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除尿裝置及其尿液接收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22:39:39 1
專利名稱:自動除尿裝置及其尿液接收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動除尿裝置及其所用尿液接收器,適用的對象有行走不便的老人、住院病人、殘疾人士、以及其他一些不能自行控制膀胱或者清除尿液的人員。
背景技術:
通常,老人、殘疾人和因受傷或疾病住院的人員有時不能自主控制膀胱或自行清除尿液。這些情況下,通常直接往膀胱裡插入導尿管以排出尿液或者使用紙尿布。
當導尿管直接插入膀胱時,使用者會感到極大不適,甚至可能傷害尿道或膀胱以及發生感染。因此需要專業人員和使用特殊消毒的器具。
長時間使用紙尿布可能導致尿液洩漏,感到不適,尿布潮溼,或者引起諸如皮疹之類的皮膚疾病。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必須頻繁地更換紙尿布,這樣會給使用者和護理者都造成相當的身心負擔。天天如此,這些身心負擔成為一種大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為了解決上面列舉的一些問題,開發了一種自動除尿裝置,這種除尿裝置利用一個尿液接收器和真空泵來抽吸尿液,並經由一根排尿管將尿液導入一個尿液儲藏罐中。該自動除尿裝置使用一個尿液檢測傳感器來檢測排尿情況和驅動真空泵。對於尿液檢測傳感器,有多種可行的尿液檢測方法,例如基於排尿引起的一對電極的電傳導的檢測;基於排尿引起的排尿管內部壓力變化的檢測;以及基於排洩物中臭味成分的檢測。基於排尿引起的排尿管內部壓力變化的檢測和基於排洩物中臭味成分的檢測將使裝置複雜化,因而成本高。因而,從實用的角度看,基於一對電極的電傳導的尿液檢測是有效的。
這種帶有使用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的自動除尿裝置已經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平07-171182和10-85275中公開。
自動除尿裝置的尿液接收器的頂層下面有一塊方便尿液通過的非織造織物尿液吸收層。組成尿液檢測傳感器的一對電極位於頂層和尿液吸收層之間。為了收集較大區域的尿液,尿液吸收層的下面設置有形成尿液流動通道的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有時尿液吸收層或者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無法接收尿液,尿液留在原處。當佩帶者改變姿勢或者他/地的重心變化時,這可能會導致未被收集的尿液往尿液檢測傳感器處滴漏。
由於殘留尿液漏出,帶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變得導電,檢測出尿液的存在,並驅動真空泵。當佩帶者沒有排尿而真空泵以這種方式被驅動時,佩帶者會感到不適,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他/她不能舒適地使用該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自動除尿裝置,其能夠防止殘留尿液引起真空泵的不正常操作,即使是使用具有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還提供一種用於這種自動除尿裝置的尿液接收器。
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在頂層和尿液吸收層之間設置有一塊無滲水性的帶漏鬥狀孔的防尿液倒流層;構成尿液檢測傳感器的一對電極設置在頂層和防尿液倒流層之間。防尿液倒流層上成形許多漏鬥狀的孔。
在本發明中,尿液檢測傳感器位於帶有許多漏鬥狀孔的防尿液倒流層上(在頂層側)。因每個漏鬥狀的孔都有一個大開口區域,排放的尿液能夠輕易地從頂層流向尿液吸收層,而由於每個漏鬥狀的孔還有一個小開口區域,排出的尿液不能輕易地倒流。這是因為尿液吸收層上的尿液有表面張力。
