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對聯的講究有哪些(從民俗文化方面談對聯的來歷以及貼對聯的講究與禁忌)
2023-10-15 22:20:27 3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兩句詩出自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們先從字面上說說它的意思:
在轟隆隆嘹亮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我們又迎來來嶄新的一年,和暖的春風開始吹遍了大地,人們打開窗戶迎著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欣賞著美麗的春色。
春天裡看那初升的太陽照耀著走入新年的千家萬戶,人們早已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了新的桃符。
在這首詩裡,元日是舊曆新年正月初一,即春節。古代是沒有陽曆的。陽曆即西曆,是從1912年的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實行的,與陰曆合起來使用,叫陰陽合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直沿用至今。
裡面的爆竹也有來歷,我們後面再詳細敘述。古人沒有火藥,因為火藥還沒有發明,火藥是東漢煉丹家偶然發明出來的。古人用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詩裡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詩裡的桃指桃符,古代一種風俗,上古時,黃帝架下兩位力神神荼、鬱壘,皇帝讓他們保護黎民。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就是早期春聯的雛形。桃木可以闢邪大家都知道。
我們從這首詩作為引子,簡單地從年的來歷說說對聯的來歷。
據說很久以前有位叫年的怪獸,經常來人們居住的地方危害鄉裡,不僅讓人們貢獻牛羊等供品,每年到最後一天的夜裡還讓人們供一位美麗的女子作為它的新娘供它受用。先供它蹂躪,然後吃掉。每年最後一天,都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受害。有一年,到了大年三十,輪到一位老兩口所在的村子提供新娘。老兩口有一位獨生女兒,貌若天仙,十裡八裡絕對挑不出第二個來。她勤勞善良,不想讓其他姐妹們受害,於是主動提出去做年的新娘。老兩口雖然萬分不舍,為了村子村子裡的姑娘們免受其害,於是就張羅起來。這個姑娘,最喜歡紅色,平時就是一襲紅色女兒裝,仿佛是天仙下凡一般。跳起舞來仿佛是一團飛動的火焰。
這一天大年三十晚上女兒要去年那裡了,年馬上就要來了。老兩口在廳裡廳外,家門街門以及出入的小巷都掛滿了紅色的綢緞。微風吹來,綢緞隨風飄拂,整個小院和附近的街道在火光的照耀下好像一片火海一樣。為了在晚上讓綢緞更加紅豔,老兩口上山砍了許多竹子,壘起許多旺火,在晚上點著,竹子趁風著起來,火焰沖天。由於竹子又粗又大,幾個旺火也大,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噼裡啪啦聲。老兩口又拿出平時不捨得喝窖藏的百年屠蘇老酒,準備喝完跳入火中了結殘生。這百年老酒一出壇,香飄十裡。
這一天晚上,全村人都出去躲避去了,因為年身上不斷散發出邪氣,人聞見了輕則中毒昏迷,重則失去了性命。老兩口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女兒又要被糟蹋殘害了,自己也不想活了,任憑女兒怎麼勸也不離開。晚上十點,一陣大風吹來,村子裡冷風嗖嗖,陰風陣陣,天昏地暗。老兩口知道年來了,就帶著女兒在門口迎接。剛到老兩口住的巷口,喝得醉醺醺的年抬眼一看,眼前看到一片紅豔豔的火海,醺醺燃燒;聽到震天動地的噼裡啪啦的響聲;聞到了窖藏百年屠蘇酒,頓時三魂少了七魄,渾身酥軟,掉頭就跑。再也沒敢回來。
出去躲避的村民們回來,看到老兩口和他們美麗的女兒平安無事,就問怎麼回事?年沒有來?老兩口把自己的準備以及見到年的情形說了一遍。族長聽了,看了看他們準備的東西,忽然明白了:這年獸害怕紅色,又害怕噼裡啪啦的響聲。同時又見老兩口雖然中了年的邪氣,但身體安然無恙。是這些東西把年嚇跑了。於是,每到大年三十,就讓人們在院裡門前掛滿紅布,院裡點起爆竹,家家戶戶喝屠蘇酒。從此,年的怪獸再也沒有來過。所以,那些紅布或者紅綢子就成了對聯的原型,竹子也就成了對聯的原型了。
還有一種傳說就是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
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
還有一種傳說就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業期間殺人無數,即位後,晚上常常做噩夢,身體也變得極差。李世民受不住折磨,召集眾臣商議。後來丞相魏徵就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於宮門兩旁,身體才得以好轉。時間久了,唐太宗憐惜兩位將士的辛勞,於是命令宮廷畫師將兩人的形象繪製成畫,懸掛在宮門兩旁。
後來這件事傳到民間,老百姓把他們二人的畫像一左一右貼到門上,也可以起到驅邪避魔的作用。於是就成了一種習俗流傳下來。這也是對聯的雛形。
後來,道教逐漸發展起來,道士畫桃符和用桃木做桃人立在門的左右兩邊用來驅鬼怪避邪魔。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大概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了,不過有待考證。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以後有錢人仍然用紅綢紅布寫春聯。窮人們買不起布,就以紙代布,寫上字,作為春聯。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貼春聯是春節的主要風俗之一。它可以給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是我國城鄉人民十分喜愛的春節活動之一,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文學色彩的娛樂活動。 「山河萬裡紅豔共,萬戶千度新春」。幾乎家家忘不了往大門上貼一幅春聯。在爆竹聲中,人們喜笑顏開地簇擁著,把用大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到門框上或門心裡。它美化了街巷、帶來了喜氣,把春意點綴得分外濃厚。同時還有祈求祥瑞,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平安健康的意義。
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就開始寫春聯了。古時候,由於讀書識字的人少,到了這幾天,這些讀書人就會被人們奉為上賓,好酒好吃的供奉著。一個村子往往沒有幾個讀書人,而且毛筆字也要好。所以人們早早就開始寫開春聯了。寫春聯就成了比較重要的迎春活動
了。
同時,貼春聯也是一種比較鄭重的年事活動了,一般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人們就把春聯貼好了。大家族貼春聯時也有講究,光棍寡婦不能貼,因為孤單寂寞而不吉利,衝撞了喜氣和;未成年也不能貼,因為對聯是成雙成對。門口上的對聯不能有春子,有春就可能有怡紅院的嫌疑。貼對聯時,面對門,從門的右邊為上聯,古代人崇尚右為上。而且古代書寫是從右邊開始的。現代人也有從左邊貼上聯,右邊貼下聯。現在人迎合時人習俗,橫聯從左往右書寫,其實是不對的,其實古時候人們寫對聯就是從右往左寫。現在的對聯上下聯由於不按平仄書寫只要好聽就行,所以,有時候左右兩邊反了也沒什麼不對。但古代的對聯是有平仄聯律,按聯律書寫的。尾字仄聲為上聯,尾字平聲為下聯。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最重視上下聯的位置,貼不對,那就是貽笑大方,那是最丟臉的事。也有不識字的人把寫給六畜的對聯貼在門上,引起不少笑話。
當然,這些禁忌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被人們遺忘了。現在人也不怎麼重視了。但好多人家還在講究。
中華民族的對聯文化從古到今在民俗文化發展方面也經歷了從神話到實用再到文學再到時政的發展過程。
後來對聯從最初的闢邪驅鬼怪妖魔祈禱豐收祈求祥瑞的實用工具變成了文人雅士騷人墨客互相調侃,或者諷刺社會時事以及互相攻擊或者人身傷害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