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焊裝下線滾床的製作方法
2023-10-30 18:42:17 2

本實用新型屬於車製造的焊裝車間生產車身零部件的工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焊裝下線滾床。
背景技術:
當前國內汽車出口方式有整車出口、全散件出口、油漆車身出口等出口模式。而很多車企結合汽車出口的關稅、勞動力成本等因素,選擇汽車全散件形式出口較為經濟,所謂全散件出口就是我們所說到的CKD件生產,出口後整機裝配。
在生產車身的焊裝車間主要是生產分裝散件、二級總成件、一級總成件,然後經過四門兩蓋(發動機蓋和行李箱蓋)的裝配和調整得到合格的白車身總成。而我們現場生產二級總成件的工裝夾具(如左右側圍的二級總成)只具備本工位的定位、夾緊和轉運至下一道工序的功能,不具備二級總成在流水線上下線的功能,而製造CKD散件就必須在流水線上下線二級總成散件。在這個時候我們採用的一貫做法是人員手工抬件下線,這樣一來生產效率低下、安全隱患較高、同時由於抬件過程中由於工位空間有限導致的磕碰也無法保證表面質量要求高的二級總成件下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大大提高了依賴人工抬件下線生產CKD件的生產效率的焊裝下線滾床。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焊裝下線滾床,具有:
框架,
在所述框架兩側均勻分布的滑輪,滑撬能夠在所述滑輪上滑動;
固定設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夾緊氣缸;
與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杆固定連接的夾爪,所述夾爪用於鎖死所述滑撬。
所述框架上還設有用於限位所述滑撬的擋臂。
所述夾緊氣缸和夾爪各有兩個,分別位於所述框架兩側。
所述框架底部設有腳輪。
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一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或有益效果,打破了傳統的人員手工抬件下線生產散件的作業模式,把零件下線的工位由原來的流水線作業工位轉移到具備良好高效下線的工位。大大提高了依賴人工抬件下線生產CKD件的生產效率;滾床製作的成本小、周期短,使用方便,維護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焊裝下線滾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焊裝下線滾床的俯視圖;
上述圖中的標記均為:1、框架,2、滑輪,3、夾緊氣缸,4、夾爪,5、擋臂,6、腳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參見圖1和2,一種焊裝下線滾床,具有:
框架1,
在框架1兩側均勻分布的滑輪2,滑撬能夠在滑輪2上滑動;
固定設置在框架1上的夾緊氣缸3;
與夾緊氣缸3的活塞杆固定連接的夾爪4,夾爪4用於鎖死滑撬。
框架1上還設有用於限位滑撬的擋臂5。
夾緊氣缸3和夾爪4各有兩個,分別位於框架1兩側。
框架1底部設有腳輪6。
1、利用方鋼焊接拼裝一個滑臺的框架1,並安裝腳輪6、地面插銷、頂升器裝置等,保證可以來回拉動和鎖止;
2、在地面安裝兩處腳輪6滾入的導向槽;
3、選擇合適的滑輪2,在框架1上安裝並保證滑輪2座上下左右可以調整;
4、利用夾爪4和氣缸設計兩個夾緊裝置,對滑撬進行抱緊鎖死;
5、選擇合適位置安裝滑撬到位觸碰閥,保證滑撬到位碰到閥,鎖緊夾爪4自動夾緊;
6、利用方鋼和橡膠塊製作兩根擋臂5,根據側圍吊起過程中擺動的臨界位置焊接安裝擋臂5;
7、安裝所需的氣動元件併合理布置氣路,實現滑撬的自動鎖緊和釋放。
具體操作過程
1、打開側圍總成工位的安全防護網(根據現場不同情況拆除影響自製滾床和在線工位滾床對接的障礙物);
2、把製作的滾床沿著地面的導向槽推入到前後滾床對接位置,並銷上地面插銷或者踩下頂升器(地面插銷和頂升器作用相同,在設計時可靈活選擇);
3、使原有在線工位的滾床處於滑撬滑動時的位置。
4、打開自製滾床上的擋臂5。
5、推動滑撬進入我們設計製作的滾床上面,到位後自動鎖緊。
6、利用吊具等其他裝置把側圍吊下,放入存放側圍的工位器具。
採用上述的結構後,打破了傳統的人員手工抬件下線生產散件的作業模式,把零件下線的工位由原來的流水線作業工位轉移到具備良好高效下線的工位。大大提高了依賴人工抬件下線生產CKD件的生產效率;滾床製作的成本小、周期短,使用方便,維護簡單。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