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讀後感四篇
2023-10-13 20:17:14 2
貨幣戰爭的讀後感
兒時一記事,便知有錢這個玩意兒。小學時,老師說錢還有個名字,叫貨幣。中學老師又告訴我,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黃金的表達形式。後來,又知道了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推之,所有國家的貨幣就是由所在國以黃金為底託發行的一般等價物。
哪知,貨幣在許多國家特別是我們常常加以羨慕的英鎊、美元卻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哪知,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卻是私人的?哪知,貨幣還有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之分?這些確實讓人不可思議。傳統思維給我們普眾一種定型概念,如果不被告之,真難以想像。
我們曾經以為比爾·蓋茨是很富有的了,就是不是世界最富的,也差之不遠。殊不知,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相比,差的卻是N個數量級,後者是以十萬億美元為計量單位。這個地球上最富有的人是金融大亨,這是我知道的,但他們卻如此的富有,我卻不知。更讓我不知的是,他們卻在打造和利用精英團隊影響世界。近幾個世紀中有影響的戰爭都有它們的陰影,甚至就是他們陰謀所致,如美國的南北戰爭,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為了貨幣發行,美國總統受暗殺的概率要比諾曼第登陸死亡率還要高。
通貨膨脹是金融大亨們搞出來的,而不是其它什麼組織。通貨膨脹後就是通貨緊縮,然後就是「剪羊毛」。如東南亞危機,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濟倒退。
這些都是一本書告訴我的,這本書名叫《貨幣戰爭》。
這本書作者還告訴我們,金融安全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遠比戰略核武器更需要嚴密監督的領域。在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之前就貿然全面開放,乃是取亂之道。普通人可能會認為中國的貨幣就是人民幣紙幣,只有國家才能印刷和發行,外資銀行怎麼可能自己印人民幣呢?其實外資銀行們根本不必印發人民幣就能「創造」貨幣供應。它們會引進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金融產品,以各種不同方式創造債務工具並使之貨幣化,這就是貨幣的類似物「流動性」。
與已有兩三百年金融閱歷的外國金融家相比,我們卻是小學生。我們千萬不要上當,人家用一個「國際慣例」來唬我們時,我們最好的辦法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像地道戰一樣。這是這本書告誡的。
就個體而言,更讓我們心驚的是,我們辛辛苦苦積累下的財產有可能朝不保夕。該書中,列出了自1971年以來各國貨幣貶值表,其中美元貶了94.4%。如果,我們國家不採取必要的防範,任由「熱錢」泛濫,不監管外資銀行,任由其玩「貨幣供應」,加上經濟漢奸妄為,我們本就不多的財富就會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無論是我們憂國,還是憂已,都為貨幣的安全而膽寒。
貨幣,讓我歡喜讓我憂的玩意兒。
貨幣戰爭讀後感2000字
在家過節休息,兒子給了兩本書,一個任務,兩篇讀後感!第一本是宋鴻兵編著的一本名為《貨幣戰爭》。據說這本書最先是以博客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連載的,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點擊超過50萬人次,並被各大網站、論壇爭相轉載,從而引發了廣大讀者與財經媒體的強烈關注。我拿到手後,兩天兩夜,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手不離卷,讀了以後也覺得開闊了我的視野,在許多問題上可以說是聞所未聞的,在覺得收穫很大的同時基本上顛覆了我腦海中原有的傳統政治經濟學得概念,我有一個衝動那就是:我們國家都這麼危險了,主席知道不知道,總理知道不知道,要趕緊告訴他們,要讓他們把美國債券都賣了,全買成黃金!看完後我和我老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咱別做股票了,買黃金吧!」
我相信書中的一些猜測是對的。
我們今天的世界正在被一個叫「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族統治著,羅XX家族名言:只要讓我控制貨幣,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西方國家的債務就是貨幣,貨幣就是債務,國家政府向中央銀行借錢,發行貨幣,這是普通的貸款,需要抵押「人民的稅收」,也需要支付利息。簡單說就是國債=貨幣。「羅斯柴爾德家族」做夢都要想控制世界的貨幣發行,讓人民向銀行家繳稅,其實美國的被「美聯儲」控制著貨幣發行,而「美聯儲」是私有銀行,它也被「羅」家族控制著!為了控制美國政府的貨幣發行權。他們先後暗殺了美國總統傑克遜、林肯、甘迺迪、裡根。甚至不惜挑起發動弟一次世界大戰,資助希特勒打第二次世界大戰!打著扶貧的名號發放貸款,這些貸款用來修建高速公路,鐵路,電廠等基礎設施,由他們控制得美國公司承建,極少的比例能用來救助貧困。被這樣金融洗劫過的國家,自然資源被掠奪走了,國家政府負債纍纍,政局混亂,人民創造的財富無休止地支付利息。
《貨幣戰爭》歸根結底講的是一個貨幣發行權的爭奪問題,而提出的症根是黃金的地位問題。其中的道理又讓你覺得的確危機四伏。她指出美國表面放棄金本位,否定金本位的作用,但暗中卻在大量囤積黃金,以備一旦美元紙幣崩潰、黃金本位再起後所用。在這些年裡,美國不聲不響地積攢下了8000多噸黃金儲備,而英國卻在上世紀90年代拋售了幾百噸黃金,中國目前總共只有650噸黃金儲備。這樣一種格局,一旦美元崩潰,黃金出來說話時,中國可就慘了。因而未雨綢繆是有價值的。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這麼一點防小人的意識,那這個國家經濟就危險了。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金融和經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我在網上查閱更多得資料,也準備花一些時間做更多得了解。雖然書上講得不一定全對,但是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認識,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吧,小心撐得萬年船!
