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品三國讀後感15篇

2023-10-23 13:10:52 2

  品三國讀後感(一):

  《品三國》顧名思義是易教師對三國的見解,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十分形象的為讀者重現了三國時爾虞我詐、戰火紛飛的場景。而品這本書,使我對歷史的好奇又一發不可收拾的萌發了出來。

  易教師在這本書中花了不少的筆墨來闡述他對曹操的認識和看法。曹操,無疑是三國中最讓人難讀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兩種相對反面的性格能集於一身,但又不會覺得矛盾。

  我對於曹操的認識,最開始似乎是林俊傑的《曹操》中那個「一心要那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淡薄」的曹操,然後便是電視劇中那個陰險狡詐的小人。然而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和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我們總是學不會從兩面來評價一個人。

  而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人都說易教師是在「揚曹抑諸葛」,但我並不認同,先不說這只是易教師個人的看法,而事實上,他並沒有說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現了對曹操的一絲偏愛。而他也是從兩面來評價曹操的,而不是只說了曹操的好。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而我想說的是,曹操是奸臣沒錯,但他也的的確確是個英雄。

  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我合上書,望著窗外的綠樹濃蔭,我想,我的人生,也該由我自我來品。你說呢?

  品三國讀後感(二):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當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教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雖然以往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說對三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明白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事件,具體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可是我很喜歡易教師《品三國》這本書的講解風格。當然三國裡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子龍,周瑜,魯肅,當然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周瑜,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麼人力資源是那麼的重要,如果一個單位不會用人的話,那麼這個單位將會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

  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我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提議為自我所用,並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是一樣的,靠什麼壯大,靠的人,說白了企業是辦事的不是辦人的,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無論是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夠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一個企業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麼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出整體的形象,首先重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麼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的信譽和企業的發展潛力,有沒有自我真正的一套企業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的發展潛力,而不是意味的說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後果是十分的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

  了企業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靠什麼傳播,靠什麼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就把這兩樣給毀了,還談什麼企業文化,還談什麼發展,一切都是空的,經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為什麼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可是劉備剛被曹操打敗,首先氣質上就低人一等,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能夠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本事,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我該做的事情,做到了,並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學習的。經過讀易教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代社會中我應當如何給自我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我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我在當今社會中,在自我的事業中,在自我的職業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品三國讀後感(三):

  看著他誇誇其談、談笑風生,將三國亂世品得有聲有色。在他的評點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關二爺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羽,易中天說關羽是個重情義的人,從三國的點滴中也能看出。一是因為當關羽被俘曹營時,曹操給了關羽很多美女和財寶可是關羽始終沒有下跪,但當曹操給了關羽一匹馬——赤兔時,關羽跪下並道謝,曹操就很鬱悶地問關羽:「你為何下跪?」關羽的理由讓我捧腹大笑:「因為有了赤兔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劉備)的身邊了。」他隨後重重報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難道這不是重情義的表現嗎?

  還說,關羽為何被剃頭匠稱為祖師爺?因為都有一把刀啊!但關羽的刀是砍頭的!說到那裡,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為什麼民間那麼多古怪的傳說。

  關羽也被人捧為財神,易中天先生說,有一天關羽還能稱為愛神!因為有一次關羽對曹操說:「我要是幫你打敗了呂布,你要把那個女的嫁給我。」打仗前一天晚上,關羽還特地跑來跟曹操強調此事。

  雖然之後曹操搶了關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別人搶了東西——被諸葛亮搶了空城計的「發明權」。易中天先生結合了歷史各種原因:1、諸葛在城樓上彈琴你聽得一清二楚,找個人將他射下來可好?2、你不打他,;圍他那麼個三四天,看他想幹什麼不也能夠嗎?從各種原因分析,諸葛的空城計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計是真的,那是因為有一天他自我出門收麥子,呂布突然將軍隊開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讓他的家屬在城樓上站崗,呂布一看這鶯歌燕舞、嬌聲嗲氣,再看見旁邊有一個幽深的小樹林,想曹操這老賊肯定把軍隊藏在小樹林裡了,於是撤回了自我的軍隊。而第二天來,曹操還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樹林裡!易中天先生講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淚都笑出來了。

