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書籍讀後感
2023-10-20 00:46:12
紅色書籍讀後感(一)
《紅巖》讀後感
今天第一次通讀了《紅巖》這本書,對於這本人們口中的好書我一直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來面對,而沒想到的是參與了這次徵文比賽以後能夠有機會捧著這本紅色皮子的書頁頁地翻閱,細細地品讀。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話:「用鮮血染紅我們的旗幟」,年輕的心就此沸騰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與信仰佔領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國統區鬥爭形勢十分嚴峻,當我看到江姐回鄉下為遊擊隊送藥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溼了……雨霧蒙蒙的城牆門,木籠子裡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映入江姐的眼帘,她盡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去看犧牲者的名單,陡然發現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這種突然失去親人的感覺我實在是無法想像,這麼大的打擊她一個弱女子究竟該如何承受?書中如此描述:江姐熱淚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願再看。她禁不住要慟哭出聲。一陣又一陣頭昏目眩,使她無力站穩腳跟……但堅強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負擔著黨託付的任務,沒有權利在這裡流露內心的痛苦,更沒有權利逗留。她的腳步,不斷踏進泥濘,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漿,濺滿了鞋襪,她卻一點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著滿懷悲憤,要把永世難忘的痛苦,深深地埋進心底。漸漸地,向前凝視的目光,終於替代了未曾湧流的淚水。她深藏在心頭的仇恨,比淚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一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她在渣滓洞集中營被敵人連續多日嚴刑拷打,寧死不屈的精神給那裡所有的戰友以無窮的動力。竹籤子釘進每一根指尖,血水飛濺,我們敬愛的江姐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但她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劇烈的疼痛……是她,一個女共產黨員,平靜地在敵人面前宣布:勝利永遠是屬於我們的!
紅巖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鬥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僕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這句話說出來是多麼容易,但現在的中國人又有多少真正地從心裡感激,對下一代的教育是否會慢慢淡忘這曾經驚天動地的壯舉和犧牲,不讓孩子接觸血腥,紅巖裡的精神是否會失傳?或只是成為小學課本上一篇機械的誦讀課文?我生怕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因為身處大學,只感覺到大學裡的氛圍並不是一個澎湃激情與夢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無聊,空虛,苦悶,浮躁,整日除了學習和逛街就無事可做,相比於革命年代的青年學生如饑似渴地獲取知識的勁頭,隨時為理想,為革命獻身的熱情,我不禁為我們這一代人汗顏。也許我的觀點是片面的,但追求時尚和刺激卻是當下年輕人的口頭禪。看著眼前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腦海裡浮現的確是江姐堅毅瘦弱的藍色旗袍上鮮紅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鮮紅的旗幟在迎風飄揚,我究竟該何去何從?如何正確定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我在讀了三年大學還無法參透的。也許紅巖裡最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的精神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其具體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作為當代大學生,要身懷遠大抱負,為建設更加富強的中國和實現自我的價值而奮鬥!也許信仰不再象那個年代那麼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標卻一直牽引著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們堅持不懈,奮鬥不息!
鐵道校區趙長平同學的勇鬥歹徒的英雄事跡已經譽滿中南,我從心底裡佩服他。不僅因為他為我們中南人增了光,為我輩青年添了彩。更重要的一點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韌勁和信念。從他負傷躺在床上仍堅毅篤定的笑容裡我似乎看到了江姐就義前瘦弱卻筆直的身影。這就是新時代傳承的紅巖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大學生捫心自問,認真思考:怎樣去樹立真正的信仰並為之奮鬥?!紅巖,這面用鮮血染紅的旗幟將永遠在我心中飄揚,引我前方。
紅色書籍讀後感(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不久前,我讀了高爾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講了一個蘇維埃青年保爾·柯察金,在不斷遭受災難,不斷磨練中成長。他時刻都在為革命奉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後來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拿起了新的武器,筆,讓自己的生命怒放!
在保爾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鋼鐵一般的意志,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保爾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話。他的一生,充斥著磨難和悲劇,但是終究等來了燦爛的陽光和彩虹。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保爾那種精神,在風雨的摧殘下,不屈服,不絕望,堅持等到陽光燦爛的那一刻!
我又想到,在《開學第一課》裡的女孩孟佩傑,她雙親去世,和養母劉芳英相依為命。8歲那年養母癱瘓,她承擔了所有的活,靠微薄的病退工資生活了下去。她每天做家務,為養母按摩,要到9點才能開始作業。就這樣,她度過了這樣的2000多個日夜,直到現在。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沒有跨不過的坎,再大的雨也有停的時候!
