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2023-10-23 14:04:52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一):

  讀過回族著名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之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梁君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君璧個性鮮明,性格剛強,書中說:璧兒還比母親更勝一籌,天資聰穎,長於心計,家裡的內外開支,都比母親還有數。雖不識字,卻全憑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條。剛剛十二三歲,就頂替了母親大半,幾乎梁亦清小小的「帳房」。梁冰玉卻叫她「管家婆」。我個人認為她是一個能幹、做事果斷、剛強,但眼裡不揉沙子的人。

  在小說中,她與妹妹梁君玉的矛盾最突出。首先梁君璧是韓子奇的妻子,由於戰爭爆發,韓子奇不得不帶著他用半生心血收藏的珍貴玉器,隨著沙蒙。亨特遠渡重洋去了英國,受到感情挫折的梁君玉執意隨韓子奇前往。沒想到,因為戰爭他們在英國一住就是十年,十年兩茫茫,他們與中國的親人完全失去了聯繫。一再受感情折磨的梁冰玉卻與相依為命的韓子奇產生了感情,並生下了女兒韓新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韓子奇在與梁君璧取得聯繫後,他們又不顧一切的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北平,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博雅宅」。他們沒有想到梁君璧無法忍受這母女倆,韓子奇又不肯為了感情拋下愛子韓天星,絕望的梁冰玉留下韓新月後,獨自回到英國。從此,這姐妹倆反目為仇,失去一切聯繫。表面看起來,梁君璧勝利了,可是從這一天起,韓子奇和梁君璧之間的夫妻感情也已名存實亡。從情感方面來說,梁君璧是失敗的。

  梁君璧是個獨斷專行且不懂感情的的女人。從兒子天星的婚姻來能看出這一點。天星與同廠的女工小容子感情很深,但梁君璧看不起小容子的出身,設計讓小容子離開了天星,並暗中撮合天星與新月的同學陳淑彥結婚,而天星一切都被蒙在鼓裡,使得天星在廠裡抬不起頭來。梁君璧親手毀了兒子的感情,毀了他的名聲,但她是最愛天星的,她想兒子設計人生,兒子不理解她,甚至恨她,因為她不懂感情。

  其實梁君璧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她留住了韓子奇,但他失去了韓子奇的心。她把對韓子奇和梁冰玉的恨轉嫁給了可憐的新月,其實當新月年紀輕輕撒手人寰時,她何嘗不痛苦。

  梁君璧雖然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卻沒有去珍惜她,也許內心的痛苦太多太多……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二):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按理說人一旦步入中年,對於情愛之類的小說很難於心尖泛起很大的漣漪,可是在我或聽、或讀、或賞完這本《穆斯林的葬禮》,我覺得這個概論是完全不成立的。

  也許是母親的葬禮讓我衍生了殤痛;也許是主人公的感情讓我嗟嘆、惋惜;亦或許是被朗誦者那聲情並茂的演繹給深深的感染了,使得我一次又一次的流下了悲情的淚水。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翻閱過這本好書,但不知何故只看了個序,即與它失之交臂,直到去年聽畢飛宇教師談小說的創作等話題,才勾起必須要好好讀一讀對這部冰心眼中的奇書。

  今日最終掩卷,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地迴蕩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小說最終一段的文字似乎亦隨著梁祝那悽美的樂調於腦海間久久的盤旋,氤氳不散......靜靜的聆聽,靜靜的感受,靜靜的回味著回回人民的穆斯林文化。

  穆斯林文化是我從未曾涉及過的,在讀這本小說之前,我甚至不明白回族人民還有個別稱叫做「回回」。

  小說圍繞著月、玉兩條主線以交錯的形式慢慢推進,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玉」寫的是主人公韓子奇從一個流浪兒逐漸成長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也道出了他憋屈而又深感無力的內心世界。「月」寫的是新月和楚雁潮悽美的感情故事,也描述了一個少女在專制形家長的陰影下萬念俱灰的悲切。兩條主線不時的穿插,猶如在時光的隧道裡穿梭,直到隧道的節點完全的吻合。這種巧妙的構思,這類別致的描述讓人很是驚奇,也讓人很有一種新鮮感,大概這也是畢飛宇教師異常提到它的另類視覺吧!作者就是以這類方式將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徐徐的拉開大幕,不一樣時代背景下兩代人的感情杯具也慢慢的躍然於眼帘。

  玉匠梁玉清是個本分的手藝人,他寬厚、善良。在韓子奇打破了玉碗的同時不責罵,不計較,反而還收留他當了兒子,成為了畢生衣缽的繼承人。但就是這樣一個靠手藝持家吃飯的本分人最終也毀在了他畢生的心血「鄭和航海」的玉雕前。作為梁師傅的徒弟兼兒子,韓子奇義無反顧的挑起了師傅未了的事業。也許是為了報答師傅的養育之恩,也許是作為繼承人本所應當的想法,韓子奇與梁君璧他們結合了,其間的恩怨也所以而糾糾纏纏的展開了......