  易中天嘴裡的帥哥周公瑾,一米八四的諸葛亮,少年英雄孫策,我都難以忘懷。

  品三國讀後感(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做為任何一本敘述三國的書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詩,也是三國歷史最好的寫照。三國,短短的一百年的歲月,不明白為我們的童年留下多少美麗的記憶,赤膽忠心,一心為匡復漢室,最終遺恨於白帝城的劉備、雄心大志,耗盡一生精力,只為統一中國的曹操、鞠躬盡瘁,只為實現自我的夢想的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偉大人物,三國給我的影響能夠說是巨大的,只要是關於三國的一切東西,我都會想辦法弄到手,遊戲啦、書啦都是我每一天的精神糧食,可說我的生活是在三國中醞釀出來的。

  自從接觸到易中天的《品三國》系列之後,我對三國的許多看法都悄然驟變,以前,我都以為自我已經把三國演義的歷史背的滾瓜爛熟了,自認是三國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讀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愕然發現,自我以前的想法是多麼的無知和幼稚,就像我們讀書越讀的越高的時候,就會發現自我懂得其實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國不僅僅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來慢慢品讀的故事。

  曹操,一個在我印象中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把當時的漢獻帝放在眼裡的奸臣,可是經過易中天的分析之後,確實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三國時代的大英雄。曹操不僅僅把當時顛沛流離的漢獻帝接到許昌,並且還幫忙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起必須的威儀,儘管這對已經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來說已經是無所謂的了。此外,曹操也把戰事頻繁,導致百姓生靈塗炭的中國北方給平定了,這絕對是一項功績,當然這背後確實千千萬萬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寧。曹操有功也有過,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為例,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書上的說法是「泗水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當然,有人會為曹操辯護,三國是個戰亂的年代,戰爭殺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卻為了報復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對了。事後曹操也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後的官渡之戰的時候,也把白馬的百姓遷走,以免遭到袁紹的報復而慘遭滅頂之災,這也算是一種補償了吧。曹操統一北方的同時,也鼓勵大力生產,使到東漢連年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和生產力的下降,得以有個喘息的機會。曹操鼓勵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用在軍糧可是這也使到原本荒蕪的土地得以發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的,「當曹操在豐衣足食的事後,袁紹在北方吃桑葚,袁術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謂大災人相食」,三國表面看起來十分的波瀾壯闊,也孕育出許多的英雄,可是哪一個不也是踩在屍骨上慢慢走出來的?

  曹操的一生疑點重重,曹操的殺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齒。荀彧作為曹操幕後的功臣,一向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愛戴,三國志中許多問題之後,總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提議,曹操基本上都採納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關係可說是挺不錯的,可是就像易中天所說的一樣,他們倆還是在政治路線上發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結果是荀彧被殺,史書上的說法是「以憂薨」,就是猶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確實和諸葛亮極為相似,荀彧和諸葛亮我認為都是「夢想主義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務給做完,硬是要把死馬當活馬醫,就是要恢復大漢王朝。荀彧正是因為看上了曹操有恢復漢室的本事和心意,所以才棄袁紹奔曹操,期望曹操能重整東漢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復漢室的心意,可是漸漸的就沒有了,可是荀彧的心還在,所以儘管曹操已經變卦了,可是荀彧始終還是要維護漢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曹操隨著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來,曹操完全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東漢王朝給廢了,可是曹操卻不想背負這個篡國的罪名,所以一向到進魏王之後,再也沒有窺視帝位了。我覺得曹操最終沒有稱帝,也許是念在荀彧的請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會不明白荀彧絕對不會贊成他稱帝,所以曹操封了魏王之後,也就罷手了。

  曹操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和軍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他對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詩和蘇東坡的詩可說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的詩總是那麼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讓人宛如置身在詩中描繪的意境當中,深深感動。

  品三國讀後感(五):

  暑假裡我讀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國》,感想頗多。這本書很吸引人,它的獨到之處是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我很欣賞這本書,它以《三國志》等正史為藍本,而不是完全研究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許多三國歷史人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說曹操,他在人們心中是個大奸臣,篡位奪權,可那是他的兒子曹丕幹的。曹操屠過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許多欺負老百姓的權貴。易中天教師給他的評價是一個奸雄,我覺得易中天教師的評價很客觀。可易中天教師對諸葛亮的評價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教師說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發明家,並沒有說他是軍事家,我懷疑易中天教師是不是搞錯了。經過閱讀《品三國》一書,我才明白原先《三國演義》裡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實,但我也很欽佩羅貫中,能寫出那麼好看的篇章。易中天教師說火燒博望坡,空城計都是不真實的,但火燒新野是劉備的傑作。諸葛亮最大的貢獻是說服孫權,聯吳抗曹。諸葛亮不僅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他還是傑出的發明家。他潛心鑽研,發明了連發的弩。可是我最佩服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看完這本書後,我更深地了解了這兩位三國歷史人物。此外,我還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關羽。關羽是一員虎將,可是他把荊州給丟了。這個原因,經過易中天教師的分析,令我大吃一驚。原先關羽也有缺點。我以前一向認為關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關羽在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為了爭得功名,擅自做主,進攻樊城,雖然水淹七軍,可過於輕敵,沒想到,東吳呂蒙白

