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讀《把欄杆拍遍》有感

2023-10-14 19:28:59

  從梁衡的《把欄杆拍遍》一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辛棄疾那卓越的才氣、不同凡響的本領中又蘊含怎樣的悲愴與無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1:

  狼菸捲起飛沙,已是兵臨池下。當他立於城牆之上,金戈鐵馬之時,又何曾想到今後的自己,只能執一支羊毫軟筆,鐫刻往日的狼煙,今世的血淚,來生的寂寥。當混染煙沙的血淚與浸染悲涼的淚各一半,你,又該怎麼圈攬?

  望秦淮,昔日刀劍光影重現眼前,不能悲愴地痛拍欄杆;望長安,山河已碎月未圓,看如今鋪滿宣紙的血淚,只能借酒澆辛酸,含恨輕拍欄杆;斜陽之時望遠方,寂寞掩埋浮華,只得登臨危樓,斜倚欄杆。木製的欄杆都已經凹陷下去了啊,只是他所待的沙場,所盼的政事,卻從未歸來過。他便是辛棄疾,詞中刻著血和淚的詞人。讀罷掩卷,我不禁幻想:那些擁有切膚之寂的詞句,浸染的到底是何等樣的鮮血呢?

  那是混雜著煙沙的血淚吧。小時對戰爭並無興趣,也記不得「沙場秋點兵」的蕭索,「醉裡挑燈看劍」的凜然,更不知道「一將成萬骨枯」的滄桑。但我卻能讀到辛棄疾深埋於詞底血淚的飛沙狼煙,感受著它們從耳邊響起時,如風般空洞而蕭索;在皮膚上掠過時,帶著歲月和歷史的粗糙的磨砂之感。他的詞裡堆砌的,是當年沙場上半城的煙沙;而另一半城,則是飄灑的熱血,凝結的恨之血。血溶於沙,而煙沙又是自血裡流出,纏纏綿綿,生生世世,纏綿出了剛勁,輪迴出了悲涼。——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他要痛拍欄杆:再無法以身許國,只得將一腔熱血,囿於筆墨之間,血淚之間。

  那也是悲寂的血淚吧。秦淮河邊流淌著他的悲切,而遠方臨安的政壇裡,卻再無他的身影。退出政壇也好,能求得一份安靜;只是世事偏不如人意,頃刻間突然風起雲湧:政局變革,煙沙般的迷茫席捲臨安;戰火重燃,黏稠的血液浸溼祖國的土地。而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觀」,毫無用武之地,無處洩悲憤,無處話悽涼。

  那種眼睜睜地看著一切都崩毀於我們眼前,而我們自己卻無力出手挽救的局面,恐怕也是懂的。目睹席捲全球的硝煙,聽見被戰火撕裂,奄奄一息的房屋所發出的微弱嘆息與屋內撕心裂肺的哭聲;看見包裹著鮮血的黑雲,漫溢到天邊;聞見空氣中混雜著血腥味的,嗆得人直流眼淚的硝煙氣味,卻只能默默地為自己祈禱,為他們祝福。又聽聞祖國哪裡發生了地震,驚恐擔憂之餘,也在懊悔為何不能早發現,為何不能挽救。只得將薄薄一份紅紙包裹的錢儘量捐出,以表自己的心意。其實,最通俗的事還不在於此:盯著試卷上鮮紅的叉叉,如同置身於滿目瘡痍的大地。那些被烙上赤之印記的題無聲地哭泣,而那些像血染的乘號似的符號,在對你無聲地猙獰地笑著,高昂起頭藐視著你。而你這一瞬間仿佛開了竅似的,覺得這些題目似乎都會;可是都會又能怎樣呢,你已無力改變鐫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法改變已定盤的成績。是啊,當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悉數崩毀而無力出手相救之時,我們的心就已被那滿地的飛沙狼煙所吹打得無處躲藏,只好閉上乾澀的雙眼無聲地喟嘆,任憑它們將皮膚劃出道道血痕。不過幸運的是,我們還不至於悲寂,我們還有希望。

  而辛棄疾呢?他或許早知道自己命已定盤,不可能在政壇抑或沙場上打出一片天地,亦告誡自己,不要再有徒勞的努力;但在每一個身後藏有漩渦的所謂「希望」面前,又會棄這宿命於不顧,隨時準備「衝鋒」。最終導致一次次的左遷,無奈只能自我嘲諷。他沒有真正的希望,卻還信奉著所謂的希望,這恐怕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血淚詩篇中,最為滄桑的煙沙。

  那也是溶解了生命的血淚吧,連凝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之水,都比不上它的複雜。時代對他的冶煉,春回大地時的憂與寂,身在田間卻心在沙場的愁,又有誰能解?

  沒有人。那是最深沉的情與思凝成的煙沙,比血還要黏稠。也只有輕拍欄杆才能得到它的理解。

  看見籠罩半城的煙沙,就已經明白了自己一腔熱血;金戈鐵馬,替國爭天下之時,就已知曉了今後的宿命。當混染煙沙的血與浸染悲涼的淚各一半,也只有用那些粗糙與滄桑冶煉自己,直到能用唯一可用的羊毫軟筆,將那半城的煙沙,浸入到半城的血淚之中去。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2:

  因為是一個慷慨激昂的人為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寫的散文,所以一氣呵成,讀起來使人心潮澎湃。辛棄疾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但只停留在「料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千古江山,英雄無覓」「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詞句中。

  而今讀到梁衡的文字,才了解到辛棄疾那卓越的才氣、不同凡響的本領中又蘊含怎樣的悲愴與無奈。

  所有人都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裡面去。時隔千年,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與磅礴之勢。那種對國家的熱愛與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是時間所不能消磨的。

