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文化苦旅讀後感

2023-10-15 08:31:54

  《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是問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並提供了恢弘壯闊的生存空間。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篇一】

  看過書的序,對於「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並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責任。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悲劇?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悲劇的演出中不過是一個醜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於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裡只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於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於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於他們,人生便只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噹噹。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百姓的不負責任,官員的不負責任,開山鼻祖的不負責任......

  曾經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群。

  於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梁。

  文化苦旅讀後感【篇二】

  文字的真正力量,是我在餘秋雨的散文中感受到的,一字一句都感於心,思於心。受很多人的影響,我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一本書已經是他的封筆之作《借我一生》,之後又讀過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

  餘秋雨的文字是走出來的,同樣也是讀出來的。讀是在山腰上的中正圖書館,也許讀書很多的人不少,大學讀文科的人大都回被老師逼迫地讀上一車,但是有誰會像他一樣不停地旅行,古人說「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而餘秋雨先生是:「行萬裡路,寫萬卷書」。寫出來的文字是沉澱了時間的。不像某些文人寫出來的東西,只是無病呻吟,飛絮殘花毫無力度,甚至有些文人寫出來的東西只是為了詆毀別人。

  我始終不相信能寫出這些文字的人會道德低下,我並不是沒有看過那些詆毀餘秋雨的書,看的時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罵他的人十分的可憐。他們不懂得真正流傳下來的不會是他們那些詆毀他人的話,留下來的只有思想的積澱。不能不說迫害文人的事情從古至今從沒斷過。秦王焚書坑儒,造成歷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獄,還有文化大革命。甚至這些還不受國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藥。書頁上全都是血。我十分慶幸我沒有生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更加慶幸我沒有活在六七十年代。

  曾經在書店聽見兩個人在談話:

  「買些什麼書呢?」

  「這麼多呢?挑挑……」

  「餘秋雨的?」

  「嗯?那個……那個……有點……算了吧……」

  有點什麼呢?我站在旁邊很想問一問。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嗎?,如果沒看過,又是聽誰說的呢?餘秋雨的文章是有鋒芒的,而且鋒芒畢露,他會去批評一種人,會去批評一種社會現象,難道是他說中了誰,誰受不了了?

  不管別人怎樣說,我依然會讀餘先生寫的書,一直讀下去,感受文學的重量。

  這一萬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麼太過深沉的感悟,這也可能與思想還不健全,或者與性格的不健全相關,寫出這些一小半是為了作業,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擠心中的鬱悶。看與不看都是一樣。這一篇看山故鄉是序的東西,也屬於讀書筆記的一部分,不看這本書,我是不會寫的。

  寫在電腦上也是為了方便算字數,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

  1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認為這一篇極其經典。

  我並沒有去過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滾滾黃沙,大漠孤煙,卻有敦煌壁畫,亦真亦幻。可現在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那裡。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領悟古人對宗教的熱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辛勞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領會那個時候一個民族深重的危機並不只是外國的侵略,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去了跟沒去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再次加快了這些色彩脫落的速度,何況我要怎樣去看那個早被搬空了的藏經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該失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最後它卻是中華之傷。

  在第二節裡,餘秋雨一開始並沒有寫他自己的感受,而是兩段的敘述,他寫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寫王道士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餘秋雨的筆觸很輕,只是略加了些修飾,讀來卻痛入骨髓。我自認為不是易動感情的人,別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皺眉或者面無表情。可能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筆者壓抑在文字下的心情,並且被他帶動了。我想他寫的時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慘笑。

  之後的一段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只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一片慘白。

  讀到這裡我的腦中也開始了一片慘白,可這也只是悲劇的開始。有時候會想一想,事情到了什麼程度才可以說是悲劇?莎士比亞寫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他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經是悲劇了。可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又該怎樣訴說?還有什麼比失去自己國家文化更為悲傷事情?一個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沒有了,這個民族怎能不消亡?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有時候真的很高興中國並不是沒有不懂書,不重書之人。很是慶幸文化遺產沒被搬空,還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書又不重書,他用這些書交換來了一些銀兩,一個山洞的經卷,只是換了些銀兩!我卻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麼也不懂。所以將這些恨轉給了斯坦因他們,可惜我沒有深厚的學識,我不能像餘秋雨說的那樣攔下他們的車,比比學問的高低。我不想聽他們說些什麼:我們無力研究。只是想請他們停下車: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斯坦因他們的行為是強盜的行為。強盜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餘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蓆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中就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

  我好恨!

  我也好恨。可仍然是我有什麼資格去恨?我恨了又能怎樣?最多證明,我是個很有良知的中國人,我在那個時代又能做出什麼?憑我的性格估計會想一想,然後讓斯坦因他們走,帶著這些書捲走,我唯一能做的、可能做的就是讓他們走,我求他們幫這個民族保護這些書。記得在看《後天》的時候,唯一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幕就是老圖書管理員抱著那一本古板的《聖經》,他並不是要神靈保護,我更加得不信神,我只是希望這些書保存下來,不管是在誰的手裡,只要他們能保存下來,民族氣節在這個時候都沒有用,一個民族都要滅亡了,

  談什麼民族氣節?

  還好,還好。比之慶幸我沒有活在那個時代,我更加慶幸這個民族活了下來,這個民族裡有那麼多優秀的人,他們可以忍辱負重(我一直認為忍辱負重閉努力刻苦更需要勇氣和毅力),讓世界承認,敦煌的燦爛在中國。

  文化苦旅讀後感【篇三】

  讀完文章後,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首我忘了題目的詩,只記得內容,還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著。腦海裡不禁痴痴地浮現了唐時的風雨,想那個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輕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幾句。隨即舟兒駛入三峽,李白的筆下縈繞了一會兒,然後吟詩,他的詩吟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沒有詩人的現在。

  在吟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峽大壩擋在了前面,它擋住了三峽的長水,擋住了三峽的詩情。於是,無論是真實的山水還是虛無的詩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兒園的孩童和學校裡的學生還在百般無聊地哼唧著這幾句晦澀的詩句。

  終於,沒多少人還把詩看成是文化了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