圖1-6是顯示本發明的自動除尿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是整個裝置的透視圖,圖2是該裝置除去部分尿液儲藏罐及其蓋盒後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尿液接收器的分解透視圖,圖4是沿圖3中線A-A的的尿液接收器的剖面圖,圖5是防尿液倒流層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尿液檢測傳感器的透視圖。圖7-9是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尿液檢測傳感器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吸收尿液的尿液接收器被附著在裝置佩帶者的排尿部位。尿液被尿液接收器吸收後,經由一根排尿管導入密封的尿液儲藏罐中。尿液儲藏罐中設置一尿液搖晃控制裝置以控制排放的尿液的搖晃或波動動作。真空泵吸取尿液儲藏罐內部的空氣,以便尿液被抽入尿液儲藏罐中。尿液接收器包括具有一個連接排尿管的排尿孔的不滲水支撐層;被支撐層夾持的用於吸收尿液的尿液吸收層;位於支撐層和尿液吸收層之間的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位於尿液吸收層和頂層之間的帶有多個漏鬥狀孔的防尿液倒流層;位於頂層和防尿液倒流層之間的帶兩個矩形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電極遇到尿液後變得導電。
圖1-4是顯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是本發明自動除尿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該裝置除去部分尿液儲藏罐及其蓋盒後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尿液接收器的分解放大透視圖,圖4是沿圖3中線A-A的的尿液接收器的放大剖面圖。
圖1-4顯示了尿液包作為尿液存儲容器置於尿液儲藏罐內部的實例。雖然尿液接收器1在這些圖中顯示為平坦結構,而事實上它在與佩帶者襠部接觸的表面上象漏鬥一樣內凹,它的寬度在沿縱向(佩帶者的前部和後部方向)的中部要窄一些,如圖1和圖3所示。尿液接收器1因而形如沙漏,從而與佩帶者的襠部吻合。
圖1所示的尿液接收器是從上在下看與佩帶者襠部接觸的表面的視圖。尿液接收器的內部設置有一個吸收排放的尿液的尿液吸收層3和一個尿液檢測傳感器4(電極4a和4b)。尿液吸收層3的下面設有珠狀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3a。有時把一組尿液吸收層3和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3a一起合稱為尿液收集部件3。
尿液接收器1上有褶襉5。褶襉5具有防止尿液從側面漏出的三維結構。尿液收集部件3和尿液檢測傳感器4的結構是為了在佩帶者前後部方向上長度夠長,中部為他/她的襠部,以便從較大區域檢測和收集排出的尿液。排尿管6連接到尿液收集部件3的中部。信號線7連接到尿液檢測傳感器4。另外,排尿管9和信號線10連接到可攜式除尿裝置8,接頭11連接到排尿管9和信號線10的各一端。
接頭11能夠通過一次操作將排尿管6連接到排尿管9,並將信號線7連接到信號線10。使用尿液接收器1一整天或者排便弄髒後,可將尿液接收器1從接頭11處脫離開可攜式除尿裝置8,廢棄處理,以便佩帶者換上新的尿液接收器1。
如圖3所示,尿液接收器由一個支撐層12,尿液收集部件3,帶漏鬥狀孔的薄層13,一個尿液檢測傳感器4,一個緩衝層14和一個頂層15組成。褶襉5由非織造織物製成,水不能穿透。褶襉5的形狀和結構使其能夠沿著頂層15的縱向輪廓線朝內側傾斜排列,由諸如熱密封等方法膠合。褶襉5的高度大約為15mm。這些傾斜的褶襉5防止尿液因佩帶者移動或重心變化而從側面洩漏。
支撐層12由諸如泡沫聚乙烯層的柔韌性材料製成。在由尿液吸收層和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3a組成的尿液收集部件3中,形成一個流動通道3b,如圖4所示。該流動通道3b用作收集尿液的小吸收空間。另外,支撐層12上形成一個排尿孔12a,排尿管6穿過這個排尿孔12a。排尿管6由諸如軟樹脂的軟性、柔韌的材料製成。如圖5所示,防尿液倒流層13由聚乙烯膜製成,無滲水性,帶有漏鬥狀孔18。