  韓子奇無疑是個經商奇才:憑著細微的觀察,刻苦的學習,積極向上的那份精神於匯遠齋臥薪嘗膽了三年,最終在十年後名冠京城,成為一代「玉王」,又有了託夢而生的天星。多舛的命運似乎被洋溢的幸福所替代了,然而這類美滿的日子並未維繫多久,侵華戰爭的爆發迫使韓子奇帶著他的「玉」逃到了英國。與之隨行的還有的還有他的妻妹:梁冰玉。

  侵華戰爭,淪陷的並不是僅有中國,伴隨著二戰的爆發,倫敦也是滿目蒼夷。在冰玉的愛慕者奧利佛被炸死的那會兒,冰玉的情感似乎也跌倒了冰點。也許人在脆弱的時候感情也異常的脆弱,又或者她骨子裡一向深愛的就是她的奇哥哥,又或者是戰爭的不確定性致使兩個淪落國外的人成了彼此間相互的依託,總之他們是有意無意的結合了,並深深的體會到什麼才是「感情」。並且也有了感情的結晶,也是故事的另一主人公:韓新月。

  戰後,奇、玉帶著他們的那彎新月回到了久違的博雅齋。因為道德的不允許,也因為韓子奇對妻兒的愧疚,致使冰月只留下了一張照片而遠走他鄉,新月也在這看似和睦實則各懷心思的家庭中,在毫無母愛的環境下逐漸的成長,進而衍生了逃離的意願。她發奮學習,最終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遠離了那個讓她深感壓抑的家。可是她羽翼未豐,病魔又向她伸來了魔爪,幸而感情的火焰促使她一次次的挺過了一道道坎,然而最終因母親的那句「他不是回回」給深深的扼殺了。紅顏薄命,一個年輕的生命也所以而凋零。

  我不明白人的情感何以如此的脆弱。當看到在楚教師對新月說「我扶著你,背著你,拖著你也要朝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們有會有完美的明天」。我落淚了,顫抖了,是他燃起了新月那生命的火苗,她勇敢的與他一齊與病魔抗爭著,因為他,她才對未來依然充滿了憧憬。看到這幾句話的同時讓我想到了我與媽媽一齊抗爭病魔的情景:「媽媽,一向以來您都說您想做的事沒人能夠阻攔,只要用心去做,就必須能夠完成,小小的病魔怎能阻攔您?」您一向以來的信念,您一向以來的堅強不就像楚教師拉著新月的那份憧憬嗎?有了憧憬人也就有了期望,可病魔還是無情的抹滅了那一簇燃燒的火苗。我沒有留住媽媽的生命,作者也殘忍的將新月因媽媽的阻攔而推向死亡的深淵。

  讀到這兒,我有點恨故事的主人公韓子奇:恨他為什麼在有妻子的情景下還要沾染妻妹,恨他在極盡物質的同時為什麼不關心一下女兒的內心世界,恨他的寡斷,恨他的懦弱,更恨他為什麼不讓冰玉把她帶走。但我也可憐他,可憐這個他視若珍寶的女兒先他而去,體會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那份悲切。我也恨他的妻子韓太太,是她扼殺了新月與楚教師之間的感情,當然也扼殺了新月的那份憧憬,抹滅了那份延續生命的期望。他不僅僅冤死了老猴,還橫埂了冰玉的感情,也扼殺了兒子的情緣,最終更是斷送的女兒的性命。這樣一個刻薄、冷漠、無情的可恨之人想想她也是相當的可憐:他深愛的男人出軌深愛的妹妹,她視若的珍寶在紅衛兵的倒騰下劫洗一空,封建的思想更是牢牢的綁縛著這可憐的女人。當然我也恨另一個悲情人物梁冰玉:一個有著高知,高顏的新時代女性何以插足自我的姐夫?不管感情多麼的偉大,在中國倫理也還是需要信守的。這個可憐的女人也所以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骨肉分離。那個以往在燕大,牛津被人追捧的嬌女最終淪落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因為思女心切在多年後踏上故土,然而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這是怎樣的一種痛苦啊!那種撕心

  裂肺的痛苦恐怕僅有真正體驗過的人方能明了其間的生離死別。

  故事中的恨讓人嘆息,故事的愛卻是讓人震撼的。楚教師有一句話,「愛就是愛,它是人類自發的完美情感,我因為愛你才愛你,此外沒有任何的目的!不要用『自我犧牲』這樣的詞藻來貶低我,我們雙方都不是祭壇上的羔羊,我們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愛得深沉,愛得強烈,愛得長久,這就是一切。在與鄭曉京的談話也說到了「我期望你是帶著愛去看她,而不是憐憫」那種熾熱的感情使我感動,令我震撼。愛不是自我犧牲,愛不是憐憫,因為愛所以愛,不含任何的動機或者其他。多麼純粹啊!猶如公墓曠野中想起的那首《梁祝》,委婉、悠揚,不帶絲毫的雜質。

