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泥怪讀後感
2023-10-13 03:15:49 1
成長小說的閱讀意義在於,小讀者的心靈與書中人物一起經歷出走、克服內外困境、回歸的歷程,獲得成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爛泥怪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爛泥怪讀後感【篇一】
一、作者與作品風格
《爛泥怪》的作者路易斯·薩奇爾,不知大家是否熟悉這位美國童書作家呢?我們看到,封面內頁上有他的照片,他一臉頑皮的笑,有點古怪精靈的感覺。
他的作品風格,也像他的笑容,調皮、好玩、天馬行空,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我想分享的是讀過他幾本作品的感受,幫助大家從整體上感受作家作品風格。
高中時,薩奇爾寫下了自己的第一個故事:一位老師把學生變成了蘋果。大學時,他在一所小學當兼職老師。大學畢業後,他寫下了「歪歪小學」系列的第一本書,一舉成名,於是辭去律師工作,專心為孩子寫作。
歪歪小學的故事,挑戰每一個「一本正經」的讀者,歪歪小學有30層樓,根本就沒有的19樓有一個根本就沒有的老師在上課。地下室有死老鼠,有時會冒充學生穿雨衣進教室……整個風格充滿著異想天開、出人意料的遊戲性質,讓人驚訝的好玩。
薩奇爾作品的主要風格是故事情節上出人意料的轉折,強烈的懸念,幽默感,能引發孩子們成長的心靈共鳴。
雖然他只在小學兼職過一段時間,但他特別懂得孩子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害怕什麼,嚮往什麼……我覺得他是一個沒有忘記自己童年的人。
這種風格在《爛泥怪》這本書中也有體現,他對三個主角的內心世界的呈現,他們三個內心的轉變和成長,刻畫得特別深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
二、本書題材與結構分析
1.這是一本校園懸疑小說,也是一本少年成長小說。(懸疑小說的特點和閱讀方法)
A成長小說通常都有少年出走、回歸的情節。
走出去,才會長大。三個少年從校園出走,在樹林中歷險,他們面對外在困境:長毛的泥巴,內在困境:同學霸凌(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是成長困境),從恐懼到互相扶持,當他們回到人群中時,獲得了各自的成長。
……
三個孩子鮮明的人物形象,很多孩子應該能從他們身上發現共同點,獲得共鳴。成長小說的閱讀意義在於,小讀者的心靈與書中人物一起經歷出走、克服內外困境、回歸的歷程,獲得成長。
B讀懂伏筆、細節暗示。
在百班千人四年級的共享群裡,我們看到,陳林玉老師的學生計算算式30次變化與故事情節推進的時間。
賴麗珍老師的學生將生化危機的電影與故事情節相聯繫,張偉美老師的學生做了思維導圖。在這個群裡,老師們互相看看彼此發的共讀活動匯報,就是很好的互相學習。
2.雙線結構:
主線:三個孩子次線(背景):兩場聽證會
聯繫並推動兩條線索情節發展的密碼:算式
細菌在塔瑪亞手上繁殖,同時也在聽證會上被討論。
對比,如果把聽證會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放在最後呈現,還是交叉出現,哪種效果好?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更能引起一種懸念,閱讀過程中的不斷猜測,更好玩。)
三、主題討論:
1.環境與人口問題
本書作者給出了一個霍布森選擇,滿足人口增長帶來的能源需求卻面臨科技失控帶來的危害,保護了環境限制科學研究卻無法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無論選擇哪個都不是最好的,都有缺憾,這就是「霍布森選擇」,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孩子們成長的力量帶來信心。可以鼓勵孩子們關注相關社會現實,比如福島核電站洩露等,面對人口增長、科技發展帶來的問題展開辯論會進行討論。滿足人口需求優先還是保護環境優先?