  衣渡江,巧奪荊州。最終,關羽兵敗麥城,走投無路,關羽連同他兒子一齊被孫權所殺。分析關羽這個杯具人物失敗的原因,易中天教師認為關羽這個人一是很驕傲,二是對部下太嚴,三是他太輕敵,做事疏忽大意。他在離開荊州攻打樊城之前對自我的一個部下竟然這樣說,看我回來怎樣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蟬,敵人一來能不投降嗎關羽為什麼能當荊州守將呢因為整個蜀軍就他一人會訓練水軍,並且他文武雙全,工作本事強,加之劉備過於信任他。

  經過這三個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圍繞這個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實,三國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它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教訓。《品三國》裡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確實是一本好書。

  品三國讀後感(六):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當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當然三國裡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雲,周瑜,魯肅,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奸雄的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整個團體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我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提議為自我所用,並且賞罰分明。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知人善用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夠使集團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能夠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本事,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我該做的事情,做到了,並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的。

  經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樣用人。

  品三國讀後感(七):

  在中國4大名著裡,我一向覺得三國寫的最好,也對它最感興趣。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事件和戰爭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擬的。

  易中天因為《百家講壇》而一炮走紅。的確,他講的三國很好,其中也夾雜著現代幽默。之前我看過《百家講壇》其他歷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講課。而易中天的講評更像是評書。

  《易中天品三國》還原了真實的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與人們眼中《三國演義》裡人物形象有些許差別。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學把他們污衊了。例如曹操,周瑜。《易中天品三國》採用的是各位歷史學家和歷史上的資料,還了「奸臣」一個清白,也寫出了蜀國大將的許多文學沒寫出的錯誤。比如,書中寫到: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十分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十分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為妒忌別人而被氣死。

  《易中天品三國》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

  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我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

  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對這種評論很反感。但總之電視前和讀者中的保守派是佔少數的。

  品三國讀後感(八):

  經過一個暑假,最終把易中天寫的《品三國》上、下冊都看完了。以前經過《三國演義》只明白他們是哪國的,參加過什麼戰爭,但我看完了《品三國》之後,他們的任務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國中的「智多星」諸葛亮來說吧,他在我們心中就像智商高達165的愛因斯坦一樣,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諸葛亮用了「空城計」逃離了一場災難,可是易中天教師經過多方面的分析,認為諸葛亮並沒有用空城計。因為按照司馬懿的性格,會派幾個士兵闖進城池,並把城池上裝扮成老人的諸葛亮射下來。並且諸葛亮也是一個為人謹慎的人,不會做出「空城計」這種冒險的計謀。易中天教師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學依據啊。

  易中天教師的剖析不僅僅具有科學依據,還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師筆墨花費最多的曹操來說吧,他並非僅有雄霸的臉面,他還有英雄面,以及對家庭的溫柔面。使我對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根本不是民間傳說奸詐的曹操,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記住易中天教師所說的那句話:「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使我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以前一向認為關羽是一位勇氣過人的英雄人物。關羽在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為了爭得功名,擅自做主,進攻吳國的樊城。雖然用水淹了七支軍隊,可是由於輕敵,被呂蒙白衣渡江,巧奪荊州。最終關羽兵敗麥城,走投無路,關羽連同他兒子一齊被孫權所殺。易中天教師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一是輕敵,二是驕傲,三是對手下太嚴,四是疏忽大意。

  三國歷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鏡子,而易中天教師的《品三國》使我們解開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國人物。裡面的眾多歷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在今後不會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錯,還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書。

  雖然暑假即將過去,但我看了那麼好的一本書,也無悔了!

