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驚蟄春雷乍響(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為何與打雷關係密切)
2023-10-14 01:16:58 2
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今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驚蟄節氣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驚蟄為什麼跟雷的關係如此密切?驚蟄三候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期望?近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瀋陽農業大學農學院大氣科學系講師王立為,為您解讀「驚蟄」節氣。
驚蟄至農事忙 圖據新華網
早秋煥「驚蟄打雷」
與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吻合新計劃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原名「啟蟄」,漢代孝景帝名啟,為避諱其名改為「驚蟄」,一個「驚」字改出了春雷驚醒萬物的意蘊。
瀋陽農業大學農學院大氣科學系講師王立為介紹,「民間畫匠描繪的二十四節氣神像中,驚蟄這一節氣通常畫的是手拿鑿與錘的雷神。正因如此,驚蟄是否打雷,被看成關乎一年氣象的標誌。如果驚蟄有春雷滾過,農民們會認為是豐收的好兆頭。」那為什麼驚蟄會和雷電關係密切呢?他說,「這是由於地面溼度增大導致近地面熱空氣上升或溼熱空氣北上的強烈影響和頻繁活動。而雷電的產生就與這些旺盛的氣流運動所形成的雲極其相關。」
從我國不同地區的天氣過程來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開始的時間早晚也有不同。王立為介紹,「雲南南部1月底左右可以聽到雷聲,在黃河流域等地,雷聲一般出現在3月末甚至更晚,而北京的第一個雷天一般在4月下旬。」不過,「驚蟄打雷」的說法只是比較符合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自古有「春雷驚百蟲」之說,但其實驚醒小動物的並不是雷聲,而是逐漸回暖的氣溫。這是因為驚蟄時節正值「九九」,數九寒天即將過去,氣溫逐漸上升,天氣回暖。除東北、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將升到0℃以上,小動物們也就都開始逐漸甦醒了。
驚蟄有三候
「鷹化為鳩」表達對萬物復甦的期待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瀋陽農業大學農學院大氣科學系講師王立為解讀道,華就是花,倉庚指的是黃鸝。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這是桃花盛開的季節,也是黃鸝鳥在樹上一天比一天叫得歡快的日子。其中,「鷹化為鳩」很有意思。他說,驚蟄三候時,天上遊弋的鷹忽然少了,而地上的布穀鳥卻相應地多了起來,於是古人便天真地認為,是天上的鷹化作了地上的布穀鳥,故曰「鷹化為鳩」。其實,也並不是古人天真,這也表達了古人對於春天萬物復甦的一種期望,就是說鳥兒感受到溫暖的氣息,換上比較輕便的羽毛,性情也變得溫順。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很大。王立為介紹,驚蟄期間除東北、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3~6℃,江南、長江地區日平均氣溫8℃以上,西南、華南地區日平均氣溫10~15℃。而且驚蟄節氣不僅是全年氣溫上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明顯增加。大家會明顯感覺到春天不但來了,而且白天還明顯變長了。但驚蟄節氣前後,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是特別穩定,氣溫波動比較大。千萬不要急著脫下厚重的衣服,建議再「捂」幾天。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茶樹開始萌動 修剪施肥很重要
農諺云:「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王立為介紹,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比較大。
這時候華北冬小麥逐漸開始返青生長,但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就很高了,應該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而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溼害則是最重要的,必須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驚蟄至農事忙 圖據新華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