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狄青被文官集團所不容結局慘澹到底是誰之過?
2023-04-01 22:35:27 1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北宋時期名將,外號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他的哥哥在鄉裡和人鬥毆,犯事以後跑了,在家守著的狄青代兄受過,被官府所緝拿,後來去服了兵役,於是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在軍隊沒待多久,靠自己的能力,學會了騎馬和射擊技術,而且水平很高。
一開始在軍隊中當差,只是宋軍中的一個下級軍官,職位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他官位雖然不高,但很有頭腦。平時少言寡語,做事縝密,沒有官架子,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很得軍心。
再加上他帶兵打仗,往往身先士卒,所以士兵也都能奮勇殺敵。況且立了戰功,他還首先給輔佐自己的輔佐將領請功,很得將士們的喜愛。
「青為人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饑寒勞苦,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宋史·狄青傳》)
在和西夏作戰的四年中,狄青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仗,由於每次都衝鋒在前,他中箭受傷八次之多。
勇敢作戰的狄青,得到上司尹洙的賞識,於是找了一個機會,把他推薦給了範仲淹。
當時的範仲淹正擔任經略使克量內的高級軍官,他一見狄青,談吐之後非常欣賞狄青的才河待能,於是送給他一部《春秋左氏傳》,勉勵他要好好學點歷史前旁卻知識:「一個將軍如果不懂得一點歷史,那就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狄青於是耐著性子認真研讀起來。果然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研究了秦漢以來的將帥兵法,不但自己提高了文化素養,更是懂得了兵法韜略,從此讓人刮目相看。
在宋代,當兵的和犯人一樣,臉上都是要刺青的,狄青就是從小兵幹起的,所以臉上刺有標記。
有一次他的頂頭上司韓琦設宴,宴請諸位將士。那個韓琦是進士出身,後來官做到宰相。
古代的文人吃飯比較講究,要請來歌伎唱歌助興。席間,有一名叫做白牡丹的歌伎,給大夥獻技敬酒,當敬到狄青時,她向狄青調侃道:「小女子敬這位臉上有刺青的小官一盞。」
試想一下,連大家看不起的一個妓女,都敢當面嘲笑一個軍官老爺,由此大家就能想像到武將是什麼社會地位了。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因一場黃橋兵變,才最後黃袍加身的。所以他當政之後,始終十分忌憚那些帶兵的將軍們,生怕他們學自己,有朝一日也來個黃袍加身。
後來趙匡胤就琢磨開了,用什麼辦法能兵不血刃的解除這些人的兵權呢?想了許多日,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趙匡胤請客,在宴席間趁著酒勁,解除了跟他起事的這些人的兵權,歷史上叫這個事件為「杯酒釋兵權」。
解除了這些將軍的兵權,將他們的權力一分為三:由樞密院掌管調兵權,三衙掌管管兵權,再由皇帝臨時指派帥臣掌管統兵權。
這樣一來,形成了一種「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習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將軍要想一桿子插到底,將官軍變成私家部隊,就幾無可能了。
「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史·太祖紀》)
意思就是說,我選的文官,到地方上擔任行政長官,管理整個一州的大小事務,但就算他們全都是貪腐之輩,那麼他們的危害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武將的影響大。
這個話說得很直白,文官作亂,只能是禍亂一州之地,而武將一旦造反,那威脅的是整個朝廷。所以後來堅決執行揚文抑武思想,不管任何時候,武將要比文官矮一截。
隨著戰功的積累,使他的官位急速上升,不幾年竟升任至樞密副使,古代這個職務,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軍委副主席了。
這對一個武將來說,就是升到了頂層,不可能再往上升了,因為宋朝的軍委一把手不可能讓一個武將擔任的,自趙匡胤以後,軍委一把手始終由文官來擔任的。
狄青在軍委熬了幾年,由於當時實在找不出熟讀兵法韜略的文官了,宋仁宗當機立斷,將狄青扶正,當了樞密使,也就是軍委主席。
當初狄青進入中央狄青是誰,擔任軍委的副手時,大家雖然嫉妒,但還能容忍,因為副手只有參與權而沒有決定權。但是現在官升一級,軍權在握,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時大家不光嫉妒他,還開始人肉他的過去,這一找,果然找出他的許多「陰暗面」來。
狄青過去在前線帶兵打仗十分勇敢,他對待士兵歷來都是賞罰分明的,但是每次在賞賜士兵的時候,他都會大喊一聲:這是狄爺爺所賜!