  品三國讀後感(九):

  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裡以往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傑。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九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臺。說它是一段歷史,說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為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三國,簡單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國的一員,意氣風發的稱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場之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發現小時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許是從最簡單的對三國的喜愛產生的。越是喜愛,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後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述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之後就開始閱讀《三國志》,想到作者能夠以史學家的身份將歷史與感情融合在一本史書真的很不簡單。當我仍然在三國的歷史琢磨的時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國》,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當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是經過三國裡面人物的鬥爭,我們能夠發現,分析戰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鬥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三國裡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為鑑,為自我在前進的道

  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為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傑,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鍊磨練自我,一步步實現自我的目標!

  品三國讀後感(十):

  中央電視臺第十頻道的《百家講壇》是我喜歡看的一檔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認識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國》,初聽的時候就覺得有意思,異常是他常用現代的一些俗語和事例來解釋三國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覺挺新鮮還很趣味:比如他把劉備這一幫人比作一個集團,認為劉備集團好比一個很有前途得民營企業,可惜缺少一個能幹得CEO,搞不清自我得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所以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職業經理人,能夠讓企業起死回生,但沒有自我的公司,他自我也不想當老闆,所以他們兩人就一拍即合了。可惜因為要上班,所以只是斷斷續續的看了幾回。

  那天在校長辦公室看到《品三國》這本書的時候,禁不住就拿起來看了一下,然後就向校長借了來,帶回家慢慢研讀了。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的開場白吸引了――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我喜歡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讀起它,就感覺到一股磅礴的氣勢,讓人覺得胸襟豁然開朗。

  再看下去,又發覺有很多與我原先認知的三國並不一樣,比如說劉備這個人物,從電視劇中了解的劉備是個重義氣,會用人的好領導,而易中天先生卻認為「他跑得比兔子還快」,讓人感覺他並不仗義,其實我對他也沒什麼好感:懦弱、無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們幫他撐著門面。有時也替這些英雄們不值啊!

  《三國演義》是一杯濃濃的咖啡,《品三國》讓我讓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品三國》讓我們了解到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理,如果你對三國也有點興趣,那也來讀一讀《品三國》吧!

  品三國讀後感(十一):

  過去,我對三國的歷史一無所知,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後,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趨勢也有了必須的了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當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為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為「民間形象」。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一樣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一樣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後,對於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有的人說那個演員扮演得十分好,有的人卻說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麼判定呢?你明白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麼樣貌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確定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於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的人。可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所以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

  回過頭來看三國歷史。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它有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有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實際上,「三國時代」是很短暫的,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到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天下統一於晉,其間僅有短短六十年時間。人們講述「三國歷史」通常是從「三國時代」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說起。「三國歷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許多都不屬於「三國時代」,例如曹操、關羽、張飛、周瑜,還有魯肅等,他們都屬於東漢末年;而真正屬於「三國時代」的`就僅有諸葛亮、劉備、孫權、曹丕等。而劉備卻在「三國時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這部書,從魏武揮鞭到孫劉聯盟,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把三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說到三國,人們都會想到裡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

  說到曹操,大家再熟悉可是,他是三國歷史中首當其衝的人物。然而在當今社會,他是三國史上罵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說他是「奸賊」。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揮鞭》中,易中天先生專講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佔了整部書的四分之一,可見曹操在三國歷史中的份量。大多數的人不喜歡曹操,是因為他們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這些都是民間形象。大多數人看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國演義》是專貶曹操的。其實《三國演義》也不完全是貶曹操,裡面也有褒揚他的成分。這是文學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個歷史人物應當看他的歷史形象。歷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卻最讓人琢磨不透。他曾被許劭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賊」,而是「奸雄」。他年輕的時候還是挺效忠大漢王朝的,正當東漢末年,漢室傾頹,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對自我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這也是他在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只可是之後隨著政治力量的強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來,甚至想統一天下就有之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易中天教授對他的評價是:可愛的奸雄。

  再說諸葛亮。古今中外,讚揚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們的崇拜,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這說明諸葛亮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都很好。

  關於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數都來自《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例如「空城計」,這是《三國演義》中家喻戶曉的典故,這個故事在《三國志》中也提到過,但之後在裴松之作注的時候被駁回。其證據是:諸葛亮屯兵陽平的時候,司馬懿官局荊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陽戰場。所以「空城計」是靠不住的。在《品三國》上部的最終,易中天教授寫了一篇附錄叫《心平氣和說空城》,專門對「空城計」做了探討,發表了他獨特的見解。

