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人都會死嗎如何告訴孩子)
2023-10-12 20:27:08
無論孩子所處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宗教信仰如何,對於死亡的焦慮和恐懼在兒童中是普遍存在的。
雖然對於死亡的焦慮和畏懼其實在大人中也存在,但是由於孩子們還沒有足夠的應對拮抗機制和全面理解的宗教信仰,不能明白為什麼死亡會發生、後者死亡以後會發生什麼,也沒有特別好的時間感(比如我小時候覺得人到了20歲就老了,天知道我現在多想回到20歲),所以死亡給孩子帶來的焦慮和恐懼遠遠比大人激烈。
另一種讓孩子對於死亡特別恐懼的原因是很多孩子無法區分想像和現實,他們一旦開始知道死亡的概念就會開始焦慮,因為他們會忍不住去想親近的人會不會死,然後又反過來擔心自己這麼想真的會讓這個人死掉。
減輕死亡焦慮和恐懼的辦法是死亡教育
2. 學齡前期(3-6歲)
有研究發現,很多學齡前期的孩子並不會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他們更多的害怕和傷心點在「分離焦慮」上,他們認為死去的人還在某個地方生活,但是不能回來看他。很多孩子在追問逝去的親人去哪裡了的時候,如果有人給一個具體的答案給他們,比如睡在墓地裡,比如去天堂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相信。他們會很想念這個人,也可能生這個人的氣。
這個階段的問題是很多人會用「睡著了,再也不會醒過來了」的方式給孩子接受死亡,這樣做的一個問題是:失去親人的孩子會害怕入睡,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一旦睡著了也醒不過來了,會死掉了。
一方面這個階段的死亡教育需要向孩子解釋,死去的人不會再回來,死去的人心臟會停止跳動,死去的人身體不能動不能吃喝不會覺得痛。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講你自己的親人,比如你的祖父去世了,你很想念他,但是因為你的祖父「已經非常非常老了,他的身體不能工作了」。
小包子幼兒園前段時間有一兩個星期專門帶領孩子們畫簡化的人體結構圖,老師畫一個人的輪廓,孩子畫上心臟,肺,腸子還有胳膊腿上的動靜脈血管。孩子於是知道了人活著要呼吸,心臟要跳,血管要流,死亡就意味著這些都停了,人還會變成骨架。所以,小包子會回來問我:「媽媽,你死了以後也會變成skeleton嗎?」我覺得這種具體實際的死亡教育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特別好。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哪些情況下人會死亡,趁機向孩子傳播個人安全常識,比如不能大人不在家的時候玩火、過馬路要看紅綠燈等。告訴孩子如果我們注意安全,我們都會活到很老很老才會死亡。
有人會問能不能說「媽媽死了以後會和上帝天使在一起」或者「媽媽死了以後,會變成一個小寶寶,重新再長大一次」,個人覺的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家庭的宗教信仰如此,其實並無不可,因為孩子在未經歷親人去世的時候是能接受這種說法的。當孩子真的經歷親人去世時,他會傷心,但是如果身邊的人告訴他:「媽媽不能陪我們,我們很傷心也很想念她,但是幸好她還可以和上帝在一起/她又變成小寶寶重新長大啦!」孩子通常也能得到一定安撫。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明白死亡之後人體發生的變化,也很難讓他們明白。所以這種象徵性的方式是可以考慮的。
如果是孩子自己養的小動物死了,可以和孩子安排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同時接納孩子的傷心,不否定他的情緒(「小鳥去天堂了,別傷心」),因為理解死亡不代表不能為死亡哀傷。
3. 學齡期(6-12歲)
學齡期的孩子更多理解死亡後人的身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了,也可能目睹或者從親人的交談中知道人死去以後會被火化,裝在骨灰盒子裡。他們知道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但是會對死亡進行想像性加工,比如人死後的靈魂會回來和他們一起說話。
這個階段如果因為某次衝突孩子有過「再也不想見到某某某」的念頭,或者夢到某個人去世,然後這個人不久後真的去世,那麼通常這個孩子就會限於強烈的內疚和害怕中。
對學齡期兒童的死亡教育需要其實是學齡前期的延續,無論是宗教信仰類的解釋,還是無神論的解釋,孩子都需要了解的是,人去世與否不會改變那個人對我們的愛,我們也不會改變對他的愛。雖然我們見不到這個人了,但是我們會想念他。
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和孩子把死亡放到一個大的背景中討論,比如一隻鹿以草為食,死了以後身體會變成很多微小的部分,回歸到大自然,也會滋養草的生長。
有一些死亡有關的繪本,大家可以參考孩子的年齡選擇合適的:《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我永遠愛你》、《象老爹》、《一片葉子落下來》、《風到哪裡去了》、《No matter what》、《Lifetimes》、《I found a dead bird》……
最後,想多囉嗦幾句注意事項:
1. 不要不允許孩子說死,也不要在孩子說死的時候反應驚慌焦慮;
2. 不要在孩子睡前談死亡,因為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夢魘;
3. 很多孩子更害怕意外死亡,所以就安全規則以及意外死亡的可控性和孩子溝通很重要。
【作者介紹】
徐桂鳳:工作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與障礙中心,擅長兒童生長發育諮詢及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諮詢及治療、家庭親子關係諮詢及指導。
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和作者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授權:[email protected]
【媽咪知道】母嬰健康諮詢網際網路醫療APP,三甲醫院醫生隨時問,600萬媽媽的信賴選擇。
【媽咪知道兒科診所】你身邊的私人兒科診所,提供專業、貼心的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