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將食用菌栽培與水稻種植相結合實現有機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流程
2023-10-11 18:12:24 1
本發明涉及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將食用菌栽培與水稻種植相結合實現有機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水稻種植經歷了從直播漫撒種植到育苗移栽種植的漫長發展階段,水稻產量大幅提高,化肥與農藥的施用量也日益增加,導致稻田土壤板結,水稻產量難以實現持續發展,稻米的品質差,尤其在人人都注重保健的今天,稻米的化肥、農藥含量超標,更是影響稻米品質和銷量,使水稻種植經濟效益不佳,甚至下滑。目前陸續有人搞起了有機水稻種植,增加有機肥施肥量,甚至發展生物水稻如鴨稻等,降低了化肥農藥施肥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和稻米質量,稻米價格可翻幾倍至十幾倍,同時也提高了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我國環保法的出臺,明令禁止在稻田焚燒秸稈,十三五又提出將秸稈「五化」處理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水稻秸稈重量輕,體積大,就地轉化是最佳選擇,粉碎直接還田,難以直接被土地利用,肥效差,因此要找到一種既能就地轉化又能實現最佳肥效的方法,實現水稻增產增收,稻田土壤得到改良並實現水稻生產在化肥使用量逐年遞減的情況下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將食用菌栽培與水稻種植相結合實現有機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水稻產量,稻米品質,又能收穫食用菌,把以稻草或植物秸稈為主料的食用菌培養基有機肥料化還田改良稻田土壤,實現單位面積水稻生產增產增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將食用菌栽培與水稻種植相結合實現有機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選取食用菌基料:稻草或植物秸稈82%、稻糠6%、白灰2%、腐熟後畜禽糞8%、石膏粉1.9%,將上述稻草或植物秸稈粉碎,加入殺菌劑0.1%,加水攪拌,ph值在5-14;
2、發酵:將上述原料堆成梯形堆,在無積水光照好的地方發酵,每堆發酵料上插入若干通氣管,當溫度達到55℃-60℃時,每兩天翻動一次,溫度達到60℃-75℃時,每一天翻動一次,發酵期控制在10-20天內,發酵期間保證通風透氣,拌料倒料要均勻,發酵好的料呈棕紅色或咖啡色,並有甜香氣味;
3、裝袋播菌種:裝袋前先在袋上橫向沿圓周扎出至少三道若干小孔,食用菌基料裝袋後壓實,在扎孔處播菌種,袋兩端紮緊;
4、基料裝袋後也可在100℃高溫情況下滅菌十二小時,降溫至25℃-35℃時播菌種;
5、碼袋與管理:夏季氣溫高碼一至三層,春秋季碼一至五層,冬季碼一至十二層,保證袋內溫度在20℃-33℃,遮光、通風增氧,可採用少量噴水降溫,保證溼度在75-95%,每1-3天將上下層菌袋互相交換位置,碼袋後25-30天,袋內的菌絲長滿袋後,將菌袋碼在一起,碼實碼緊,同時解開菌袋兩端,以增氧促出菇;
6、田間栽培與管理:菌袋在8月中旬前擺在稻田裡,用中小水養菌,遇高溫可用流水緩慢降溫,平菇5-10天可成熟採收,猴頭、榆黃蘑10-18天可採收,木耳、金針菇10-20天採收,秋收前可採收1-3次,也可秋收後或春季化凍前將養好菌絲的菌袋擺埋在稻田裡,在遮光、保溫、保溼的條件下利用自然出菇;
7、食用菌培養基肥料化還田:將採收完食用菌或長滿菌絲的菌袋內的培養基料打碎,均勻的撒在稻田中,待整地時將其混翻在稻田地內。
所述的食用菌基料還可以選用玉米秸稈、玉米芯、豆稈、高粱秸稈、稻殼等植物秸稈。
由於本發明充分利用稻草或植物秸稈作為食用菌培養基主要原料,並在稻田地的水稻植株行間進行食用菌栽培,食用菌收穫後其廢棄培養基料含有大量有機質,又施在了稻田內,使水稻在不需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實現高產穩產,其優良的綠色有機稻米實現了明顯增值,食用菌生產增加了稻田的經濟效益,其利用稻草或植物秸稈生產的培養基還田後,改變了稻田土壤結構,防止板結和提高地力,特別是沙質土壤和鹽鹼地效果更加顯著。真正實現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極佳效果。