  而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軍事才能卻是值得懷疑的。例如赤壁之戰,這是三國史上的一次最大戰役,它改變了三國的歷史,了解三國的人都明白。而從文學典故中看來,這場戰爭的勝利主要歸功於諸葛亮的「借東風」,然而杜牧在《赤壁》這首詩中卻說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索十二喬」,「借東風」的實際上是周瑜,不是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孫劉聯盟;他對劉備集團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這些都是政治功勞,所以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與外交家,未必是傑出的軍事家。

  所以文學形象往往大多來自民間形象,而深入研究歷史,注重的應當是歷史形象,將歷史「還原」。

  歷史有三種形象,也有三種讀法。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歷史意見」;一種是站在今日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時代意見」;還有一種是站在個人的立場看歷史,這叫「個人意見」。在《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站在平民立場,運用三維結構講述三國故事。

  通常說「讀史使人明智」,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能夠展望未來,也能夠從不一樣的角度折射出不一樣的人性。在三國歷史中,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不一樣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命運。有時人算不如天算,事態往往不向人們預料中的發展。正如《三國演義》中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聯合抗曹的孫劉聯盟,由於爭奪荊州而徹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終導致劉備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託孤」。

  劉備剋死永安之後,繼位的劉禪昏庸無能,蜀漢的政權只能由諸葛亮管理。然而,由於士族階級的壓迫,作為三國當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漢卻最先滅亡。再加上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實在讓人痛惜。所以有時候歷史上的一些偉大人物是很孤獨的,諸葛亮同樣如此。就連崇拜、緬懷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張的「興復漢室」,耿耿於懷他的「出師未捷」,而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則少有人提起。。又比如曹操,大多數的人只記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記住過他對大漢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發出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嗎?他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也反映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嗎?

  三國故事中的許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比如孫權,十八歲繼承父兄的家業,有最初被人們瞧不起,變為深得人心,最終靠自我打拼出一番天下。又如諸葛亮,我們應當學習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遠見。又如曹操,儘管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輕的時候依法執政,為國盡忠職守。曹操的謙虛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他總是失敗之後檢討自我,成功之後獎勵功臣。所以他才能戰勝袁紹,許多袁紹的謀士之後都投奔曹操,例如許攸。

  其實三國是很短暫的,它實質上是從東漢到晉的一個過渡時期。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一向謀略發展成為帝國的統治階級,但最終沒有實現。天下最終統一於晉,而晉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權。

  所以三國歷史實質上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為統治階級卻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擋的歷史。而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終被晉統一。魏、蜀、吳三國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他們與士族階級有矛盾,有鬥爭。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然而最終相繼滅亡。

  易中天先生說:「歷史是能夠釀酒的。」但歷史也有可能釀成醋,而釀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還有藥酒。關鍵在於醞釀的過程。通讀歷史,不僅僅要了解歷史事件,更應當從已了解到的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去體會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國》讀完了,也明白了三國是一段怎樣的歷史。一切都成為了過去,但過去的卻能成為對未來最好的鑑證。歷史是漫長的,還有許多歷史的真相我們無從探索。我們應當做的是對我們已探索、了解到的歷史,以史為鑑,經過了解歷史,明確人生理念,加強自身修養,從前人的失敗命運中總結經驗。

  品三國讀後感(十二):

  最早接觸四大名著時,對《三國演義》並不感興趣,覺得一群男人追逐權勢,爾虞我詐,戰火四起,不及《紅樓夢》的婉約纏綿,也沒有《西遊記》的光怪陸離。幾年前偶然聽到過一次易中天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主講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才開始覺得之前自我的想法是那樣的淺顯幼稚。幾年之後,借著這次機會,再次深入全面的閱讀一下《品三國》,依然是感觸良多。

  那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裡以往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傑。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就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臺。說它是一段歷史,說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為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易先生的《品三國》獨闢蹊徑,妙說歷史,巧妙地運用通俗的語言,趣味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平常的一段歷史從在他筆下儼然活靈活現一般,象評書一樣繪聲繪色,又象電影剪輯精練流暢。忽然一下愛上了這段盪氣迴腸的歷史。

  《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後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述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品三國》一書中,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當怎樣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是經過三國裡面人物的鬥爭,我們能夠發現,分析戰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鬥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三國裡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為鑑,為自我在前進的道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為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傑,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鍊磨練自我,一步步實現自我的目標!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那裡有天下紛爭,群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三國給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邁,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坂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可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我: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終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跳了出來,他用現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歷史,雖然不必須正確,但他仍被廣大民眾所理解和歡迎,正如他自我所講的那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他使更多的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也是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許多人恍然大悟:原先歷史也能夠這樣讀!這個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為《品三國》。

