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霧隱門天師傳說(清代志怪小說趣味故事系列-奇門遁甲)
2023-05-21 22:15:13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謙虛公
「玄幻劇」也是我國當下頗為流行的電視劇題材之一,其靈感來源大都出自收錄於古代書籍中的「修仙」、「法術」等這一類的故事。
比如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有之一《三國演義》中就有諸如于吉、左慈這樣精通道術的「活神仙」。這些「天師」們的技藝往往奇門遁甲、花樣百出,看得旁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則記載於清代志怪筆記文學作品中有關「天師鬥法」的故事:
故事正文
我的老家(安徽桐城)在前朝(即明朝)時,有個叫「吳振宇」的(原文作吳某,以下稱「阿宇」)魚販子。此人孝順父母的名聲在鄉裡遠近聞名,凡是二老所需一切,他都會想方設法如數奉上,甚至還有過割掉胳膊上的肉給雙親治病的「壯舉」。
有天阿宇從市集賣魚歸來,冷不丁看到路邊蹲坐著一個邋裡邋遢的乞丐。但見其雙膝以下潰爛生瘡、膿血狼藉、臭不可聞,來往行人無不掩鼻而過、避之不及。
阿宇心生憐憫,駐足良久、嘆息不已。可那乞丐卻張口罵了起來:「你幾個意思?衝著我長籲短嘆的,是嫌我邋遢嗎!?」「啊,不是、不是,你誤會了。」阿宇連連擺手:「我是看你腳傷嚴重,擔心你走路不便,又苦於自己不懂醫治之法,因此才哀聲嘆氣的。」
「哈哈哈!」乞丐聞言大笑道:「你還真是個好人!我這病藥石無效,已困擾我十多年咯。聽別人說,如果有位『義士』願意跪下來舔乾淨這些膿血,則創口自然治癒。你若真是可憐我,可否姑且一試?」
阿宇聽罷,未露半點難色,拍著胸脯說:「這法子很實惠啊,又不花一分錢。要是真能治好你的足疾,我也算助人為樂,有何不可?」
那乞丐也不含糊,索性坐在地上,伸出兩隻爛腳,招呼阿宇道:「來來來,好好舔吧。」阿宇爽快地雙膝跪下,仔仔細細舔遍乞丐雙腳上的各處膿瘡。說來奇怪,那些汙血膿漿聞起來不僅絲毫不臭,居然還芳香撲鼻。凡是阿宇舔過的創口,立馬結痂脫落,重現溫潤如玉、光彩照人的皮膚。
阿宇心裡正犯嘀咕,那乞丐微微一笑:「小夥子實乃『義士』呵!實不相瞞,我是八仙中的鐵拐李。聽說你講義氣就下凡來試探試探,果不其然,孺子可教,是修仙的好苗子。怎麼樣?敢拜我為師,雲遊四海嗎?」
阿宇在驚詫之餘,慌忙跪地稱謝:「仙師不棄,小子幸甚。只是雙親建在,需要照顧,因此不能隨您而去。」鐵拐李伸出大拇指誇讚道:「汝甚有慧根,玉皇大帝那裡已經將你位列仙班了。那我姑且教你一些口訣心法,你回家後記得時時操練,到時候我再來度你。另外,剛才掉落的痂塊,你細心收好。這一片痂就能救活一萬條魚呢!如果自己服食,還可以祛病健體、延年益壽哩。」(真重口味)
舔過汙血膿漿的阿宇忽然間變得耳聰目明、心中敞亮。他回家後試著把痂塊放進魚簍,裡頭的死魚轉瞬活蹦亂跳,下鍋烹調亦鮮美無比。從此吳氏魚鋪變得門庭若市、大排長龍。沒過幾年便漸成小康,阿宇遂買田建屋、結婚生子。直到雙親過世,阿宇守孝三年,又為兒子娶妻成家後,就再也不過問世間瑣事了。只是每當鄉裡遭遇旱災,受村民懇請,他才會拋頭露面、施法求雨,無不靈驗,因此被同村百姓尊稱為「吳真人」。