2.青春期認同感需求
作者寫作定位精準,書中三個孩子——塔瑪亞五年級,馬修和查德七年級,相當於我們小學五年級到初一的青春期萌動時期,他們重視同伴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同伴的認同感,塔瑪亞對「好孩子」身份的困惑,馬修對被孤立的恐懼,查德吹牛橫行的行為,反映了不同的孩子對「夥伴認同」「異性認同」的渴望……
通過討論這三個孩子的人物形象,繼而討論孩子們對自己的認識、班級中同學們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希望成為的模樣,將三者進行整合是青春期青少年內心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歷。
3.校園霸凌現象。
校園霸凌現象其實是青少年成長中出現的困境。霸凌者看上去比較強勢,其實也是受害者。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正面詳細描寫查德的惡劣言行,只是通過馬修和塔瑪亞的視角逐步加深對他的了解,最後揭示查德缺少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導致錯誤行為。
可以說,每一個不良行為的孩子背後,都有深深的心靈創傷。查德在被塔瑪亞救出後,得到醫護人員甚至可能有家人的關愛,他的言行就變得幽默寬容起來。
可見,作者希望我們並不是去批判這種行為,而是對霸凌行為有更深的理解。
……
這本書提示我們當老師的,與其去打壓排擠霸凌者(打壓本身也是一種霸凌),不如更多地去理解霸凌行為的孩子們,去提倡互相關愛的正能量。
相信孩子們有一種真善美的成長力量。我們也可以將這個霸凌問題交給孩子們去討論,正視對霸凌的恐懼。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比較複雜,教師自身也有許多要克服的問題,針對班級具體現象來討論。
四、話題討論:
1.小標題「一輩子只做一件壞事」,塔瑪亞做的這件是壞事嗎?
2.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塔瑪亞、馬修、查德,他們勇敢嗎?讀圖畫書《勇氣》。
……
6.查找能源洩露的歷史資料,如車諾比事件、福島事件,也查找因人口擁擠帶來的能源危機事件。展開辯論會,正反方討論霍布森選擇:滿足人口需求PK保護環境。
五、拓展閱讀
1.薩奇爾的書:《洞》改編的電影《別有洞天》
2.《一席》關於細胞工程的演講視頻
3.東野圭吾的校園懸疑小說《酷酷的代課老師》及其他
爛泥怪讀後感【篇二】
塔瑪亞原本是個聰明又守校規的好學生,每天和臨家的男孩馬修結伴上下學。一天,總愛欺負馬修的查德揚言要和馬修單挑,馬修不得已帶著塔瑪亞躲進了學校旁邊的樹林裡。慌亂中,塔瑪亞把一塊泥巴扔到了查德的臉上……隨後,一連串的怪事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這是一本校園生活、神秘和懸疑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小說。
書中的經常會穿插一些關於「潔能小子」高科技發明的聽證會的敘述,在書中,發明這個微生物的杭巴博士告訴參議員們,這些微生物若是不小心至大氣之中,將會帶來世界級的災難,儘管,他們遇到養氣的存活率只有十兆分之一,但是災難的腳步卻在主人公塔瑪亞所生活的希斯崖小鎮響起……
1*2=2
2*2=4
4*2=8
……
524288*2=1048576
……
原來這些微生物一旦在空氣中存活下來,就會不斷地蔓延——在塔瑪亞和馬修被查德毆打的時候,當查德剛硬的說出「下一個就是你,塔瑪亞。」的時候,塔瑪亞拿起一把長毛的泥土,向查德扔去,不偏不倚剛好砸中了查德的臉。
第二天,塔瑪亞發現她的手上長滿了紅疹,這些紅疹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蔓延到胳膊深處……可想而知,查德的情況會有多糟。
當他們再次來到學校的時候,查德不見了。
塔瑪亞趁著學校的慌亂離開了學校,獨自走向樹林尋找查德,馬修發現了塔瑪亞的離開便也奔向了樹林,當塔瑪亞在樹林中發現查德的時候,查德的眼睛已經因為紅疹的蔓延而看不到了……
「長毛的泥土」不止害了這三個孩子,使全鎮的人們都感染了這種病,但蔓延卻還未停止……
照看塔瑪亞的醫生發現自己養的烏龜掉到「長毛的泥土中」居然不會長出紅疹,他發現烏龜體內中的一種物質能夠治好這個為難千萬個家庭的病……塔瑪亞是第一個實驗者,成功了!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拯救,而美國正下著鋪天蓋地的雪,博士又提出,「潔能小子」不可能再雪下生存時——這個世界才終於恢復了寧靜。
當能重新看到這個世界時,查德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美好……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這位學校的霸凌之所以痛恨馬修,並不是因為馬修曾經嘲笑過他,也不是因為馬修曾經質疑過他,而是因為他和馬修是同一天生日,而馬修有人為他煮千層面,而他自己沒有……
查德的生日時,馬修端著一碗千層面倒退著走進了查德的病房,查德終於感受到了關愛的滋味……「下一個就是你,塔瑪亞。」
而這次,是擁抱。
當提到這本書的初衷時,作者薩其爾說道,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口越來越多,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當自然與人類不能共存時,他堅信孩子比大人更勇敢,更堅強,也懂得如何去面對,因為孩子心中始終充滿光芒。
但是如果沒有關愛,只有科技所造成的影響,又有什麼賦予我們力量呢?
即便科技再發達,即便大人再冷漠,未來也在我們手裡——孩子們的手裡。
更多相關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