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教師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

2023-10-13 22:32:14

  無論孩子作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成功,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期望的一致,於是我理所當然和他們攜手並進。讀完《麥田裡的老師》後你有什麼理解呢?

  第1篇: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

  《麥田裡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值得我們深思。正如我們愛孩子,我們真心期望他們在學校學習快樂、學有所成,將來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強於社會。但,僅僅有這樣一份真誠的愛心、這樣一份期待就足夠了嗎?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李崇建老師說「無論孩子做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的。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們理所當然要和他們攜手共進。」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這些聰明的孩子,或調皮搗蛋,或抑鬱寡歡,甚至有自傷行為,問題多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與家長關係非常緊張,都不愛念書,都沒有勇氣去好好愛自己。他們有幸遇上阿建老師,找到了面對問題,改變自己的勇氣,走向了自愛、自強的人生之路。從閱讀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師對於學生問題的了解、包容和豁達。李崇建老師的包容與豁達,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經學生在不被我們了解的情況下,被責備,被處罰,這給學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靈的創傷,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確實要有更多的了解和愛的藝術,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特別是我們的問題學生更需要這樣的愛與智慧。

  具體做法是:

  1、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在價值觀認知方面,都要建立起「主文化」。

  「主文化」,我的認識就是創建傳播正能量的「場」。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傳播正向文化傳播的環境營造、活動設計都很重要,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中,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

  2、以「愛」為後盾,是建立規則的基礎。

  要建立主文化,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建立穩定的規則很重要。阿建老師說,對於孩子,規則的建立,最好清楚簡單,絕對不能多,父母、師長要以「愛」為後盾,而不是以軍事化的管教為基礎。

  3、當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成人的應對方式將決定教育目標落實的成效。

  本書中提出的薩提爾應對模式——「一致性」的溝通方式是較傳統應對方式(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之外的又一種方式。阿建老師認為,一致性的溝通姿態,目的並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當教育者懂得更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因此,教師在班級經營,父母在和孩子互動時,覺察並調整自己的姿態,更容易達到教育者的目標。

  4、給孩子「有價值」的正向肯定,是聯接孩子「渴望」層次的階梯。

  在我們遭遇的孩子中,一些特殊孩子不可避免,這些孩子常常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多困擾,對於這些孩子的教育引導,不僅需要老師有耐心,更需要老師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我們可以運用「一致性」的溝通方式,通過與孩子的交談、溝通,在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過程中,體驗孩子的情緒,表達自我訊息,努力挖掘有價值的正向能量,促進孩子向著自己「渴望」的目標行進。

  教出好孩子,是家長、教師一輩子的夢想,而我們的孩子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是不能期望用同一種教育方式就一定能獲得高品質產品的過程,因此,在他們的成長中,雖然需要我們成人作出正向的引導,但作為成人特別是教育者,「如何教出好孩子」也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進修」的項目。

  第2篇: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

  《麥田裡的老師》這本書是我感受頗深,語言通俗易懂,條理清晰,書中大量真實而又感人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議中肯可行,充滿著教育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學生,富於實踐性,帶給我無限的思考。

  李崇建作為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為了餬口,維生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堅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將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薩提爾模式轉化過來的技巧,在師生互動及班級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繹,讓我大開眼界,頂禮膜拜。

  首先,被作者對薩提爾模式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吸引了,為此專門上網搜集「薩提爾模式」的相關資料。

  薩提亞模式能讓我知道很多成年人對個人生活的不滿足感,以及成年後遇到的問題和困擾,都是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造成的。一個小孩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和他的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學習並發展出來的求生存互動模式,這種模式會影響他的一生。

  薩提亞認為,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帶給我們怎樣的經歷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納。同時也認為,人類也不是被動的、無奈的被過去所限制,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她相信人類已經擁有我們成長所需的一切內在資源,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活。她說,「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而如何應對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問題」。

  在今後的工作和家庭教育中,我也會應用薩提亞的這種模式,在處理和學生和孩子的問題上,應秉承的原則是: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賞你而不用批判你,你齊參與而不會傷害你,邀請你而不必強求你,離開你也無須言歉疚,批評你但並非責備你,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那麼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而且能彼此潤澤。

  其次,是書中關於「正向好奇」,「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不是虛偽地跟孩子說「好棒喔」,而是一種真正的探索。一般人的讚美,都屬於表象層次的稱讚,並非聚焦於真實,反而落入「虛偽」、「敷衍」或者「安慰」,無助於啟發孩子。

  啟聰部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上課的語言很難豐富,即使語言豐富了,同步的手語卻很有限,例如「好」,「很好」,「非常好」,「不錯」,「太好啦」,「你很棒」,「你真棒哦」,「對的」,「正確」這些詞語的手語都是豎大拇指,但是語境和語意是不同,這就需要我們講話時要有表情,讚美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狂熱的,學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熱情,相由心生。

  再次,當讀到有創意的「爛」作文---「千樹成林」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回想起了小學時的一個人,一件事,小學同學的名字到現在還能記得的已經不多了,但是有一個叫李友紅的同學我記憶猶新,對他充滿了愧疚,那時是小學五年級,我當時是班長,農村村小的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我們班的語文老師不負責任,上完課就外出打牌,有時竟然忘記上課時間,還要學生去找,作業也是很久不批改,等要檢查作業時,語文老師就讓我他房間幫忙改作文,他自己有事出去了,說實話,當時還是很高興的,幫老師做事是一件多麼榮幸的事情啊,並且能夠用紅筆在別人的作業本上寫字了,並且老師還只叫了我一個人,更是看重自己,興奮的開始了工作,語文老師讓我先看看他是如何改作文的,於是我就像模像樣的批改了起來,仿照老師寫評語。改到李友紅的作文時,他的字確實太亂了,簡直無法辨認,我不知道改如何修改,於是我看看前面兩次老師是如何批改的,只見兩篇作文老師只寫了三個字「鬼畫狐」,於是我也模仿老師在剩下的幾篇作文後面各寫了三個字「鬼畫狐」。