  三代人的命運,兩代人的感情在悠揚的琴聲中拉下了謝幕的帷幔。這一切的一切讓人思索的同時也深為感嘆。一場葬禮令人痛心,使人落淚,但那種於病榻還不忘學習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願我們不斷的學習,學習其間的精髓:因為人生本就是個不斷進取的過程。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三):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當時看完後心裡感覺很沉重,讓我無從下筆,所以,直到今日才寫下這篇讀後感。想到書中講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的感情杯具,心裡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自我親自看過之後,我深深表示贊同,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

  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韓新月的命運和與楚雁潮教師之間的感情。新月還是死了,帶著遺憾走了。可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感情以及人性中完美的東西是能夠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四):

  很在就聽說過有一本書名字叫做《穆斯林的葬禮》,那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由於孤陋寡聞,並不知曉其中的「穆斯林」是為何意,偏執的把其看作是一位外國佬的名號。此刻想起來著實是鬧了個大笑話。原先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都稱之為穆斯林,這也是我來蘭州之後才明白的。畢竟那裡少數民族聚居,回族,維族等少數民族甚多,並且都是穆斯林。長期下來耳濡目染,對我這個從未接觸過穆斯林的人來說應當是大開眼界,對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略知一二了。

  某次與舍友閒談,無意間提起了《穆斯林的葬禮》,舍友表示很早就讀罷了,並且對其評價甚高。心中不覺有種失落感,自嘆讀書太少,雖早知其名,卻無動於衷。楊絳先生以往說過:「讀書太少,想法太多。」我深感自我讀書不多,想法更少。

  在學校這本書是很難借到的。圖書館僅有少之又少的幾本,外加年代久遠,表面破舊不堪。大抵是因為太早出世,太早出名,太多人看。

  好不容易拿到書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作者簡介:「豁達,女,回族,國家一級作家......」原先作者本人就是穆斯林,怪不得她寫的是關於穆斯林的書。

  大概用了兩周的時間,看完了我嚮往已久,期待已久的《穆斯林的葬禮》。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著不一樣形態卻又交錯扭曲的感情杯具。主要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文學作品中性格迥異,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的是伊斯蘭文化與華夏禮貌在歷史長河中的碰撞與融合。

  文章的構思也極為巧妙,以「玉」和「月」作為兩大部分的主線,「玉」和「月」之間互留伏筆,循環漸進,環環相扣,漸漸融合,最終兩者接近之時令人豁然開亮,恍然大悟。

  文中穿插的是琢玉高手的獨特技藝和心路歷程,回族人民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屈辱的戰爭歷史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歷史片段等。不論是語言描述,動作描述還是心理刻畫,作者都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撼動讀者的心靈。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新月。造化弄人,她的出生本來就不被他人所理解。一個美麗溫婉,充滿智慧的女子,應對自我觸手可及的北大燕園,應對自我喜愛的西語專業,應對自我憧憬的翻譯事業,以及應對自我情竇初開時遇見的楚雁潮等等。因為病魔,因為家庭的不幸使她與這些嚮往都漸行漸遠,直至死亡把它們都分開。她是一個萬千生靈當中不幸的穆斯林......

  作者說:「我在書中淨化自我的心靈,期望我的讀者也得到這樣的享受。」的確,一點一點的讀下去,我看到的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偉大世界。我的情感和思緒跟隨作者的筆尖跌宕起伏.....冰心說這本書是中國女作家寫的奇書,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讀完《穆斯林的葬禮》,心中不覺又一種悲傷的情緒,悲傷是因為我所喜愛的人物命運多舛,香消玉殞,以至於在睡夢中也被新月的坎坷命運所驚醒。當然也留存了另外一種情緒,那就是滿足。因為我有幸讀到了《穆斯林的葬禮》,並且永遠記住了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五):

  「感情,是一種信仰,它貯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貯存在心裡,它和生命同在,和靈魂同在。」——《穆斯林的葬禮》

  那些年,沈佳宜錯過了柯景騰;致青春裡,鄭薇錯過了陳孝正;前任攻略裡,羅茜錯過了孟雲;同桌的你裡,周小梔錯過了林一;匆匆那年裡,方茴錯過了陳尋。穆斯林的葬禮裡,梁冰玉錯過了奧立佛。

  那些年裡沈佳宜嫁的人,不是他最愛的柯景騰;致青春裡鄭薇最終的最終,也沒和陳孝正在一齊;前任攻略裡羅茜喜歡了孟雲十四年,可是她嫁的人不是他;同桌的你裡小梔說我願意時,旁邊站的人也不是林一;匆匆那年裡陳尋終是背叛了方茴;穆斯林的葬禮裡,奧立佛終是遺憾而去,終究輸給了現實。

