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的節日中秋)
2023-10-13 02:46:22 2
中秋節傳統文化的魅力?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中秋節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秋節傳統文化的魅力
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閱讀提示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對自己上下五千年燦爛中華文化有正確的認知,我們必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和發揚,堅定文化自信,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壬寅年的中秋節前夕,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教育報、處州晚報等媒體,對於中秋中華傳統文化都先後進行了梳理和匯總,從科學的角度去詮釋為什麼有的年份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解釋中秋起源即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開始祭月拜月,興於唐,盛於宋,明清後成為我們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各大媒體還對「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玄宗遊月」等的傳說故事,吃月餅、祭月、賞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猜燈謎、玩花燈、觀潮等習俗一一進行了梳理。最後,還對蘇軾、辛棄疾、陸龜蒙、皮日休等古詩詞作家的中秋詩詞進行了展示。媒體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全國廣大讀者的普遍好評。「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家庭團圓,幸福美滿」一時感慨良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瀰漫在我們周圍。
中秋節期間,我們麗水各地的線下中秋活動,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筆者有幸參與了中秋節前夜舉辦的「月滿中秋2022年壺鎮中秋傳統文化節」,該活動在壺鎮百廿間舉行,參與者身穿宋代漢服,他們在「花市燈如晝,燈樹千光照」中,趁著斑駁月色,沉浸式搞「文聯古韻、月滿中秋」雅集。雅集中有糖畫、書畫紙扇、餛飩燒餅、苦櫧豆腐、木蓮豆腐、手提燈、剪紙、茶藝等,更有點茶、薰香禮儀,當然少不了水調歌頭朗誦、眾人作揖拜月、宮庭夜宴舞蹈、花好月圓演奏、即興《麥牙糖》獨唱以及曼妙少女樂器合奏等等,來自全縣各地文聯會員、琴棋書畫詩酒茶愛好者,他們無拘無束,盡情欣賞唱歌、跳舞,領略別具一格的詩詞歌賦。令人欣喜的是,活動還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朋友,他們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大快朵頤月餅、水果,拿著花燈紙扇,品嘗「宋韻文化」特色的冰糖葫蘆、手工麻餈、縉雲餛飩、酸甜梅湯等等。他們穿著嶄新的漢服,在心儀的雅集過程中拍照留念,而且,還老練地用手機立馬製成「美篇」「抖音」「快手」等作品,自豪地上傳朋友圈或同學群家人群。
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中,中秋節的吃住行遊購娛僅僅是博大精深傳統文化中的鳳毛麟角,全國上下重視,普通民眾參與。此次壺鎮百廿間的莊重典雅的「拜月儀式」,主持人用雄渾厚重的音調宣示:「春朝詠日,秋夕拜月,時際八月,適值望夜。皎月當空,映萬裡空明;盛友雲集,舉庭筵言歡。值此佳節之際,共設几案,恭陳瓜果時蔬,施以漢儀,同祈盛世長歌、國泰民安。」場面肅穆,教導人們要敬畏天地、順應自然、珍視環境,祈盼世界和平,百姓安居樂業。其昭示的傳統教育意義不可小覷。有一位牙牙學語的小朋友現場問媽媽:「我們祭拜月亮,就是祈禱和感謝上天,讓我們永遠生活美滿、合家幸福嗎?」媽媽高興地說:「寶貝說得對,拜月就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啊!」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對自己上下五千年燦爛中華文化有正確的認知,真誠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持之以恆地得到發揚光大。我們必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和發揚,堅定文化自信,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縉雲 施星 54歲)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