在縣城有位樂善好施、禮賢下士的王公子(原作無名),自比柴進那樣的「小孟嘗」,阿宇也常去他的府上拜訪遊玩。有次宴席上,在座一位江西來的崔道士,從前是「天師府」(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上清鎮龍虎山上,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的道士。年少時因為嗜酒貪杯,經父親棍棒訓誡卻屢教不改,最後負氣上了龍虎山當道士。由於善於察言觀色,而甚得張天師的寵信。待父親亡故,老崔拒絕回家奔喪,其不孝行徑遭張天師怒斥一番後趕出師門。從此仗著會點法術,浪跡天涯,後來聽說王公子門客眾多,便前來投奔。
縣城東邊有條河,每逢春季就會漲水。王公子有次因急事需要過河,一時找不到渡船,崔道士衝著一張破草蓆輕吹一口,隨即化為小舟供王公子安然渡過。待事情辦妥,王公子回城又遇大河阻攔,隨行的阿宇笑著說:「乘船不如騎馬。」接著拾起幾顆石子,亦吹上一口仙氣,石子立刻變為三匹鞍韉具備的高頭駿馬。李、崔、吳三人縱馬持鞭,橫跨大河,踏波如履平地。他們到達彼岸時,衣履未溼,而坐騎依舊變回了石子。
彼時正值陽春三月,孩子們都跑出來放風箏,王公子也去湊熱鬧。崔道士摘下一片柳葉,吹氣使其化身一隻金翅大鵬,扶搖盤旋、直衝雲霄;阿宇則吹氣石塊,令它變為一條五爪巨龍,騰空翱翔,旁人都還以為見到了「真龍」。
王公子在龍眠山有座別墅,中秋節的時候他邀請崔吳二人赴宴,並讓他倆各展拳腳,鬥法競技。
崔道士會變換季節,但見他拂袖一揮,漫山遍野的紅葉瞬間便結出了桃李。可阿宇撲哧一聲,忍不住笑出聲來:「汝之術不過顛倒四季,能有我『瞬間移動』厲害?」話音剛落,就見三人已置身於王公子心心念念的杭州西湖之上,斷橋、石塔無不歷歷在目。(可惜沒有許仙和白娘子。)
崔道士也笑了:「瞬間移動我也會啊!」原來王公子幼年時曾跟隨父親到過京城的皇家御園---頤和園,還經常跟老崔提起這段往事,因此老崔不失時機地建議到:「咱們也別在這裡喝悶酒了,走吧,咱們上頤和園玩去!」
王公子聽了,高興得拍著手,連呼妙哉。等他一邁腿,居然真的跨進了頤和園。園中白塔、樓宇、假山,全部景致與其腦海中的童年記憶皆絲毫不差。
王公子正為崔道士出神入化的道術驚嘆痴迷,阿宇卻在一旁又唱起反調:「嗨!這些人間勝景,何足道哉!公子,我現在就帶你去見識見識王母娘娘的瑤池,到時候可千萬小心,別把下巴驚掉了。」
「喲呵,你倆捲起來了,是吧?」王公子也樂了:「好啊好啊,你真的有去瑤池的法術?」「這是自然。」阿宇信心滿滿地從衣袖中掏出一塊五尺見方的手帕,(約2.3平方米,這是「阿拉伯飛毯」吧?)拉著王公子和崔道士站上去。但見阿宇緊閉雙眼,口中念念有詞,結尾連呼:「起!起!」
那絹帕果然凌空飛升,頃刻間三人已置身仙境。他們被金碧輝煌的仙山樓閣閃瞎了狗眼。遠看蟠桃果樹,開著五彩斑斕,如酒杯大小的花朵,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三人走到一處涼亭,匾額處寫著「俯視一切」四個大字。他們試著彎腰低頭,向下看去:三山五嶽小得如同米粒,蒼茫大海就像一勺清水,放眼而過,簡直一目千裡、胸襟洞開。
那涼亭中還設有几案、椅子、錦繡蒲團。阿宇拉著王公子一屁股坐下,但覺柔軟異常、通體舒適。緊接著阿宇又補充到:「光是傻傻呆坐,多無聊啊?在下能請王母娘娘賞咱們一頓便飯,派幾位仙女來勸酒,如何?」「咦!使不得、使不得吧?我一介凡夫俗子哪有這個福分喲?」王公子儘管嘴上拒絕,但身體卻很誠實,並未真的阻攔阿宇施法。
阿宇笑著走出涼亭,向天空一邊叩首跪拜,一邊喃喃自語,聽不清念的甚咒語。總之很快就有幾名仙童端著蔬果佳餚美酒,紛至沓來,麟脯龍肝、冰梨火棗瞬間擺滿几案。
王母娘娘還派了七仙女中的四位前來奏樂獻唱、跳舞勸酒。一時間眾人可謂觥籌交錯、酒興酣暢。待酒盡席散,阿宇領著王公子下跪祝拜後,依舊踩在那塊絹帕上,打道回府。
三人從空中徐徐而降,王公子揉揉眼睛,發現走的時候還是中秋,回來看到樹木開花,山林疊翠,一派鬱鬱蔥蔥。他這才想起來「天上一刻、人間一年」絕非妄言,在瑤池一頓飯的功夫,凡間都過去大半年了!