  因為戰爭,他們的感情種下種子

  「西安事變」發動了,中國內憂外患,戰爭一觸即發,「玉王」韓子奇急於保護他的玉,踏上了英國的路。燕京大學的玉兒,因為感情的背叛,已經無顏應對她的祖國與同學。她隨奇哥哥,到了英國,遇上了奧立佛。或許,從奧立佛見到玉兒的那刻開始,感情就在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心中萌發了。奧立佛陪玉兒考牛津,逛花園,買花。感情的根愈發的深,只待有一天破土而出。最終,在奧立佛苦苦藏了三年的感情之後,一場電影,使他的感情「暴露」了,可是玉兒,卻礙於她有一段失敗的感情,不敢承認她的感情。

  因為戰爭,他們的感情最終錯過

  希特勒的魔爪已經伸向了倫敦。此刻的倫敦已不如昔日。白天是死寂一般的存在,黑夜就如同死神一般的降臨。大炮聲,哭泣聲,吶喊聲。恐懼籠罩著整個倫敦。聖誕節到了,亨特太太買了魚·牛肉和雞蛋。而奧立佛卻去了街上,一夜未歸。大家都去找,卻不曾想,找來的確是已經涼透了的屍體。奧立佛的手裡還緊緊握住了一朵玫瑰,只是為了讓玉兒看看,冬天,倫敦也會有花。明白了這一切,看透了這一切。玉兒的淚珠也掉了下來。此刻的玉兒,明白了奧立佛的感情,那是超越生死的感情啊!玉兒最終承認了自我的情感,但這一切,都已經結束,都已錯過。世上不會再有一人是奧立佛,只會有一塊永遠的墓碑,刻著奧立佛的名字。這是他們感情的墳墓。

  這一場感情的杯具,這一場戰爭的悲傷。

  對於玉兒和奧立佛,一切的一切回到最初的起點,記憶中還青澀的臉,無論是年少朦朧的喜歡,瘋狂的追隨,都一樣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們的最終遠遠不一樣於最初的設想,而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能夠做的僅僅只是抓緊時間,珍惜每一個還在身邊的人。奧立佛對玉兒,那青春的愛戀,用來追憶,用來懷揣,或許一文不值,但僅有當它耗盡,回頭看看,才明白愛的意義,才明白錯過的感情,原先已經無法挽回。

  他們以往渴望彼此靠近,以往渴望彼此約定,以往渴望彼此陪伴,但那只是以往,愛,終究還是錯過。在那個兵荒馬亂的青春裡,玉兒的一句話,錯過了此生摯愛。

  感情終究逃可是現實,不恨情歸處,只恨太匆匆。

  感情的火候,須適度,找到自我的感情,不容錯過。

  愛,不容錯過。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六):

  書名一向聽說,總感覺應當是一種歷史類圖書,像是要介紹穆斯林的風俗習慣,就從來沒有拿起來讀過,真正讀完還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禮》背景置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歷史時期,奇特的經歷,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讀完後,書中的那些鮮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韓新月、楚雁潮、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總是盤旋在腦海之中,印象深刻,揮之不去。

  整部書結構安排的十分巧妙,以「玉」、「月」為每章的標題,交織在一齊,在小說的結尾又合二為一。小說情節緊湊,高潮迭起,總是能不斷地吸引讀者,不斷地讀下去。尤其是韓新月的身世之謎,深深地吸引著讀者看下去,去解開這個謎團。此外,異於漢族的回族伊斯蘭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說的一個亮點。讀這本書之前,我幾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這個民族,甚至對他們頗有誤解,印象中他們是滿臉鬍子、頭戴白色小帽、行動有些怪異甚至讓人有點害怕的一個群體。看了這本書之後,對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回族人很愛乾淨,無論從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習俗和禮儀,還是他們在生活方面十分講究節制。

  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懂得什麼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啟迪我們,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七):

  看了文題也大概猜出了文章類型,但自始至終,情節沒向著我所想方向走,總是出人意料。於是,我被它深深牽引著,進入人物的悲歡離合。

  很多人會為新月的命運,和楚教師的感情所打動,或是對韓子奇一生所感懷。但我的心卻被一個人物深深勾住——梁冰玉。

  故事背景發生在戰亂年代。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中國人的思想開始從封建腐朽轉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會女性的代表。敢於同命運搏鬥,敢於為感情付出,同時也有迷茫,也有失敗,但最終她認清了自我,認清了生活。

  和璧兒一樣,從小時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愛,玉兒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堅強。姐姐被生活所迫,敢於當家作主,卻沒有主見,沒有知識;而她學會了自強,她經過知識的汲取和自我的認知,重新定義了堅強。我想這才是新時代女性所應有的思想。

  隨著漸漸長大,我升入了大學。大學裡,她有了自我的第一個戀人,也是深深傷害了她的戀人。應對戀人的打擊,同學們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對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對感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絕對她忠愛熱愛的奧立弗,說明她曾迷茫於感情,和現代的女性一樣。但不一樣的是,她能從奧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視感情,並能敢於追求真愛,這卻是現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會說梁冰玉是個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齊。但正如她所說,那個時候誰都不能保證自我能活下去,僅有兩個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氣。而她與韓子奇的愛,也不再只是為了生活和後代,而更多的是因為內心所感,心靈相通。雖然因為韓子奇的懦弱,沒能最終在一齊,但她的決絕足以讓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韓子奇般曲折,但卻折射了自我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當。人的生命僅有一次,碌碌無為或是大放異彩。也許你平淡地活著能夠活到100歲,但轟轟烈烈地活著只能到50歲,但這50歲卻比100歲值得的多。

