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金錢與道德作文
2024-08-18 01:35:10 1
現在的社會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的提高,而人們的公民意識和道德修養卻在呈下降趨勢。小編收集了金錢與道德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金錢與道德
星期天的下午,天氣炎熱,家裡只有我和爺爺。因為家裡太熱,我打算去超市買棒棒冰。
不一會兒,我到了多來福超市,眼前的景象讓我吃驚。超市的地上躺著幾十張鈔票。我望了望四周,發現每個人都發現了這筆錢,我驚呆了,為什麼沒有人撿呢?望著這些錢,我猶豫不決,心裡在做激烈的鬥爭:撿還是不撿啊!當我去伸手抓它時,好像被一股強烈的勁給拉住了,心裡好像在說:「不是你的不能拿!」
最後被商店的老闆給揣兜裡了。回家後,我把事情一一告訴爺爺,爺爺氣憤的說:「你怎麼那麼傻啊!你一個小孩撿又能怎樣啊!」爺爺的話有讓我懺悔,又讓我欣慰。懺悔是因為白花花的票子誰不想要啊?而欣慰是因為我沒有拿不屬於我的東西。我心裡覺得一點遺憾也沒有。
在生活中,金錢與道德讓別人選會選擇哪樣的呢?金錢?道德?在我看來,先有道德才有金錢。一個人連道德也沒有,那麼有了金錢又能怎樣?還會被人看為偽君子。然而在你看來,金錢與道德又是如何呢?
第二篇:金錢與道德
金錢與道德,這是一對難以糾清的話題。這兩件事物都與人生緊密不可分,我們在探討更深沉問題之餘,有必要先就金錢與道德兩個關鍵詞做一個解釋。
金錢,就使我們經常使用的貨幣,貨物與貨物流通就是兩個等價物進行交換,金錢就是充當了一個代表價值的等價物。
道德,在人們進行貨物交換的時候發生著許許多多的事情,人跟人不一樣,有的人善良行事光明磊落,有點人邪惡喜歡做一些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這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金錢與道德並不能單純的換取幸好的幸福生活。有一些富翁很有錢,可是沒人清楚他們在獲取金錢過程當中體驗了什麼。有一些善良的人,獲取一小部分的金錢,也可以享受一小部分金錢帶來的幸福快樂。
金錢與道德,只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小部分事物,需要我們客觀地對待。
第三篇:金錢與道德
我住在農村,最近都在捕捉美國白蛾,我和「死黨」琳(化名),在一天胡同裡尋找白蛾,一位老奶奶上前攔住了我們說「:小妮,你們能幫俺點忙不?」我和琳面面俱對,我問「:什麼事?」老奶奶說「:他爺爺指甲辦了一塊,我給他剪不了!」老奶奶一個眼完全看不見,另一個眼還有一點視力!老奶奶說「:小妮,你們在這等一下可別走啊!」我和琳說「:不走我們在這等。」
老奶奶慢慢地走著,我和林在胡同口上等著。迎面來了兩個騎自行車的中年婦女,她們停下來問「:這老太太叫你們幹啥?」我說「:給那個老人剪一下辦了的指甲。」她們說「:嗨!俺尋思有啥好事!這個老瞎子欺負小孩!」另一個婦女說「:你們別給他剪,他有兒媳婦。」一直在勸我和琳。
我們沒有動搖,婦女們叨叨著走了。我和琳說「:我們進去看看吧。」我和琳走進去了,老爺爺拿著一把剪刀,把剪刀給了琳,琳小心翼翼地剪。老奶奶在一邊說「:沒找著一個人,好待看見你們了!」指甲剪完了,我和琳要走了。老爺爺說「:來家玩吧。」我和琳說「:不玩了,我們要走了。」老爺爺說「:耽誤你們了,麻煩了。」
我和琳在回來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反思、回憶這件事。這件事雖然很渺小,但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其中一個婦女是我們班同學的母親,我不知道她是怎樣教育她孩子的。我在回家的路上對琳說「:如今社會上壞人多好人少,我們也有老的時候,等我們老了走不動了也需要幫助的時候到那時誰又能來幫我們呢?」琳「:是啊,我想不通那兩位婦女是怎樣想的?」我「:這是一個人的思想問題,等他們老了,我看他們怎麼辦,一個老人你幫幫她又不會掉快肉!」
現在社會上人們不肯定80後、90後,以後生活能不能自主、獨立、幫助他人、自私。可是,如果80、90後的家人都做不到,怎麼能來批評孩子呢?
