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及使用該模塊的差分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2023-10-05 18:08:19 3
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及使用該模塊的差分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電連接器領域,特別是一種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及使用該模塊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包括絕緣體以及設於絕緣體中的差分對,每個差分對均包括兩個信號傳輸件,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在本發明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中,由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可消除該兩信號傳輸件之間在傳輸信號時出現的時延現象,解決了差分信號對的兩個接觸件之間的時延問題。
【專利說明】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及使用該模塊的差分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電連接器領域,特別是一種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及使用該模塊的差分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大都是由絕緣體以及包覆在絕緣體中的差分對構成,在目前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中,差分信號對的每個接觸件均是採用衝壓成形的一體式結構,由於傳輸模塊的兩端之間往往是有夾角的,因此接觸件均為角形結構,即其兩端之間具有折彎部,該折彎部使得屬於同一差分信號對的兩個接觸件的長度不等,往往是位於內側的接觸件比位於外側的接觸件要短的多,進而使得同一差分對的兩接觸件在傳輸信號時出現時延現象,影響信號的傳輸質量;另外,同一差分對的兩接觸件之間、以及相鄰的兩個差分對之間也會出現串擾現象,為了避免串擾現象的出現,往往需要在兩個差分對之間另外布置屏蔽接觸件、屏蔽板等部件,這使得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結構變得複雜化,給差分連接器的生產帶來了麻煩,降低了對差分連接器的生產效率,增加了其生產成本,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無法避免同一差分信號對的兩接觸件之間的互相影響。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以解決差分信號對的兩個接觸件之間的時延問題。
[0004]同時,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使用上述傳輸模塊的差分連接器。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包括絕緣體以及設於絕緣體中的差分對,每個差分對均包括兩個信號傳輸件,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每個信號傳輸件均包括內導體和外導體。
[0006]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設有彎曲繞遠結構,該彎曲繞遠結構使得同一差分對的兩信號傳輸件的幾何長度相等。
[0007]所述信號傳輸件包括信號線以及與所述信號線連接的插接端子,同一差分對的信號傳輸件的信號線幾何長度相等,所述彎曲繞遠結構位於相應的信號線上。
[0008]所述信號線包括外層導體和內層導體,內層導體與插接端子連接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內導體,絕緣體上還裝配有與外層導體連接的屏蔽片,外層導體與屏蔽片一起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外導體。
[0009]插接端子的插接端上設有用於與適配端子配合的細槽結構。
[0010]本發明的差分連接器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差分連接器,包括殼體以及裝配在殼體中的兩個以上傳輸模塊,傳輸模塊包括絕緣體以及設於絕緣體中的至少一對信號傳輸件,同一傳輸模塊中的兩個相鄰的信號傳輸件或者分別位於相鄰的兩傳輸模塊上的兩個信號傳輸件構成差分對,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
[0011]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位於同一個傳輸模塊中,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設有彎曲繞遠結構,該彎曲繞遠結構使得同一差分對的兩信號傳輸件的幾何長度相等。
[0012]所述信號傳輸件包括信號線以及與所述信號線連接的插接端子,同一差分對的信號傳輸件的信號線幾何長度相等,所述彎曲繞遠結構位於相應的信號線上。
[0013]所述信號線為包括內層導體和外層導體,內層導體與插接端子連接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內導體,絕緣體上還裝配有與外層導體連接的屏蔽片,外層導體與屏蔽片一起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外導體。
[0014]插接端子的插接端上設有用於與適配端子配合的細槽結構。
[0015]在本發明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中,由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可消除該兩信號傳輸件之間在傳輸信號時出現的時延現象,解決了差分信號對的兩個接觸件之間的時延問題。
[0016]更進一步的,在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設置彎曲繞遠結構可使差分對的兩信號傳輸件幾何等長,從而為控制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提供方便;將所述彎曲繞遠結構設於相應的信號線上便於操作實施;採用同軸電纜作為信號線,再加上所述屏蔽片的存在可避免任意兩信號傳輸件之間的互相干擾;細槽結構可實現插接端子與適配端子之間的多點接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差分對的信號線的排布示意圖;
圖3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斷面圖;
圖4是圖1中的插接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2中的差分對的信號線排布示意圖;
圖7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3中的差分對的信號線排布示意圖;
圖8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4中的差分對的信號線排布示意圖;
圖9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5中的差分對的信號線排布示意圖;
圖10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6的斷面圖;
圖11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7的斷面圖;
圖12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8的斷面圖;
圖13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9的斷面圖;
圖14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0的斷面圖;
圖15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1的斷面圖;
圖16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2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3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4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5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0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6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1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7中的插接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2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8中的插接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23是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9中的插接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24是差分連接器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如圖1-5所示,包括絕緣體51以及設於絕緣體51中的差分對,本實施例中,絕緣體51呈板狀且為一體式結構,差分對有四對並且鑲嵌在絕緣體51中,每個差分對均包括兩個信號傳輸件,兩個信號傳輸件一內一外設置,並且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本實施例中,使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電長度相等是這樣來實現的: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設有彎曲繞遠結構,該彎曲繞遠結構使得同一差分對的兩信號傳輸件的幾何長度相等,然後再通過使兩個信號傳輸件同材質、同截面,便可使二者的電長度相等。本實施例中,信號傳輸件包括信號線52以及與信號線52連接的插接端子53,信號線52的幾何長度以及橫截面積均相等,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插接端子的規格也相同,上述的彎曲繞遠結構位於內側的信號線上,兩個信號線位於同一平面內,所述彎曲繞遠結構向內側彎曲凸出,信號線為同軸電纜,同軸電纜通過其內層導體與插接端子53連接,從而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內導體,內導體用於傳輸信號,其中內層導體的斷面呈圓形,絕緣體51上在傳輸模塊的插接端處還設有插接端頭54,本實施例中,插接端頭採用分體扣合的形式,其中裝配有由屏蔽板55,屏蔽板55將相鄰的兩個差分對之間互相電氣隔離並且與相應的同軸電纜的外層導體連接在一起,同軸電纜的外層導體則與屏蔽板連接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外導體,本實施例中,外層導體的斷面呈圓環形;本實施例中,插接端子53採用插針,其橫截面為矩形,插接端子53的插接端上還設有用於與適配端子配合的細槽結構,該細槽結構沿插接端子的橫向延伸。