  這件事情過去十多年了,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內疚,那個同學讀完小學就沒有繼續念書了,幼小的心靈哪能經得起如此般的打擊,差生就是一樣造成的,如果說他是一個受害者,我曾經也許是一個小幫兇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意識到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大,中小學階段,特別在意每學期期末的教師評語,中學時期很看重老師在作文本上的評語,看有沒有表揚的話,自己得到的評語是不是比別人少,從評語也可以看出老師是不是在認真批改,評語是不是寫少了,是不是在敷衍我,對自己的評價是否客觀,記得高三時自己的一篇作文被老師選中在全班做範文讀,高興得中午沒有吃午飯。

  現在我也是一名教師,曾經做過兩年的班主任,很慎重給學生的每一個評價,真情實意的讚美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儘可能的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我的做法是將每個學生的評語欄寫滿,首先從表面讓學生感覺老師對學生都是一視同仁,即使學生某方面沒有做好,也是用「希望」、「建議」、「期待」、「祝願」等正向詞語去引導、激勵他。

  再次,談一談卷三課業與學習中的當孩子學習成效不彰顯,面對數學困難時的態度,我很認同作者的意見,要想學好數學,首先要從接納數學,從內心不排斥,也就是面對數學的態度,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對自我的學習狀況有所察覺,意識到自己想要學好,而不僅是想要或是知道要學好而已。一旦意識到要如何面對數學,便能有所突破,一旦突破,便能建立自信,建立新的學習習慣,這就是自主學習裡的一環。

  這裡我也說說自己學習數學的一點經歷,我感覺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和弟弟都是學理科的,都是數學較好,現在還是校友,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要從我父親說起,他讀書時語文很好,字也寫得不錯,就是怕數學,所以很注重對我們數學的培養,記得小時候每當我要看課外書或是買字帖練字時,父親就很反對,他說字很容易就練好的,平時作業認真書寫就行了,數學學得好的人,語文縱差都會有個七八成,而語文學得好的,數學不一定能學好,讓我不要花很多時間在語文和練字上。所以每當我讀書或是練字時,父親就會拿一些數學難題考我,讓我做很多課外練習冊。後來弟弟讀書後,父親也是這樣要求他的,所以我們都很偏科。後來考大學時我們都怪他當初重理輕文,沒有正確的引導好。

  現在想想,也可以理解,自己的薄弱環節希望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成為強項,就像現在的我,體藝方面很差,感覺很難學好,理科反而很容易學好,所以以後我會更加重視女兒的體藝。由此看出,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最後,通過閱讀本書,我也學會了如何面對教育上的挫折,如何迅速調整自己的心靈,那就是:深深呼吸,察覺內在的情緒,承認情緒,身心便能有初步的安頓,回應的語言與姿態將有別於不察覺的狀態。還學會了如何面對學生的問題:真心接納他們,深刻地討論,共同面對問題,協助孩子建構紀律,包容他們違反承諾,重新審定紀律,欣賞並感謝孩子的努力。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有價值,沒有一個孩子想不被接納,沒有一個孩子的內在深處不想被愛,如此一來,我和孩子便是站在同一條線上了。接納與認同不一樣,接納是一種對生命的諒解。因此,接納一個孩子,並不一定認同他的行為,但一旦懂得接納,就能真正傾聽,幫助孩子釐清問題。

  第3篇: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

  要怎麼教育好孩子,首先,我應該要先學會如何懂得尊重孩子,如何能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傳統的家庭教育認為孩子必須要聽從父母的命令,父母一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又有多少個家長能真正的從孩子角度去考慮他是否開心呢?是否自願呢?家長不要認為幼兒年齡小就沒有自尊心,作為父母要從小就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我們的學生同樣也到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要好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記得書中有個案例,就是「孩子大聲喧譁,你感受到被幹擾,你以什麼方式回應?」,一個回答引發出五個不同的姿態,這個時候,李老師引用了「冰山」比喻,正視了人的心裡內在層次,最後他選擇了真誠地表達自己,是最好的溝通方法。一一致性的溝通姿態來真誠地跟對方表達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別人。這歸根到底是尊重的原態。但如果教育者懂得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清晰容易多了。因此,在教育學生和家長跟孩子互動時,覺察並調整自己的態度,力求達到一致性,那麼更容易達到教育著的目標。

  此外,我感覺到李老師那份重視與孩子相處時的禮貌,我們也要好好學習。例如老師常對孩子保持應有的禮貌交流,使用「請」、「對不起」、「謝謝」、「不容氣」等禮節性語言,孩子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注意接受孩子的觀念。只有父母或老師贊同、接受孩子的觀念,才能進一步開發、引導他的意識水平。減少孩子的難過情緒。大人在糾正孩子荒唐行為時要留意孩子的難堪情緒,以免造成負面影響。鼓勵孩子的優點,允許孩子失敗。孩子的嘗試難免會遇到失敗的挫折,孩子失敗時需要給他心靈的支持與愛護,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我們對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像黃麗米校長所說的,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些老師會受到孩子的尊重和愛戴,有些則否!是因為那些老師善於懂得走進孩子的心,他們懂得,無論老師還是父母,覺得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感受到艱辛和痛苦,其實同樣孩子也苦啊,那我們何不建立一個平等,愉快的教育模式呢?這樣孩子開心,你也高興!那麼能達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了!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