就這一句話,讓有心人給抓住了把柄——明明是朝廷的賞賜,怎麼成了你賞的?你想把朝廷軍隊變成你的「狄家軍」嗎?
同時,同僚也當面譏諷起他來。有一天,手下王堯臣看著他臉上的刺字,竟當面諷刺道:「狄公臉上的刺青很好看啊,自從做了樞密使以後,越看越光亮了。」
狄青聽了後,針鋒相對的回答道:「王公要是看著刺青好看,我可以免費在你臉上也來個印記。」
也是狄青的黴運來了,公元1056年京城發大水,狄青一家為躲避水災,搬到相國寺暫住。
那相國寺當時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重大節日裡皇家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辦,可見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
當狄青身披戰袍,出現在這個神聖地方時,對手們震動了——這是對皇家的大不敬啊!
後來又以訛傳訛,說狄青當時身披的是一件黃袍,這更了不得了——不光是對皇家的不敬,還有篡逆之嫌了。
這時文官集團一眾人,有龐籍、歐陽修、文彥博、韓琦、王舉正人,集體找到宋仁宗,向皇上諫言:這個樞密使的職務,是絕對不能讓狄青再下去了,祖宗留下的規矩不能變呀!
聽了宋仁宗的回答,文彥博一句話給他對到了南牆上:我們的太祖皇帝,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這句話簡直人宋仁宗無言以對了,陷入尷尬的兩難之中——他要承認太祖是忠臣,那他後來背叛了後周,表明還是不忠;要是否認,那祖上豈不真成了竊國大盜?
於是皇帝的詔書下來了,狄青被詔免樞密使職務,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到陳州任個知州的實職。
「臣(歐陽修) 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 欲乞罷青(狄青) 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續資治通鑑》)臣謂青不得已而為人所喜,亦將不得已為人所禍者矣。為青計者,宜自退避事權以止浮議。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論狄青札子》)
從他給皇帝的上書來看,他是勸皇上未雨綢繆,也是讓狄青躲開這個是非窩子,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到地方上去任職。這樣對國家有利,對他個人也有利。
從行文詞句中,可以看出言詞是比較平和的。其實這應該是一種特殊情況下所能採取的保護措施了。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歐陽修的語氣是平和的。不像文彥博那樣的咄咄逼人,但是這些人裡頭就數歐陽修的名氣最大,後來竟以訛傳訛,把所有的罪過都安到了他的頭上,他最後變成構陷狄青的主謀了!
皇上的繼承人問題始終沒有解決,現在有一個手握兵權的「軍神」環伺左右,即使沒事也不由得讓群臣多想了。
狄青畢竟是行伍出身狄青是誰,腦子裡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對於這些時局,他不可能理解得那麼透。
所以他到陳州任上之後,一直想不開,以至於整天唉聲嘆氣的,最後嘴生毒瘡,抑鬱而終。
狄青一死,什麼對立的矛盾都解除了——對朝廷沒有威脅了,嫉妒他的人也找不到理由了。
狄青死後,宋仁宗在皇家禁苑中為他辦喪事,追贈他為中書令,賜諡號「武襄」,這在宋朝的武將裡,已經是一個很鮮見的待遇了。
所以,完全可以這麼說,狄青的倒黴,一個是自己理解問題不深;一個是看問題不準。再救一個是自己相處的環境不行。所謂的「生不逢時」,可能就是對他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