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論語心得15篇

2023-10-23 12:23:22 7

  論語心得(一):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日,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像《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齊,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此刻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此刻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心得(二):

  讀《論語》心得體會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必須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異常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明白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僅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日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景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一樣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能夠語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夠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經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經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供給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那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此刻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期望之火,去發揮自我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我的情感樂園

  。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異常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僅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我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十分高明的,他要求學生進取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日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明白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所以,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當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十分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景。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理解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所以,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一樣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忙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日,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我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日的課改供給了成功的範例。僅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我的弟子。孔子經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夢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證明自我的態度,宣傳自我的主張。孔子在自我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能夠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經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日,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資料。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論語心得(三):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裡面的資料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並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問問自我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此刻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資料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可是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心得(四):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之後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本事,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一樣,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夢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僅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異常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以往說過自我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明白,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以往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心得(五):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我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必須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裡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心得(六):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能夠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以往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著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以往問教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

  教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並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歡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著自我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歡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心得(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裡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心得(八):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並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可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我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進取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人生,就要有進取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一、要勤學善悟,學以致用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論述。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我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我也有的缺點。那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像我們工作時間短的人,僅有經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本事和素質。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奮努力+正確方法+講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奮看成是首要因素,說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具備勤奮精神。勤奮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溫故而知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我的習慣。經過自身的知識儲備,構成自我有理有據的確定,那就是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定期對自我所感

  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不斷溫故舊學、收穫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新問題有新的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二、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我,努力實踐,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現代人一般都期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麼自我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理解不理解。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如果自我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異常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理解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對待每一位前來辦事的市民,對所提出的問題要一一解答,為市民供給快捷服務、便利服務、微笑服務。

  三、以正確的心態應對人生觀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並經過自我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我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我在工作中遊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一個普通人的認識沒有本事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我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份內的事,那麼整個團體就是一個和諧的團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體。

  四、生活中正確對待自我的得與失。

  《論語》一書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十分細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經過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同一山體的花崗巖石砌成的,臺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

  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的與他人凡事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我是否有可比性,比較方法是否有科學和理性。經過比較應當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鑑別而便於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為,這樣比起來我想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歡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將眼光放長遠些,你才會收穫更多。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我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日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異常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日,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有時間就去讀一讀《論語》吧。

  論語心得(九):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應當如何接物待事,並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可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梁。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應當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可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心得(十):

  經過這幾個月讀書、實踐、成長活動的學習,使我增添了幾分自信,幾分沉穩。回想剛走上村官崗位時心裡的膽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記得剛看完於丹《論語》這本書,心靈就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其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生活。我感覺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對《論語》的這種簡單,歡樂的感悟,無論生活有多少困難,都要看到進取的一面,找個歡樂的一面去理解生活中的每件事。於丹教師利用她獨特的個性視角,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夢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來解讀《論語》。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記得於丹教師說記住《論語》中一個字,一生就夠用了,我覺得有道理。人想過的歡樂,首先要學會寬容,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恕」,這個字包含了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心態,能夠學會「恕」,那麼這個人的一生必須是歡樂的,並且是發自內心的感受。當然,想做到這個字是不容易的,能夠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寬容的心來對待,那麼生活中就沒有什麼是歡樂的阻礙了。在這個新時代,除了為生計忙碌、奔波之外,我們總是尋找一種精神的寄託,在尋找一個屬於自我心靈的家園。應對豐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種欲望,總會想為自我的心靈安個家。

  在當今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時候,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工作者,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下頭我就結合自我的實際情景,談在論語學習中的體會:

  一、學為先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上起,每一天都在不斷學習,成長,逐漸地完善自我。學習不僅僅是指在課本上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積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多向身邊的人請教學習,就像臵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進取地聚集了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我們不但要學,還要學以致用,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必須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二、做為上

  《論語》中提到,不在其職,不謀其政,其中就隱含著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就是我們在這個位臵上要履行好自我的職責,將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幹好。工作是體現自我價值的一個載體,當然也僅有歡樂地工作、將工作視為一種樂趣才能

  夠真正地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僅有把自我的本職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確、更專注,調動自我智力,從舊事中找出新方法來,這樣才能使自我有更多機會鍛鍊成長。「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從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業。工作意味著職責,崗位意味著任務,只要我們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幹好每一項工作;培養健康歡樂的生活情趣,平凡中體現不平凡,我想我們就是最優秀的。

  三、和為貴

  《論語》中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對自我的心去對待他人,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樣樣」。一個人生命中有自信、有從容,有一種寬和,多體會他人的不容易,就能夠做得到仁者愛人。可見,讀透了論語,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內心的安寧,歡樂就會常伴我們左右。

  雖然自我只寫了感悟深刻的方面,可是,自我的感悟遠遠不只這些。很多感動是心靈的觸動,用語言不能表達得很清楚。的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時常的反思、多一點靜靜的傾聽,少一點抱怨的聲音,多想想生活的歡樂與感動,少一點不實際的言論。也許,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慶幸有這本書伴隨我成長、生活,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時刻提醒著我。

  論語心得(十一):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

  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一樣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教體局、校領導的安排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教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當把握原則裡的分寸。我們今日總是在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確定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以往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當在孔子那裡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向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那裡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能夠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可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於丹教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當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一天應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理解知識的本事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並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於丹教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下來,並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所以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我煩躁的心境,不把自我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

  學生在今日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堅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此刻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堅持必須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當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日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必須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可是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必須要腳踏實地,做事必須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我,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我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我。要堅信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我。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活力,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能夠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能夠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忙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論語心得(十二):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我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我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當如何度過自我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當如何過好自我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堅持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往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歡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我心靈的安穩和歡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我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

  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應當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裡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僅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裡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歡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日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理解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團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

  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歡樂。所以,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當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人活在世上歡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歡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堅持自我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一樣,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當能夠堅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僅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我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我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我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確定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明白什麼是自我應當堅持的,什麼是能夠包容的,什麼是應當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景下獨立承擔其自我的職責,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僅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我的出路

  。

  「溫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麼說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做教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常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一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並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後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貼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一樣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當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當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日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心得(十三):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並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歡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異常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經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論語心得(十四):

  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能夠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僅有在必須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景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必須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能夠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歡樂的麼"學"固然是歡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歡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夢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我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裡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論語心得(十五):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並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資料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日的話來說,孔子十分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理解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日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日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了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日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日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我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教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僅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經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