  易中天,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從《百家講壇》走出來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收到的評論大多是溢美之詞,如五月槐花,香氣飄飄。在網上,竟然有網友放出話來:嫁人就嫁易中天!當然,易中天的魅力也著實讓人著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溫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這些都能夠從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比如他為了形容項羽是婦人之仁,對虞姬和自我的戰馬十分有情意,他就說:項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那時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了。一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當然也有不一樣的看法,於是,眾多熱門話題再次被放到檯面上被人們熱烈討論著,品味著。

  從此,三國不再只為史學家和軍事家所津津樂道,更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並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異常是各公司的老闆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業的人也紛紛參看。據一些例子,在曹操事業剛起步時,他的用人策略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就值得我們去借鑑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名至實歸,更重實際。德才兼備,唯才是舉,重用清官,不避小貪。這些政策時隔多年仍未許多專業人士所採用,《品三國》讓我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

  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說對三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明白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事件,具體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易教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例如曹操並不僅僅是冷酷奸詐,而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梟雄,他善於發掘人才,利用人才,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我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提議為自我所用,並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經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為什麼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

  在各界人士關注《品三國》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說這純粹是學者明星的效應,但我認為《品三國》在演繹著一個文化普及的主角,不求每個人都參透真理,只期望每個人都能讀一點真理,從這一點來看,《品三國》做出的貢獻還是相當大的。

  易中天先生說他講三國,是站在平民的立場,經過現代視野,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總的在於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引導中國老百姓,使老百姓明白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文化,什麼是人性。從現代學術的觀點,這是對人類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文學、民俗學、倫理學的綜合運用。人的本質性,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品三國》延續了三國的精彩,三國的璀璨,三國的傳奇。

  品三國讀後感(十三):

  每當拿起了《品三國》這一本書的時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煙四起的年代了。三國爭鋒,三分天下。蜀漢佔人和,北魏佔天時,東吳佔地利,誰也不肯讓誰。我在這本書更是佩服諸葛亮的機智,關羽的萬夫當之勇,劉備的仁義……

  這本書告訴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驕傲。這在三國中不止出現了一次。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而曹操僅有不足十萬人馬。但這場卻是曹操的不足十萬人馬勝利了。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卻讓東吳三萬人馬丟盔棄甲。還有劉備的復仇之戰,劉備不理解東吳的和好,最終還是一樣的結果,劉備八十萬大軍又被陸遜燒得片甲不留,最終連劉備也氣絕白帝城。這場戰鬥最可惜了,劉備有諸葛亮,還有三員虎將:趙雲、黃忠、馬超。可劉備太意氣用事了,還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結果損兵折將還搭了自我的性命。

  我喜歡讀《三國演義》,我喜歡讀《三國演義》中的人們鬥智鬥勇。《三國演義》還告訴了我們處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動。諸葛亮向魏軍挑戰,可是魏軍閉門不應。結果諸葛亮因為過度操勞,病死於五丈原。

  而魏軍保住了城池,最終收復了天下。雖然最終讓司馬家族當了皇帝,可是這也是歷史必然。

  一個不太近如人意的結局,幾分悲傷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劉備沒有贏,治國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氣概孫權也沒有贏。誰也沒有贏,如果說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該是處於水深火熱的黎民吧。也許這是的結局吧,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吧。多少人在讚嘆赤壁之戰的壯闊,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這八十萬魏軍呢?恐怕沒有多少吧,戰爭的代價就是生命。

  我認為大家都因去讀《品三國》,去聽聽易中天先生的別樣三國。如果一個人能夠讀透《品三國》他辦事必須會成熟得多,周詳的多。讓我們回到當年,回到那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

  品三國讀後感(十四):

  為了花話費,一向在買電子書,也算有收穫吧,一個月看了三本書,寫寫讀後感吧。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卻沒有看過原版書籍,當時拍出電視劇,小時候跟著爸爸哥哥看電視劇版本的,深深的被他們的兄弟情義所感染吸引,可是最終英雄們的結局卻讓我傷碎了心,決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向也沒有再看過,然而這次鼓足了勇氣看易中天的《品三國》,藉此了解下未知的歷史。