  我總以為自我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兒比起來,卻差了天地,我曾覺得自我足夠堅強,卻沒有經歷過親人的拋棄,戰爭的'恐怖,或許我們缺少的也正是這些。不光是生活中,學習中也亦如此。玉兒憑自我的堅持考上了大學。我們堅持的不應當只是考上大學那麼簡單了。我們將來會有更多選擇,學業上的,人生上的,都離不開堅強。

  也會有風雨阻擋,不可能一帆風順。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風破浪,不管是學習上的,感情上的,總會充滿挫折,想不為之所打敗,僅有努力揚帆,像玉兒一樣勇敢,不為別人,但為自我。

  書中的開頭,便埋下了疑問,結尾的呼應才明白了前因後果。用玉兒的回來結尾或許是有深意的,她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幾十年的代表。

  一部杯具書,看完沒有哭,而是有了許多感觸,學會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八):

  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合上了這本書。最終,《穆斯林的葬禮》看完了,無法抑制的眼淚不知流了多少。心靈深深地被震撼,自我的喜怒哀樂,全被牽引著,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仍然在我腦海中徘徊。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著不一樣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冷峻的文筆,深情回望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古老的「博雅」宅,出了「玉魔」「玉王」;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愛恨交織;北大未明湖畔的月影,穆斯林墓地裡的白玉石碑。楚雁潮、韓新月,生死離別。最終,玉兒在墓地中緩緩穿行,滿臉滄桑地抬起頭發現天空中出現一輪新月。

  「淚水灑在黃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來,躺在新月將長眠的地方,沒有力氣再起來了,不願意離開那裡了!」讀到這,我又梗咽了。命運的安排,把他們分開了,但他們的感情是偉大的。韓新月,一個十九歲的花季少女聰慧而美麗,卻在還未綻放時就過早的調謝。令人惋惜悲傷。在她以優異成績考取北大外語系,並找到了愛的歸宿時,死神也正在向她悄悄走來,先天的疾病奪去了她的肉體生命。那一首《梁祝》還在耳邊迴蕩,新月之死,是祝英臺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梁君璧,一個深受舊社會束縛的無知女性,在我眼裡是她可惡的,自私的。她把親生兒子天星的感情毀了,也差點毀了新月的感情。對於母親精心布置的婚姻,孝子天星又能怎樣辦呢?韓子奇,辛辛苦苦把持了一生的奇珍齋沒了,那些和他同生共死的藏玉也在***中毀於一旦,他的心死了,含著對女兒的愛和對梁冰玉深深的思念而死了。

  回過頭來想想自我,與書中主人公的命運相比,我們是幸運的,至少我們還擁有生存的權利,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或許你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可是越過了這些鴻溝,我們還能瀟灑地走下去。所以,請珍愛生命,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九):

  霍達說:「我並不認為自我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願意相信,是因為讀者在閱讀中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和經歷,和作者共同創造了文學。」的確,能令人內心產生巨大波瀾、仿佛理解了一場心靈洗禮般的作品,總是讓人愛不釋手。

  讀罷《穆斯林的葬禮》,我宛若置身那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與書中血肉鮮明的人物共同經歷了人生世事。天星在頓悟自我的感情葬送在母親手中時,滿腔怒火,他想為他尚未來得及結果就已被厲風颳殘的花朵般的感情討個說法,只是,他不能。他明白母親愛他,妻子把身心都交付給了他。所以,他只能行屍走肉般遊蕩在街上,任憑雨點在他身上肆虐,任由無奈在啃噬他的心,放手讓一切把他狠狠打擊。他是家中長子,他的不滿與委屈只能在這傾盆大雨中洗淨,大雨過後,他還是要應對一切,可是,在風吹雨打中,他的腰杆更加挺拔傲然,證明他已是真正的男子漢了。生活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哪能一受挫就摞挑子不幹呢?一場撕心裂肺過後,即使拖著殘軀,也要直面挫折。惟其如此,才顯得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對待坎坷堅韌。

  我們赤條條來到這世上,也只能赤條條歸於黃土。韓子奇在雲遊傳教的途中,在前往麥加朝覲的途中,被虛幻的凡塵蒙蔽了雙眼,在珠寶鑽翠、奇石美玉中度過了自我痴迷的一生。直至彌留之際,他才醒悟過來,可是,人生的路已經不能回到去了,他只剩下一具疲憊的軀殼,一個空虛無物的靈魂,一顆傷痕累累的心。我們總會迷戀一些東西,甚至為此而幹出駭人驚俗的事情來,可是我們終究會明白,刻骨銘心或如痴如醉,終會被時間洗刷得不留痕跡。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說:「誰造出東西來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堅固?掘墓的人!因為他造的房子能夠一向住到世界末日。」我不相信人死後會有天堂、輪迴,我只明白人死了,便是死了。無論生前富貴輝煌與否,都只能化為一抔黃土。

