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風土民俗(中原春節風俗)
2023-10-16 04:03:42 1
過年的風土民俗? 火燒祭灶 臘月二十三,小年下,祭灶是大事灶王爺是一家之主,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間祭灶一般用灶糖,大麥芽熬煮而成,故又名麥芽糖、膠牙餳(糖),「膠牙」者,因其入口粘牙之故也唐白居易《元日對酒五首》詩云「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說的就是古人用灶糖祭灶的習俗,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過年的風土民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的風土民俗
火燒祭灶
臘月二十三,小年下,祭灶是大事。灶王爺是一家之主,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間祭灶一般用灶糖,大麥芽熬煮而成,故又名麥芽糖、膠牙餳(糖),「膠牙」者,因其入口粘牙之故也。唐白居易《元日對酒五首》詩云「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說的就是古人用灶糖祭灶的習俗。
灶糖隨處可見,不稀奇,用火燒祭灶,較為少見,主要流行於南陽、洛陽、焦作等地。火燒,即燒餅,是中原常見面點。祭灶火燒用糖做餡兒,其功能與灶糖相似,都是希望灶王爺「吃」了以後嘴甜如蜜,到天庭只揀好聽的說。祭灶火燒的數量,各地略有差異。修武按家中人口烙祭灶火燒。在沁陽等地,則必須烙十八個火燒,據說灶王爺全家共一十八口,故需要準備十八個火燒,讓灶王爺全家帶著路上吃。
大年初一喝「頭腦」
「南米北面」。中原屬麥作文化區,年初一多食水餃,又稱扁食。初一食扁食,較早見於明劉若愚《酌中志》:「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浸以成俗。然而河南有些地方偏偏不吃扁食,喝「頭腦」。流行於豫西地區。
頭腦做法分兩種:一種是1917年《洛寧縣誌》記載,「豆粉煮汁使凝,切做小方塊,和肉羹烹之」,從這段記載看,頗類似洛陽老城流行的豆腐湯;另一種是將紅薯澱粉加水,熬製成半透明的黃色涼粉,配以蒜苗、粉條、白菜,加水調作料煮熟食之。
至於為什麼叫「頭腦」,也有兩種說法,《洛寧縣誌》認為這是新年第一餐,取「開頭」之義。另一種說法認為,喝了以後新的一年頭腦清楚,不糊塗,有「補腦」功效。
營坊村提前過大年初一
這是當地的民間傳說。營坊村位於南陽方城縣城(老縣城)城南二裡,相傳清代有位將軍餘伯益,因為平定「三藩之亂」立軍功,被封為鎮國將軍,率部駐紮於此。營坊(營房)村名即由此而來。餘將軍愛民如子,經常接濟百姓,深得鄉民愛戴。每年大年初一,餘將軍都要到屬下各營區巡視,與士卒共賀佳節,家裡人為了照顧他的習慣,遂將家中大年初一的祀典提前到臘月三十舉行。將軍去世後,當地百姓感念將軍恩德,紛紛效仿,形成了提前一天過大年初一的習俗。
春節「罵社火」
過年了,大家總喜歡說些好聽的,討個吉利。河南偏偏有兩個村莊,以春節罵人為樂。這就是靈寶陽平鎮東、西常村。東常與西常比鄰而居,平時和諧共處,相安無事。一到春節,就變成兩隻「鬥雞」。互相出社火,罵對方,這種以罵為主的社火,當地稱之為「罵社火」。
「罵社火」通常於正月初五過後開始,一個村先出社火,組隊去罵對方,罵的方式有單人罵和雙人罵兩種。單人罵採取順口溜,雙人罵有點像說相聲。內容都是關於對方村裡過去一年裡發生過的「糗事」。罵社火有個規矩——許罵不許還,當對方正在罵社火的時候,只能洗耳恭聽,不許還嘴。想返還也行,需另擇吉日出社火,罵他個「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意思的是,兩個村莊年年互罵,卻不見失和,相反,越罵關係越親。「罵社火」也因為其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