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于越劇的由來、發源地及歷史大全

2023-10-12 11:58:39 1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戲劇講述的就是人生,只不過是以說唱和舞蹈等方式結合而成的,這樣的表演方式逐漸地被人們所認可,登上了舞臺。民間有許多關於戲劇的傳說,那麼越劇是如何而來的呢?本期越劇文化為你揭曉。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

  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隻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後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臺試演,越劇(最初稱「小歌班」)從此誕生,該日被稱為越劇誕生日。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粗糙簡陋,觀眾寥寥無幾。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1年9月16日,由費翠棠、顏煥亭等組成的戲班演出於第一戲院,當天,《新聞報》廣告首次刊出「紹興文戲」之名謂。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發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遊樂場以及茶樓、旅社、小型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小生王永春、支維永,小旦衛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馬潮水,小丑馬阿順、大面金榮水等。

  1923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請男班藝人金榮水回鄉辦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餘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昇平歌舞臺演出,稱「髦兒小歌班」。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於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到近來竟有凌駕一切之勢」。男班因演員後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

  1931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臺」「四季春班」等先後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後,為適應環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者進行了變革,稱為「改良文戲」。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話劇為榜樣,在大來劇場開始改革。前兩年陸續聘請編導有於吟(姚魯丁)、韓義、藍明(流)、蕭章、呂仲、南薇、徐進等,多為年輕的業餘話劇工作者。他們把進行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劇院薈萃了越劇界一大批有較高藝術素養的編、導、演、音、美等專門人才,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藝方向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發揮了國家劇院示範作用。此外,一批集體所有制的劇團如「芳華」「雲華」「合作」「少壯」等也很活躍,在出人出戲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劇受到嚴重的摧殘。一批著名演員、創作人員和管理幹部,受到迫害,越劇被迫停演。

  文革後,越劇得到復興。1977年、1978年和1981年,越劇在線相繼創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塑造了現代史上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歷史偉人的形象。在文革中被迫解體的區級越劇團,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復了藝術活動。

  越劇在影響遍及全國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贏得盛譽,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結束語】文化的流傳是從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戲曲是文化的一部分。越劇由興起到壯大,接著是衰退,最後到復興,這些都深深地烙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你可能也喜歡:


紅臉白臉黑臉代表什麼意思,京劇臉譜代表人物
京劇四大行當都是哪四個,京劇四大行當介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