  如此一想,我似乎有點明白佛家偈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味了。當你的心靈不被繁華世俗所約束時,也就無需淨化心神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十):

  啊,安拉!寬怒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去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她死於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並且不要在他之後,把我們來作試驗。——穆斯林葬禮上的禱辭

  第一次聽說《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聽至交好友介紹的。說這本書的資料很豐富,也很感人,曾感動了一輩人,當然也感動了我的這位好友。鑑於他的強烈推薦,我不禁有種立刻要看的衝動,但更有幾許懷疑,這書真有他們傳的那麼好麼?說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書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簡單的文字和幾筆圖畫,一彎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洋洋數十萬字,也沒有感到什麼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這本書,才在腦海構成一個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賞此書時,卻得到了更多的感觸,驚嘆於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筆觸,能夠讓人陶醉在那樣的意境裡,讓我真實地感覺到和主人公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為他們歡樂,為他們痛哭,當一個個的送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也為他們生死離別折磨的痛徹心肺,甚至於擔心自我葬禮先於書中葬禮而舉行。默默地,我流著淚,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這本書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著不一樣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讀來著實讓人心動!韓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親梁亦清收留的孤兒。為了師傅臨終的遺憾,也為了他自我愛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兒梁君璧結成了連理,並成了梁家的主人。隨後,他經過自我的努力,選擇了和他師傅截然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這一行業的頂尖地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了。為了他心愛的玉,他背井離鄉,攜帶了他的全部玉器來到了英國。而戰爭的硝煙同樣瀰漫到了英國。在痛苦與絕望中,韓子奇與相依為命的梁冰玉相愛了,他們在絕望中努力找到了期望。並有了感情的結晶——新月。在國外飄泊了數年後,還是為了玉,韓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邊,帶著女兒,守住了他的玉,繼續做著玉的奴隸。

  六十年代初,韓新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大的西語系,也就是她親生母親梁冰玉以往就讀過的燕京大學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輕英文教師楚雁潮深深地相愛了。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命運偏偏就是如此的殘酷,新月,一個十七歲的姑娘卻在他風華正茂的歲月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是一種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勵下,新月勇敢地與病魔作著鬥爭,即使病魔纏身,她還是進取、樂觀地生活著。想著等到病癒那一天重新回到學校。而另一方面,對於新月來說,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愛,從他記事起就似乎沒怎樣受到過母愛,一位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我的姑媽所代替,似乎姑媽更像媽媽。每當新月看到寫字檯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才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她不明白,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當新月了解到了事實的真相後,她微弱的心臟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和楚雁潮的真摯感情也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帶著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十一):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別人的推薦下。

  剛看到書皮上的那一彎新月,那種神聖和莊嚴,透徹的穿過身體,像是在探尋,又像是在欣賞。

  書中的"路"坎坷複雜。情節像是一團被人千百次蹂躪,一線繞著一線;又像是剝洋蔥,一層又一層。但那淳樸莊嚴的資料,根本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反而讓人鑽了進去,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親情和感情的幫扶下一次次的站起來。終甩脫不掉。哪怕是一個小人物糟遇了不測或是遇到了麻煩,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悽涼的愛,終使人悲痛。一個個故事情節,成了人們常掛嘴邊的話題。

  讀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書中美麗的言語和措辭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對於景物的描述,還是對於環境的襯託,作者運用的詞語都那麼的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它以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就不以為怪了。讀完這本書,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心中的悲痛與遺憾久久不能釋懷,我甚至抱怨作者為什麼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死了的人解脫了,而活著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以往想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葬去的究竟還有什麼呢?也許還有人類永恆的主題—感情,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但作者以一種似現、似全似殘的寫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境好似秋風中墜下的一片落葉,隨著人物的經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靈的是新月與楚雁潮的感情。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我的感情了嗎?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沒有。

  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終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在閱讀他們兩人的言語和對白的同時,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同時又極為強大的情感震撼著。我不能不承認,我被這種高尚的愛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節中,隨著主人公的心境也不禁的隨之變化。

  說實話,我很羨慕,甚至嚮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感情追求顯得稀裡糊塗,幾乎在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職責的情景下,就懵懵懂懂地跟著本能的喜好感覺飄飄然起來,乃至最終死到臨頭滿腦子還都是那麼可憐的一點所謂的本能的完美感覺。不幸的出世、抑鬱的生長、痛苦的感情、悲慘的喪生……新月的杯具也許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叫人不得不為之哀嘆,這也正是整部小說的過人之處罷。

  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為誰而響起?《梁祝》樂曲在春蠶吐絲的節奏中淡淡遠去。留下一片純淨,一片空靈……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十二):

