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優秀篇】
2023-10-15 03:33:49 1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讀後感【篇一】
論語中的哲理近乎常識,但又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而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人並不是被控制的機器,而是由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方面的發展。然而,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收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生活中,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思維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每個人的思想都大同小異,那整個社會不成了一部死氣沉沉的機器了嗎?所以,要有自己的觀念,自己的主張。就那作文來說,當老師說了一套作文思路或講解了一篇範文後,同學們寫上來的作文都是差不多,毫無新意的,這就是沒有自己思維的一種盲目體現。還有一個沒自己個性思維的例子:同學們大都對作文有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比如,作文主題的「學雷鋒」,那交上來的作文就應該是「撿錢包後交予老師」或「扶老人過馬路」等。這些作文大家都看過好幾遍了,何來新鮮感?
子曰,君子不器。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沒有固定的思維,我們可以想像,我們擁有天馬行空的資本,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思想才造就了不一樣的我們,總而言之,我們要做生活的主力軍,做一個有個性,有主張,有思維,有獨到見解的新新人類。
論語讀後感【篇二】
論語一書,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深受我們喜愛。《論語》裡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前一段時間,北師大教授於丹用它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繫起來,在百家講壇進行講解並書寫《於丹論語心得》一書。對於這本轟動一時的暢銷書,開始時我並不以為然,因為時下出書的作家如汗牛充棟,多不勝數,再加上一些作家經常用炒作的方法出書、出名,所以從來沒有主動去讀此書的欲望。可是當這本書呈現在我面前時,我立即被那淡黃色的封面以及封面上那幅幽美的圖畫吸引,那幅山水田園畫給了我難以置信的平靜,於是迫不及待鋪卷讀來,當一行行清新的小字掠過我的視線,當一個個故事掃過我的頭腦,我立覺茅塞頓開,通篇讀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羅蘭說過:境由心生,意思是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對生活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快樂程度。生活永遠是沒有錯的,有錯的是人的心態,無論生活將機遇賜予誰,都有賜予的理由,我們不能一味的羨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著淡然的心態,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所謂的好日子並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二、快樂很簡單,現在的社會競爭非常大,我們經常感到身心疲憊,也經常抱一些不滿、發一些牢騷,其實,生命就像是一段旅程,我們從出生後就必然朝著死亡的終點前去,不管我們怎樣生活,不管我們怎樣追求,最終還是不能逃脫死亡,我們過去的人生,就像是窗外的風景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於我們而言,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立足今天,把握明天,快樂過一生。如此一來,我們應該淡泊名利,不能為了一些虛無的東西而做心靈上的奴隸,更不能披著厚厚偽裝生活,為什麼幾乎我們所有人都羨慕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還不是因為那裡遠離了喧囂、遠離了紛擾,於是多了簡單、多了快樂。而生活中的我們,往往被豔麗喧鬧的迷亂所遮蓋,被短淺平庸的嘈雜所淹沒,被內心狂妄的浮躁所吞噬,於是活得很辛苦,我們應該學會對一朵花兒微笑,為一片新芽欣喜,只有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己,內心才會真正的快樂。
三、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於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於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務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其實,我們讀一本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論語》心得這本書,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淨化和升華,讓我在平靜中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我會汲取營養,滋潤我的思想,我會用行動來詮釋智慧的語句。
論語讀後感【篇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經典傳世之作《論語》,包羅萬象,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留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
《論語》之所以稱得上是經典,是因為它將中國的國寶級別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記錄了下來,真正的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而且,其中大部分還被現代華夏兒女所沿用著,不失為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裡,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論語》講學:《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學習。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話,蠻不講理,一無是處,那麼,這個人就在這個世界上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託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首先要有興趣,再者就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後,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的動力。
《論語》講孝:孝道,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佔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部著作之中,也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論語》講政:政治,自古以來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佔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但不知為何,儒家的政道並未被自古以來的各大王朝用於主要政道,實是一件痛苦之事。《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敘了千年以前我國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為我國的四書五經之一,其經典語句被我們流傳至今,可為宗矣。《論語》其實並不僅僅的記錄了孔子以人的言行,還有許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無一不亦包攬群書,通曉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賦異稟的弟子,在我眼中,他們的成就決不亞於孔子。
《論語》講友:人存世上,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這一點論語中就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方法,《論語》講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中之龍。
儒家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們正需要一個態度去對待這些無法分化的特別明確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作為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對於我們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對於它,世人也抱著神聖的態度去品讀,也是我們華夏五千年歷史的一大見證,也是歷史上不可動搖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稱道,《論語》不朽!
這僅僅是我這一段時間的小小見解,談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夠具體,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後一定會按照論語所教的去做,謙虛謹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平時我會時常溫故論語的,我從內心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