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孔子的論語讀後感

2023-10-15 11:42:04 2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讀後感,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孔子的論語讀後感【篇一】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幾年前我曾細細的研讀過。對於其中教誨般的言論,也曾冥思苦想,並且熟記於心。然而畢竟年幼學淺,並不能完全理解《論語》裡那些金玉良言。對很多篇幅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近一個月裡,閱讀南懷瑾先生所著寫的《論語別裁》,不由得折服於南懷瑾先生淵博的學識,並且又一次沉醉在《論語》裡那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關於《論語》的解讀,我想更多人了解的應該是於丹的《《論語》心得》。沒錯,於丹在百家講壇講授的《論語》心得,確確實實在中華大地上颳起了一陣重讀《論語》的浪潮。儘管對於《論語》的解構,從來不曾間斷過。相對于于丹的《論語》心得粗略淺顯的解說,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可謂真正的深入淺出。

  先生力圖恢復《論語》的本來面貌,撤掉歷朝歷代給《論語》戴的一頂又一頂的高帽子。他採取的辦法,就是認真地閱讀原著,細心體會原著的意思,從而找到他認為最接近孔子及《論語》本義的一種解釋。先生不玩兒概念,也不搞玄奧的東西,避免使自己的閱讀陷入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秦漢儒學和以心性本體為框架的宋明理學的泥淖。而是聯繫實際,聯繫自身,使《論語》回到大眾生活和現實社會之中,找回曾經遺失了的人間的品格和功能。並且在解讀的時候旁徵博引、橫貫古今,從幾千年的中華文明著手,細膩而不缺大氣的闡述了對於《論語》的見解。一頁頁的品味此書,彷佛在品味一壺年代久遠的普洱茶,那若隱若現的清香沁人心扉;又彷佛細緻的接受了一番先秦哲人的教誨,在浩瀚的國學精髓裡受益匪淺。

  孔子的論語讀後感【篇二】

  這段話裡面的很多句子後世經常被引用,有的甚至化為了成語。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只是經過2500年的演化,部分句子的意思發生了一些變化。

  我感覺現在人們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時候,這個「寡」就是被理解為物質「貧乏」、「貧窮」,它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不均就會不安」。而我理解孔子這裡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其意思是只要能做到財富比較均衡,不貧富懸殊,國人就能擰成一股繩,即使國家人口不多,對外也能形成力量;還有就是孔子認為只要能人們能各自恪守綱常秩序,國家即使物質貧乏一點,也不會有致命的威脅。

  於是我在這裡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孔子是認識到了財富均衡對於治國的重要性的,而且其價值取向明顯也是傾向於均衡。但是在後來的中華帝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崇尚儒家思想的統治者執行的都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經濟制度。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行的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其效果就是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當然就是貧富懸殊,遠離了均衡狀態,共同體失去了凝聚力,國民一盤散沙。

  為什麼造成這種實際執行的政策與其理念的背離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大一統的中國周邊幾乎沒有可與匹敵的對手,這就導致了中國歷代精英的「任性」,而且他們的」任性「可以在100年乃至300年的時間裡不需要承擔後果。所以我甚至認為,清末西方列強打進來的時候中國一盤散沙,這個狀態恰恰不是因為中國的落後,而是因為中國的優越——因為當時中國生存狀態的優越。莊子講「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我認為「一盤散沙」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相當於「相忘於江湖」——而歐洲在中國那麼大的一塊地盤上,小國林立且打成一鍋粥,他們那些國家的人肯定也想過「相忘於江湖」的生活,但是做不到啊。

  我同樣認為,歐洲人殖民美洲之前的印第安人也處於一種「相忘於江湖」的生存狀態。為什麼印第安人後來基本被滅絕了,而中華民族經過百年沉淪之後又昂然崛起了呢?我以為原因有二。其一是印第安人比中國人的生存狀態更好,更加「相忘於江湖」;其二是中華民族經歷過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祖先遺留的大爭之世的武器可以幫助子孫脫離死亡之地。這些武器雖然遺忘在庫房裡2000多年不用,甚至已經生鏽了,但最終還是被毛澤東他們那一代人上下求索、翻箱倒櫃的找了出來。所以老師您說即使沒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他們也能建立一個新中國,我認為乃是深刻之論。何新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正是由於有了毛澤東,中國才仍然是中國。也正是由於創生了毛澤東,中華文明才再一次向世界最雄辯地證實了它的智慧、輝煌、它的魅力與永恆的生命力!」其實,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是因為它與中華文化是契合的。

  到了毛澤東就更有意思了。他真正實施了平等、均衡的理念,從而把中國打造成了一個「七億人民七億兵,萬裡江萬裡營」的凝聚力極強的國家。但是這種生存狀態反過來說就是「相濡以沫」的狀態,並不是那麼舒適的(如「鬥私批修」並不只是針對官僚階層,而是針對所有人,對所有人的靈魂開戰啊!)。但是隨著「相濡以沫」的中國人民取得國家建設的一個個偉大成就,隨著國力的強大,事情就一步步的往相反的方向轉化。因為這個過程中,在國家財富不斷增長、國防日趨鞏固的同時,國內精英階層也在壯大(如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實現,會產生多少管理精英和技術精英啊!)更要命的是全體人民的「相濡以沫」之心也在消退,而越到後來精英階層越有足夠的財富引誘人民放棄自己的核心權利。於是,一切都無可挽回的向「相忘於江湖」的方向轉化了。於是,毛澤東從凝聚中國人「相濡以沫」搞建設的偉大領袖一下子變成了阻礙精英們(還包括被引誘和蒙蔽的人民)奔向「相忘於江湖」美妙生存狀態的惡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就這樣鑄成了。然而,毛澤東不同於歷史上其他政治家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作為一個偉大的辯證法大師,他洞悉了這一切,並在他的垂暮之年發動「文革」這樣亙古未有的運動試圖遏制這種轉變。