琳讓我寫一篇文章,讓人們看到社會的另一面。我們村的書記還上過某電臺,請問書記這種老人為什麼沒受到關注?值得反思,我們是文明村,可是文明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來做的!
希望,每一個人能從一件小事做起,幫助他人同時自己也變得道德觀很強。幫助他人不求回報!
第四篇:金錢與道德
現在的社會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的提高,而人們的公民意識和道德修養卻在呈下降趨勢。
社會進步了,科學技術提高了,人們的辦事效率和方法也照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如今的社會上,廣告紙滿天飛,你不要還不行,他是硬往你的車筐裡仍,為了方便,還折成飛機狀,他也知道那樣會減小阻力,投得更準些。在街上也就算了,不想要那些垃圾的話,可以繞道而行,避開他。可是讓人接受不了的是,廣告紙竟送到家門口來了。不一定什麼時候一開門,會被那討厭的東西砸一下,真是又氣又恨。
不管你走到哪個居民樓裡,你都會看到長方形的已經褪色的小廣告紙,不是『通下水』就是『上門開鎖』什麼的。竟然把這種東西貼到家門口來了,嚴重的道德問題!有關部門已經關注到這個問題了,並下令清除以貼的廣告紙。經過一翻努力之後,廣告紙是被清除了,但那些廣告商們的技術也更進了一步,取而代之的是郵戳,也不知道是誰出的「好」主意,這個人一定會受到老闆的讚賞,說不定還會有獎金呢。郵戳一用可不要緊,想把它除掉都很難了。每天出門的第一風景線就是這些紅紅黑黑的郵戳廣告,真可謂是近距離接觸啊!我看他們就差把這些垃圾廣告印到住戶家裡來了。難道真的沒有可以抑制的方法嗎?
生產技術提高固然是件好事,但也要看用在什麼地方埃人們為什麼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從不為別人考慮呢?為了賺錢,連最基本的道德修養都可以不要了嗎?
第五篇:金錢與道德
孔子不愧為聖人,在兩千五百年前那個商品意識尚未分化,原始道德觀念冰封的年代,能夠將道德善舉同經濟回報聯姻,其觀點無疑是極具前瞻性的。而將這種前無古人的聯姻擴充為一種極具廣度的積極的社會效應(「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更是難能可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的觀念是打破了那個時代的一種社會群體的道德桎梏和精神枷鎖,將商品的「秤桿」作用又繼而巧妙的融入了人文道德這一精神體系中來。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回報在道德善舉中所發揮的度量衡作用日趨明顯化。雖然商品回報不是道德善舉中唯一的衡量手段,但它在這種社會道德體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種特定關係在當今社會中自然也是數見不鮮的。我們很容易在報紙中電視裡看到一些類似的報導。如某某同志見義勇為立功受獎,被當地政府部門獎勵人民幣XX元。98年的抗洪搶險戰鬥中,「人民的好戰士」高建成不幸遇難,黨和國家除了給予了他很高的榮譽外,還另外撥了幾十萬元贈給其家人。從某種程度上說,金錢回報這種商品回報中最廣泛的方式無疑成了當今社會對善舉予以肯定的表達方式。而這種方式在人們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認同道德善舉之前,其地位是不會動搖的。
然而在號稱「商品經濟時代」的現行階段,商品回報的「超值」現象也大行其道,與兩千五百年前的「貶值」現象無疑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在道德善舉中充當的度量衡作用被人為的不切實際地抬高了。《環球時報》上一幅漫畫一針見血地諷刺了這種現象:一個掉進河裡的人大喊救命,眼看就要沒頂了,而岸上的人還在討價還價,看他出多少錢才去救他。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社會道德淪喪的群體表現,但畢竟是一種社會存在,他無疑折射出了我們社會中一部分人的道德傾向和思想蛻變趨勢。
兩千多年前孔子的一席話旨在教會後人如何用金錢去闡釋道德,在金錢與道德之間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然而我們的一部分人在這康莊大道上迷失了方向,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怪罪孔聖人,畢竟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有人拿刀去殺人,就怪罪發明刀子的人。如果孔聖人尚未仙逝的話,他一定會說,他是要教會人們用金錢去闡釋道德,而不是用金錢去收買或交易道德。
——記住,這才是孔聖人的初衷。如果讀了幾輩子古書的中國人竟連如此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豈不是一種悲哀。