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延輥的改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2:19:54 2
專利名稱:流延輥的改良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製造塑料薄膜的流延膜塑料機械,特指一種塑料薄膜生產工藝中的關鍵部件流延輥的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在流延薄膜過程中,熔融狀態下的塑料從平模頭唇口擠出澆注到冷卻輥表面,迅速被冷卻後形成薄膜,冷卻輥依靠冷卻水冷卻,為了提高冷卻效果,降低冷卻輥表面溫差,如圖1所示,設計有夾套式輥筒01,內是空心的,夾套中間有螺旋線條02,使水的流動順暢,熱交換較充分。而在實際工作中,冷卻水是從一頭進,另一頭出,其結構在冷卻輥工作面較長時,輥面兩端溫差較大;另一方面是輥的壁厚較大,熱傳導性能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解決輥面較長的冷卻輥產生輥面兩端溫差較大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可減小溫差的流延輥的改良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有分別設在輥筒兩端的內管,輥筒由內輥筒、外滾筒組成,內管與封蓋A螺紋連接,外輥筒與軸蓋A焊接連接,其中軸蓋A帶鍵槽,內輥筒與軸蓋A焊接連接,封蓋A與軸蓋A焊接連接,螺紋線條與內輥筒焊接連接,軸蓋B與內輥筒焊接連接,軸蓋B與外輥筒焊接連接,封蓋B與軸蓋B焊接連接,內管與封蓋B螺紋連接,平鍵同時與軸蓋A過盈配合。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解決輥面較長的冷卻輥產生輥面兩端溫差較大的問題,現採用多頭螺旋線條形式,冷卻水進入輥筒分成兩個流道,一道從左端沿螺旋槽向右流動,另一道從右端螺旋槽向左流動,這樣交叉流動,更加減少了輥面表面溫差,另外,在外輥筒壁厚上適當減小厚度,內隔筒起支撐冷卻輥剛度作用,這樣就提高了冷卻效果。
圖1為現有技術冷卻輥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冷卻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實施例圖1~圖2,本實施例的內管1、2分別設在輥筒兩端,內輥筒10、外滾筒11共同組成輥筒,內管1與封蓋A4由螺紋連接,外輥筒11與帶鍵槽軸蓋A3焊接連接,內輥筒10與軸蓋A3焊接連接,封蓋A4與軸蓋A3焊接連接,螺紋線條5與內輥筒10焊接連接,軸蓋B7與內輥筒3焊接連接,軸蓋B7與外輥筒11焊接連接,封蓋B8與軸蓋B7焊接連接,內管2與封蓋B8螺紋連接,平鍵9同時與軸蓋A3過盈配合。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之形狀、構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流延輥的改良結構,包括有分別設在輥筒兩端的內管(1、2),輥筒由內輥筒(10)、外滾筒(11)組成,其特徵在於內管(1)與封蓋A(4)螺紋連接,外輥筒(11)與軸蓋A(3)焊接連接,其中軸蓋A(3)帶鍵槽,內輥筒(10)與軸蓋A(3)焊接連接,封蓋A(4)與軸蓋A(3)焊接連接,螺紋線條(5)與內輥筒(10)焊接連接,軸蓋B(7)與內輥筒(3)焊接連接,軸蓋B(7)與外輥筒(11)焊接連接,封蓋B(8)與軸蓋B(7)焊接連接,內管(2)與封蓋B(8)螺紋連接,平鍵(9)同時與軸蓋A(3)過盈配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解決輥面較長的冷卻輥產生輥面兩端溫差較大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可減小溫差的流延輥的改良結構。包括有分別設在輥筒兩端的內管,輥筒由內輥筒、外滾筒組成,內管與封蓋A螺紋連接,外輥筒與軸蓋A焊接連接,其中軸蓋A帶鍵槽,內輥筒與軸蓋A焊接連接,封蓋A與軸蓋A焊接連接,螺紋線條與內輥筒焊接連接,軸蓋B與內輥筒焊接連接,軸蓋B與外輥筒焊接連接,封蓋B與軸蓋B焊接連接,內管與封蓋B螺紋連接,平鍵同時與軸蓋A過盈配合。本實用新型為現採用多頭螺旋線條形式,冷卻水進入輥筒分成兩個流道,一道從左端沿螺旋槽向右流動,另一道從右端螺旋槽向左流動,這樣交叉流動,更加減少了輥面表面溫差。
文檔編號B29C41/38GK2878026SQ20062005529
公開日2007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4日
發明者張春華 申請人:張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