  回族女作家霍達巧妙地將「玉」和「月」作為線索貫穿《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在跳躍的時間中緩緩地講著故事,在愛與被愛中來回: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著不一樣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

  大約遠在公元七世紀,一群群頭上纏著白布的中亞和西亞商人,追尋傳說中東方帝國的繁華,輾轉數千裡,來到東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讓他們從此停留。歲月流轉,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在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始終堅持著自我特有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對於這個民族本覺陌生,但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在一個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這本書帶著我與一個穆斯林家庭一齊,走過時代長河中的許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韓子齊嗜玉如命,戰亂年代,為了保護自我的藏玉,他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他拋下妻兒,遠渡重洋。仿佛命運的作弄,在異國他鄉,他與妻子的妹妹梁冰玉走到了一齊。戰爭結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國,帶著感情結晶女兒韓新月。他的妻子縱有再多的委屈,應對自我的妹妹,自我的丈夫,應對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怎樣可能讓自我沒有丈夫,讓兒子沒有父親?僅有梁冰玉明白,這個家是容不下她了。於是,韓新月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的陪伴。韓新月委屈,不解,為什麼照片上的媽媽看著那麼慈祥,而現實中的媽媽,卻是那麼的陌生……隨著新月的長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漸漸落幕,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又在上演。

  韓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麗,聰明,善良。與一個女孩的所有的讚美詞彙都能夠加在她身上而毫不誇張。她愛她的家,卻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裡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與楚雁潮的感情完美而又坎坷,卻被無常的生命,斬斷了所有的夢想……

  在新月離去多年之後,遠走異國他鄉,做了一輩子如無根飄萍的梁冰玉回來了。這個不被人承認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尋找遺失的親情,為了尋找日思夜想的女兒,踏著自我的痛苦急切地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有一個十分獨特的結構形式,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玉,象徵著財富和地位,「玉」的章節寫是主人公韓子奇從易卜拉欣成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月,象徵著純潔、善良,寫的是韓子奇的女兒新月和楚雁潮悽美動人的感情。

  兩個世界被一道無形的大門所分割,卻又不得不重逢。讀者剛剛在這個世界讀到動情處,這一章節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我的心境,整理好情緒,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著上一章的感情去讀。這種交替式的敘述帶給人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讀者就這麼跟著霍達,仿佛穿梭在一條兩面牆壁在上演兩條命運線的細長胡同中,當走到盡頭時,胸中是一股硬實的填在心頭,揮之難去的憂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十三):

  一個穆斯林家族,兩段發生在不一樣時代的感情,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六十年間的興衰……這就是霍達震撼人心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用穿插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玉的世界,一個月的世界。

  「玉王」韓子奇,天生聰穎,為報師恩娶梁君璧為妻,有子天星,夫勤妻賢,事業之路蓬勃發展,一家人生活平和而溫馨。

  抗戰爆發了,他與妻妹梁冰玉攜帶珍寶遠赴英國發展。在倫敦,深深迷戀冰玉的亨特之子奧立弗在大轟炸中不幸喪生,那一刻,病重的梁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景下與韓子奇萌發了感情,此時那個以前只明白事業只明白報師恩卻不懂什麼是愛的韓子奇,心境也仿佛一下子被喚醒,兩顆心緊緊地相貼,眷戀的眼神裡透露著纏綿。而新月便是他們感情的結晶。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又順其自然的感情,但又是一段不該有的遺憾的感情,它為封建思想不容,為伊斯蘭宗教規不許,也許只是因為韓子奇早有妻室,總之他們的感情註定了是一場杯具:韓子奇回國後兩人永遠的分離,從此女兒新月生活在一個死氣沉沉的家庭裡,一向到生命的結束。

  如果說這段感情的杯具應歸罪於時代落後思想的禁錮,刻板教規的嚴酷,那另一段感情我們應如何評價呢?

  韓新月,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生命。在家裡,她雖然如春天的陽光溫暖著每一個人,可她從心底裡深深渴望的母愛只能從那張照片中隱約感受,卻永遠得不到。

  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如願考上北大。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感情,兩人相識相知相愛,完美卻又短暫、坎坷。

  因宗教信仰楚燕潮得不到新月家裡的接納,尤其是母親,百般阻撓。但什麼都阻擋不住兩人那純而又純的感情:沒有任何企圖、任何奢望的感情,他們只追求兩心相融、兩情相悅,志同道合。正當他們都為之努力時,新月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絕……

  有時候真的不明白這到底是病還是命,感情應當背負著什麼?為什麼這個本就殘酷的世界就不能容下這樣一個完美的生命?一段完美的感情?