在我們安逸的生活中,大家雖然不會有這樣的經歷,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至少應該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我們還要為自己創造鍛鍊的機會,這樣才不會在今後失敗時一蹶不振。想一想那在寒風凜冽裡盡情綻放的梅花吧,只有和風雪鬥爭,磨礪自己的身體、意志,才能讓生命怒放,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紅色書籍讀後感(三)
《青春之歌》讀後感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為他的短促方才顯得他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讀著《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跡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試想現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www.lz13.cn)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直年少有為、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麼「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買醉,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死亡,你們難道就真的這麼脆弱嗎?你們如何對得起那隨風而逝的「青春」?買醉的人酒醒後,依然迷途不返;沉淪的人乘坐的時候,卻發現青春不在空傷感;而那些輕生者,或許你們不會再有後悔的感覺,但你們留給生者的是無盡的傷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儘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衝勁,有幹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我們偉大的共產黨,迎來她90歲的生日了。翻開五千年的歷史,我發現祖國的生命,記載了多少滄桑,卻表現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嚮往!回首往昔,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祖國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為祖國心中有我們,有人民!祖國用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於祖國:永遠愛你,保衛你。
紅色書籍讀後感(四)
《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巨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複雜鬥爭,作者把這場鬥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藉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傑,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後,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後的新中農,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鬥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並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徵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然而小說並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於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誇誇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梁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願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通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緻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儘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淨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陝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於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紅色書籍讀後感(五)
《保衛延安》讀後感
《保衛延安》是一部著名的「紅色經典」,「英雄史詩」,作者杜鵬程從基層寫起,描寫了一九四七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在國民黨軍以十倍於我軍的絕對優勢兵力發動瘋狂進攻的情況下,由防禦轉為進攻,並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蟠龍鎮等有名戰役中殲滅數倍於我軍的敵人,取得了當時西北戰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輝煌勝利的故事,讚頌了無數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精神和許多解放軍指戰員鎮定自若、運籌帷幄的大將風度。
整本書以解放軍某縱隊第一連的經歷為主線,重點塑造了周大勇等人的英雄形象。「年輕的老革命」周大勇既是英勇無畏的戰士的代表,又是冷靜果斷的指揮員的代表。因為他年輕,又有對敵人無限的仇恨,他起初無法理解我軍撤出延安的舉動,但他是老革命,他還是理解了黨中央的智慧決策,逐步成長為優秀的指揮員。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形象。
除了周大勇、衛毅、張培等指揮員和孫全厚、馬全有、李江國等戰士。書中,作者還第一次描寫了彭德懷將軍的形象,也是從書中,我認識了彭德懷將軍。雖然著墨不多,但我們仍能清楚地看到一個長於作戰善於指揮,而又淳樸真誠,甘於清苦,有「人飢己飢」精神的「人民勤務員」。他是一個偉大的模範共產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好公僕,是一個偉大的人民勤務員。他關心每一個戰士和人民群眾,從不擺架子,陳興允旅長這樣轉述過他的話:「我們要像掃帚一樣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稱讚我們,抬高我們,害怕我們。泥菩薩看起來很威嚴、嚇人,可是它經不住一掃帚打。掃帚雖是小物件,躺在房角裡並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離不了它。」長期革命鬥爭的錘鍊使得他富有中國勞動人民傳統的優良品性,他樸厚、博大、真誠、正直,嚴肅卻又慈愛,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虛懷若谷的謙虛精神。他以這樣的精神品質來矢志不渝地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服務;把中國勞動人民的優良精神和共產主義的黨性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為中國走向解放、統一之路而奮鬥。
書中還從側面描寫了黨中央和毛主席運籌帷幄的大智慧,更歌頌了陝北人民對我黨我軍的擁戶和有力支援。以李老漢為代表人物,敵人嚴刑拷打、威逼利誘,想要知道我黨軍隊的去向,李老漢卻故意將敵人引入歧途,自己抱著小孫子跳下了絕壁……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我們革命戰爭的勝利也是緣於有了這樣無數的幕後英雄,一個幾乎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老百姓都可以為了真理放棄一切,這怎麼能不讓我們的心靈受到強大的震撼?
隨著「北方,萬裡長城的上空,突然衝起了強大的風暴,掣起閃電,發出轟響。風暴夾著雷霆,以猛不可擋的氣勢,卷過森林,卷過延安周圍的山崗,卷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徵戰過的黃河流域,向遠方奔騰而去……」的落幕,故事講完了,我平整了思緒,安撫了激動而又緊張的心。
整部作品對場面的描寫很細緻,不僅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了人民英雄的英勇,戰士們面對死亡時的大無畏,還描寫了人民群眾對我軍我黨的擁護和愛戴,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危難時刻的大智慧和英明決策。西北戰場的輝煌勝利,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對於戰局的正確分析和估計以及對於戰爭的英明指示和領導,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人民解放軍的艱苦英勇的作戰,陝北解放區的忠誠團結之下取得的;也是在無數個共產黨員前赴後繼,用自己的生民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鬥爭之下取得的。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對解放軍戰士和指戰員的種種精神深深敬佩,還感受到了我軍的無限智慧。無論是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還是人民解放軍,都有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和戰略轉移的巧妙做法,《保衛延安》就表現了這種智慧。正因這種智慧,才使我軍一步步地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了勝利。如果沒有它,紅軍主力可能已經在湘西全軍覆沒,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進步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精神生活也豐富了,但我們更加不能忘記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不能忘記頑強抗爭、不畏艱險、越挫越勇、無畏犧牲的中華精神,以及審時度勢、英明決策的大智慧。多讀書、讀好書,讓我們的心靈在其中得到了洗禮,樹立了更加遠大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學習、克己奉公,圍繞黨,在黨的領導下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而自強不息!
紅色書籍讀後感(六)
《紅日》讀後感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一本叫做《紅日》的書。合上書,我的思緒卻早已飛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硝煙滾滾的年代。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我們的中華民族展現了她不畏艱難,奮力拼搏的精神。
在偉大的背後,是那些人民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建起了新的長城,換來了民族的崛起。在讀這本書時,仿佛我也來到了戰場上。只見遠處解放軍正與禽獸般的侵略者英勇地搏鬥著。空氣仿佛也被染成了血紅色,訴說著日本鬼子的滅絕人性。
在故事中,蔣介石帶領著自己的「王牌」74師,卻被共產黨消滅了。在激烈的戰鬥中,劉勝受傷了,但是他臨死前還關心著前線的情況。最終,人民解放軍在戰役中,靈活地運用毛主席偉大的戰略戰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那腥風血雨的戰爭歲月裡,有多少誕生在中華大地的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頑強不息的鬥志以及他們寶貴的青春熱血,高舉起革命的火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出生入死,為新中國灑下了血汗。
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我們應該學習烈士們的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