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高中作文
2024-08-15 03:52:10 1
導語:在如今這個人才濟濟的世界上,擁有一個人必備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人卻把這兩樣不放在心裡,偏偏會導致一些悲劇發生。小編整理道德與法治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道德與法治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範;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範;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範。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餘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裡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範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範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第二篇:道德與法治
在如今這個人才濟濟的世界上,擁有一個人必備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人卻把這兩樣不放在心裡,偏偏會導致一些悲劇發生。
13日,在廣東佛山,一位年僅2歲的小女孩小悅悅在馬路上被兩輛汽車碾過,在短短7分鐘內,18位路人全部視而不見,莫然而去。這時,一位拾荒的阿姨上前施手援助,於14日送往廣東醫院進行治療,儘管小悅悅的病情一直惡化下去,但是大家依然在祈禱。但是,7日之後,大家的期盼還是沒有實現。小悅悅走了,但是我們的譴責和反思沒有停止。當我看到這個悲劇之後,我被那些無情的路人作出的的行動嚇到了。在這種時刻,有些人就會猶豫不決,是救。。。。又怕時候別人以為是他幹的,會得到譴責。是不救。。。。那麼一個幼小的生命將離開人世。到底是救還是不救呢,這時法律在這時已經顯得微不足道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眾多人懼怕助人為樂呢?
事後,竟然還有一些沒道德的人說這位救小悅悅的阿姨是個破罐子,這次救人只是為了出名。那麼,我在想:哪有一個人在有可能會背黑鍋的情況下,還去救一條生命呢?這種有是有但是已經十分罕見了。這是我不禁納悶,中國在5000年前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那麼如今的人們為什麼會個個都是冷血動物呢。
同樣的案例:2015年10月,在南昌市廣場東路的某商場區,一輛轎車失速奔來,先後撞上了一輛自行車和另一輛轎車。又將一名女子捲入車底。現場一片混亂,百名旁觀者爭論不已,卻沒有一個人去就那名女子。這時候,騎車路過的農民工朱春才帶領數十名餘干籍的農民工衝進現場去救那名女子。時候,他們對媒體說:「我們不偉大,但是也不『冷漠』。」
這兩件悲劇發生的同時,難道18位路人和百名旁觀者,這事故的發生而置之不理,難道你們不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嗎?
如今我們這個共同生活的社會,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沒了法律,這個世界將是多麼可怕,所以,需要大家互相照顧,互相關愛。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沒好。只有在關鍵時刻仍然遵守自己的道德的人,才值得我們尊重,讓我們伸出援手,讓這個社會充滿愛。
第三篇:道德與法治
談起「法制」,我們不免會想到那些令人恐懼的案件和那些罪犯,其實他們「今天」受到法令制裁,難道不是「昨天」一個又一個的小惡習才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嗎?所以說我們從小接受的各種教育便是我們小時受到的法制教育;所以說法制並不只是那些大人們的「專利」。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開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叢表面看來似乎與法制沒有關係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法制的歷史教訓。但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呢?
所以——
遵守法制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
所以——
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提高人的思想和法制修養,人的法制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提高的。要提高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我還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
所以——
我們提高自己的法制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所以——
養成遵守法制的習慣,使法制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法制觀念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法制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法制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法制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法制,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法制的行為。
所以說——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講法制觀念這顆種子種在自己的心田裡,讓法制觀念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紅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