  然而,天總是妒忌英才,他空有一身本領,滿腔熱忱,卻無施展之地。總是「稍有政績,便招謗而被棄;國有危難,便又被招而任用」,人的一生就這樣大起大落,大進大退,大忙大閒著。「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軟筆,他也在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吶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曾經的金戈鐵馬,終成為過眼雲煙,殘留的只是那報國無門的憤懣。

  我以為經歷這樣的挫折,他應該自暴自棄,應該消沉低迷,可是他卻帶著一顆不得志的心,獨上高樓,憑欄遠眺。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公共那樣怒撞不周,他拍欄杆,面向江水,眼淚橫流。「東岸綠蔭少,楊柳更須載」,慢慢咀嚼自己的寂寞,體味生命。

  我想梁衡是真正懂辛棄疾的人,或者說是真正能夠讀懂他詩詞的人,正因這樣,他才能將辛棄疾的內心展露無遺。甚至可以說,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化身成了稼軒,面朝江海,拍遍欄杆。

  現在的生活很美好,已經不需要再通過拍欄杆來宣洩心中的不快,但我們仍要像辛棄疾咀嚼寂寞那樣,去咀嚼我們的生命。

  如果要用詩來形容生命,那我覺得:生命有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般的閒適;有如李清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般的執著;有如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般的美好;也有如孟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一般的牽掛;但生命更多的是如平凡人「酸甜苦辣,樣樣俱全」一般的精彩。

  生命的寶藏無窮,但需要人們去發掘;生命的情感千絲萬縷,但需要人們去咀嚼;生命的精彩無限,但需要人們去創造。生命就像一條小河,表面淡而無味,每當天高氣爽,秋天來臨,樹葉凋零,悠悠落入水中,泛起點點漣漪,給小溪增添了些許色彩,幾條遊魚更為它增添了無限活力,看似平平淡淡,卻意味無窮。

  生命雖然有限,但我們可以在咀嚼中將其慢慢變長,變得充滿韻味。像辛棄疾在憑欄遠眺中咀嚼寂寞一樣,讓自己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有事可以寄託。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3:

  前幾日,偶然的機會班上的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給大家推薦了梁衡先生的文章《把欄杆拍遍》,講的是辛棄疾坎坷的人生遭遇,以及他至死不忘恢復中原大地的決心,雖然當時我沒有看到原文,對於文章不甚了解,可聽了他娓娓道來,聲情並茂的講述,心中不免產生共鳴,繼而有些悲觀的認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即使是古代大文豪一生宏圖偉志不能實現時他也只好屈服於現實最後無奈的度過慘澹的餘生,更何況我們這些如草芥般的小民呢,也只好生如浮萍,弱如海藻吧。不過我課下仔細翻閱了《把欄杆拍遍》,又品味了幾番,感覺卻已與當日僅僅聽同學講時有所不同,可以說有了自己新的認識。

  辛棄疾從小生長在當時已經淪為金國疆土的宋朝舊都開封,親眼目睹金人殘酷的民族壓迫,又受祖父抗金思想的耳濡目染,自小立下收復河山的大志,為了完成自己的志向,他自小遍每日舞槍弄棍,鍛鍊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造就出他堅強的意志與戰鬥精神,為的就是有照一日能統帥千軍萬馬,殺敵為國。在他十五六歲上下,為了對金國的軍情政務有深刻,詳實的了解,他獨自一人潛入大都,去各處軍事要地,行政處所查察刺探,然後又繪製成冊,藏在身上秘密帶回開封,交給祖父。想一想他,真是不佩服不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十五六歲還是個孩子,自己還過得迷迷糊糊的,哪會有什麼宏圖大志,為國為民呢?幾年之後,在二十二歲時,辛棄疾自己籌錢,招兵買馬,創立了一支自己的隊伍,然後又投奔當時一支最大的抗金武裝領導——耿京,二人佔山為王,樹起抗金大旗,打的當時山東的金軍聞風喪膽,好不威風!當時義軍之中有人偷了大印,準備獻給金軍邀功,辛棄疾二話沒說,單人提劍,苦追兩日,砍下叛徒的人頭,拿回大印。為了壯大抗金力量,辛棄疾說服耿京歸順南宋,當他準備帶部隊南下臨安的時候,義軍中又出了叛徒,殺了耿京,打算全部投降金人。辛棄疾知道後悲憤不已,率五十騎兵,日夜不停,狂奔千裡,殺入金兵大營,橫刀立馬,立斬叛軍,最後帶領義軍大部,勝利歸順南宋朝廷。可以說少年時的辛棄疾過得是快意恩仇,好不痛快,收復河山指日可待。

  可人生就像山峰一樣,有起有伏,只是沒有想到他的起伏較常人來說更為波折。他在南宋效力的40餘年間大概有一半時間幹的是閒置,領一半時間的工作也與他的抗金大業關係甚微,而且頻繁的調動,常人的不解,皇帝的不屑,同僚的鄙夷,下屬的懈怠等等困難,讓他終其一生落得個含恨歸田,每日與農人閒聊家常的境地,他心中的悶苦也只好寫在一頁一頁的詩稿上,化做一部一部不朽的篇章,讓後人來弔唁這位千年前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偉人吧。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最正常的,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信仰,一種人應該具有的內核: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這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貞操的源泉。現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為自己的夢想奮鬥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盪氣迴腸,不後悔自己的追求,因為內核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自問,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幾乎整個社會對他的重重阻力,獨自堅守著心中那片綠苗,等待著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我答曰,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著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我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我無比失落,即使我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我定會成功。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