貨幣戰爭讀後感1500字
隨著國內房價的不斷攀升,我們也在向通貨膨脹不斷前進。是什麼主導了這個過程呢?前兩天看完的《貨幣戰爭》已經給了我明確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幣的超量發行。為什麼人民幣會超量發行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老百姓拿出自己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錢來買房子,銀行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斷以個人購房的名義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鈔票轉帳到了地產商、政府以及一手房東的手裡,而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明天更高的回報,又把這些鈔票拼命的撒向社會。一時的繁榮導致了國內的人民幣數量猛增,而看看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你就知道了,還是那個房子,還是那斤豬肉,原來要1個銅板的東西,現在要一個金幣才能買到了,這就是通貨膨脹。
書中揭示了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一、以債務為貨幣發行的抵押,而非實物,這樣就讓有些機構有機會做一些不負責任的濫發貨幣行為;二、現在銀行的部分儲備金機制。美聯儲就有憑藉美元是世界貨幣的優勢而濫發貨幣的嫌疑。以前美國憑藉國債發行美元導致本國的通貨膨脹,現在很多國家都有美國的國債,就相當於美國通過國債將通貨膨脹轉嫁到其它國家。中國也是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國家。因此中國的通貨膨脹也是跟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有美國國債的增加)有很大關係的。
通貨膨脹會導致兩個互相矛盾的現象:資產價值(如房子)的提升和其它貨品價值的降低(由於生產力的提高)。資產價值的提升恰恰體現了人民對擁有財富的不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政府為了平易通貨膨脹,只能想辦法讓老百姓手中的貨幣原地不動,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讓這些貨幣在股市裡窩著去,只要不出股市,這些多餘的貨幣就不能去肆意的拔高商品貨幣價格。於是,今年年初,我們如期看到了股市上揚,如期看到了外資撤退後國資殺入救市的場面。但國資還能撐多久呢?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我們怎樣能度過這個難關呢?
首先就是要想盡辦法讓你手中的貨幣保值。例如,將貨幣兌換成房產或是金條。當然,如果負債買房的話那也要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銀行將快速大比例的提高貸款利率,也許今天你要為供房付出5K,第二天醒來,已經要為房子月供1W了。
其次現在是人類重新認識金錢的時候了,人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人應成為金錢的主人,金錢應為人服務,而不應成為魔鬼的化身。人類需要全新的制度,全新政治,全新的文化。使金錢變成鳥籠中的鳥,為人類服務的鳥。人與錢,人與權,權與錢和諧相處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社會。重義輕利,重正義,重感情的社會。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現代人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貨幣政策,產業環境下生存?是一個很值得人們思慮的的問題。
貨幣戰爭讀後感1000字
前幾天看了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先不說這本書怎麼樣,它首先做到的是讓我產生了一種研究一番經濟學的衝動!
這是一部很好的小說,因為他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引人爭論的觀點!一本書,一部電視,一部電影,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它們具有爭議才顯得有價值!作者的思路似乎不是很清晰,這可能是因為像此類歷史類的小說的通病吧,如同《三國演義》,他要說明的道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與劉關張又有多大關係呢?他們只不過是大千世界裡的一個普通例子罷了!這是《貨幣戰爭》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不認同這本書是嚴格按照歷史來寫的,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能按照歷史來解讀!這是我對歷史類小說看法上的觀點。真正的歷史還是要以正史為主的。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點兒,但是當他們自己讀時候就做不到把小說和歷史分開來看待了!這是很可怕的,因為你自己練判斷真假的基本能力都沒有!儘管歷史總是有勝利者書寫的,為既得利益者和統治者服務的,但是誰又能保證,那些野史不是由某些人扭曲而成的呢!這是讀歷史的難處,誰都不能確信自己手上的資料是完全的歷史事實!
書的開頭寫得極有氣魄,直接拿當年的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開刀,引出世界金融界的幕後黑手:羅斯切爾的家族。這種寫法給我很大的啟發,很值得我去學習一番!這像是爆出了一個明星事件,一下子吸引住了讀者的眼球。在接下來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從羅斯切爾的家族的發展是入手,帶你走進你未知的,幾乎完全陌生的金融世界。故事中,有日不落帝國的統治者,歐洲的重量級人物,當然還有羅斯切爾的家族等銀行家。
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作者說出英格蘭銀行屬於幾個大銀行家所私有的,作者還旁徵博引,讓人大開眼見。更讓人驚訝的是,就連美國的美聯儲也是私有化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由金融家做背後暗箱操作的預謀。聽來確是有些誇張,但是有一點我敢肯定,每一次戰爭都有某些少數人在在得到好處,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想著發戰爭的橫財!美國僅是這樣!
在電視劇《懸崖》裡我看到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人面對一門他陌生的語言時,很容易受到蒙蔽!我想我們在面對「金融」這門陌生的科學時,會不會也同樣很容易受到每種蒙蔽呢?比如說:「有關專家」「有關部門」「國情」等等!
無論英格蘭銀行、還是美聯儲、還是羅斯切爾的家族、還是比爾蓋茨、還是拿破崙、還是歐巴馬......在99.99%的情況下,我總相信這樣一句話:戰爭是以消耗物資和生命體為代價的政治的延續,所有政治手腕的目的都只是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