王公子頓時醍醐灌頂,參透人世,有了想跟阿宇修道的念頭。可阿宇知道他是縣城首富,並不會真捨得告別滾滾紅塵,因而只是好言婉拒。
那崔道士經此一遭,明白自己技不如人,對阿宇只剩下「羨慕嫉妒恨」。於是他多次打著開玩笑的幌子偷偷踢踏阿宇的肚子。阿宇曉得這是在施法暗害,感到腹脹疼痛的他回家閉門七日,終於在茅房中拉出一隻十多斤重的小鐵砧。(菊花還好嗎?)
被老崔噁心壞了的阿宇,再次碰到對方的時候,用手掌狠狠拍打其後背,皮笑肉不笑地說到:「閣下好狠呀,跟我玩惡作劇?白送我一鐵砧,我必當『還禮』,呵呵噠!」
老崔受這一拍,頓時痛徹心扉,他也明白自己被阿宇施了法,便趕緊向王公子辭別,奔回家中閉關七七四十九日。才剛過一個月,阿宇派僕人上崔家探視。崔道士的兒子奉家父之名,拒不會見。可那僕人依照阿宇的交代,展開了話術:「你傻了吧!我們都知道崔道士是在閉門鍊氣,可你見過一個月不吃不喝還能活著的人嗎?快進屋瞅瞅呀!」
老崔的兒子想想也覺得言之有理,便走到父親的房間推門查看。甫一開門,就看到在床上盤腿打坐的崔道士,背上有五隻迷你小老虎,口中叼著鐵砧上的釘子往外拔。那釘子約長五寸許(約18公分),都拔出過半了,那小老虎看見生人,立馬逃得遁形無蹤,而鐵砧則又結結實實的插進了老崔的後背。老崔疼得「嗷」地一聲叫喚,當場氣絕身亡。(破功了?)
後來阿宇活到八十歲,依舊身體矯健、手腳靈敏,不啻少年。一日,有個乞丐登門拜訪,二人密探好一會兒。待乞丐離去,阿宇便命家人為其預備後事。等一切妥當,再看阿宇,已然端坐床榻、無疾而終。
街坊們紛紛傳言是鐵拐李來度他升仙了,到出殯那天,抬棺之人感覺棺材輕盈虛無,再打開來一看,果真空空如也,這也就更加坐實了阿宇羽化屍解、飛升成仙的傳聞。
故事出處
上面這則故事原題《吳真人》,出自清代「道鹹同時期」(道光、鹹豐、同治)安徽桐城文人許奉恩所著的文言志怪筆記小說集《裡乘》。
該作品成書於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含小說190篇。是一部以勸懲為意旨,兼有《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優點之佳作。書中官場科場、民俗民風、家庭鄰裡、男女戀情、僧尼武俠、神鬼精怪,均有涉及。作者用其廣博的見聞,圓熟的筆法,批判貪官汙吏的卑鄙醜態,揭露佛門敗類的齷齪行徑歌頌下層婦女的高尚品質,宣揚勞動階級的豪爽俠義等等。其構思巧妙、情節生動,成功描繪出一幅清末社會百態圖。
《裡乘》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與人民的精神需求,並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對於廣大文學愛好者來說,具有積極的參考與借鑑意義。
結語
故事原文的結尾,按照志怪筆記小說的習慣,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上述故事的點評:「阿宇的孝心感動了玉皇大帝,因此位列仙班;老崔忤逆父親,又拒不奔喪;後來還想施法暗害阿宇,結果被反殺。這恐怕就是老天爺借阿宇之手誅殺那些不孝之徒吧?
阿宇的離奇事跡還挺多,連村婦幼童都能說個一二,我就是這麼聽說來的。還說阿宇仙逝當年,有老鄉去河南嵩山遊玩,看到他跟一老道坐在地上喝酒。那老鄉驚愕地上前詢問:『久聞閣下早已仙去,怎麼還如此眷戀風塵呀?』
阿宇笑著擺擺手:『嗨!我豈敢仙去喲,都不知道是哪些嚼舌根的人傳出來的八卦。』後來老鄉回去,特地跑到吳家訴說他之所見,結果大夥對阿宇飛升成仙之事愈加深信不疑了。」
再說回到原文,吳振宇既是慧根極深、修為甚高之人,卻為何卻要攀附權貴,利用所學法術取悅縣城首富王公子?又為何在王公子的慫恿下,非要跟崔道士一較高低,爭個輸贏?又為何小肚雞腸地對崔道士睚眥必報,定要置其於死地?看起來也不太厚道吧?
但拋開這些不太站得住腳的邏輯而言,吳崔二人鬥法的場景描繪,精彩紛呈、大氣磅礴,令讀者甚有身臨其中之感,實屬上佳的電影腳本素材。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待發掘的文學素材非常可觀。還可以通過現代科技,利用電影等視覺藝術,將古典文學作品中那些畫面感十足的片段轉換到大熒幕上。如此一來,不光是我們這些觀眾能飽眼福,此舉亦是賦予古典文學作品一種新的藝術存在,豈不兩全其美?
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