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2023年的小品全集(年味笑梗對土味)
2023-10-12 05:30:07 12
央視網消息:零點那一秒,冬盡春來到,在「土味」佳節裡,換了人間……吃著餃子,嗑著瓜子,守夜煲春晚,很多年來,中國老百姓就是這麼過大年的。
這裡著意說一說春晚小品。從1983年央視春晚正式拉開帷幕以來,小品就憑藉其獨特的節目形態,成為每年春晚舞臺上觀眾期待的一道「大餐」。
小品不小,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生活的味道;不用咯吱,也笑出前仰後合,百態眾生。那是最熨帖的溫情,不需要華麗的形式,卻記錄著百姓生活每天進步的一點點,折射著大千世界的浩浩湯湯。
1
「盛面吧!」貪吃的陳佩斯,遇上耿直的朱時茂,一碗麵裡的世故人情讓人笑,發人省,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反諷筆法,誇張的演繹,到位的表演讓觀眾捧腹不已,哭笑不得。
小品《吃麵條》的創作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小品《吃麵條》之前,並沒有小品這種藝術表演形式正式登上過舞臺,它的成功正式打開了春晚小品這個全新「品牌」節目,從此之後,越來越多的小品登上春晚舞臺,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中體會百味人生。
2
還記得家裡擁有一臺電視機時的那種歡呼雀躍的心情嗎?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20世紀80年代,電視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1984年春晚小品《電視糾紛》中,王景愚和李輝用啞劇的形式描繪了一出兩夫妻因為看電視換臺引發的家庭大戰。丈夫愛看足球賽,妻子偏愛流行歌曲,最後兩人不得不把電視機鋸成兩半,你一半來我一半……荒誕、極致的表現手法表現的卻是改革開放初期,消費主義初萌時,我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愛上電視的年代,我們愛的不只是電視,還是開放的精神和天地。
3
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被激發,「雞毛換糖」漸漸成為歷史,人們紛紛做起了「小買賣」,但是同時需要註冊辦理營業執照,確保販賣商品的質量,擁有營業執照的商戶受到國家的保護。
春晚「隨行就市」,敏感地捕捉到這一時代發展趨勢,於1986年推出小品《羊肉串》。
「吃一串想兩串,吃兩串想十串」「吃起來臭,咽下去香,吃得肚子亮堂堂」……陳佩斯在小品中將一個沒有營業執照的小販刻畫得惟妙惟肖,朱時茂則化身正義耿直的市場監督員,淨化營商環境,維護市場秩序。一來一往間,用非常生活化的細節傳遞並倡導了誠信經營的市場理念。
4
城鎮發展,山鄉巨變。搖著希望的夢鈴,北上的北上,南下的南下,「打工」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不可磨滅的一環。
1996年小品《打工奇遇》中,趙麗蓉扮演的農村老太太所在村莊富裕了,想開個大酒樓,開發旅遊資源,老人家出門學習開酒樓的經驗,怎料遇上了鞏漢林扮演的黑心酒樓老闆。「電視裡早就曝光了,賣布的有布託,賣襪子的有襪子託,賣鞋的有鞋託,我就是那飯託!」面對用二鍋頭兌水的「宮廷玉液酒」、蘿蔔開會的「群英薈萃」,趙麗蓉最後用「貨真價實」四個字點出了商業經營的精髓,至今看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小品用「貨真價實」四個字旨在引導商家在從事商業行為時要秉承「守法經營、誠信興商」的經營理念,用真品、實價贏得顧客的滿意。
5
歲月流轉,彈指一揮,眨眼到了2016年,網購已經成為大趨勢。
這一年,在小品《網購奇遇》中,蔡明飾演的買家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們個別開網店的太不靠譜了,夏天我買了一件遊泳衣,綠色的,下水它就掉色兒了,我剛遊了半圈,就聽岸上有人嘀咕:瞧那大姐還遊呢,累得膽汁都吐出來了嘿……」是啊,買家秀和賣家秀就像地球的兩極,拿到快遞有時候真是傷心太平洋。但是,也有像潘長江飾演的賣家那樣,踏踏實實幹事業,雖然開網店很累,但是也累得充實。為了消差評,潘長江可以親自登門拜訪買家,使盡渾身解數隻為讓自己的網店沒有差評。
可見,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過硬的質量和誠信永遠都不會過時。
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廣大的平民百姓,通常是這些變化的直接感受者。
1993年在小品《張三其人》中,由喜劇大師嚴順開扮演的張三,因為一個雞蛋被頻頻誤解,糾結又委屈,「這雞蛋既然經過我的手了,我就給夠你五十個,我話得說明白了,這個雞蛋,確確實實是我的!」
一個善良又較真兒的小人物,一個個善良又不願斤斤計較的鄰裡鄰居,戲劇的衝突就此產生。
要說發生在這一年的關係民生的大事,排在第一的就是糧票制度的取消。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物資漸漸豐富了起來。禽肉魚等日用品消費的增多,讓曾經緊俏的糧票不再像往日般受歡迎。
一把韭黃、一個雞蛋,是誰與不是誰的,在老百姓眼中已是稀鬆平常,不值得計較的小事一樁,就像李四說的:「吃吧吃吧,我告訴你,這雞蛋便宜,一毛錢五個,我買了十塊錢的。」
這裡,不禁要感嘆那個時候的消費水平,一毛錢就可以買5個雞蛋!!!