  讀著讀著,慢慢的對易中天詼諧幽默的語言所吸引,喜歡上了這段有喜悅有憂愁又有遺憾的三國歷史。

  不管是從爺爺奶奶,戲劇,電視劇中,感覺到的曹操都是個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對象,然而讀完《品三國》,曹操卻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氣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氣,以及他為了自我的目標能夠隱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夠成功的人,都有自我獨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對部下的信任,還有他那一絲的小做作,都讓他無愧於「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稱謂。

  當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對待他的部下,他很會裝,包括劉備,能夠經過自我的表現(或許他為了大局壓抑自我內心真實的想法),能夠贏得眾謀士,將士的信任,這真的很重要。在此刻依然需要,我越來越覺得這個社會就是如此,很少人會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來,每個人都在計算著自我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對你很客氣很尊重,或許是因為你對於他還有利用價值,所以人與人之間,很黑暗。有一兩個真心朋友足矣。

  雖然劉備,給我的感覺一向很窩囊,哭哭啼啼,可是劉關張三人的情誼很感動人,在劉備不得意時不離不棄,能有幾人做的到。

  孫權,我一向比較喜歡,18歲撐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艱難的走下來,其中的艱苦,恐怕僅有他自我明白。可是如果只靠他自我恐怕也很難在追隨孫堅孫策建功殺敵的老英雄們中確立自我的威信,多虧了魯肅跟周瑜的力挺啊!一個人作戰還是難成大事的!

  或許古代的君王無論年輕時多麼的英勇神武,英明決斷,到了晚年,對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內心的恐慌,變得暴戾乖張,導致他們錯殺忠臣,殘害忠良,殺害自我的骨肉。。。不得不說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偉大是熬出來的》,馮侖教師的力作,很實在,句句經典。馮侖教師拋棄了安逸的環境,放棄了能夠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決然的選擇創業,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我放到最低。如果沒有做好吃苦當孫子的準備就不要創業。我想我沒有準備好,我抹不開情面,厚不起臉皮,吃不了苦,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礙,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偉大是熬出來的,人生就是如此。折騰是一種奮鬥的心態,努力的在實現自我的目標,而熬,是在無法前進,人生必須原地踏步時,必須堅持的一種無奈心態,可是為了繼續,卻必須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麗令人注目,因為她度過了黑暗的獨處。每個人成功的背後都是艱難的過程,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可能因為馮侖教師是搞房地產的,關於房子說了很多,的確,年輕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頭,不斷的還房貸,變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輕人就是要吃苦,年輕人吃苦不叫罪,因為年輕力壯,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復,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輕時,奮鬥吧!

  我個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奮鬥好久依然買不起房,我想,我會選擇裸婚,沒有房子,難道就沒有感情嗎?我覺得並不是因為房子心裡才覺得踏實,而是那個你愛的人是不是能讓你覺得踏實!跟相愛的人一齊吃苦也是甜的。

  感情與麵包,生活不能僅有感情,沒有麵包,因為感情會為了生活而變味,可是生活不能僅有麵包沒有感情,否則麵包吃起來,會是發黴的味道!

  品三國讀後感(十五):

  讀書時曾看過《三國演義》,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精彩的鬥智鬥勇,就像是昨日的事,這是演義的版本。看了易先生的《品三國》上冊,剛僅有上冊,就覺得真是與眾不一樣。不是簡單的對歷史史實的簡單描述,不是一個說書人或者是旁白,而是以哲學的眼光來看待在那個時代發生的事和英雄、奸雄、梟雄。大多數的篇幅是經過發生的歷史事件,不管是史實,還是野史的記載,來讓我們看懂所處那個時代的人的為人處事。易教授以現代人的思考事務的思維來理解歷史人物的決斷與處事風格。以史為鑑,聯繫當代的事物,不是主觀或者客觀的來看待歷史,而是象第三者,不以正反兩方的觀點來確定。易教授以三國的故事來教我們怎樣在現代社會打造自我的一片天地,怎樣象諸葛孔明那樣成為人中之龍,運籌帷幄於世間;怎樣象曹操那樣堪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的一生可謂深謀遠慮、精明至極,放著現成的皇帝不當,從公元189年起兵開始,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徵袁紹、平烏桓、滅劉表、驅孫權、定關中、擊劉備,一向都是以所謂的「興義兵,誅暴亂,朝天子,佐王室」為經營發展戰略的。

