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誠信的小故事(素材匯總)
2024-09-11 10:18:10
篇一:列寧小時候的故事
列寧8歲那年,有一次,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帶著他去阿尼亞姑媽家做客。列寧當時非常活潑好動,一不留神把姑媽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當時,誰都沒有看見。後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列寧因為害怕在眾人面前受到懲罰,所以也跟著大家說:「不是我!」
但是,列寧的母親已經猜到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因為,小時候的列寧太好動。
怎樣對待列寧隱瞞真相的過錯呢?要不要當場揭穿他呢?列寧的母親仔細思考一下,她覺得應該了解兒子犯錯誤後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的行為有所認識,同時要引導孩子自我反省,並針對孩子的思想狀況對兒子進行啟發,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於是,母親沒有當場指出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母親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寧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勇敢地承認。
果然,母親的沉默讓列寧深深地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一直在做要不要告訴母親的思想鬥爭。
終於有一天,臨睡前,母親走到他的跟前,慈愛地撫摸著他的頭,但還是沒有說話。列寧受不了心裡的自我譴責,突然失聲大哭起來。他大聲對母親說:「我騙了阿尼亞姑媽,花瓶是我打碎的!」
看到兒子能夠勇敢地承認錯誤,母親欣慰地笑了。她安慰兒子說:「你承認了錯誤就是個誠實的孩子,我會給阿尼亞姑媽寫信的,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
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就是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後,父母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急於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先把這件事情放在一邊進行冷處理。同時,父母要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表現出沉默、靜候的狀態,讓孩子通過父母的態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一段時間後,再抓住一個適當的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
篇二:商鞅立木為信
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篇三:華盛頓砍樹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託出。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