片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固定金具1、2的下部通過U形螺栓與消振彈性件5形成固定連接。
兩個固定金具1、2與導線4的連接要與相連接的導線4相匹配。
附圖7是本實用新型傳力金具3的結構示意圖。上述傳力金具3也是由兩個夾片組成,兩個夾片通過螺栓連接並固定在導線4上,其連接要與導線4相匹配。
消振彈性件5為異形彈簧,如附圖8所示,其鋼度要與所連接的導線4的鋼度相近似。
實施例二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固定金具1、2分別固定在相距為100-500毫米的導線4上,傳力金具3安裝在離固定金具2為1-1.5米的導線4上,消振彈性件5的一端固定於固定金具1、2的下端,另一端與傳力金具3及導線4構成固定連接。
消振彈性件5為鋼鞭或拔銷鋼鞭,如附圖9和10所示,其鋼度要與所連接的導線4的鋼度相近似。
固定金具1、2及傳力金具3的結構同實施例一。
實施例三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三結構示意圖。
兩對固定金具1、2分別緊密地固定在相距為100-500毫米的導線4上,兩個傳力金具3分別安裝在離固定金具2為1-1.5米的導線4上,兩個消振彈性件5的一端分別固定於固定金具1、2的下端,另一端與傳力金具3及導線4構成固定連接。
消振彈性件5為一異形彈簧,如附圖8所示,其鋼度要與所連接的導線4的鋼度相近似。
固定金具1、2及傳力金具同實施例一。
實施例四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導線防振器實施例四結構示意圖。
兩對固定金具1、2分別緊密地固定在相距為100-500毫米的導線4上,傳力金具3安裝在離固定金具2為1-1.5米的導線4上,消振彈性件5的一端分別固定在固定金具1、2的下端,另一端與傳力金具3及導線4構成固定連接。
消振彈性件5為一鋼鞭或拔銷鋼鞭,如附圖9、10所示,其其鋼度要與所連接的導線的鋼度相近似。
固定金具1、2及傳力金具3的結構同實施例一。
上述實施例一至例四所述的固定金具1、2和傳力金具3都可用一般的機械加工方法或鑄造方法製造出來;異形彈簧、鋼鞭、拔銷鋼鞭都可在一般的彈簧廠製造出來。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用原理如下防止導線在線夾端部的疲勞斷股,將兩個固定金具1、2分別固定在相距為100-500毫米的導線上,形成一固定體,使線夾端部的導線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將導線上傳來的振動波能量通過傳力金具3,傳遞給消振彈性件5,達到吸收導線的振動能量,阻止沿導線傳遞的行進波傳遞到防振器的另一側。其防振動及防舞動的原理是,當導線在無風狀態時,消振彈性件5與傳力金具3之間,無任何作用,處於理想狀態,消振彈性5的作用是始終使導線保持直線狀態,當風力吹動導線或電動力作用,使導線振動,導線產生彎曲時,傳力金具3與固定金具2之間將產生相對位移,而使消振彈性件5受力吸收導線的振動能量。由於傳力金具3與固定金具2之間距離為L,L為1-1.5米,導線振動能量越大,彎曲量就越大,消振彈性件5變形就越大,吸收導線的振動能量就越多。消振彈性件5吸收導線的振動能量不受頻率的影響,固定金具與傳力金具之間距離值越大,吸收導線的振動能量就越靈敏,只要解決好消振彈性的固有振動頻率不與導線的振動發生共振,就能達到理想的消振作用。為了防止傳力金具與消振彈性件的連接,在運用中產生不必要的摩擦,將消振彈性件的末端做成圓弧形結構,而將導線的振動能量傳遞給消振彈性件5。
權利要求1.導線防振器,其特徵在於固定金具和傳力金具(3)分別與導線連接,固定金具(2)和傳力金具(3)之間設有消振彈性件(5),消振彈性件(5)與傳力金具(3)成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線防振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金具為兩個,傳力金具(3)為一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線防振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兩個固定金具(1、2)之間的距離為100-500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線防振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消振彈性件(5)為異形彈簧、鋼鞭、拔銷鋼鞭或是用自身導線做成的圓弧形導線,其上都有一個圓弧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線防振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傳力金具(3)和與其相鄰的固定金具(2)之間的距離為1-1.5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止架空輸電導線振動的導線防振器。其結構為固定金具(1、2)和傳力金具(3)分別與導線連接,固定金具(2)和傳力金具(3)之間設有消振彈性件(5),消振彈性件(5)與傳力金具(3)成固定連接,吸收導線的行進波能量。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有效吸收導線振動能量的裝置,並且不受導線振動頻率的影響。導線防振器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使用壽命長,消振效果好,適合任何架空輸電線路的導線防振動、防舞動及防止在線夾端部疲勞斷股的需要,易實現。
文檔編號H02G7/14GK2854882SQ200520145938
公開日2007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3日
發明者唐校友 申請人:唐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