構成尿液檢測傳感器4的電極4a和4b被膠合併以與電極支撐層36平行的方式排列。具有高滲水性的電極支撐層36由薄熱粘合非織造織物製成,位於防尿液倒流層13和緩衝層14之間。緩衝層14也是有高滲水性,由薄熱粘合非織造織物製成。緩衝層14質地柔韌,以便佩帶者更覺舒適。
頂層15由具有高滲水性的薄熱粘合非織造織物製成。由於頂層15和緩衝層14都具有高滲水性,佩帶者排放的尿液能夠平緩地通過這些層並被尿液檢測傳感器4檢測到。緩衝層14厚度為3-5mm,以改進使用者舒適度,並防止排放的尿液返回佩帶者的皮膚上。
頂層15設計成厚度大約1mm的網狀層,以確保較高的汗水吸收率。尿液能夠快速地通過網狀層的小孔隙到達緩衝層14,這樣佩帶者就不會覺得皮膚有多潮溼了。頂層15被固定從而覆蓋住緩衝層14、尿液檢測傳感器4、防尿液倒流層13、和尿液收集部件3,頂層15的每一側都連接到支撐層12。使用諸如熱密封的處理方法將頂層15粘合到支撐層12。
支撐層長度大約320mm(佩帶者的前後方向),最大寬度大約130mm,最小寬度大約90mm,厚度大約2mm。尿液收集部件3的長度大約250mm(佩帶者的前後方向),寬度大約45mm,厚度大約10mm。防尿液倒流層13和膠墊層14與尿液收集部件3的長度和寬度大約相同。
可攜式除尿裝置8由一個尿液儲藏罐35、一個蓋盒37、和一個電池盒38組成。尿液儲藏罐35由樹脂製成,呈長方體狀,頂部有開口。尿液儲藏罐35的底層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個彈簧27,以提供對支撐層26的彈性懸浮。尿液包25作為一種尿液儲藏容器,由一種類似於牛奶盒的厚紙密封,尿液包25的頂面25c上帶有兩個導管孔24a和25b。儘管未顯示,尿液包25包含了諸如交聯聚丙烯酸碳酸鈉之類的微粒高吸附聚合體,這種物質吸收尿液後膠凝化。高吸附聚合體提供了一尿液搖晃動作控制裝置,防止尿液在尿液包25內搖晃(波動)。
尿液包25由一種諸如牛奶包裝盒的厚紙製成,呈長方體狀。尿液包內側有一隔層(未顯示),以便尿液包能夠阻抗真空壓力。尿液包25的容量大約500ml,足夠存儲兩次排尿。然而作為一種可攜式裝置,它的大小可以調整到110mm×110mm×50mm(605ml)。另外,為了長期使用,例如臨床應用或夜間使用,它的容量必須製成1000ml或更多。注意,尿液儲藏罐35和尿液包25的形狀可以根據佩帶者的身體結構作適當調整,以便與其適應。
蓋板33位於尿液儲藏罐35的頂部開口,蓋盒37用於蓋住蓋板33。真空泵29位於蓋盒37和蓋板33構成的空間裡。真空泵29由電動機28驅動。吸管32和空氣排放管31的一端連接到真空泵29。與排尿管6和9一樣,吸管32和空氣排放管31由軟性、柔韌的材料製成。
電動機28使用電池盒38內的電池,如圖1所示,其驅動力由安裝在控制面層30上的控制器控制。電池盒8置於蓋盒37內,形似匣盒,給電動機28提供動力,使用鹼性電池或蓄電池。真空泵29的尺寸很小;直徑大約30mm或更小,長度大約70mm或更小,電池電壓5-9V。
蓋盒37的頂面設置有一個手動開關43,用於以手驅動電動機28。蓋盒37裝配到尿液儲藏罐35上後,一個單觸鎖定機構(未顯示)將它們鎖在一起。蓋板33上安裝有引導排尿管9的切口部41a和引導吸管32的切口部41b。排尿管9和吸管32的直徑大約都是5mm,兩個切口部41a和41b的寬度大約都是6mm。
排尿管9的另一端連接有將排尿管9固定到尿液包25的安裝卡具23。安裝卡具23裡形成一個插入和夾持排尿管9的插入孔,安裝卡具23將排尿管9固定到導管孔24a以連接排尿管9和尿液包25,同時維持尿液包25的氣密性。安裝卡具23呈漏鬥狀,由軟樹脂製成的柔韌性材料製成,能脫離開/連接到導管孔24a。
漏鬥狀的安裝卡具23的內外表面呈錐形。例如,安裝卡具23相對其軸線的錐角為30度,外表面錐形的最大直徑為8.0mm,最小直徑大約6.1mm。如前面提及到的,蓋板33上切口部41a的寬度大約為6mm。當排尿管9被導入切口部41a,該引流管因安裝卡具23的作用不能被向上拔出,如圖2所示。
安裝卡具23從具有最小直徑(6.1mm)的一側被插入尿液包25頂面25c上形成的導管孔24a內,同時夾持已插入的排尿管9。導管孔24a的直徑大約為6.5mm,大約介於安裝卡具23錐形外表面的最大與最小直徑之間。當安裝卡具23被固定到導管孔24a後,尿液包25被封住以維持其氣密性。安裝卡具23被插入固定到導管孔24a,其被構造成能脫離開/連接到導管孔24a。排尿管9通過固定到導管孔24a的安裝卡具23連接到尿液包25。