[0019]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2,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的差分對中,位於內側的信號線上的彎曲繞遠結構形成向外側凸出的凸起結構,即其向位於外側的信號線凸出。
[0020]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3,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的差分對中,位於內側的信號線上的彎曲繞遠結構形成向上凸出的凸起結構,同一差分對的兩根信號線之間不完全共面。
[0021]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4,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的差分對中,位於內側的信號線上的彎曲繞遠結構形成向下凸出的凸起結構,同一差分對的兩根信號線之間不完全共面。
[0022]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5,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差分對的兩信號線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沒有設置所述彎曲繞遠結構,二是減短了長度,為了保證兩信號傳輸件之間沒有時延,位於內側的信號線與位於外側的信號線的材質不同,位於內側的信號線的介電常數大於位於外側的信號線的介電常數。
[0023]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6,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同軸電纜的外層導體的斷面形成封閉的矩形環,其內導體的斷面呈矩形。
[0024]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7,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同軸電纜的內層導體的斷面呈橢圓形。
[0025]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8,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6的區別僅在於:同軸電纜的內層導體的斷面呈橢圓形。
[0026]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9,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同軸電纜的外層導體的斷面形成橢圓環,其內層導體的斷面呈橢圓形。
[0027]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0,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混用了上述實施例6和實施例9中所述的兩種信號線。
[0028]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1,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本實施例中混用了上述實施例1以及實施例6-9中所述的五種信號線。
[0029]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2,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矩形。
[0030]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3,如圖17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橢圓形。
[0031]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4,如圖18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頭的採用一體式結構。
[0032]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5,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4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矩形。
[0033]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6,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4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橢圓形。
[0034]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7,如圖21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矩形,其插接端處的細槽結構沿縱向延伸。
[0035]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8,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橢圓形,其插接端處的細槽結構分為沿縱向延伸的細槽和沿橫向延伸的細槽,橫向延伸的細槽與縱向延伸的細槽交叉並形成網格結構。
[0036]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9,如圖23所示,本實施例與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於:插接端子的斷面呈月牙形。
[0037]差分連接器的實施例1,如圖24所示,包括殼體101和裝配在殼體中的傳輸模塊102,傳輸模塊102的結構與上述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的實施例1的結構相同,此處不予贅述。
[0038]在差分連接器的其它實施例中,傳輸模塊的數量為兩個以上皆可,每個傳輸模塊中有兩個以上的信號傳輸件皆可,此種情況下,還可以使分別位於相鄰的兩個傳輸模塊上的兩個相鄰的信號傳輸件構成差分對。
【權利要求】
1.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包括絕緣體以及設於絕緣體中的差分對,每個差分對均包括兩個信號傳輸件,其特徵在於,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每個信號傳輸件均包括內導體和外導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其特徵在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設有彎曲繞遠結構,該彎曲繞遠結構使得同一差分對的兩信號傳輸件的幾何長度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信號傳輸件包括信號線以及與所述信號線連接的插接端子,同一差分對的信號傳輸件的信號線幾何長度相等,所述彎曲繞遠結構位於相應的信號線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信號線包括外層導體和內層導體,內層導體與插接端子連接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內導體,絕緣體上還裝配有與外層導體連接的屏蔽片,外層導體與屏蔽片一起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外導體。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傳輸模塊,其特徵在於,插接端子的插接端上設有用於與適配端子配合的細槽結構。
6.差分連接器,包括殼體以及裝配在殼體中的兩個以上傳輸模塊,傳輸模塊包括絕緣體以及設於絕緣體中的至少一對信號傳輸件,其特徵在於,同一傳輸模塊中的兩個相鄰的信號傳輸件或者分別位於相鄰的兩傳輸模塊上的兩個信號傳輸件構成差分對,屬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的電長度相等。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位於同一個傳輸模塊中,同一差分對的兩個信號傳輸件中位於內側的一個上設有彎曲繞遠結構,該彎曲繞遠結構使得同一差分對的兩信號傳輸件的幾何長度相等。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信號傳輸件包括信號線以及與所述信號線連接的插接端子,同一差分對的信號傳輸件的信號線幾何長度相等,所述彎曲繞遠結構位於相應的信號線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信號線為包括內層導體和外層導體,內層導體與插接端子連接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內導體,絕緣體上還裝配有與外層導體連接的屏蔽片,外層導體與屏蔽片一起構成信號傳輸件的外導體。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差分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插接端子的插接端上設有用於與適配端子配合的細槽結構。
【文檔編號】H01R13/02GK104134881SQ201310179436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15日
【發明者】周國奇, 袁俊峰, 趙越超 申請人: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