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13:30:00 1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屬於電纜裝置領域。
背景技術:
溫度變送器採用熱電偶、熱電阻作為測溫元件,從測溫元件輸出信號送到變送器模塊,經過穩壓濾波、運算放大、非線性校正、V/I轉換、恆流及反向保護等電路處理後,轉換成與溫度成線性關係的電流信號輸出。
現有技術公開了申請號為:99110727.6的一種用於具有傳感器的核反應堆加熱接點熱電偶的改進的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傳感器具有一個不加熱的熱電偶、一個加熱的熱電偶以及一個加熱器線圈,該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共用多個加熱器線圈之間的電源導體。將熱電偶導體與電源導體分開,消除對熱電偶導體信號造成幹擾的可能性。將加熱器線圈並聯成組,如果有一個加熱器線圈發生故障,仍然可以給連接於一對電源導體上的其餘加熱器線圈提供電源。但是其不足之處在於靈敏度比較低,容易受到環境幹擾信號的影響,也容易受到溫度漂移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以解決現有的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靈敏度比較低,容易受到環境幹擾信號的影響,也容易受到溫度漂移的影響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其結構包括上蓋板、緊固件、輸出埠、電源線、傳感器主體、加熱線圈、安裝彈簧件、熱電偶導體、傳感接線、框架、下蓋板、電路管、穩壓裝置,所述上蓋板上設有緊固件,所述電源線與傳感器主體相連接,所述安裝彈簧件與上蓋板相連接,所述傳感接線設在框架內,所述下蓋板與電路管緊固連接,所述電路管與穩壓裝置相連接,所述穩壓裝置由控制電路、電源箱、伺服電機、線圈、調壓器碳刷、調壓電路、輸出口組成,所述控制電路與電源箱相連接,所述電源箱內設有伺服電機,所述線圈與調壓器碳刷相連接,所述輸出口與電路管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輸出埠與電源線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傳感器主體內設有加熱線圈。
進一步地,所述熱電偶導體與傳感接線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框架與下蓋板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調壓器碳刷與調壓電路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有穩壓裝置,能夠自動調整線圈匝數比,從而保持相對的輸出電壓穩定性,提高響應速度。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穩壓裝置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中:上蓋板-1、緊固件-2、輸出埠-3、電源線-4、傳感器主體-5、加熱線圈-6、安裝彈簧件-7、熱電偶導體-8、傳感接線-9、框架-10、下蓋板-11、電路管-12、穩壓裝置-13、控制電路-131、電源箱-132、伺服電機-133、線圈-134、調壓器碳刷-135、調壓電路-136、輸出口-137。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加熱接點熱電偶電纜裝置,其結構包括上蓋板1、緊固件2、輸出埠3、電源線4、傳感器主體5、加熱線圈6、安裝彈簧件7、熱電偶導體8、傳感接線9、框架10、下蓋板11、電路管12、穩壓裝置13,所述上蓋板1上設有緊固件2,所述電源線4與傳感器主體5相連接,所述安裝彈簧件7與上蓋板1相連接,所述傳感接線9設在框架10內,所述下蓋板11與電路管12緊固連接,所述電路管12與穩壓裝置13相連接,所述穩壓裝置13由控制電路131、電源箱132、伺服電機133、線圈134、調壓器碳刷135、調壓電路136、輸出口137組成,所述控制電路131與電源箱132相連接,所述電源箱132內設有伺服電機133,所述線圈134與調壓器碳刷135相連接,所述輸出口137與電路管12相連接,所述輸出埠3與電源線4相連接,所述傳感器主體5內設有加熱線圈6,所述熱電偶導體8與傳感接線9相連接,所述框架10與下蓋板11相連接,所述調壓器碳刷135與調壓電路136相連接。
在進行使用時,參閱圖3,當輸入電壓或負載變化時,控制電路131進行取樣、比較、放大,然後驅動伺服電機133轉動,使調壓器碳刷135的位置改變,通過調壓電路136自動調整線圈134匝數比,從而保持輸出口137的相對輸出電壓的穩定性,提高響應速度。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