  有人說文革失敗了。但在我看來,文革並沒有失敗。說文革失敗的人,是因為他們的眼光只是盯住了1976年的軍事政變。但是如果我們站得更高一些,在更宏大的歷史視野中去考察,就會認識到文革並沒有失敗。其實就是毛澤東本人也不認為文革能畢其功於一役,他也認為文革只是「演習「。因此我認為,文革只是在當時既定歷史條件下在中國大地上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或者換一種說法是為人性的善與惡的大對決拉開了序幕。1976年的政變就是資產階級的戰略突襲,同時相應的也開始了無產階級的戰略退卻階段。而毛澤東發動的文革(以及之前的土地革命、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製革命及經濟和國防建設成果)為日後無產階級的戰略退卻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使得無產階級如抗戰時期的中國抵抗力量一樣,沒有被徹底消滅(畢竟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正式改旗易幟,因此就不能說已經被徹底消滅了),能夠以空間換時間,節節後退,逐次抵抗,不斷的熬時間:熬到蘇聯解體、熬到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熬到薄熙來被打入大牢,熬到習近平上臺主政,最終熬到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在我看來,這場大對決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有兩個標誌:在國際層面就是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1840年以後中國所有的重大事件都不再自外於世界,而是都與國際大環境緊密相關),在國內層面就是薄熙來被打入大牢以及幾乎同時發生的習近平上臺主政。毛澤東開拓的迴旋空間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新自由主義的全部惡果(亦即人性之惡泛濫的惡果)在中國演了一個遍,中國還能保持大體的穩定。這就為人性善的回歸贏得了時間,也積蓄了力量。而且文革還有一個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是它為人民從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進行了理論準備和人才儲備,而且也在億萬人民心中埋下了善因萌發的種子。

  還有如「既來之,則安之。」,孔子的意思是既然把遠方的人們招來了,政府就要採取措施讓他們安心的居住下來。但是現在的意思變成了「既然到了那個地方,就要隨遇而安,就要把心安頓下來」。

  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當然不能說不對,但是我覺得儒家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喜歡把文武這兩手對立起來。其實沒有武備作為後盾的文德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一定要生硬的將二者割裂開來,在我看來,要麼是出於愚蠢,要麼是因為虛偽。

  後來的成語「禍起蕭牆」應該就是從「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演化而來的吧?這說明了一個團體、一個國家把內部利益關係擺平、理順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的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不可能從外部被徵服,只可能因內亂被摧毀。蘇聯殷鑑不遠。

  至於冉有說的「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我覺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姑且不說季氏這樣想的對錯,但是後世那些最厲害的皇帝很多不僅是這樣想,而且是這樣做的。如漢武帝的擊匈奴,唐太宗的徵高麗,明太祖的誅戮功臣、康熙皇帝的削藩等等。還有,毛澤東發動文革,是不是也是有這樣的考慮呢?

  論語的上面這段話我記得中學時是學過的,其內涵、容量確實是很大的。

  孔子的論語讀後感【篇三】

  孔子作為一位思想家,留給我們眾多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哲學思想。一部《論語》,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學而第一》共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主要以論述學習和做人為主。

  上學時代對於論語最為熟悉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時更多的是從孔子的樂學精神中尋找中國的文化精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積極向上、注重修養的人生態度和以複習、實踐來鞏固知識的學習方法。如今重讀此篇後發現原來的理解還留於膚淺,挖掘其深意,此篇更多的是講述一種人生態度和一個君子應達到的理想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學習就是達到這種理想境界的最佳方法。其中至少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作為一個君子應具備的良好心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從政,但幾乎一輩子沒有得到大展才學的機會。所以到了晚年,他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和心境的歷程,對孜孜以求的弟子講了自己的體會,說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在不被人們了解的時候,不怨天尤人,注重自我修養。現在的我們缺少的就是這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修養。第二層意思是,作為一個君子在任何階段應有的生活態度和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同行、專家,把學習和交流作為樂趣。正所謂的厚積薄發。即使任用之後仍必須不斷的學習。這在普遍追求實際利益的今天,能夠像孔子所提倡的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並時刻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這也是作為一個「君子」在浮躁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妙訣。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在社會實踐中有所感悟。這其實正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實踐不是學習的惟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實踐的學習,將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先學什麼、怎麼去學。

  讀《論語》,我們應該能從中發現對自己有益的啟發:人生在世,必須具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態,並且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能夠每天都對世界有新的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領悟,有所感動,這樣才真正算得上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法!我們提倡追求這種高境界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