吸管32的一端連接著真空泵29,另一端附帶一個過濾器34。過濾器34用於除去臭味,同時還防止在抽吸尿液時可能在尿液包25內擴散的流體被抽入真空泵29。
安裝卡具32a連接到吸管32的另一端以將吸管32固定到尿液包25。安裝卡具32a與連接到排尿管9的安裝卡具23相同。安裝卡具32a被插入固定到導管孔24b,其被構造成能脫離開/連接到導管孔24b。安裝卡具24a固定到導管孔24b,同時維持尿液包25的氣密性。
圖2顯示了附帶安裝卡具23的排尿管9和附帶安裝卡具32a的吸管32分別被導入並裝配到切口部41a和41b中。當這些管和安裝卡具處於這種狀態時,蓋板33以及蓋盒37先後放置在尿液儲藏罐35的頂部開口,如圖1所示。排尿管9和吸管32的一端分別插入尿液包25的導管孔24a和24b。安裝卡具23和32a被按壓到蓋板33上的切口部41a和41b以下,卡具的錐形部位被插入和膠合到設置在尿液包25的上導管孔24a和24b內。
與此同時,尿液包25被由彈簧27彈性支撐的支撐層26往上擠壓。這一機構增大了安裝卡具23和32a與尿液包25上的導管孔24a和24b之間的粘附度。注意,具有導管孔24a和24b的尿液包25的表面25c上應用柔軟材料,也能夠改善安裝卡具23和32a與導管孔24a和24b之間的粘附度。
如圖6所示,尿液檢測傳感器(電極)有一個導電面16和一個絕緣面17,信號線7連接到該傳感器。電極4a和4b (尿液檢測傳感器4)的絕緣面17被粘附到電極支撐層36。當電極4a和4b之間存有尿液,導電面16變得導電,傳感器檢測到排尿。由於電極4a和4b之間的電流大約0.1mA,非常低,低至不會對佩帶者造成影響。
尿液檢測傳感器4發出的尿液檢測信號經由信號線7和10送往控制面層30上安裝的控制器。電極4的絕緣面17由諸如紙或乙烯基之類的絕緣材料製成。導電面16是對絕緣面17的背面作鋁蒸發處理形成的。尿液檢測傳感器(電極)4長度大約200mm,寬度大約5mm,厚度大約0.2mm。平行排列的電極4a與4b之間的距離大約30mm。
防尿液倒流層13的聚乙烯膜上形成有多個微小的漏鬥狀孔18,如圖5所示,每個孔有一個大頂面積和一個小底面積。排放到頂層15的尿液進入防尿液倒流層13上的漏鬥狀孔18的頂部開口18a,被尿液收集部件3吸收。
由於尿液的表面張力,流動通道3b及尿液收集部件3內部的其它空間還殘留有一些尿液。如果佩帶者改變姿勢引起重心的變化,會給尿液收集部件3產生某些物理作用,那麼殘留尿液返回尿液檢測傳感器4。漏鬥狀孔18的底部開口18b面積很小,使尿液難以倒流。例如,每個漏鬥狀孔18的頂部開口18a直徑為1-2mm,底部開口18b的直徑為0.5-1mm,漏鬥狀孔隙18以3-5mm的間距排列。
注意,希望將表面作用劑應用或織入防尿液倒流層13,以便表面張力變小,排放的尿液能夠平緩地從頂面流向底面。另外,防尿液倒流層13的孔可通過穿孔的方式形成。在穿孔方法中,防尿液倒流層13位於孔隙生成層的夾具與網狀層之間,孔隙生成層處吹出熱空氣,熱空氣在網狀層一側被吸收,從而形成孔隙。
在這一構造中,尿液接收器1被附著在佩帶者(未顯示)身上,以便可以接觸到他/她內衣裡面的排尿部位。可攜式除尿裝置8包括蓋盒37,其內容納尿液儲藏罐35、真空泵29和電動機28,可攜式除尿裝置8被佩帶者四處攜帶,或當佩帶者躺在床上時放於床上或床下。
當佩帶者戴著按照上述方式放置的裝置排尿時,排放的尿液流經頂層15和緩衝層14後流進尿液檢測傳感器4。尿液接著流過防尿液倒流層13,被尿液收集部件3吸收。當尿液檢測傳感器4的電極4a和4b之間的空間充滿了尿液時,導電錶面16變得導電。尿液檢測傳感器4發出的尿液檢測信號經由信號線7和10送往控制面層30上安裝的控制器。
裝配在控制面層30上的控制器啟動電動機28,接著驅動真空泵29。當真空泵29啟動後,因空氣釋放尿液包25內氣壓變低,造成尿液接收器1的尿液排尿口12a形成負壓。當尿液排尿口12a內形成負壓後,由於負壓引起的吸力作用,尿液接收器1的尿液收集部件3吸收的尿液能有效地被排尿管6抽空。然後,排尿管6抽空的尿液經由排尿管9被負壓力抽入尿液包25中,並被保存在那裡。
注意,排尿時佩帶者可以使用手控開關43啟動電動機28,將尿液抽入尿液包25內。
抽入尿液包25內的尿液於是與顆粒高吸附聚合體(未顯示)發生化學反應,變成膠質。尿液的膠凝化能夠防止尿液在尿液包25內搖晃(波動)。因此,構造一種優選形式的可攜式自動除尿裝置成為可能,這種形式下即使四處攜帶這種除尿裝置尿液也不會漏出。