本發明技術是充分利用水稻生長後期或收割後至下一年插秧前的空閒時間,把食用菌生產和水稻生產有機結合,互利互補,達到取之自然,回歸自然,既避免了化肥、農藥的過量應用,又為有機綠色水稻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發明技術把創新、創收、綠色環保新理念完美融入田間,使農村的環境更美、水更清、天更藍、土地更肥沃,同時把食用菌生產技術簡單化,並大幅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利用農村的閒置房屋、田地和庭院,種植食用菌使其增值再利用,解決農閒人不閒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一種將食用菌栽培與水稻種植相結合實現有機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實施例一:
1、選取食用菌基料:稻草41公斤、稻糠3公斤、白灰1公斤、腐熟後畜禽糞4公斤、石膏粉0.95公斤,將上述稻草粉碎,加入殺菌劑0.05公斤,加水攪拌,ph值在5-14;
2、發酵:將上述原料堆成梯形堆,在無積水光照好的地方發酵,每堆發酵料上插入若干通氣管,當溫度達到55℃-60℃時,每兩天翻動一次,溫度達到60℃-75℃時,每一天翻動一次,發酵期控制在10-20天內,發酵期間保證通風透氣,拌料倒料要均勻,發酵好的料呈棕紅色或咖啡色,並有甜香氣味;
3、裝袋播菌種:裝袋前先在袋上橫向沿圓周扎出至少三道若干小孔,食用菌基料裝袋後壓實,在扎孔處播菌種,袋兩端紮緊;
4、基料裝袋後也可在100℃高溫情況下滅菌十二小時,降溫至25℃-35℃播菌種;
5、碼袋與管理:夏季氣溫高碼一至三層,春秋季碼一至五層,冬季碼一至十二層,保證袋內溫度在20℃-33℃,遮光、通風增氧,可採用少量噴水降溫,保證溼度在75-95%,每1-3天將上下層菌袋互相交換位置,碼袋後25-30天,袋內的菌絲長滿袋後,將菌袋碼在一起,碼實碼緊,同時解開菌袋兩端,以增氧促出菇;
6、田間栽培與管理:菌袋在8月中旬前擺在稻田裡,用中小水養菌,遇高溫可用流水緩慢降溫,平菇5-10天可成熟採收,猴頭、榆黃蘑10-18天可採收,木耳、金針菇10-20天採收,秋收前可採收1-3次,也可秋收後或春季化凍前將養好菌絲的菌袋擺埋在稻田裡,在遮光、保溫、保溼的條件下利用自然出菇;
7、食用菌培養基肥料化還田:將採收完食用菌或長滿菌絲的菌袋內的培養基料打碎,均勻的撒在稻田中,待整地時將其混翻在稻田地內。
所述的食用菌基料還可以選用玉米秸稈、玉米芯、豆稈、高粱秸稈、稻殼等植物秸稈。
實施例二:
1、選取食用菌基料:植物秸稈41公斤、稻糠3公斤、白灰1公斤、腐熟後畜禽糞4公斤、石膏粉0.95公斤,將上述稻草粉碎,加入殺菌劑0.05公斤,加水攪拌,ph值在5-14;
2、發酵:將上述原料堆成梯形堆,在無積水光照好的地方發酵,每堆發酵料上插入若干通氣管,當溫度達到55℃-60℃時,每兩天翻動一次,溫度達到60℃-75℃時,每一天翻動一次,發酵期控制在10-20天內,發酵期間保證通風透氣,拌料倒料要均勻,發酵好的料呈棕紅色或咖啡色,並有甜香氣味;
3、裝袋播菌種:裝袋前先在袋上橫向沿圓周扎出至少三道若干小孔,食用菌基料裝袋後壓實,在扎孔處播菌種,袋兩端紮緊;
4、基料裝袋後也可在100℃高溫情況下滅菌十二小時,降溫至25℃-35℃播菌種;
5、碼袋與管理:夏季氣溫高碼一至三層,春秋季碼一至五層,冬季碼一至十二層,保證袋內溫度在20℃-33℃,遮光、通風增氧,可採用少量噴水降溫,保證溼度在75-95%,每1-3天將上下層菌袋互相交換位置,碼袋後25-30天,袋內的菌絲長滿袋後,將菌袋碼在一起,碼實碼緊,同時解開菌袋兩端,以增氧促出菇;
6、田間栽培與管理:菌袋在8月中旬前擺在稻田裡,用中小水養菌,遇高溫可用流水緩慢降溫,平菇5-10天可成熟採收,猴頭、榆黃蘑10-18天可採收,木耳、金針菇10-20天採收,秋收前可採收1-3次,也可秋收後或春季化凍前將養好菌絲的菌袋擺埋在稻田裡,在遮光、保溫、保溼的條件下利用自然出菇;
7、食用菌培養基肥料化還田:將採收完食用菌或長滿菌絲的菌袋內的培養基料打碎,均勻的撒在稻田中,待整地時將其混翻在稻田地內。
所述的食用菌基料還可以選用玉米秸稈、玉米芯、豆稈、高粱秸稈、稻殼等植物秸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