  當公元200年,曹操大敗袁紹於官渡,袁紹的很多輜重、圖書和珍寶都落到了曹操的手上,其中就包括自我手下一些平日裡的管理層幹部暗地裡寫給袁紹的書信。白紙黑字,鐵證如山,但凡與袁紹有過書信來往的人,無不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然而曹操卻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付之一炬。曹操之所以這樣做,應當是經過了慎重的思考和權衡:首先,當初官渡之戰之前,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袁紹一方,連曹操自我都自身難保,何況手下的其他人呢!其次,要肅清「階級敵人」,又何等容易,明哲保身的想法究竟牽扯了多少人?又要處理多少人?再者,執法措施一旦出臺,必將挑戰和打破法不責眾的世俗框架;最終,自我目前是創業階段,需要保存實力,不如賣個人情,統統不予追究好了。這樣一來,讓那些心中有鬼的人,就會感激涕零;而其他旁觀者則更會死心塌地地效命。

  同樣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袁紹由於不聽謀士田豐的進諫和提議而導致戰爭失利,居然不認真分析總結失利的原因和思考時局,而簡單任性為了挽回面子,竟然殺害了謀士田豐。像袁紹這樣只會用新的錯誤去掩蓋舊的錯誤,而絕不會認錯,更不會公開認錯。

  孫子兵法曰:「善奕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比較曹操和袁紹兩位操盤手在管理的危機面前卻表現迥異:一個虛懷若谷、處事謹慎;一個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在關鍵時刻的危機化解和困難面前,曹操始終能夠著眼於全局,而袁紹卻始終過分計較「謀子失利」的心結,由於無法理解、運用正確的危機化解和管理的手段,所以最終也不能擺脫頹勢局面和心理陰影的束縛和困擾。即便是時空逆轉,如果有機會安排兩位操盤手(曹操和袁紹)坐下來對弈一局,相信袁紹可能也不會取勝!

  諸葛亮本是世家子弟,只因家道沒落,只得棲身山野、躬耕於南陽。諸葛亮雖然耕耘壟畝於山野,可是卻有著極其遠大的職業規劃和個人夢想,一向以管仲和樂毅為崇拜偶像,等待時機、蓄勢而動。

  諸葛亮除了以「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休養生息,還在制定自我的職業發展規劃,並且努力營造和經營自身的行業口碑、職業條件和職業資源,比如諸葛亮首先得益於荊州名流司馬徽和龐德公的賞識(司馬徽還送給了諸葛亮「臥龍」的「榮譽稱號」),諸葛亮能夠認識劉備,更是好友徐庶客串「獵頭顧問」的極力推薦。

  經過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漫長積累後,諸葛亮擁有了個人品牌和「獵頭顧問」的推薦。可是在「三顧茅廬」的時候,作為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和成功案例的「待崗青年」諸葛亮時年26歲,而「資本方老闆」46歲的劉備還是相當謹慎的,一則,他想不通諸葛亮作為劉表的外甥,諸葛亮為何不去到比自我強大的劉表的企業去應徵上崗?二則,當時荊州的人才市場嚴重呈現供過於求的局面;三則,由於劉備悅人無數,所以根本沒有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裡;四則,諸葛亮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和個人成功案例。至此,諸葛亮的第一次面試理所當然地沒有到達夢想的效果,第一次面試完,諸葛亮並沒有以「絕對的優勢」從扎堆的候選人當中立即脫穎而出。

  究其原因,雖說劉備企業當時急需經營管理人才,但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他需要的是一個管理層團隊,並不是要借引進一位高級管理人員畢其功於一役,以待扭轉乾坤。而諸葛亮卻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和成功案例的候選對象,他更需要劉備企業給予他的這個平臺,釋放自我的才能,相比之下,諸葛亮的選擇空間更小,甚至別無選擇。

  歷史的玩笑,帶我們回到現實中,無論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是純屬子虛烏有,還是刻意杜撰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今日這樣的爭議沒有任何現實意義。不妨借古於今,對於我們今日的職業經理人還是起到了醍醐灌頂的作用。即便是職業經理人自我認為自我是價值不菲的千裡馬,可是更應當想到,「千裡馬常有,而伯樂則不常有」的客觀事實。人力資源的絕對價值是不存在的,人力資源價值和資本在天平的兩端是永遠不可能對稱和平衡的,無論是在夢想還是現實中,也很難做到構成絕對的賣方市場。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