當佩帶者排尿完畢,尿液傳感器4的尿液檢測信號不再送出,控制面層30上的控制器停止電動機28,接著停止真空泵29。還可以通過手控開關43停止電動機28和真空泵29。如果尿液包25有足夠容納兩次排尿的容量,下一次的排尿按同樣的方式進行。
尿液存儲進尿液包25以後,必須首先鬆開鎖定機構(未顯示)以分開尿液儲藏罐35和蓋盒37,接著將安裝卡具23和32a從尿液包25移除,以便廢棄尿液包25。尿液包25是紙制的,因而可以作為可燃廢物處理。
尿液接收器1使用一整天或因排便變髒後,必須廢棄,並更換新的尿液接收器1。更換時將排尿管6和9以及信號線7和10從單觸接頭11上分開。尿液接收器1可當作可燃廢物處理。
從衛生的角度來看,排尿管9使用一兩天後必須更換。排尿管9更換時要將排尿管6和9以及信號線7和10從單觸接頭11分開。在分開尿液儲藏罐35和蓋盒37之後,安裝卡具23必須從如圖2所示的尿液包25上的導管孔24a處移開。抓住安裝卡具23,將其從導管孔24a中拔出,這樣就能輕易地移開安裝卡具23。排尿管9能夠輕易並且清潔地被更換。
然後,必須將引流管9從切口部41a處移開,和安裝卡具23 一起廢棄掉,接著,把新的排尿管9安裝到尿液包25上設置的導管孔24a內。
注意,可以以更換排尿管9的相同方式來檢查吸管32的空氣洩漏情況。
從而,佩帶者排放的尿液可以廢棄掉,因本發明使用具有不滲水性的防尿液倒流層13,即使佩帶者重心改變給尿液收集部件3造成物理作用,也能夠防止尿液倒流回尿液檢測傳感器4。儘管尿液有可能穿過緊挨地設置在尿液檢測傳感器4下面的防尿液倒流層13上的漏鬥狀孔18與尿液檢測傳感器4接觸,因尿液檢測傳感器4(電極4a和4b)的底面設計成絕緣面17,傳感器仍然不會非正常工作。
對於如上所述的這種除尿裝置,帶有許多漏鬥狀孔的尿液檢測傳感器設置在防尿液倒流層(在頂層側上)的頂部。因每個漏鬥狀孔頂部有大開口面積,排放的尿液能夠輕易地從頂層流向尿液吸收層,又因每個漏鬥狀孔底部有小開口面積,排放的尿液無法輕易地倒流。這是因為尿液吸收層上的尿液有表面張力。因此,儘管使用帶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仍然可能防止因殘留尿液導致的真空泵非正常工作,佩帶者仍可以舒適地使用該裝置。
注意,當尿液被導入上述實施例中的尿液儲藏罐內部的尿液包中時,很明顯還可以用蓋子密封住尿液儲藏罐,在蓋子上形成一個導管孔,並將排尿管附著到該導管口。這種情況下,吸管的另一端可被固定連接到尿液儲藏罐。
圖7-9顯示了尿液檢測傳感器4的另幾個實例。
圖7顯示了膠合在電極支撐層36一側的矩形電極4a和膠合在電極支撐層36另一側的矩形電極4b。電極4a和4b的絕緣面17膠合在電極支撐層36上。圖7所示的尿液檢測傳感器4也能夠正確地檢測尿液。
圖8顯示了膠合在電極支撐層36一側的矩形電極4a和膠合在電極支撐層36另一側的矩形電極4b,但是此例中的電極與位於中間的支撐層以相同的方位膠合。電極4a和4b的絕緣面17被膠合到電極支撐層36上。圖8所示的尿液檢測傳感器4也能夠正確地檢測尿液。
圖9顯示膠合了矩形電極4a和4b的電極支撐層36,該電極支撐層區分成電極支撐層36a和36b。電極4a和4b的絕緣面17被膠合到電極支撐層36a和36b上。圖9所示的尿液檢測傳感器4也能夠正確地檢測尿液。注意,即使電極支撐層36a和36b含有潮氣,仍然能夠防止尿液檢測器4的不正確工作。
如上所述,本發明中的尿液檢測傳感器位於帶有許多漏鬥狀孔的防尿液倒流層上(頂層一側)。因這種配置能夠防止尿液倒流,即使使用帶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仍然可能防止因殘留尿液引起的真空泵的不正確工作。這種配置能使佩帶者舒服地使用該裝置。
因此,即使使用帶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本發明的裝置仍然能夠防止因殘留尿液引起的真空泵的不正確工作,能讓佩帶者舒服地使用該裝置。
