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讀後感

2023-10-23 00:40:52

  《激蕩三十年》作者以真切而激揚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下面為大家整理提供了激蕩三十年的讀後感,歡迎參考。

  激蕩三十年讀後感【篇1

  三十年風起雲湧撲面而來,八千路英雄豪傑絕塵而去。這是我在讀了《激蕩三十年》後的感喟。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一個特殊的、不平凡的階段。它源起於「文革」後百廢待興的危急時刻,發端於國家領導人舉目四望後的英明決策,是十三億人民決絕地告別貧困、追求富裕的迫切願望眾志成城地書寫了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一個大國在三十年時間從3624.1億元向300670億元波瀾壯闊邁進的歷程。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總結、反思、表現這三十年歷史的書籍、紀錄片、影視劇數不勝數。在此,我向大家推薦吳曉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蕩三十年》(上、下二冊)。它以編年的體例,網羅大量的素材,以一個記者敏銳而獨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筆筆忠實地記錄了自1978年來每一年可堪載入史冊的大事及人物。年代並不久遠,那些曾經在報紙上、媒體上吸引了全國經濟界、企業界、政界、市場和民間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詳的人名、地名、產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閃現,如群星般璀燦閃耀。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著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掩卷沉思,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時常回味和思考的不僅僅是紛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幾個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結論來圈囿別人的思想。作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系統、宏觀、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對於我們進一步把握規律、趨勢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應該會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不可否認的是:當市場的主體已經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營的階段,對於經濟的管理卻還在計劃與市場的泥淖中拉鋸。就好像兩隊接力賽,一隊已經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隊還在進行一、二棒的交接。這是值得深思並需要急切加以改變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才能說是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有助於解放生產力而不是束縛了發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是文中最為精彩的演繹。但它不是明線,明線是時間。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華的大地上縱橫捭闔、異彩紛呈。這三大力量究竟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更維護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更長遠的利益,作者沒有說明,我也難以做出誰是誰非的簡單的兩分法的結論。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來做出。應該說,這三大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做出了並正在做著巨大的貢獻,正確地評價它們的作用有助於藉助這三方力量正確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但是,蛋糕只有一個,而他們都想多切一點。於是,不絕於耳的就是它們各自對對方缺陷的批駁。說白了,是利益之爭,是市場份額之爭。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明確了這些,對於那些聒噪自會作出明斷。

  三是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命運值得我們悲憫和關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銳,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佔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因此,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背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責任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快樂、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的問題。

  第四,核心技術始終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技術在古代被視為奇技淫巧,從業者「工」也被排在士、農之後,社會地位僅高於商。對於技術的重視應該是從建國後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時開始的,但我們的技術分層就像是中國的勞動力分層,有尖端的科學家和低端的農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師和工程師。我們的太空人實現了太空中漫步,與老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家用電器的核心技術卻沒有一項是中國自己的。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不是我們不想要,是人家不願給。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擇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還需要商家不以價格為利器而赤膊上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當中國的產品以其質高品優走向世界的時候,期望中國的技術也能在自己的產品中佔一點份額。

  三十年急流已趟過。在新的階段,我們還將述寫新的歷史。回望《激蕩三十年》,希望我們能走好今後發展的每一步,希望我們的國家與民族如山嶽般在地球上穩健崛起、平視群雄!

  激蕩三十年讀後感【篇2】

  有些書就是這樣,看完合上之後,內心卻依然久久無法平靜。昨晚讀完《激蕩三十年》後,沒經過梳理的各種紛雜念頭折磨著我。今早,腦子裡卻突然冒出大時代三個字,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個大時代嗎?

  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難度何其之大。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變革。馬克思理論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影響關係是非常有道理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和政治體制改革是牽扯在一起的。一旦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許許多多原先的理論以及靠這些理論生存、生活的人,又將如何自處呢?變化的絕不可能僅僅是經濟體制,還會涉及到人心,涉及到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政治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鄧公再強勢,也無法讓中央真正鐵板一塊。而越是社會主義國家,對政治就愈加銘感。政治就是最大的紅線,誰敢踩到這條紅線,絕不僅僅是讓你事業和人生遇到挫折,更是會讓你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而此類國家很少是真正的法治國家,因此,做到這個地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法律。但是改革畢竟在進行,因此,很多人便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在這灰色地帶,利用經濟改革的大形勢去實現事業上的抱負又或者僅僅是為了撈錢。縱觀全書,雖然鄧公等領導人對於改革開放的貢獻極大,但更多時候,我朝的改革其實是自下而上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說,等到做的人多了,中央漸漸就鬆口了,於是才可以說了。可是,即使是只做不說,也要看大形勢,稍稍踩線或許可以,一下子越線,恐怕真的只有死路一條。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切勿螳臂當車。仔細研讀政策法規的變化,才明白什麼時候可以火上澆油,而另一些時候真的應該見好就收。

  在經濟體制轉型最初的年代裡,踩得好,一夜暴富並不是夢。倒賣批文、囤積原料商品、內幕消息、管理層MBO、官員的尋租,究竟肥了誰呢,這是否是經濟體制轉型中不可避免的原罪,又或者是全民利益遭受的極大損害?貧富分化到如今地步,只對增量進行微小調整,是否有效?因為真正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恐怕是財富的存量。那些在早期靠著「不能說不能認」的手段暴富的人們,絕大部分只會越來越富有,而不會縮小與平民的差距。可又有什麼真正公正的調節手段呢,真正對過往歷史進行清算,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什麼都不做,又對那些遵紀守法的人們公平嗎?

  二,這三十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全書仿佛一幅畫卷緩緩展開,浮現如此之多傳奇般的企業家,諸如陳天橋、郭廣昌、丁磊、任正非、柳傳志、李東生、魯冠球、李書福、馬雲、史玉柱、張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國演義》中層出不窮的英雄任務一般。他們中許多許多故事至今讀來依然讓人感動不已。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故事。陳天橋畢業後順風順水到陸家嘴集團工作,迅速當上董秘,決定辭職創業之時,單位正準備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勸他分了房子再說,他卻想,難道我這輩子,自己還掙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陳天橋,更讓人感動的是李書福,為了進入被央企壟斷的汽車行業,曲折反覆,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為了心中那個造汽車的夢想,也正是因為吉利的出現,中國的車價才從雲端被拉到了地上,成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讀了那麼多英雄的故事,我們自己,是不是該多一點決心,多一點魄力,多一點堅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誰能預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成敗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個精彩的人生嗎?

  三,讀史之時,總會有許多後見之明。現在回頭去看,無論是中央地方的政策,還是某行業某企業的決策,都有許多失誤,令人扼腕。政策的制定,國企總是被擺在第一位,民企總是在末位。諸如寧高寧、謝企華之類的國企領導者,究竟是官員還是企業家,是拯救了一家大型央企,還是禍害了整個行業甚至民生呢,有待討論,因為他們恐怕也情非得已,身在體制內,又豈是他們能決定自己和企業的定位呢。整個中央的思路已經決定了國企和民企的迥然命運,既然已嘗到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甜頭,豈能輕易放手?更可怕的是,形勢發展到如今,利益集團已經壯大,並用「穩定」「發展」等為質挾持了大家,又有何良方呢。

  激蕩三十年讀後感【篇3】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己的史詩性大作《激蕩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不過,即使到今天,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著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該是會成功的。但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不過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但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直堅持到今天的,幾乎用手指頭就可以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這裡,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這條件了!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