7
像張三這樣的小人物,郭冬臨在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說話》中也扮演過,不過他是一個「成天攬事搭錢」的人,就為了不讓別人說無能,巴巴地給別人買車票,排隊買不到就自己掏錢買高價票,他妻子勸他「你丟不丟人吶,郭子,你把買車票的勁兒用在工作上,那該多好啊,咱認認真真幹事,老老實實做人,人家誰也不會瞧不起咱的。」
「有事您說話」看似簡單,其實折射了中國人的普遍心態,就是「面子」問題,表面看上去光鮮,背後其實飽含辛酸。這部作品裡還包含著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事件——排隊買火車票。
2011年1月19日12306網站開通,從此,大部分人買票再也不用排隊了,改為網上搶票;2012年,火車票全面實行實名制,火車票票面上有了乘客的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開啟了實名制時代;2015年8月1日起,鐵路總公司正式開始使用新版火車票,也就是目前火車票的樣子,它在印刷技術和防偽功能上都比原來有了更大提高。
如今,裹著軍大衣、排隊兩三天只為一張火車票的畫面幾乎見不到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越來越多元了。購票方式從車站「肉搏」到網上搶票再到手機端購票,這既是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
8
變化的不僅僅是出行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方式也日新月異。
1998年春晚小品《回家》中,黃宏飾演的丈夫用買年貨的錢買了一個大哥大,想拿著它回家炫耀,宋丹丹飾演的妻子這句話說得好「咱的日子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咱回家過年圖的是團圓,要那些虛榮幹啥啊?」為什麼說大哥大是虛榮,因為在20世紀90年代,大哥大還是稀缺物品,它的購買成本非常高,甚至有句話叫「有部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如今,手機已經更新換代了不知道多少次,越來越智能化,功能也越來越多,「低頭族」儼然成為了一種時代特徵,而這一現象的重要前提就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未來,全面屏和人工智慧有可能成為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新趨勢。是不是讓人很期待?
9
黃宏在1999年春晚小品《打氣兒》中飾演的下崗工人少了幾分在小品《回家》中扮演的洗車工的喜劇色彩,因為他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一個沉重的話題——下崗潮。
1994年,《勞動法》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通過,1995年正式實行。1996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動合同制度開始廣泛建立。這一制度讓原來的「鐵飯碗」「大鍋飯」開始大規模退出歷史舞臺。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有企業迎來了一連串的衝擊,要想生存必須重組,而重組帶來的另一個產物就是大批工人下崗。黃宏在小品中正是飾演了一位自行車廠的下崗職工,但是他沒有氣餒,而是勇敢拿上修車工具,準備籌建自己的修車廠。
正如節目臺詞說的「人啊,有時候就跟車胎似的,氣兒太足了撒撒氣兒,氣兒不足了打打氣兒,這樣才能有個好心氣兒!」「車軲轆往前轉,人要往前看。」這些話放在現在依然適用。
10
改革開放的車軲轆就是這樣一直帶著國人向前轉。其中,百年大計,教育改革是繞不開的話題。
2002年春晚小品《圓夢》中,楊蕾扮演老魏的妻子,珍藏的一個箱子多年不讓別人打開,誰知裡面竟是老魏當年扔掉的複習高考的課本,而她這麼珍惜這些課本卻是為了老魏:「我知道這些課本裡有你的夢,我怕你看見了心裡難受。」
隨著2001年教育部出臺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的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了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魏積安扮演的老魏在50多歲的年齡重新背起書包上學了。他的夢終將不再只是一個夢!
11
老魏和老伴的感情真是羨煞旁人,誰不想擁有一個如此善解人意的人共度餘生呢?改革開放40多年,帶來改變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男男女女婚戀觀的變遷。
1997年春晚小品《柳暗花明》中,養牛大王魏亮亮和產糧大戶高胖胖勇於尋找「第二春」,「那傻小子一關機不要緊,我這白撿個大胖媳婦兒」,兩人相親歪打正著終成眷屬。時間到了2011年,小品《新房》中,蔡明飾演的丈母娘有點焦慮,因為未來女婿說新買的婚房原來竟是租的。女兒被媽媽拉走時說:「石頭,我走了,我得去找一個有房子的男朋友,你去找一個不要房子的丈母娘吧。」「媽,房子不是家,有愛才有家!」直擊社會敏感話題。現如今,人們更多關注給了房子、車子、票子,而對內心的的關注越來越少,身處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到的有時候並不是熱鬧,而是孤獨。好在蔡明這個丈母娘並非不通情達理之人,「當媽的當然希望女兒找一個條件好的,可是更重要的是她得找一個用心來疼她的傻小子。」小品的最後皆大歡喜,而這種簡單的愛,往往更容易打動人心。
春晚走過的35年,也正是改革開放逐步深入,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不斷調整的35年,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不能驕傲自滿、沾沾自喜,也不能猶豫不決、徘徊原地。回望昨天,我們不忘初心;展望明天,我們不畏將來;把握當下,奮鬥就在今天。(文/劉珊 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