這裡描述的最佳實施方式是描述性而非限定性的,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限定,在權利要求意圖內的所有變化都應包含在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除尿裝置,包括吸收該裝置佩帶者排放的尿液的一尿液接收器;存儲尿液接收器收集的尿液的一尿液儲藏罐;以及將尿液從尿液接收器導向尿液儲藏罐的一排尿管,其特徵在於設置了一個降低所述尿液儲藏罐內部壓力的真空泵,所述尿液接收器有一個與佩帶者接觸的頂層,一個用於吸收通過頂層的尿液的尿液吸收層,一個位於頂層和尿液吸收層之間的帶許多孔的防尿液倒流層,一個位於所述頂層和防尿液倒流層之間的帶一對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以及所述尿液儲藏罐是密封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形成在防尿液倒流層上的多個孔是漏鬥狀的。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防尿液倒流層不具有滲水性,該防尿液倒流層位於具有滲水性的頂層和吸收尿液的尿液吸收層之間,所述電極呈矩形,與尿液接觸後變得導電,以及當所述尿液檢測傳感器檢測到尿液時所述真空泵啟動,以降低所述尿液儲藏罐內部的壓力。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頂層具有滲水性;所述尿液儲藏罐容納了一個密封的尿液包;以及在尿液包內包含於一尿液搖晃動作控制裝置,以控制流進尿液包內的尿液的搖晃運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尿液接收器具有一個其上成形尿液引流口的支撐層,該支撐層不具有滲水性,以及所述尿液吸收層由該支撐層保持。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一種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位於所述支撐層和所述尿液吸收層之間。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排尿管由處於尿液包一側的第一排尿管和處於尿液接收器一側的第二排尿管組成,以及設有一個連接第一和第二排尿管的接頭,以便第一和第二排尿管能夠自如地彼此脫離開/連接上。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除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尿液檢測傳感器的電極位於膠墊層和所述防尿液倒流層之間。
9.一種與自動除尿裝置一起使用的吸收佩帶者排尿部位排放的尿液的尿液接收器,包括其上成形一個尿液引流口的支撐層,該支撐層無滲水性;被支撐層保持的吸收尿液的一層尿液吸收層;具有許多漏鬥狀孔的一防尿液倒流層,該防尿液倒流層位於所述尿液吸收層和頂層之間;以及具有兩個電極的尿液檢測傳感器,該尿液檢測傳感器位於所述頂層和所述防尿液倒流層之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尿液接收器,其特徵在於一種尿液吸收空間構成材料位於所述支撐層和所述尿液吸收層之間。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尿液接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防尿液倒流層上成形有多個漏鬥狀孔,以及所述電極是矩形的。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尿液接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頂層和所述防尿液倒流層之間有一個緩衝層,以及所述電極位於該緩衝層和所述防尿液倒流層之間。
全文摘要
在一種自動除尿裝置的尿液接收器中,無滲水性、具有漏鬥狀孔的防尿液倒流層放置在頂層和尿液吸收層之間。構成尿液檢測傳感器的一對矩形電極被膠合到一個電極支撐層上,且放置在頂層和防尿液倒流層之間。防尿液倒流層上成形許多漏鬥狀的孔。
文檔編號A61F5/441GK1602825SQ20041009215
公開日2005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30日
發明者岡部健一, 小林淳一, 町田茂, 宮川良輔, 石塚義和, 和田一郎, 鈴木未央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