  正如作者所言,她是為人心作傳,無論是優美的還是殘酷的,人的心靈,壓倒一切,鎮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絕。新月之死,是祝英臺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人們的心志正是從這杯具之美中得到淨化的。

  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十四):

  我從小就是個書迷,幾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書,但一向沒有時間,也沒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說。那一天,妹妹帶來了一本厚厚的小說,說是專門為我借的。驚訝之餘,我第一次細細打量了這樣一本拿在手裡仿佛有著濃厚歲月滄桑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精緻的封面,引人入勝的介紹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靜下心來,開始翻閱。令我沒想到的是,這本書的文風那麼貼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個赤腳走在遍布荊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雙舒服的鞋子,那種感覺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只能用心去體會。

  書裡的文字,就像一件件華美的羽衣,不僅僅語言優美,韻味悠長,還經得起細細的推敲。它給我一種遠離人間,像是在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清新脫俗,華麗精緻,既不庸俗,也不拖拉。這才是我一向想要閱讀的作品啊!

  書裡的主人公韓子奇痴迷於玉,促使了他與梁君璧的婚姻,可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結合,沒有感情。可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讓他與梁冰玉惺惺相惜,產生感情,最終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個盪氣迴腸的故事了。她始終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和自我相愛的人陰陽相隔,僅有一首《梁祝》永永遠遠的陪著楚雁潮,陪著他寂寞的心……

  這是一個杯具,卻充滿著力量。也許是我還小,對於這本書的真正含義我理解得並不透徹,可是我無法否認對它的喜愛,它所表達的情感遠遠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它的身上烙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成為了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時代的記憶。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時間將它看完,才發覺自我已深深陷入了霍達用文字編織的世界裡。那個似真似幻,欲語淚先流的世界,成為了我心中永遠的神聖。直至此刻,那婉轉千回的故事仍似歷歷在目,只要腦中一想起它,各種刻骨銘心的感情杯具便會蜂擁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過來,心中早已不復平靜。

  指尖磨砂著精緻的封面,我的嘴角卻勾起了笑容,經典便是經典,只可永遠在心中珍藏。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十五):

  這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因而它出此刻太多書單的推薦裡。宗教與歷史總是有些沉重,甚至讓人窒息,「1258年,旭烈兀攻佔巴格達。。」,因而它以往安靜地躺在我的iPad和kindle裡。

  直到有一天,我最終翻開了它,閱讀了它,拋開宗教的外衣和沉重的寓意,僅僅注視書中人物充滿弔詭的人生,才又一次領悟,有些人總是輕輕地出此刻我們的生命裡,就像是天邊一朵雲進入了視野,離開的時候卻總是撕心裂肺、重如泰山。

  韓子奇,最早出此刻故事中的名字叫「易卜拉欣」,這是一個經名。他刻苦鑽研、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直到臨死才吐露自我的身世,性格上存在很多反轉。僅僅因為去討一口水喝,他是那樣偶然地出此刻梁家的生活裡,又僅僅因為打破一隻玉碗,他又緊緊鑲嵌融合在梁氏姐妹的生命裡,直至死亡。

  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的相遇充滿了戲劇性,就像是舞臺劇一段簡便的獨白,並沒有預示出杯具的結尾。可從此以後,所有的一切便開始急轉直下。韓新月在臨死之前最想見的人是楚雁潮,楚雁潮在韓新月葬禮十餘年之後仍舊動情地拉著《梁祝》。

  還有不能忽略的韓天星,他對所有的人都飽含熱愛,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品嘗生活的苦果。那裡面有缺少父愛的童年、因故夭折的求學之路、失去愛人的痛苦、對妹妹的無能為力、還有對平淡生活的理解。他遇上的所有的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死亡,不僅僅是人類無法躲避的最終歸宿和沉重話題,更是作家對人物命運的慣用處理方式。比如餘華的小說中多是死亡的盛宴、莫言的小說裡又充滿殺戮的狂歡。沒有什麼比死亡更能清理一個人的命運了。因而小說中人物的離去總是伴隨著沉重、心碎的、令人唏噓的死亡。

  小說來自於現實的演繹。同小說中一樣,一些人的到來總是風輕雲淡,讓人有可是是生命中普通一天的錯覺;同小說中不一樣,他們的離開並非僅僅是死亡,還有僅僅是離開。但無論是死亡還是離開,最終的結局都是淡忘——這是人的本能:記住完美,忘記悲傷。在現實中,也許楚雁潮仍會去韓新月的墓地拉《梁祝》,但終究會鎖住悲傷。這才是人之常情。從更大的道義上講,對死者的最大不辜負正是好好地活。

  所以,淡忘才是最沉重的離開,沉重到一些人仿佛從來沒有出現。

  有人說,這本書中感情過渡得不自然,無論是韓子奇和梁冰玉還是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之間的感情進展的總是有些匪夷所思,尤其是韓子奇和梁冰玉之前沒有任何兆頭,卻在半章之內成了夫妻。在這點上,我認為作家是了解自我作品的缺陷的,正如陳忠實必須明白《白鹿原》中田小娥鬧鬼的情節破壞了小說的整體性,在反覆修改之後依然決定這樣寫,那必須是蘊含深意的,就像是斷臂的維納斯。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